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費爾德斯坦

馬丁·費爾德斯坦簡介
  費爾德斯坦猶太人,1939年出生於紐約市;本科就讀於哈佛大學;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67年起任哈佛教授;裏根政府時期任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獲得過美國經濟學會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常常被認爲是諾貝爾獎的前兆。費爾德斯坦目前擔任全國經濟研究局局長。
  費爾德斯坦被稱爲供應學派經濟學之父。供應學派認爲減稅實際上能提高稅收收入。英報介紹他是格林斯潘繼任者人選之一。他本對經濟學原本無甚興趣。1961年從哈佛大學本科畢業後,他想繼續念哈佛醫學院,結果卻拿到了英國牛津大學的富布萊特獎學金,到了英國,他便一頭栽入英國醫療體系研究中,幾年之後,獲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返回哈佛任教。這時,他才开始將研究焦點放在經濟政策上。1977年,美國經濟協會將約翰·貝茨·克拉克獎頒給費爾德斯坦,這個獎項1947年設立,每兩年評選一次,入選的基本資格爲在美國大學任教、40歲以下的學者。
馬丁·費爾德斯坦的影響及貢獻
  費爾德斯坦對國際經濟學和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研究卓有成效。在這方面他最成功的論文之一是1980年與霍裏奧卡合作的關於國民儲蓄投資之間跨 國關系的論文。隨着金融自由化和一體化的進程加快,國際間資本流動性大大增強。對於國際資本流動的問題,在經濟學家中曾經流行着這樣的無套利觀點:在資 本流動的情況下,每個國家的儲蓄可以自由地流到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和地區,因此一個國家的投資並不依賴於其國民儲蓄,國民儲蓄的增加也未必能增加其國內投 資,國內投資量與國內儲蓄量之間是無關的。但費爾德斯坦和霍裏奧卡發現,在當時公認的資本具有高度流動性OECD國家中國民儲蓄和國內投資是高度相關 的,國民儲蓄率的增加將導致國內投資率幾乎同等程度的變化。他們的研究與完善資本國際市場的完全套利假設是不一致的,成爲國際經濟學至今未解的費爾德斯坦一霍裏奧卡之謎。
  針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國際貨幣合作實踐,費爾德斯坦的研究結果,是提出逆效合作理論(Counter-productive Cooperation)。他認爲,合作基本無效或逆效。其基本原因是政策制訂者的動機不純。由於美國的政治體制爲三權分立的結構,所以國會的存在會阻撓美國財政政策的國際協調,所以美國政府只能通過貨幣手段調整
馬丁·費爾德斯坦的著作
  馬丁·費爾德斯坦著有300多篇學術論文和衆多書籍,其中著名的有《轉變中的美國經濟》等。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