貿易順差

貿易順差 (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
  

研究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主要借助於政府定期公布的對外貿易平衡表。一般而言,平衡表比較系統地載有表明出口進口的數字統計,大體可反映一國在特定時期內對外貿易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狀況。一國對外貿易出口大於、小於或等於進口等情況,分別構成貿易順差貿易逆差或貿易平衡。介紹
  

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or "trade surplus"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爲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於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余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本幣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定義
  

貿易順差就是在一定的單位時間裏(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买賣各種貨物,

互相進口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於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反之,對乙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逆差。一般就貿易雙方的利益來講,其中得到貿易順差的一方是佔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貿易逆差的一方則是喫虧的一方。可以這么看,貿易是爲了賺錢。而貿易順差的一方,就是淨賺進了錢;而貿易逆差的一方,則是淨付出了錢。
  

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着本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給人民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也給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以口實,認爲巨額順差反映的是人民幣被低估。這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爲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難度。比較簡單的對策就是拉動國內消費。中國狀況

促使中國貿易順差迅猛增長的原因

一是經濟全球化爲這一結果提供了基本條件。在全球化的推動下,當今各國的經濟比以往聯系得更加緊密,商品服務越來越更自由地在國與國之間流動,這必然爲推動剛剛加入世貿體系的我國貿易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可能和條件。


二是我們的供給能力比較強。近三十年來的快速增長,國內投資的較快增長,以及國際分工帶來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我國的產能力已經是大大增強,而且形成了較強的產業鏈,更重要的是,形成這一產能力的,正是國際上短缺的或者是不愿意經營加工貿易,目前佔我國出口比重已達60%,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三是國際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商品需求比較大。受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勞動密集型仍是我國目前生產的基本特徵,而與我國貿易量最大的歐盟美國日本等都是以技術含量較高的經濟結構爲特徵,與我國經濟有着較強的互補性,同時這三個地區和國家經濟總量佔世界大約75%左右,自然決定了國際市場對我國生產的商品服務需求也比較大。


四是我國生產成本比較低,決定了我國產品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根據國際組織數據測算,目前我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僅相當於發達國家的20%-30%,亞洲四小龍的50%-60%,亞洲四小虎的50%左右。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近幾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比較快,由於經濟增長比較快,相應來說盤子就比較大,本來貿易順差可能沒有這么多,但是由於世界經濟總量很大,相應也放大了貿易順差的量。 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影響,未來中國保持貿易順差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

我國貿易差額的發展概況

  原本經濟落後的國家,採取了符合其國情經濟發展方針策略,隨着經濟發展,其對外貿易往往在經歷一段時間的逆差後轉順差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曾如此。我國也不例外:上個世紀80年代,進出口貿易1年平衡,兩年順差,其余7年逆差。合計爲42.9億美元逆差。而從1990年起,情況就完全改變了,除1993年外,我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億美元,1990-2005年,累計順差達3977.5億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計順差額爲2291.7億美元,2005年爲1018.8億美元,創歷史記錄。近年以來,有關部門多次提出平衡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但2006年上半年順差仍達到615億美元,超過2005年同期水平。

我國貿易順差劇增的主要原因

  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以來,我國連續成爲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並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爲主的加工貿易基地。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0-2004年,外資企業在我國大陸加工貿易順差中所佔比重分別爲63.6%、67.9%、70.1%、74.1%和77.8%,同期,外資企業在進出口順差中所佔比重依次爲56.7%、62.2%、61.8%、73.6%和76.7%。正是在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順差持續增加的推動下,2004年我國大陸的加工貿易順差達1063億美元,2005年攀升到1424.5億美元;2006年上半年外資企業在我國大陸進出口總額中所佔比重更達58.47%;

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的生產和銷售大幅度增加,替代了進口,如美國政府責任辦公室向國會提交的對華貿易報告就指出:2003年美國公司在華分支機構在中國市場銷售額達340億美元,而同期美國對中國出口僅290億美元;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大量地從我國進口勞力密集型產品的同時,嚴格限制其具有先進技術產品向我國出口,人爲地擴大了貿易差額;
  2005年順差突然擴大主要是由於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進口(主要是設備進口)增速(17%)放慢,與出口增速(28%)拉开缺口;
  外商投資企業僞報進出口額以轉移資金。有學者運用比較法(即比較貿易夥伴貿易統計數據估算轉移定價規模)對進出口僞報的研究結果認爲,“僅2001年一年,中國大陸通過進出口僞報方式進行的變相資本流動,就高達662.27億美元,相當於當年中國大陸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3.0%。當然上述估算忽略了轉口貿易加工貿易的影響而並不十分精確,但足以說明進出口僞報規模之大已不可忽視。”“2002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預期逐漸興起,進出口僞報的目的,日益從資本外逃轉向資本內流,方式也從過去的高報進口低報出口,轉向高報出口低報進口。”這樣的變化虛擴了我國大陸外貿順差911.html">渣打銀行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提出:“由於進出口企業虛報數據等原因,中國去年的貿易順差遠沒有官方公布的1020億美元那么多,估計實際上只有350億美元,其余的670億美元實際上是貿易中隱藏的非貿易資金流入。”利益
  1.貿易順差促進經濟增長。首先,經常項目貿易順差刺激經濟增長。一是經常項目貿易順差刺激國內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主要源於淨出口的增加,是中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結果,淨出口增加使得國內總需求擴張,國內總需求擴張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二是淨出口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主要是淨出口增加的結果。淨出口的增加具有外貿乘數效應,在外貿乘數的作用下,經 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淨出口額,大於經常項目貿易順差額。其次,資本項目貿易順差直接推動經濟增長。一是資本項目貿易順差直接增加總需求,推動經濟增長。資本項目貿易順差源於資本淨流入的增加,大部分是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增加的結果。資本淨流入增加了國內的總需求中的投資需求投資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動國民經濟增長。二是外商直接投資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在外商直接投資乘數的作用下,經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外商直接投資額,大於資本項目貿易順差額。
  2.貿易順差增加了外匯儲備,增強了綜合國力,有利於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和引進外資能力。1994年以來,除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資本項目有逆差外,中國的國際收支一直保持貿易順差。伴隨着貿易順差的增加,外匯儲備也在快速增長,外匯儲備2003年底已超過4010 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增加,一是提升了綜合國力,使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較爲有利的地位。二是表明中國有良好的國際償債能力,在國際市場進行融資時,能夠較爲容易地以較低成本取得各類貸款。三是對中國進行直接投資的外商,對其利潤匯回本國有安全感,這些外商愿意 更積極注入資本,有利於中國引進外資

       3.貿易順差有利於經濟總量平衡。經濟總量平衡不僅與儲蓄投資有關,還與外貿有關。當財政赤字時,在儲蓄完全轉化爲投資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增加進口彌補財政赤字,以保持經濟總量供求平衡,那樣,容易出現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並存的雙赤字現象。當財政赤字時, 在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爲投資的情況下,需要減少進口或增加出口(即增加淨出口)來彌補財政赤字,以保證經濟總量供求平衡。中國的現實是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爲投資,從1998年以來,連年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逐年遞增,因而貿易順差的增加,特別是淨出口增加部分地彌補了財政赤字。以貿易順差彌補財政赤字,不但有利於國民經濟總量平衡,而且避免了雙赤字現象。
  4.貿易順差加強了中國抗擊經濟全球化風險的能力,有助於國家經濟安全。連年的貿易順差使得中國外匯儲備增加,使得中國成爲國際上的債權國。因而,中國不僅有足夠的外匯滿足對外經濟貿易的需要,而且增加了中國對外清償能力、保證對外支付,還有利於應對國際金融風險,提高了國家抵抗各種經濟風險的能力。
  5.貿易順差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穩定和實施較爲寬松的宏觀調控政策。一是貿易順差使得國家有充足的外匯幹預外匯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二是國家有充足的外匯調節國際收支,執行主動的對外經貿政策。三是貿易順差增強了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由於中國各級地方政府都努力地招商引資,因此,中國資本流動性實際上比較大。在資本流動性實際比較高的情況下,貿易順差加強了積極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的效應,促進了國民經濟較快發展。弊端
  1.貿易順差使得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加大,國際貿易摩擦增加。
  貿易順差使得國內外匯市場上的外幣供給大於外幣需求,必然產生外幣貶值的預期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因此,貿易順差產生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貿易順差越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大;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又加大了外資流入和貿易順差的擴大,進一步增強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貿易順差加劇了國際貿易摩擦。中國貿易貿易順差增加,就意味着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國家有逆差,逆差國就會利用WTO的規則,限制中國產品進口,保護本國產業。在加入WTO後,由於中國與美國貿易逆差比較大,使用反傾銷最多的是美國,中國是被反傾銷最多的,居WTO成員方第一位,並且中國被反傾銷案例的數量在逐年增長。
  2.貿易順差弱化了貨幣政策效應,降低了社會資源利用效率外匯流入隨着貿易順差的增加而增多,在固定匯率外匯售匯制度下,中央銀行要以人民幣購买外匯貨幣的投放隨着外匯流入的增多而遞增。隨着大量的人民幣被動地投入到流通領域,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账戶更加受制於外匯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效應,還導致物價水平上 升。 貿易順差與國內居民儲蓄相結合,導致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貿易順差引起的大量外匯儲備高達4000多億美元,同時,國內居民儲蓄高達11萬億人民幣,兩者相加約有14多萬億人民幣。這14多萬億人民幣沒有形成有效投資,是經濟社會中的闲置資金,與這些闲置資金相對應的是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的闲置,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因而,中國出現了經濟增長和失業增加並存的現象。 
       3.貿易順差提高了外匯儲備成本,增加了資金流出。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外匯操作總是有風險的,最明顯的是匯率風險。中國實行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每當美元貶值美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中國外匯儲備都隨之貶值,造成外匯儲備的損失。貿易順差越大,需要到國際金融市場上運營的外匯越多,國家外 匯儲備的成本越高。貿易順差增加了資金流出。在售匯制度下,由於流入的外國資金都要轉換外匯儲備,外匯儲備主要是儲備美元歐元債券貿易順差越多,外匯儲備越多,外國債券越多,資金流出也越多。這兩方面形成了內在的矛盾:貿易順差引導外資流入,出口越多和外國直接投資越多,資金流入越多;貿易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增加,外匯儲備越多,資金流出越多。
  4.貿易順差異致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民族經濟發展空間狹窄,出口結構難以調整
  5.貿易順差影響了國內金融利率市場化進程。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貿易順差意味着國內貨幣供給增加,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正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爲了防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消極影響,中央銀行不得不維持現行的存款管制利率貸款浮動利率,從而推遲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對策
  貿易順差既影響國內經濟也影響對外經濟,因而,需要調整經濟政策,協調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經 濟發展,化貿易順差之弊爲利。貿易順差是中國長期執行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战略的結果。在开放經濟條件下,化解貿易順差之弊,需要依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开放的要求,將經濟發展的思路從出口導向型發展战略轉向出口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战略;經濟政策的新取向是:從貿易順差轉向保持經常項目適度貿易順差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經常項目適當貿易順差,有利於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如果出現國際貿易赤字,不能通過多印人民幣來彌補國際貿易赤字。因此,在國際收支有逆差、外匯儲備又不足時,中國會缺乏足夠的外匯購买進口產品和支付到期的外國債務,影響國家信譽經濟發展。因此,經常項目貿易順差,有利於中國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穩定,增強國際支付能力,促進經濟發展。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有利於擴大國內需求,適當降低國民經濟對外依存度
  1.實行出口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战略,需要完善投資政策,拓寬投資渠道,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以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由於國內資金使用效率較低,經濟增長難以帶動就業增長,失業率逐年攀升。努力拓投資渠道,改善儲蓄轉爲投資機制,將充分利用14多萬億元的居民儲蓄外匯儲備,那么,在技術水平不變、資源利用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即使不依賴引進外資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也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就業機會隨之大大增加。
  2.保持經常項目適度貿易順差,必須調整出口結構,加大經常項目开放力度,完善售匯制度。調整出口結構,主要是在重視出口的同時,要考慮適當增加進口。增加進口要注意優化進口結構。政府要鼓勵企業引進適用的技術設備,加大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加大石油和礦產等战略物資進口;通過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和旅遊及消費增長帶動進口。大量的貿易順差給經常項目加大开放力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放松經常項目中對企業和個人外匯管理,增加售匯數量,不僅能更好滿足企業和個人的用匯、促進對外經濟貿易,而且有利於調節外匯儲備。同時,由於資本項目還沒有放开,爲了防止資本項目從經常項目下匯出,政府還需要規範對經常項目管理,主要是真實性審核。完善售匯制度,推廣意愿售匯,增加开設外匯账戶企業,讓更多的企業從強制結匯轉爲意愿結匯,這樣,企業在進出口過程中,減少外匯买賣,可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
  3.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必須完善匯率機制,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控制外資進入和增加對外投資。實行浮動匯率,一是有利於充分發揮外匯市場價格機制作用。二是有利於人民幣早日成爲國際貨幣。三是對匯率敏感的部門受益,有利於企業控制出口產品成本和防止價格上升。四是促進金融市場、特別是與外匯相關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五是企業融資會逐漸從銀行業轉向資本市場企業融資更多地依賴資本市場,實現融資多元化。六是有利於貨幣政策充分發揮作用。減少資本項目貿易順差,不能簡單地限制外資進入,還要增加資本的流出。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既有利於減少資本項目貿易順差,更有利於企業超越外國設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开拓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際資源
  4.加強與WTO規則相關的微觀經濟規制及其政策體系建設,規範進出口貿易。運用WTO規則趨利避害,需要圍繞出口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战略,實現民族產品、民族工業的現代化。利用WTO要堅持講民族經濟的政治、講維護國內產業利益的政策、講應對策略的三原則。
  5.從1998年开始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逐步轉向適度偏緊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適度偏緊的財政政策,一是統一國內外企業稅賦,取消給外資企業國民待遇,給民族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機會,通過民族經濟發展增加稅源。二是擴大減稅範圍,刺激社會總需求。三是適時推進稅費改革,減輕企業實際負擔,促進企業發展,擴大就業。四是增加轉移支付,主要是社會保障支出,維持或提高弱勢羣體的生活水平,有助於穩定社會和增加消費。五是增加財政擔保貸款財政貼息貸款,通過財政擔保貼息貸款支持出口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發 展,以增加供給,緩解結構性失業的矛盾等。 擴張性貨幣政策,一是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二是配合財政公債政策,在公开市場業務方面,中央銀行买進公債,擴大貨幣供給量。三是銀行貸款出口勞動密集型企業傾斜,鼓勵出口,擴大出口企業生產,增加就業機會。四是增加消費信貸,促進有增長潛力的產業迅速地將潛在的需求變爲現實的需求。五是適度偏緊財政政策與擴張性貨幣政策相結合,有利於激活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保險市場信托市場,通過金融市場开放和發展增加投資渠道,將更多的儲蓄轉化爲投資,促進經濟發展。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