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

概述
人民幣

人民幣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中國人民銀行是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制、發行和回收。人民幣的單位爲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爲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歷時50多年,隨着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目前流通的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以來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和1999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兩套人民幣同時流通

主要種類
人民幣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章第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時,开始發行第一套人民幣;1955年3月1日开始發行第二套人民幣;1962年4月15日开始發行第三套人民幣;1987年4月27日开始發行第四套人民幣。目前市場流通的人民幣以第五套爲主,還有部分第四套人民幣。  

市場流通的人民幣共有12種券別,分別爲1、2、5分,1、 2、5角,1、2、5、10、20、50、100元。按照法律規定,人民幣中元幣以上爲主幣,其余角幣、分幣爲輔幣。 形成主輔幣三步進位制,即1元 =10角=100分。按照材料的自然屬性劃分有金屬幣(亦稱硬幣)、 紙幣(亦稱鈔票)。無論紙幣、硬幣均等價流通。 

第一套人民幣
 人民幣票樣:第一套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

統一發行人民幣是爲迎接全國解放採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通貨膨脹和中國近百年外幣、金銀幣在市場流通买賣的歷史,促進了人民解放战爭的全面勝利,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套人民幣於1955年3月1日开始發行,同時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折合比率爲1:10000。第二套人民幣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個面額,其中1元券有2種,5元券有2種,1分、2分和5分券別有紙幣、硬幣2種。爲便於流通,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三種硬幣,與紙分幣等值流通。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別發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分別對票面圖案、花紋進行了調整和更換。由於大面額鈔票技術要求很高,在當時情況下3、5、10元由蘇聯代印。

第二套人民幣設計主題思想明確,印制工藝技術先進,主輔幣結構合理,圖案顏色新穎。主景圖案集中體現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風貌,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战鬥歷程和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主題思想。在印制工藝上除了分幣外,其它券別全部採用膠凹套印,凹印版是以我國傳統的手工雕刻方法制作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優點是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反假防僞功能。

第三套人民幣
人民幣票樣:第三套人民幣

第三套人民幣於1962年4月20日發行,共有 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種面額、13種版別,其中1角券別有4種(包括1種硬幣),2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1966年和1967年,又先後兩次對1角紙幣進行改版,主要是增加滿版水印,調整背面顏色。

第三套人民幣票面設計圖案比較集中地反映了當時中國國民經濟以農業爲基礎,以工業爲主導,農輕重並舉的方針。在印制工藝上,第三套人民幣繼承和發揚了第二套人民幣技術傳統、風格。制版過程中,精雕細刻,機器和傳統的手工相結合,使圖案、花紋线條精細;油墨配色合理,色彩新穎、明快;票面紙幅較小,圖案美觀大方。

第四套人民幣
人民幣票樣:第四套人民幣

爲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健全中國的貨幣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4月27日,發行第四套人民幣。共有1角、2角和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9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與第三套人民幣相比,增加了50、100元大面額人民幣。爲適應反假人民幣工作需要,1992年8月20日,又發行了改版後的1990年版50、100元券,增加了安全线。

第四套人民幣在設計思想、風格和印制工藝上都有一定的創新突破。主景圖案集中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各族人民意氣風發,團結一致,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主題思想。在設計風格上,這套人民幣保持和發揚了中國民族藝術傳統特點,主幣背面圖景取材於中國名勝古跡、名山大川,背面紋飾全部採用富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圖案。在印制工藝上,主景全部採用了大幅人物頭像水印,雕刻工藝復雜;鈔票紙分別採用了滿版水印和固定人像水印,它不僅表現出线條圖景,而且表現出明暗層次,工藝技術很高,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印鈔工藝技術水平和鈔票防僞能力。

人民幣票樣:第五套人民幣

199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共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第五套人民幣根據市場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額,取消了2元面額,使面額結構更加合理。

第五套人民幣繼承了中國印制技術的傳統經驗,借鑑了國外鈔票設計的先進技術,在防僞性能和適應貨幣處理現代化方面有了較大提高。各面額貨幣正面均採用毛澤東主席建國初期的頭像,底襯採用了中國著名花卉圖案,背面主景圖案通過選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圖案,充分表現了中國

主要匯率
人民幣票樣: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幣

人民幣從1949年到1952年用浮動匯率制度。從1953年到1973年,以計劃經濟制度,人民幣與美金有正式的掛鉤,匯率保持在在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的水平上。但是在這時代中國大陸的外國貿易很少,所以人民幣匯率意義不是很大。1973年,由於石油危機,世界物價水平上漲,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匯率波動頻繁。爲了適應國際匯率制度的這種轉變與現實中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有利於推行人民幣計價結算,便於貿易,爲國外貿易接受的原則,人民幣匯率參照西方國家貨幣匯率浮動狀況,採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方法進行調整。爲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1973年的l美元兌換2.46元逐步調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人民幣貶值了39.2%,同期英鎊匯率從 1英鎊兌換5.9l元調至3.44元,英鎊人民幣貶值41.6%。從1980年到1994年,中國大陸有雙重匯率制度。

1981年至1984年,初步實行雙重匯率制度,即除官方匯率外,另行規定一種適用進出口貿易結算和外貿單位經濟效益核算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格,該價格根據當時的出口換匯成本確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人民幣官方匯率因內外兩個因素的影響,其對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調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53.3%。1985至1991年4月復歸單一匯率制度。匯率繼續向下調整,從 1984年7月的2.30下調到1985年1月的2.80,之後又多次下調。這階段雖然恢復了單一的匯率制度,但在具體的實踐中隨着留成外匯的增加,調劑外匯交易量越來越大,價格也越來越高,因此名義上是單一匯率,實際上又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1991年4月至1993年底。這一階段對人民幣匯率實行微調。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度調低,但仍趕不上出口換匯成本外匯調劑價的變化。到1993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分別爲5.7和 8.7。可見,這時期人民幣匯率制度演化與改革的特點是:官方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官方匯率逐漸向下調整。人民幣在1994年起與美元非正式地掛鉤,匯率只能在1美元兌8.27至8.28元人民幣這非常窄的範圍內浮動。

1971年以來歷年美元兌人民幣均價(1美元兌換)

年份 價格 年份 價格 年份 價格

1971年 2.462 1985年 2.937 1999年 8.278

1972年 2.245 1986年 3.453 2000年 8.279

1973年 1.989 1987年 3.722 2001年 8.277

1974年 1.961 1988年 3.722 2002年 8.277

1975年 1.859 1989年 3.765 2003年 8.277

人民幣

1976年 1.941 1990年 4.783 2005年 8.0702
(年末價)

1977年 1.858 1991年 5.323 2006年 7.8087
(年末價)

1978年 1.684 1992年 5.516 2007年 —

1979年 1.555 1993年 5.762 2008年 —

1980年 1.498 1994年 8.619 2009年 —

1981年 1.705 1995年 8.351

2010年 —

1982年 1.893 1996年 8.314 2011年 —

1983年 1.976 1997年 8.290 2012年 —

1984年 2.320 1998年 8.279 2013年 —
紀念幣
人民幣

普通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從1984年發行第一套普通紀念幣至今,共發行了63套75枚(張)普通紀念幣,總發行量約8.5億枚(張)。這些紀念幣選題豐富多彩,設計獨具匠心,規格材質多種多樣,圖案新穎美觀,面額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50多年的輝煌成就及重大歷史事件濃縮於紀念幣的方寸之間。這些紀念幣是人民幣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和完善了中國貨幣制度,弘揚了中國貨幣文化,並不斷探索和創新,爲促進商品流通經濟發展、擴大對外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

發行背景
第一套發行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以元(圓)爲單位。1948年12月1日开始發行 。以¥爲代號,取“元”字漢語拼音 yuan的首寫字母大寫加兩橫。發行後,陸續收回各解放區發行的地方性貨幣,1951 年4月全部收清。隨後又用收兌辦法肅清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爲了建立獨立、統一的人民幣市場,國家規定禁止金銀、外幣市場流通。在控制了自抗日战爭以來綿延不斷的通貨膨脹後,國家爲保持人民幣幣值的長期穩定,消除通貨膨脹的遺跡 ,自1953 年 3月1日起,發行新的人民幣,按1元新幣折舊幣1萬元進行兌換,物價 、工資 和一切 債務也按這一比率 折算  。人民幣票面額有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主幣,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輔幣,和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 分的金屬輔幣外匯兌換券是於指定範圍內同人民幣等值流通的票券,於1995年7月1日停止流通

人民幣

1947年12月下旬,中國人民銀行籌備處的牌子,掛在了平山縣離西柏坡一裏許的夾峪村一家農民小院裏。1948年秋,籌備處遷至石家莊,正趕上國民黨飛機來轟炸。籌備處同志在彈片飛嘯中去搶救趕印的人民幣和其它備用物資南漢宸帶頭在火海中搬運搶救,沒有一個人顧及到個人的安危。 董必武有一天把南漢宸找去,對他說:“你們設計的人民幣票版樣中央工委同志都看過了,前幾天我又打電報給毛主席,告訴他票版正面印的是毛主席像。 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在票版的正面和背面,除了必要的阿拉伯數字外,一律用中文,不能像某些貨幣那樣,摻雜着英文字。” 南漢宸回去,告訴了設計師王益久、沈乃鏞,根據董必武的意見對鈔票重新進行設計,並將董必武寫的“中國人民銀行”和錢數的一些字也一並帶過去。

兩位設計師很快就設計出拾元、貳拾元、伍拾元三種票版來,所有的圖案都是工人、農民搞生產的圖案。拾元的正面:左側是農民車水,右側是礦井場區;貳拾元的正面:左側是農民牽驢馱貨,右側是火車在鐵道上行駛;伍拾元的正面:左側是毛驢井邊車水,右側是煤礦的煤車。以至後來發行的壹佰元、貳佰元、伍佰元、壹仟元、伍仟元、壹萬元的票面,也都沿用這種工農業生產的結構。

第二套發行

1953年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時,負責設計工作的是著名畫家羅工柳。开始時,他們參照蘇聯貨幣都印有列寧頭像的做法,設計出的各種票版也都是毛主席的像。毛澤東審定時又否決了。第二次送審時周恩來還是提出了部分修改意見。 原來伍元券主景民族大團結中,有人高舉毛主席畫像,周恩來指示說:毛主席的意見不要把他的像畫上,這裏還有畫像,應當改爲標語牌。壹元券主景畫面天安門上,原來有紅旗、彩燈和毛主席像,周恩來也指示將畫像取下。
1948年12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貼出布告,宣告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發行全國統一的貨幣人民幣。南漢宸同志被任命爲中國人民銀行經理。就在這一天,第一批伍元票面的人民幣,在河北省平山縣銀行正式對外發行;接着,又在石家莊發行貳拾元、拾元票面的人民幣。

識別假幣

假人民幣指仿照真人民幣紙張、圖案、水印、安全线等原樣,利用各種技術手段非法制作的僞幣。假幣的主要類別有:機制、復印、拓印、石、木刻版,手工描繪 等。

1、紙張識別
人民幣紙張採用專用鈔紙,主要成分爲棉短絨和高質量木漿,具有耐磨、有韌度、挺括、不易折斷,抖動時聲音發脆響等特點

人民幣
;而假幣紙張綿軟,韌 性差,易斷裂,抖動時聲音發悶。

2、水印識別
人民幣水印是在造紙中採用特殊工藝使紙纖維的堆積而形成的暗記。 分滿版和固定水印二種。如現行人民幣1、2、5元券爲滿水印暗記; 10、50、100元券爲固定人頭像水印暗記。其特點是層次分明、立體感強,透光觀察清晰。而假幣特點是水印模糊,無立體感,變形較大,用淺色油墨加印在紙張正、背面,不需迎光透視就能看到。

3、凹印技術識別
真幣的技術特點是圖像層次清晰, 色澤鮮豔、濃鬱,立體感強,觸摸有凹凸感,如1-10元券人民幣在人物、字體、國徽、盲文點處都採用了這一技術。而假幣圖案平淡,手感光滑,花紋圖案較模糊,並由網點組成。

4、熒光識別
1990年版50、100元券人民幣分別在正面主圖景兩側印有在紫外光下顯示紙幣面額阿拉伯數字“100”或“50”和漢語拼音“YIBAI”“WUSHI”的金黃色熒光反應,但整版紙張無任何反應。而假幣一般沒有熒光暗記,個別的雖有熒光暗記但與真幣比較,顏色有較大差異,並且紙張會有較明亮的藍白熒光反應。

5、 安全线識別
真幣的安全线是立體實物與鈔紙融爲一體,有凸起的手感。假幣一般是印上或畫上的顏色,如加入立體實物,會出現與票面皺褶分離的現象。

6、儀器檢測
可用紫外光、放大鏡、磁性等簡便儀器對可疑票券進行多種檢測。如鑑定爲假幣時,應立即通知或送交就近銀行,由銀行开據沒收憑證,予以沒收處理,如有追查线索的應及時報告就近公安部門,協助偵破。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與制、販、使用假幣的不法行爲進行堅決的鬥爭,維護國家貨幣信譽,維護人民羣衆的切身利益。

人民幣

殘缺人民幣是指有的人民幣由於某種原因明顯缺少了一部分的票幣,稱之爲殘缺人民幣。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碰到殘缺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殘缺人民幣兌換辦法》中規定:

凡殘缺人民幣屬於下列兩種情況的,應持幣向銀行營業部門全額兌換

1、票面殘缺部分不超過五分之一、其余部分的圖案、文字能照原樣連接者;

2、票面污損、薰焦、水溼、油浸、變色,但能辨別真假,票面完整或殘缺部分不超過五分之一,其余部分能照原樣連接的。   

凡殘缺人民幣屬下列情況者,可半額兌換

票面殘缺五分之一以上至二分之一,其余部分的圖案、文字能照原樣連接者,可持幣向銀行營業部門半額兌換,但不得流通使用。
  
凡殘缺人民幣屬下列情況者,不能兌換

1、票面殘缺二分之一以上的;
2、票面污損、薰焦、水溼、變色不能辨別真假的;三是故意挖補、塗改、剪貼、拼湊、揭去一面的。不能兌換的殘缺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收回並銷毀,不得流通使用。

及時回收市場流通中的損傷、殘缺人民幣,保持人民幣的整潔,維護國家信譽,需要全社會各個方面的配合。不論是個人還是單位,如果有不宜流通的損傷、殘缺人民幣,應不要再次使用或對外找付,而要將其挑揀、粘補整理好,隨時送回銀行或辦理兌換

文字鑑賞

書寫演變
在新中國的五套人民幣上,有幾個漢字曾出現多種寫法,這反映了中國漢字的發展演變過程,也標志着中國人民幣逐漸走向完善和規範化。

1、關於“貳”字。

1987 年4月27日發行第四套人民幣2角、2元券以後,不少人發現新版人民幣上的“貳”字同舊版不同,認爲新版人民幣的“貳”字印錯了,有人還傳出人民幣上出現了錯字,銀行將收回這些人民幣,致使貨幣流通受到影響。其實,這完全是無稽之談。第四套人民幣上的“貳”字是規範的漢字,與《辭海》、《現代漢語詞典》、《新華 字典》等辭書的寫法完全相符,是標準的簡化字。

衆所周知,中國漢字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由於歷史的原因和人們長期形成的書寫習慣,很多漢字有兩種或多種寫法。“貳”字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從不同歷史時期各種貨幣上看,“貳”字有近十種寫法。第一套人民幣的“貳”字有三種寫法:20元六和塔票券、20元帆船火車票券、20元打場票券、200元頤和園票券、200元割稻票券寫成“貳”;20元運肥火車票券、20元推車票券、20元工廠火車票券、200元長城票券、200元煉鋼票券寫成“貳”;200元佛香閣票券寫成“貳”。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的2分券、2角券和2元券均寫成“貳”。 在前三套人民幣的流通過程中,人民羣衆曾對使用不規範的貳字提出過意見,在設計第四套人民幣時,按照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的意見,同時也爲進一步完善人民幣的設計,採用了規範的“貳”字。第五套人民幣20元券沿用了規範的“貳”字。

2、關於“國”字。

中國發行的各套人民幣上,“國”字共有三種寫法,第一套人民幣上的國字寫成“國”,即國字的繁體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上的國字寫成“國”;第四套人民幣上的國字寫成“國”,即規範簡化字。在第二、三套人民幣上的國是當時爲人民幣題字的馬文蔚先生參照魏碑體的一種寫法,稱“張黑女碑”體,是書法的一種慣例,並非錯字。但是,爲了漢字的規範化,中國人民銀行在設計第四套人民幣時,按統一簡化的漢字寫成“國”,即由繁體字改成簡化字。第五套人民幣也沿用簡化字。

3、關於“角”字。


在各套人民幣上(第一套人民幣沒有輔幣),輔幣面值“角”字有兩種寫法:第二、三套人民幣寫成“角”,即裏邊的豎未出頭,寫成了“土”,這種寫法早在甲骨文就已形成,因此是有出處的。1987年4月27日开始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和1999年10月1日开始發行第五套人民幣,按照規範化寫法把舊體字“角”寫成了新體字“角”,即裏邊的豎出頭。
民族文字

中國在貨幣採用少數民族文字由來已久,如西夏、元、清諸代的錢幣上,分別鑄有西夏文、八思巴文和滿文。新中國的人民幣上除了採用漢字爲主要文字外,也曾先後採用過蒙、維、藏、壯四種少數民族文字。這些少數民族文字均由該少數民族書法高手書寫,並經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人籤批,國家民委校審,最後由國務院批準採用。由於少數民族文字的書寫習慣不同,所以人民幣上的藏文、維文、壯文爲自左至右橫排,蒙文卻自左而右、自上而下直排。 在1948年12月1日开始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1951年5月17日發行的5000元蒙古包券和10000元牧馬券兩張票券背面花符

人民幣
上,分別印有蒙文中國人民銀行行名和面值,這是首次在人民幣上採用少數民族;1951年10月1日發行的500元瞻德城券、1000元牧馬券、5000元牧羊券、10000元駱駝隊券四張票券背面花符上都印有維文中國人民銀行行名和面值。這些票券上的少數民族文字印制位置固定一致,規格對稱統一。

在1955年3月1日开始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13個票券的背面花符中間,全部印有蒙、維、藏三種少數民族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行名和面值,各票券設計、印制格局完全一致,其位置均在票券背面大花符中央淺淡的底紋部位,三種少數民族文字與漢字行名、面值有機布局,上下左右錯落有序,對稱和諧,上爲漢文,下爲蒙文,左爲維文,右爲藏文,藝術效果極佳。

在第三套人民幣中,1962年4月20日公布發行的1960年版棗紅色“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角券,票券左側花符正中首次出現四種少數民族文字,由上至下分六行排列,依次爲蒙、藏、維、壯文,其中藏文、維文各佔兩行位置,內容也是中國人民銀行行名和面值,鑲嵌在由兩個正方形重疊組合的八角圖形內,猶如懸掛的紅燈籠,很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正是從這張票券起,人民幣紙幣上採用蒙、藏、維、壯四種少數民族文字相對固定下來。這不是簡單的一種票面設計、印制工藝的改進和完善,而是反映了中華各族之間傳統的、空前的大團結,表現了文明進步、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字文化,也體現了黨對少數民族人民的關懷。另外兩種1962年版1角券及2角、5角券,其中少數民族文字排列與上述棗紅色1角券相同,但其位置均改在票券背面右側國徽圖案之下,在底紋襯托下與國徽交相映襯,文字效果格外醒目突出。而1元、2元、5元、10元四種主幣,其四種少數民族文字均設計在票券正面左上角花團部位,與花團明暗相襯,具有極佳的藝術效果。

在第四套人民幣中,四種少數民族文字的排列又有新的變化,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1、2、5、角券和1、2、5、10元券均印在票券背面,由左至右橫向按蒙、藏、維、壯文字順序一线排列,其中1、2、5、角券的四種文字設在整幅圖案之下,與全部圖案等長,成爲整個構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1、2、5、10元券的四種少數民族文字則移到圖案下邊深色邊框之內,有隱含效果。二是50、100元券的四種少數民族文字豎向四行排列,印在票券背面右下角花團部位,與花團互爲襯托,藝術效果突出。

第五套人民幣上的四種少數民族文字設計更趨合理,它與漢語拼音行名平行,位於票券背面右上角,並且右側豎印面值,這對少數民族人民識別辯認極爲方便,同時也增強了美感。

人民幣上的四種少數民族文字均爲這些少數民族的通行標準文字。蒙古文是蒙古族使用的文字,最早是元世祖忽必烈聘請西藏喇嘛八思巴用藏文字母制定的,公元14世紀初,又以回鶻文字母爲基礎重新制定,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現行蒙文由29個字母組成。藏文據藏族史記載,爲7世紀圖彌三世菩扎參照梵文字體創造的,是今天藏族人民所通用的文字。維吾爾族歷史上曾使用過突厥文、回鶻文等,後改爲以阿拉伯字母爲基礎,1959年,我國維吾爾族設計了以拉丁字母 基礎的新文字方案,1964年經國務院批準推行,因此,第三至第五套人民幣上的維文與第一套人民幣不同。壯文最早是南宋時由壯族祖先利用漢字的形、聲、義及上下邊旁構成的方塊字,1955年改爲拉丁字母爲基礎的拼音字母,1957年由國務院批準推行。所以,第三套人民幣开始採用的壯文爲新中國成立後創制的新文字。
人民幣上採用少數民族文字,既體現了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之間的大團結,又反映了我國少數民族文字的發展演變過程,可以說,這也是人民幣的主要特點之一。
盲文符號

 以往的世界各國貨幣上無盲文符號,紙幣主要通過由小逐級增大票幅,使盲人靠觸覺區分不同的面值;而金屬硬幣則是通過逐級增大錢徑,或採用不同的幣材使盲人感知大小、輕重來辨認面值,抑或在不同面值硬幣上改變幣形(如圖形、正方形、菱形、多角形、波紋形等)、加大厚度等,使盲人能正確辨認這些不同面值的硬幣。但當代世界各國硬幣开始注意採用盲文符號,以方便盲人使用,例如:意大利的500裏拉硬幣上就鑄有盲文符號,該幣是雙金屬鑲嵌,背面外圈上部有10余個凸點;泰國的10銖雙金屬鑲嵌幣背面外圈上部也鑄有4個凸點;墨西哥的10、20、50、100比索不鏽鋼幣,正面頭像左或右側均鑄有數目不同的凸點,這是目前世界僅有的一套成系列鑄有盲目文符號的硬幣。看來,將來鐫刻

人民幣
盲文符號的硬幣會越來越多。

相對而言,目前世界各國紙幣上加印盲文符號的還不多見。我國第三套人民幣紙幣均未印有盲文,在設計和印制第四套人民幣時,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爲了方幣便盲人使用人民幣,指示中國人民銀行在主幣上增印盲文符號。於是,1元、2元、5元、10元券在正面左下角分別加印1個、2個(豎列)、2個(斜列)、4個小黑點;50元、100元券在正面右下角分別加印5個、7個小黑點。這些小黑點錯綜排列,仔細觸摸,可感覺微微凸起,盲人通過觸摸黑點多少及分布便可區分面值

盲文,也稱盲字,因均以點狀表示,故又稱“點字”。它是專門供盲人書寫摸讀的文字符號。現在國際上通用的盲文是由1個到6個不同數目、不同排列位置的圓點組成,表示各種文字、數字及標點符號。這些點凸印在特殊的紙上,盲人用雙手觸摸讀文。盲文源於法國,法國路易.布萊葉3歲時雙目失明,但他在命運面前沒有屈服,經過多年探索和無數次挫折,終於在1829年發明了盲文。最初,盲文曾遭到一些人的非議,直到1838年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盲文印刷品。布萊葉去世之後的第三年,盲文才被法國人公認。由於盲文易讀易寫,1879年在柏林舉行的國際盲人教師代表大會,決定採用這種盲文進行教學。1887年國際上公認盲文爲正式盲人文字。1953年我國教育部推行由盲人黃乃設計的以注音字母爲基礎,以普通爲拼音標準,參照布萊葉盲文符號體系的漢語盲文點字,作爲全國統一的漢語盲文,使用至今。第四套人民幣上的盲文就是這套統一的漢語盲文。中國現在有幾百萬盲人,他們是一支特殊的消費隊伍,應該得到社會的重視。在人民幣上印有盲文符號,體現了黨和政府對這些盲人的關懷。 
有關法律
人民幣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有關規定

第三章 第四節 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一百七十條:僞造貨幣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僞造貨幣集團的首要分子;

(二)僞造貨幣數額特別巨大的;

(三)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

第一百七十一條:出售、購买僞造的貨幣或者明知是僞造的貨幣而運輸,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購买僞造的貨幣或者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以僞造的貨幣換取貨幣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並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

僞造貨幣並出售或者運輸僞造的貨幣的,依照本法第一百七十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第一百七十二條:明知是僞造的貨幣而持有、使用,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的,處十年以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一百七十三條:變造貨幣,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的有關規定

第十八條:禁止僞造、變造人民幣。禁止出售、購买僞造、變造人民幣。禁止運輸、持有、使用僞造、變造的人民幣。禁止故意毀損人民幣。

第十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印刷、發售代幣票券,以代替人民幣在市場流通

第四十一條:僞造人民幣、出售僞造的人民幣或者明知是僞造的人民幣而運輸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的,由公安機關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五千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二條:購买僞造、變造的人民幣或者明知是僞造、變造的人民幣而持有、使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的,由公安機關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五千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三條:在宣傳品、出版物或者其他商品上非法使用人民幣圖樣的,中國人民銀行應當責令改正,並銷毀非法使用的人民幣圖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四條:印刷、發售代幣票券,以代替人民幣在市場流通的,中國人民銀行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爲並處二十萬元以下罰款。 

流通領域

1、港澳

人民幣在中國香港和澳門不是法定貨幣。他們有按基本法自行決定發行的香港元和澳門元。但是現在港澳地區有些商店接受使用人民幣交易,而一些香港的銀行亦开設人民幣戶口,容許市民存入﹑提取或轉帳人民幣現鈔。2003年12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委任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爲香港人民幣業務的清算行。

2、臺灣
臺灣的法定貨幣臺幣,所有的买賣交易皆以臺幣進行。所以,在臺灣境內一般商家不接受使用人民幣。臺灣法律亦僅認爲人民幣是“有價證券”,不具有通貨身份。臺灣之銀行一般均不接收人民幣的兌換,但馬祖和金門的金融機構、碼頭及航站分別在2005年10月3日和10月4日开辦兌換人民幣,每次上限爲人民幣兩萬元。

3、其它地區
人民幣在朝鮮的外匯商店可以自由使用。
人民幣在越南少數地區主要是北部邊境可以使用。

2010年8月12日在上海舉行的津巴布韋商務論壇上,津巴布韋旅遊部部長沃爾特·穆曾比(Hon.WalterMzembi)他表示,一定要改變津巴布韋的貨幣體系,讓人民幣到津巴布韋去流通,成爲津巴布韋的流通貨幣之一。[1]

相關新聞

2010年8月,第四版人民幣交易火熱 80版50元單張最高2000元。[1]

罕見叄元面值人民幣

叄元面值人民幣

面值爲叄元的人民幣確實在我國的貨幣市場流通過。這種1953年發行的紙幣是我國唯一一種面額爲叄元的人民幣,由於歷史原因曾被回收,目前存世量極少。

這種紙幣整體爲淡綠色,長16釐米,寬7.2釐米,比現在流通的1元人民幣稍微大一些,正面的兩端各有繁體叄元字樣,下面標着“1953年”,正上方爲“中國人民銀行”六字,中間是井岡山龍源口石橋圖景,石橋周圍的花邊爲深綠色,中間的底紋爲黃色,紙幣的背面圖案是花紋和國徽,中間有漢、維、蒙、藏四種文字。[2]

面值人民幣的歷史

福建省一位收藏專家介紹說,該版人民幣的10元券、5元券和3元券爲蘇聯代印,後因中蘇交惡,蘇方利用手中的印版繼續印刷,並通過新疆和東北邊境投放到中國境內,企圖擾亂金融秩序。中國人民銀行從1964年4月开始,限期一個月對上述三種面額的1953年版人民幣回收銷毀,過期未收兌的一律作廢。[3]

匯率數據
國際清算銀行(BIS)2010年8月18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7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延續6月的回落趨勢環比下跌近1%。7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爲117.88;名義有效匯率指數爲115.72,環比下跌1.45%。兩者的差異,反映了中國與美國日本、歐洲等主要貿易夥伴通貨膨脹情況的不同。[3]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