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



歐盟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ies) 發展而來的,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裏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歐盟現有25個成員國和4.56億人口(2004年1月),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1957年3月25日,歐洲六國領導人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市政大樓籤署了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羅馬條約》。

  1946年9月,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提議建立 “歐洲合衆國”。1950年5月9日,當時的法國外長羅貝爾·舒曼(1886年-1963年)代表法國政府提出建立歐洲煤鋼聯營。這個倡議得到了法、德、意、荷、比、盧6國的響應。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在巴黎籤訂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2年7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這六個國家在羅馬籤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1958年1月1日,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組建。1965年4月8日,六國籤訂的《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三個共同體的機構合並,統稱歐洲共同體。但三個組織仍各自存在,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布魯塞爾條約》於1967年7月1日生效,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1973年後,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後加入歐共體,成員國擴大到12個。

  歐共體12國間建立起了關稅同盟,統一了外貿政策和農業政策,創立了歐洲貨幣體系,並建立了統一預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發展成爲歐洲國家經濟、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裏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以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爲目標的《歐洲聯盟條約》,亦稱《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共體更名爲歐盟。這標志着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使歐盟成員國擴大到15個。歐盟成立後,經濟快速發展,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從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歐盟東擴對中歐經貿關系影響

  (一)歐盟東擴給中歐經貿關系帶來的挑战。2003年歐盟經濟增長率連續第三年下降,歐盟15國的GDP增長率從2002年的1.0%下降到0.8%,歐元GDP增長率從0.8%下降到0.4%。2003年上半年由於美國經濟復蘇緩慢和伊拉克战爭的影響,歐盟經濟增長停滯。2003年下半年由於國際經濟形勢好轉,歐元出口轉爲正值,但增幅僅爲0.1%。從目前狀況來看,歐盟經濟已走出低谷,但其增長率仍很低。2004年,歐盟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1.8%。但歐盟經濟內部消費市場疲軟,其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依靠出口。這是歐盟貿易保護主義可能增強的內因。而中東歐十國相對貧窮,人均GDP和購买水平均低於歐盟平均水平,這導致歐盟貿易保護主義勢在必行。

  1.增加技術壁壘。中國對歐盟一直保持相當數額的貿易順差,對此問題,歐盟不斷要求我國增加進口,並對我國出口設置限制。2003年,歐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指令,直接或接限制我國對其出口。2004年5月1日起,新入盟成員國也將對我國產品執行同樣標準,這對我國商品出口歐盟產生不利影響。

  歐盟於2003年2月13日公布了《關於報廢電子電器設備指令》(WEEE)及《關於電子電氣設備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的指令》(ROHS),WEEE指令將於2004年8月13日生效。該指令規定,中國電子產品將被徵收2%至3%的電子垃圾回收費。指令要求自2006年7月1日起,歐盟市場上禁止銷售含汞、鉛等6種有害物質的電子電器設備,包括家電、通訊等10大類電子電器產品。2002年,中國機電產品對歐盟的出口額爲270億美元,其中指令涉及到的產品出口值爲122億美元,佔全部機電產品對歐盟出口額的45%。按這一標準預算,我國出口歐盟的彩電將減少20%左右。新入盟成員國也將執行這一標準,我國企業損失更大。爲尋找合適的替代材料,不僅將導致原材料成本的上升,還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產工藝和工作流程的改變,這將使最終產品價格大幅度上升。據有關方面估計,僅微波爐的成本就將提高20%至30%。不僅如此,與技術標準相關的其他標準,如產品質量標準和認證標準、安全檢驗、衛生檢疫、綠色標準也將會大大提高。

  2.中國與中東歐十國出口商品結構類似,貿易轉移效果將導致中國產品出口不利。上世紀90年代以後,中東歐主要國家出口中,農產品和礦產品比重明顯下降,工業制成品比重上升,2002年,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的工業品均佔其出口量的80%。而同年中國的工業出口也佔總出口量的70%左右,並且出口產品結構也極爲相似。中東歐十國入盟後,原對歐關稅將被取消,再加上中東歐國家相對優越的地理條件、交通便捷,交易成本將大大降低。由此,我國基於充足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將被掩蓋,中東歐國家凸顯優勢。我國的部分產品將喪失相當數量的歐盟市場

  3.歐盟東擴將導致投資區域轉移,對我國引資能力構成威脅。歐盟的所有成員國必須對歐盟做出貢獻,但各成員國所做的貢獻是不同的。其中純貢獻國如英、法、德、荷等國所做的貢獻佔歐盟預算的2/3。而純受益國會從歐盟預算中獲得巨額的援助性財政撥款。新入盟的十國全爲純受益國。入盟後,爲使其經濟盡快趕上歐盟平均水平,歐盟一方面繼續原有的每年15億歐元經濟援助項目(PHARE),還將增加從2002开始的“入盟後財政支持撥款計劃”。

  在歐盟成員國資金向中東歐國家聚集的同時,外部資金也會流向中東歐國家。區外資金流向這些地區,可享受一體化內部的各種便利條件,避免日趨加劇的貿易壁壘,最重要的是可以此爲跳板,進入西歐發達國家市場。據中國商務部和中國海關統計,近年來中東歐國家的境外投資逐步上升(波蘭除外)。入盟後,中東歐十國將成爲新的投資熱點。這樣,在資本總量未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過多的資本流向中東歐國家,必須對我國吸引外資造成衝擊。

  4.新入盟成員國競爭力相對較弱,歐盟會採取貿易保護措施。我國對歐盟連年保持貿易順差,中國已成爲其貿易保護的關注對象。其對華貿易保護傾向不斷升級。歐盟理事會2003年5月8日頒布了第815/2003號條例,公布了理事會對普惠制(GSP)產品審議結果。依此條例,中國的乳、蛋制品,天然蜂蜜,塑料和橡膠制品,紙制品,電子類消費產品,光學器材,機電產品,皮具及皮毛,钟表及樂器等將從2003年11月1日起削減50%的關稅優惠,2004年5月1日起取消全部優惠安排。中國工業品幾乎都被列入了這些產品的清單,只有爲數很少的產品可繼續享受普惠制待遇。此外,新入盟成員國還會採用其他手段來保護國內市場。比如,中國服裝業將面臨歐盟的特保調查。爲防止中國紡織品對新入盟成員產生衝擊,歐盟紡織服裝工業聯合會(Euratex)向歐盟委員會遞交了關於對中國第35類紡織品服裝產品實施特殊限制的特保申請書。歐盟近期出臺了題爲《擴盟後紡織服裝業的未來》的一系列救助其紡織服裝業的政策措施。同時,歐盟東擴後,歐盟對中國進口的鞋、陶瓷、餐廚具等三類產品不設過渡期,直接採取配額限制。在農業方面,新入盟成員的農業補償問題將很快得到根本解決。這些都對中歐貿易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二)歐盟東擴給中歐經貿關系帶來的機遇。歐盟東擴後,中國將面臨一個包括25個成員國的更大的統一市場。新成員入盟後,將採用歐盟統一關稅,這將大大降低中國企業對歐盟的交易成本。例如,波蘭、匈牙利對非農產品實施的統一關稅分別爲19.9%和9.8%,而歐盟統一關稅爲7.4%。另外,由於歐盟連續兩年投資下降,在近期內,歐盟有着巨大的市場潛力。只要我們能依據歐盟的市場需求,生產符合歐盟標準的產品,擴大中國產品在歐洲市場的份額還是十分有希望的。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