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
危機管理
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告訴人們,企業競爭環境的改變大多是漸熱式的,如果管理者與員工對環境之變化沒有疼痛的感覺,最後就會像這只青蛙一樣,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一個企業不要滿足於眼前的既得利益,不要沉湎於過去的勝利和美好愿望之中,而忘掉危機的逐漸形成和看不到失敗一步步地逼近,最後像青蛙一般在安逸中死去。而一個人或企業應居安思危,適時宣揚危機,適度加壓,使處危境而不知危境的人猛醒,使放慢腳步的人加快腳步,不斷超越自己,超越過去。

事實上,造成危機的許多誘因早已潛伏在企業日常的經營管理之中,只是由於管理者麻痹大意,缺乏危機意識,對此沒有足夠的重視。有時,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小事,經過“連鎖反應”、“滾雪球效應”、“惡性循環”,有可能演變成摧毀企業的危機。比爾·蓋茨有一句名言:“微軟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企業要避免“溫水煮蛙”現象,首先要求其最高管理層具備危機意識,企業才不致在战略上迷失方向,不經意之間滑入危機的泥潭之中。值得重視的是,危機管理並非是企業最高管理層或某些職能部門,如安全部門、公關部門的事情,而應成爲每個職能部門和每位員工共同面臨的課題。在最高管理層具備危機意識的基礎上,企業要善於將這種危機意識向所有的員工灌輸,使每位員工都具備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高員工對危機發生的警惕性,使危機管理能夠落實到每位員工的實際行動中,做到防微杜漸、臨危不亂。

班級管理
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實驗與班集體的管理有密切的相似之處。教師好比實驗者,實驗的池子好比班集體,青蛙好比受教育的學生,水池中的水就好比班集體中的常規制度。加強素質教育過程管理,培養高素質的學生,“青蛙效應”這個實驗在班級管理中有如下的啓示:規章制度應載負強化性。青蛙爲什么能在沸水裏死裏逃生?青蛙死裏逃生力量主要來源於沸水,它的強化作用應激起自我逃生的反映。班級規章制度如果像沸水那樣載負強化性,學生就會自覺遵守規章制度,一般不會去碰“沸水”。如稍有涉足,他也能自拔。

班級管理須營造“他律”轉“自律”的氛圍。實驗中的第二只青蛙,爲何不能在第二次實驗時跳出水池逃生?由此可知,教師應加強德育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創造有利條件,還應讓規章制度逐漸由“他律”的強化轉化爲“自律”的遵守。只有這樣才可能實現管理的目標,達到治病救人。班級管理應加強適應能力培養,創設一些特殊環境。青蛙生活在田野裏,把它置入一個特殊環境的水池中,本就不一樣。如果置入的是學生,就更有不同。學生不但能增強自我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更會分清“水池”是一個特殊環境。特別是對那些“有問題”的學生,可清醒頭腦,不做溫水中的被麻痹的青蛙。諸如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就能讓學生有效地感知真、善、美的內涵。

班級管理應重視可控性。“青蛙效應”實驗是把青蛙控制在實驗狀態中,實驗人員的調控起關鍵作用。有人把班級比作一個企業,把班級規章制度比作遊戲規則(企業管理)。遊戲規則束縛人們行爲時,人們是自覺去遵守、去適應,這主要是可控性發揮作用。班級如果注重可控性,學生便能按教育者的意愿培養出理想的人才來。“青蛙效應”的啓示,爲加強班級管理中認知和行爲的引導,爲班集體的優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根據。

案例啓示
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強調的便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總愿意安然現狀,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愿意去改變已有的生活。若一個人久久沉迷於這種無變化、安逸的生活時,就往往忽略了周遭環境等等變化,當危機到來時就像那青蛙一樣只能坐以待斃。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有危機意識是我們應該從中領悟的。在生活和職業上都是如此,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回顧一下過去,當我們遇上猛烈的挫折和困難時,常常激發了自己的潛能;可一旦趨向平靜,便耽於安逸、享樂、奢靡、揮霍的生活,而不斷遭遇失敗。
生態保護
醫學上有一個典型的實驗,被稱爲“青蛙效應”。實驗時將一只青蛙從涼水中取出放進熱水裏,青蛙因突然受到“熱”的強烈刺激,會本能地從水中跳出來,擺脫死神。如果一直讓青蛙待在涼水中,然後慢慢燒火加溫,青蛙就會在麻木無知中死去。看來,畢竟是低級動物,如果是人的話。說句大實話,如果是人的話,不一定比青蛙強。這話乍聽起來不合邏輯,但如果仔細琢磨一下,也不怎么別扭。你看,就說人對生態環境的態度吧。誰都知道,生態環境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十分重要,保護生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但真到了具體問題上,人往往就淡忘了,麻木了,冷漠了。例如:水土流失會使土層變薄,土壤沙化,肥力減退,這大概無人否認。但爲了那一點點收成,人們還是在陡坡上开荒,順坡種植,任其流失而不惜;亂砍濫伐林木,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這一點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懂。但爲了眼前的那點經濟利益,非法採伐林木的案件一直呈上升趨勢;過度放牧,超負荷“啃青”,會對草原帶來破壞,從而導致沙漠化,盡管專家學者們喊破嗓子,但有些地方仍充耳不聞,我行我素;工廠排放的有毒化學物質會造成水質的污染,對此,政府三令五申,嚴禁向河流排放,但個別企業白天不排晚上排,明裏不放暗裏放;工礦企業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對人體有害,且使地球溫度升高,對此,電臺電視裏講,報刊網絡上談,但有些廠礦該怎么排,還怎么排,毫無收斂之意;等等。綜上所述,人們對待生存的環境並不友好,並不珍惜,而且逐而蠶食,步步緊逼,以致有些地區的環境質量不斷下降,以下我國生態環境方面的幾組數字可作說明:

據測定,中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平方公裏,約佔國土面積的38%,每年流失土壤50多億噸,相當於每年毀壞土地100萬公頃。目前,全國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裏。據統計,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而且每年還以極快的速度遞增。據報道,揚沙、浮塵和沙塵暴的發生頻率在明顯加快,20世紀60年代是8次,70年代是13次,80年代是14次,90年代是30次,而近年來每年都發生多次,其中2002年3月18日至21日,一場10年來強度最大的沙塵暴席卷我國北方10省(區、市),覆蓋範圍170萬平方公裏,影響人口1。5億。據有關專家測算,全國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黃河每年淤積的16億噸泥沙,有12億噸來自沙化。土地沙化直接危及1億多人口的生存和發展,全國受沙化影響的人口目前已達4億之多。在這些地區,土地沙化加重了貧困,貧困又加快了土地進一步沙化,走進惡性循環的怪圈,以致有的地區出現了生態難民。

青蛙效應
事物的發展,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青蛙所處的涼水變溫水、溫水變熱水的環境,就是量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漸進的,水溫對青蛙的傷害是輕微的,輕微到幾乎使青蛙感覺不到。然而,正是由於這漸進的、輕微的變化,才使青蛙放松了警惕,而當水溫發生質的變化,即水溫達到沸點時,青蛙即使想跳,也已無力回天了。青蛙是這樣,那么人何嘗不是如此呢?正像以上所述,人屢屢向自然界挑战,“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恩格斯語),但這種報復通常不是致命的,甚至是微弱的。而正是這種非致命的、微弱的報復,使人長期處於陶醉的甚至麻木的狀態。這種狀態恰是“慢慢燒火加溫”的量變過程,與“青蛙效應”如出一轍。當人所處的環境徹底崩潰之時,青蛙的下場即是人的下場。

不過,人與青蛙相比,具有十分顯着的差別。人是高級動物,有思想,會思維。青蛙在逐漸加溫的水中是無知的,而人在蠶食環境時是有知的,即知道自己的行爲是錯誤的,這一點就很重要。如果人能接受教訓,知錯改錯,從此珍愛自然,善待環境,那么便真能對得起這個大寫的“人”字了。否則,還不如青蛙,因爲青蛙是無知的,不知者無罪;人是有知的,明知而故犯,恥也。

氣候變暖
青蛙效應
如果把青蛙放進一鍋冷水中,然後慢慢加熱鍋裏的水,青蛙就會一直呆在水裏直到最終被燙死。那么,在一個又一個全球變暖的新證據面前,人類是否也會面臨像青蛙一樣的命運呢?據報道,聯合國將於2月2日在巴黎公布的一份報告,向全世界的人類發出了迄今爲止最嚴厲的警告。報告稱,如果人類像在冷水裏慢慢被加熱的青蛙一樣,對日益升高的全球氣溫繼續熟視無睹的話,人們生存的地球將以更快的速度變熱,而大自然也將遭受無法挽回的破壞。聯合國即將公布的這份報告由2500名科學家起草。報告將指出,過去50年來全球氣溫的升高,至少有90%是由人類活動導致的,其中又以化石燃料的燃燒爲主。報告稱,氣溫升高將導致更爲頻繁的洪災、熱浪、幹旱以及海平面的上升。

事實上,科學家對二氧化碳危害的警告,經常都被人們忽視。早在一個世紀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瑞士科學家斯凡特·阿列紐斯就首次指出,全球變暖與工業釋放的二氧化碳存在聯系。然而,在目前幾百萬人無法戒煙,無法避免患上肥胖症的情況下,對抗全球變暖已經成爲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讓人感到欣慰的是,“青蛙效應”的故事也許並不全是真的。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大學動物學系的退休教授維克托·哈奇森說:“‘煮熟的青蛙’完全是一個城市神話。”經過研究他發現,“如果把動物放進一個容器裏,然後慢慢對它進行加熱,當到達一定溫度時,動物還是會試圖逃生的。”那么人類呢?

相關資料
青蛙效應
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鱷魚法則: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只腳。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幸。

鲇魚效應: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鲇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原來鲇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遊,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青蛙效應
羊羣效應:頭羊往哪裏走,後面的羊就跟着往哪裏走。羊羣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买賣相同的股票。  

刺蝟法則:兩只困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爲各自身上都長着刺,於是它們離开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只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扎。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只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钟,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時卻無法確定。兩只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手表定律企業管理方面給人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啓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  

破窗理論: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幹淨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絲毫不覺羞愧。  

青蛙效應
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爲,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裏,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二八法則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企業經營管理中要抓住關鍵的少數;要找出那些能給企業帶來80%利潤總量卻僅佔20%的關鍵客戶,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領導人要對工作認真分類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抓主要項目上。  

木桶理論: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一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  

馬太效應:《聖經?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社會學家從中引申出了“馬太效應”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

相關詞條

空間折疊,夢枕獏,宇宙弦,相空間,IFO,51區,曲速。

參考資料
1、http://www.cwca.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77
2、http://gac.qfnu.edu.cn/news_view.asp?newsid=110
3、http://shuqian.qq.com/373495262/%E7%94%9F%E6%B4%BB%E4%B8%AD%E7%9A%84%E5%AE%9A%E5%BE%8B%E2%80%94%E2%80%94%E9%9D%92%E8%9B%99%E6%95%88%E5%BA%94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