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羣效應

(圖)羊羣效應pic/a2_22_55_01300000206900123926555567935_s.jpg">羊羣效應

羊羣效應理論(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也稱羊羣行爲(Herd Behavior)、從衆心理

“羊羣效應”也稱“從衆心理”。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市場行爲的一種常見現象。羊羣行爲行爲金融學領域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現象,主流金融理論無法對之解釋。經濟學裏經常用“羊羣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衆跟風心理。羊羣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只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羣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衆心理,從衆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羊羣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佔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個羊羣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裏去喫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裏淘金。

相關故事
(圖)羊羣效應pic/a0_41_56_01300000206900123926564844738_s.jpg">羊羣效應

有則幽默講: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於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裏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裏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裏就只剩下那位後來的了。這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裏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笑過之後,聰明的你應該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羣效應。羊羣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只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旁邊可能有的狼和不遠處更好的草。羊羣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衆心理,從衆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松毛蟲實驗。他把若幹松毛蟲放在一只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松毛蟲喜歡喫的松葉,松毛蟲开始一個跟一個繞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飢餓勞累的松毛蟲盡數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變路线就能喫到嘴邊的松葉。

動物如此,人也不見得更高明。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從衆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說服力,很少有人會在衆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教條緊緊束縛了我們的行動。20世紀末期,網絡經濟一路飆升,“.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IT業的CEO們在比賽燒錢,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衝。2001年,一朝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只是領頭羊,其余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傳媒經常充當羊羣效應的煽動者,一條傳聞經過報紙就會成爲公認的事實,一個觀點借助電視就能變成民意。遊行示威、大選造勢、鎮壓異己等政治權術無不是在借助羊羣效應。

當然,任何存在的東西總有其合理性,羊羣效應並不見得就一無是處。這是自然界的優選法則,在信息不對稱和預期不確定條件下,看別人怎么做確實是風險比較低的(這在博弈論、納什均衡中也有所說明)。羊羣效應可以產生示範學習作用和聚集協同作用,這對於弱勢羣體的保護和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羊羣效應告訴人們:
對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出奇能制勝,但跟隨者也有後發優勢,常法無定法!

在生活中
羊羣效應pic/a0_11_70_01300000164586122260702101845_s.jpg">羊羣效應
有一個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結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個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人們有一種從衆心理,由此而產生的盲從現象就是“羊羣效應”。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爲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不太了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隨大流”。持某種意見人數多少是影響從衆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很少有人能夠在衆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壓力是另一個決定因素。在一個團體內,誰做出與衆不同的行爲,往往招致“背叛”的嫌疑,會被孤立,甚至受到懲罰,因而團體內成員的行爲往往高度一致。

“羊羣效應”告訴我們,許多時候,並不是諺語說的那樣——“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場中的普通大衆,往往容易喪失基本判斷力。人們喜歡湊熱鬧、人雲亦雲。羣衆的目光還投向資訊媒體,希望從中得到判斷的依據。但是,媒體人也是普通羣衆,不是你的眼睛,你不會辨別垃圾信息就會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並敏銳地加以判斷,是讓人們減少盲從行爲,更多地運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理性地利用和引導羊羣行爲,可以創建區域品牌,並形成規模效應,從而獲得利大於弊的較佳效果。尋找好領頭羊是利用羊羣效應的關鍵。對於個人來說,跟在別人屁股後面亦步亦趨難免被喫掉或被淘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創意,不走尋常路才是你脫穎而出的捷徑。不管是加入一個組織或者是自主創業,保持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

股市

資本市場上,“羊羣效應”是指在一個投資羣體中,單個投資者總是根據其他同類投資者的行動而行動,在他人买入時买入,在他人賣出時賣出。導致出現“羊羣效應”還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資者可能會認爲同一羣體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優勢。“羊羣效應”也可能由系統機制引發。例如,當資產價格突然下跌造成虧損時,爲了滿足追加保證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規則的限制,一些投資者不得不將其持有的資產割倉賣出。在目前投資股票積極性大增的情況下,個人投資者能量迅速積聚,極易形成趨同性的羊羣效應,追漲時信心百倍蜂擁而致,大盤跳水時,恐慌心理也开始連鎖反映,紛紛恐慌出逃,這樣跳水時量能放大也屬正常。只是在這時容易將股票殺在地板價上。這就是爲什么牛市中慢漲快跌,而殺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人們需牢記,一般情況下急速殺跌不是出局的時候。

行爲對立
羊羣效應pic/a1_48_70_01300000164586122260705237573_s.jpg">羊羣效應
股市的羊羣行爲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买賣相同的股票凱恩斯早就指出:“從事股票投資好比參加選美競賽,誰的選擇結果與全體評選者平均愛好最接近,誰就能得獎;因此每個參加者都不選他自己認爲最美者,而是運用智力,推測一般人認爲最美者。”可見,羊羣行爲是出於歸屬感、安全感、和信息成本的考慮,小投資者會採取追隨大衆和追隨領導者的方針,直接模仿大衆和領導者的交易決策。就個體而言,這一行爲是理性還是非理性的,經濟學家們還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比較極端的理性主義者如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加裏?S?貝克爾認爲:“人類所有的經濟行爲都是理性的,經濟學家們之所以不能解釋是因爲他們情不自禁地用非理性行爲、粗心大意、愚蠢行爲價值的特別改變等臆斷說明他們解釋不了的現象以掩蓋他們知識上的缺乏,而這些臆斷恰恰暴露了他們所掩飾的失敗。”貝克爾的觀點雖然比較極端,但卻可以讓人們相信只要我們不要臆斷地分析,個體股市參與者的“羊羣行爲”多少是有幾份理性的。

如社會心理學可控實驗證實:當觀察現實很模糊時,大衆就成爲信息源,或者說大衆的行爲提供了一個應如何行動的信息。在股市上,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個體無法從有限的股價信息中做出合理的決定,從衆就是其理性行爲,雖然這種理性含有不得已的意味。所以我認爲,股市的羊羣行爲經常是以個體的理性开端的,通過其放大效應傳染效應,跟風者們漸漸表現出非理性的傾向,進而達到整體的非理性。當股市炒作過度時,就出現了“非理性繁榮”。這就如同一片肥沃的草原上只有幾只羊,應該說它們會喫的很飽。但是某天吸引來了一大羣羊,這時候草原就要被啃食成荒漠了。同時羊羣越來越喫不飽了,有一些倒下了,有一些遷徙了,但是如果是只聰明的羊,那它就不應該跟着大部隊,應該留在這裏,這樣等草長出來了就會變成肥羊了。所以有的時候大家都認爲某件事是怎樣的時候,其實事實可能正好相反。

炒股要克服羊羣效應
羊羣效應pic/a2_33_71_01300000164586122260713712138_s.jpg">羊羣效應
假如你在絕望時拋售股票,你一定賣得很低。——投資大師彼得·林奇  當市場處於低迷狀態時,其實正是進行投資布局,等待未來高點收成的絕佳時機,不過,由於大多數投資人存在“羊羣效應”的心理,當大家都不看好時,即使具有最佳成長前景的投資品種也無人問津;而等到市場熱度增高,投資人才爭先恐後地進場搶購,一旦市場稍有調整,大家又會一窩蜂地殺出,這似乎是大多數投資人無法克服的投資心理。  

如何盡量避免跟風操作呢,我們的建議是:投資人結合自身的投資目標、風險承受度等因素,設定獲利點和止損點,同時控制自己情緒來面對各種起落,加強個人“戒急用忍”能力,這樣才能順利達成投資目標。  

基金投資雖然不應像股票一樣短线進出,但適度轉換調整投資組合也是必要的,因爲有些風險基金是無法避免的,如市場周期性風險,即使是明星基金也必須承擔隨着市場景氣產業周期起伏的風險。設定獲利點可以提醒您投資目標已經達到,避免陷入人性貪婪的弱點,最終反而錯失贖回時機,使獲利縮水。設定止損點則可以鎖定您的投資風險,以避免可能產生的更大損失。當基金回報率達到損益條件,您就應該判斷是否獲利了結或認賠贖回。設定獲利點和止損點的參考依據很多,一般而言,投資人可以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度、獲利期望值、目前所處年齡階段、家庭經濟狀況以及所在的市場特徵加以考慮,同時定期檢查投資回報情況,這樣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投資組合的獲利及止損區間。這裏特別強調每季度的定期檢查,基金投資適合懶人,但仍須每季度檢查基金表現、排名變化、投資標的增減,爲最終的贖回轉換提供決策依據,以免錯失最佳賣點或過早出局

需要指出的是,當基金回報達到自己設定的獲利點或止損點時,並不一定要立刻獲利了結或認賠賣出,此時應評估市場長线走勢是否仍看好、基金操作方向是否正確,以及自己設定的獲利點或止損點是否符合當時市場情況,再決定如何調整投資組合。如果是因爲市場短期調整而觸及止損點,此時不宜貿然贖回,以免市場馬上反彈,您卻因爲耐性不足而賣在低點。如果基金業績在同類型基金中表現突出,同時所在市場長线也看好,只是因爲短期波動達到止損點,此時如果能容忍繼續持有的風險,或許您應該重新設定警示條件,甚至可趁機加碼,達到逢低攤平的目的。反之,當市場多頭轉爲空頭已成定局,或者市場市盈率過高,市場風險增大時,無論是否達到獲利點,都應盡快尋求最佳贖回時機。

在職場中
(圖)羊羣效應pic/a1_61_57_01300000206900123926570662318_s.jpg">羊羣效應

在競爭激烈的“興旺”的行業,很容易產生“羊羣效應”,看到一個公司做什么生意賺錢了,所有的企業都蜂擁而至,上馬這個行當,直到行業供應大大增長,產能力飽和,供求關系失調。大家都熱衷於摹仿領頭羊的一舉一動,有時難免缺乏長遠的战略眼光。對於我們這些職場裏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現“羊羣效應”。做IT賺錢,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詢賺錢,大家都一窩蜂擁上去;在外企幹活,成爲一個嘴裏常蹦出英語單詞的小白領,看上去挺風光,於是大家都去學英語;現在做公務員很穩定,收入也不錯,大學畢業生都去考公務員……

人們不是羊,我們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人們應該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謂的“熱門”工作,都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熱門”的職業不一定屬於我們,如果個性與工作不合,努力反而會導致更快的失敗。我們還要留心自己所選擇的行業公司中所存在的潛藏危機,任何行業企業都不可能是“避風港”,風險永遠是存在的,必須大膽而明智地洞察。在有了這點兒危機意識之後,自然就要預備好對策,當危機真正到來時該怎么辦?在《誰動了我的奶酪》中,坐喫山空的小老鼠最終沒有奶酪可喫,而有危機意識、到處尋找新的奶酪的小老鼠,卻在舊的奶酪喫光之前,就尋找到了新的生機。

博弈分析
羊羣效應pic/a3_43_72_01300000164586122260723240077_s.jpg">羊羣效應
羊羣效應是證券市場的一種異象,它對證券市場的穩定性,效率有很大影響。在國外的研究中,信息不對稱經理人之間名聲與報酬的競爭是羊羣行爲的主要原因,文章對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之間的羊羣行爲進行了理論、博弈分析,從另一個角度揭示這一異象的原因與影響。

金融市場中的“羊羣行爲”(Herdbehavior)是一種特殊的非理性行爲,它是指投資者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行爲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決策,或者過度依賴於輿論,而不考慮自己的信息的行爲由於羊羣行爲是涉及多個投資主體的相關行爲,對於市場的穩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響,也和金融危機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羊羣行爲引起了學術界、投資界和金融監管部門的廣泛關注。Banerjee(1992)認爲羊羣行爲是一種“人們去做別人正在做的事的行爲,即使他們自己的私有信息表明不應該採取該行爲”,即個體不顧私有信息,採取與別人相同的行動。Shiller(1995)則定義羊羣行爲是一種社會羣體中相互作用的人們趨向於相似的思考和行爲方式。比如在一個羣體決策中,多數人意見相似時,個體趨向於支持該決策(即使該決策是不正確),而忽視反對者的意見。

一般特徵
羊羣效應pic/a1_23_72_01300000164586122260726322775_s.jpg">羊羣效應
人們認爲中國股票市場個體投資者羊羣行爲具有以下特徵:
A.中國股票市場個體投資者呈現出非常顯著的羊羣行爲,並且賣方羊羣行爲強於买方羊羣行爲,時間因素對投資者羊羣行爲沒有顯著影響,投資者的羊羣行爲源於其內在的心理因素。

B.不同市場態勢下,投資者都表現出顯著的羊羣效應,也就是無論投資者是風險偏好還是風險厭惡,都表現出顯著的羊羣效應。

C.股票收益率是影響投資者羊羣行爲的重要因素。交易當天股票上漲時,投資者表現出更強的羊羣行爲投資买方羊羣行爲交易當天股票下跌時大於上漲時,而賣方羊羣行爲則相反。總體上賣方羊羣行爲大於买方羊羣行爲

D.股票規模是影響投資者羊羣行爲的另一重要因素。隨着股票流通股本規模的減小,投資者羊羣行爲逐步增強,這與國外學者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結論。

原因研究
羊羣效應pic/a0_66_74_01300000164586122260741250002_s.jpg">羊羣效應
關於羊羣行爲的形成有以下幾種解釋。哲學家認爲是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學家認爲是人類的從衆心理,社會學家認爲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而經濟學家則從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來解釋羊羣行爲,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觀點:

1、由於信息相似性產生的類羊羣效應
Froot Scharfstein和Stein(1992)指出,機構投資者具有高度的同質性,他們通常關注同樣的市場信息,採用相似的經濟模型、信息處理技術、組合及對衝策略。在這種情況下,機構投資者可能對盈利預警或證券分析師的建議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應,在交易活動中則表現爲羊羣行爲

2、由於信息不完全產生的羊羣效應
信息可以減少不確定性,投資者獲得準確、及時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可以獲得高額利潤或者避免重大的經濟損失。但是在現實市場中,信息的獲得需要支付經濟成本,不同投資者獲得信息的途徑和能力各不相同,機構投資者擁有資金技術、人才的規模優勢,個體投資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遠遠不能同機構投資者相比。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機構投資者比個體投資者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個體投資者在獲取有效信息和獲得投資收益時處於不利地位。個體投資者爲了趨利避險、獲得更多的真實經濟信號,將可能四處打探莊家的“內幕消息”,或是津津樂道於“莫須有”的空穴來風,在更大程度上助長了市場的追風傾向。

而實際上即便是機構投資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假設每個投資者都擁有某個股票的私有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是投資者自己研究的結果或是通過私下渠道所獲得;另一方面,即使與該股票有關的公开信息已經完全披露,投資者還是不能確定這些信息的質量。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投資者無法直接獲得別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买賣行爲來推測其私有信息時,就容易產生羊羣行爲。盡管機構投資者相對於個人投資者處於信息強勢,但是由於機構投資者相互之間更多地了解同行的买賣情況,並且具有較高的信息推斷能力,他們反倒比個人投資者更容易發生羊羣行爲

委托代理
羊羣效應pic/a4_46_73_01300000164586122260737023927_s.jpg">羊羣效應

基於委托代理產生的羊羣效應:

基於委托代理人名譽的羊羣效應
Scharfstein(1992)等提供了基金經理和分析師基於名譽的羊羣效應理論。由於投資經理的能力是不確定的,對名譽的擔憂就產生了。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爲高”的信號後進行投資。由於代理人2關心的是他的名聲,不論信號如何,都會採取和代理人1一樣的投資策略。因爲如果決策正確,他的名聲就得到增加;如果錯誤,則表明要么兩人都是愚蠢的,要么兩個人都是聰明的,但得到了同樣的錯誤的信號,這並不損害其名聲。如果採取不同的決策,委托人就認爲至少有一個人是愚蠢的。因此代理人2會一直運用羊羣策略,而不管他和代理人1之間的信號差異。

如果幾個投資經理相繼做出投資決策,每個人都模仿第一個進行選擇的投資經理的決策。最終,如果投資是有利可圖的,好的信號將佔優。私人信息最終將不會體現在投資決策中,因爲所有投資經理都會跟隨第一個投資經理做出決策。於是,這種羊羣效應是無效的。而且,它是脆弱的,因爲,後面的投資經理投資行爲會因爲第一個投資經理所收到的一點信息而改變。

基於代理報酬的羊羣效應
如果投資經理報酬依賴於他們相對於別的投資經理投資績效,這將扭曲投資經理激勵機制,並導致投資經理所選擇的投資組合無效(Brennan,1993)。Maug(1996)等考察了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其報酬隨着投資者的相對業績而增加,隨着投資者的相對業績而減少。代理人和他的基準投資經理人都有着關於股票回報的完全信息。基準投資人先進行投資代理人觀察基準投資人的選擇後選擇投資組合。基於前面的信息不充分的羊羣效應模型投資經理投資組合選擇將傾向於選擇和基準投資人相近的投資組合。而且,報酬制度也鼓勵投資經理模仿基準投資人的選擇,因爲,如果他的投資績效低於市場的平均投資績效,他的報酬將受到影響。

效應影響

羊羣效應pic/a0_51_73_01300000164586122260731656344_s.jpg">羊羣效應
(1)由於“羊羣行爲”者往往拋棄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隨別人,這會導致市場信息傳遞鏈的中斷。但這一情況有兩面的影響:第一,“羊羣行爲”由於具有一定的趨同性,從而削弱了市場基本面因素對未來價格走勢的作用。當投資基金存在“羊羣行爲”時,許多基金將在同一時間买賣相同股票,买賣壓力將超過市場所能提供的流動性股票的超額需求股價變化具有重要影響,當基金淨賣出股票時,將使這些股票價格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躍;當基金淨买入股票時,則使這些股票在當季度出現大幅上漲。從而導致股價的不連續性和大幅變動,破壞了市場的穩定運行。第二,如果“羊羣行爲”是因爲投資者對相同的基礎信息作出了迅速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羊羣行爲”加快了股價對信息的吸收速度,促使市場更爲有效。

(2)如果“羊羣行爲”超過某一限度,將誘發另一個重要的市場現象一一過度反應的出現。在上升的市場中(如牛市),盲目的追漲越過價值的限度,只能是制造泡沫;在下降的市場中(如熊市),盲目的殺跌,只能是危機的加深。投資者的“羊羣行爲”造成了股價的較大波動,使證券市場的穩定性下降。

(3)所有“羊羣行爲”的發生基礎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場的信息狀態發生變化,如新信息的到來,“羊羣行爲”就會瓦解。這時由“羊羣行爲”造成的股價過度上漲或過度下跌,就會停止,甚至還會向相反的方向過度回歸。這意味着“羊羣行爲”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這一點也直接導致了金融市場價格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

羊羣效應與營銷
羊羣效應pic/a2_76_73_01300000164586122260734326162_s.jpg">羊羣效應
羊羣效應在營銷領域可以說是個不錯的技巧,亦稱從衆成交法。它是指行銷員巧妙地應用客戶的從衆心理,促使客戶消除疑慮,進而快速決策。它適用於所有具有從衆心理的人。
這一營銷技巧战略的優點很明顯:
1、可以消除客戶的疑慮,強化客戶的安全感。
2、可使客戶產生緊迫感,即別人都已購买了,我們不买就不應該了。
3、可帶動許多人的購买行爲,形成連鎖反映。

但是這一技巧也存在一定的缺點:
1、可能會使客戶受到有很多人購买的影響,而忽視了對產品本身的研究,導致客戶盲目購买。這種購买行爲很容易在冷靜之後產生後悔心理,這樣難免會給公司及行銷人員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2、如果沒有足夠的行銷經驗,在使用這個策略時,很容易因爲把握不當,在介紹有好多人購买或提供其他證據時,顧此失彼,甚至泄露公司的保密信息。

因此,在營銷過程中應用羊羣效應時必須注意:
1、一定要準確地選好中心客戶,以便說服其他人跟隨購买。
2、在不泄露公司機密的前提下,用具體例證向客戶介紹,而不能僅憑口頭說說。
3、行銷員應講究職業道德,不能用誇張的事實去誤導客戶,不能用虛假的情報蒙騙客戶
4、一般情況下,只有當客戶主動詢問有多少人購买時,行銷員順水推舟地介紹效果才會最好,千萬不要搶先介紹。

如果客戶關心有誰購买了,行銷員應重點說明某個名人或某個有影響的人已經購买,以發揮權威效應法。
核心理念:人類存在着從衆心理,很多時候會產生盲從行爲
應用要訣:獨立思考,慎重行動;勇於創新,搶佔先機。
應用領域: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企業經營

生活中的羊羣效應

  有一個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結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個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人們有一種從衆心理,由此而產生的盲從現象就是“羊羣效應”。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爲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不太了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隨大流”。持某種意見人數多少是影響從衆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很少有人能夠在衆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壓力是另一個決定因素。在一個團體內,誰做出與衆不同的行爲,往往招致“背叛”的嫌疑,會被孤立,甚至受到懲罰,因而團體內成員的行爲往往高度一致。

  “羊羣效應”告訴我們,許多時候,並不是諺語說的那樣——“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場中的普通大衆,往往容易喪失基本判斷力。人們喜歡湊熱鬧、人雲亦雲。羣衆的目光還投向資訊媒體,希望從中得到判斷的依據。但是,媒體人也是普通羣衆,不是你的眼睛,你不會辨別垃圾信息就會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並敏銳地加以判斷,是讓人們減少盲從行爲,更多地運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理性地利用和引導羊羣行爲,可以創建區域品牌,並形成規模效應,從而獲得利大於弊的較佳效果。尋找好領頭羊是利用羊羣效應的關鍵。

  對於個人來說,跟在別人屁股後面亦步亦趨難免被喫掉或被淘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創意,不走尋常路才是你脫穎而出的捷徑。不管是加入一個組織或者是自主創業,保持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

股市中的羊羣效應

  在資本市場上,“羊羣效應”是指在一個投資羣體中,單個投資者總是根據其他同類投資者的行動而行動,在他人买入時买入,在他人賣出時賣出。導致出現“羊羣效應”還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資者可能會認爲同一羣體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優勢。“羊羣效應”也可能由系統機制引發。例如,當資產價格突然下跌造成虧損時,爲了滿足追加保證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規則的限制,一些投資者不得不將其持有的資產割倉賣出。

  在目前投資股票積極性大增的情況下,個人投資者能量迅速積聚,極易形成趨同性的羊羣效應,追漲時信心百倍蜂擁而致,大盤跳水時,恐慌心理也开始連鎖反映,紛紛恐慌出逃,這樣跳水時量能放大也屬正常。只是在這時容易將股票殺在地板價上。

  這就是爲什么牛市中慢漲快跌,而殺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我們需牢記,一般情況下急速殺跌不是出局的時候。

  炒股要克服羊羣效應

假如你在絕望時拋售股票,你一定賣得很低。——投資大師 [[彼得·林奇]]

  當市場處於低迷狀態時,其實正是進行投資布局,等待未來高點收成的絕佳時機,不過,由於大多數投資人存在“羊羣效應”的心理,當大家都不看好時,即使具有最佳成長前景的投資品種也無人問津;而等到市場熱度增高,投資人才爭先恐後地進場搶購,一旦市場稍有調整,大家又會一窩蜂地殺出,這似乎是大多數投資人無法克服的投資心理。

  如何盡量避免跟風操作呢,我們的建議是:投資人結合自身的投資目標、風險承受度等因素,設定獲利點和止損點,同時控制自己情緒來面對各種起落,加強個人“戒急用忍”能力,這樣才能順利達成投資目標。

  基金投資雖然不應像股票一樣短线進出,但適度轉換調整投資組合也是必要的,因爲有些風險基金是無法避免的,如市場周期性風險,即使是明星基金也必須承擔隨着市場景氣產業周期起伏的風險

  設定獲利點可以提醒您投資目標已經達到,避免陷入人性貪婪的弱點,最終反而錯失贖回時機,使獲利縮水。

設定止損點則可以鎖定您的投資風險,以避免可能產生的更大損失。當基金回報率達到損益條件,您就應該判斷是否獲利了結或認賠贖回。設定獲利點和止損點的參考依據很多,一般而言,投資人可以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度、獲利期望值、目前所處年齡階段、家庭經濟狀況以及所在的市場特徵加以考慮,同時定期檢查投資回報情況,這樣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投資組合的獲利及止損區間。這裏特別強調每季度的定期檢查,基金投資適合懶人,但仍須每季度檢查基金表現、排名變化、投資標的增減,爲最終的贖回轉換提供決策依據,以免錯失最佳賣點或過早出局

  需要指出的是,當基金回報達到自己設定的獲利點或止損點時,並不一定要立刻獲利了結或認賠賣出,此時應評估市場長线走勢是否仍看好、基金操作方向是否正確,以及自己設定的獲利點或止損點是否符合當時市場情況,再決定如何調整投資組合。如果是因爲市場短期調整而觸及止損點,此時不宜貿然贖回,以免市場馬上反彈,您卻因爲耐性不足而賣在低點。如果基金業績在同類型基金中表現突出,同時所在市場長线也看好,只是因爲短期波動達到止損點,此時如果能容忍繼續持有的風險,或許您應該重新設定警示條件,甚至可趁機加碼,達到逢低攤平的目的。

  反之,當市場多頭轉爲空頭已成定局,或者市場市盈率過高,市場風險增大時,無論是否達到獲利點,都應盡快尋求最佳贖回時機。

職場中的羊羣效應

  在競爭激烈的“興旺”的行業,很容易產生“羊羣效應”,看到一個公司做什么生意賺錢了,所有的企業都蜂擁而至,上馬這個行當,直到行業供應大大增長,產能力飽和,供求關系失調。大家都熱衷於摹仿領頭羊的一舉一動,有時難免缺乏長遠的战略眼光。

  對於我們這些職場裏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現“羊羣效應”。做IT賺錢,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詢賺錢,大家都一窩蜂擁上去;在外企幹活,成爲一個嘴裏常蹦出英語單詞的小白領,看上去挺風光,於是大家都去學英語;現在做公務員很穩定,收入也不錯,大學畢業生都去考公務員……

  我們不是羊,我們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

  我們應該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謂的“熱門”工作,都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熱門”的職業不一定屬於我們,如果個性與工作不合,努力反而會導致更快的失敗。我們還要留心自己所選擇的行業公司中所存在的潛藏危機,任何行業企業都不可能是“避風港”,風險永遠是存在的,必須大膽而明智地洞察。在有了這點兒危機意識之後,自然就要預備好對策,當危機真正到來時該怎么辦?在《誰動了我的奶酪》中,坐喫山空的小老鼠最終沒有奶酪可喫,而有危機意識、到處尋找新的奶酪的小老鼠,卻在舊的奶酪喫光之前,就尋找到了新的生機。

證券市場上的羊羣效應及其博弈分析

  羊羣效應是證券市場的一種異象,它對證券市場的穩定性,效率有很大影響。在國外的研究中,信息不對稱經理人之間名聲與報酬的競爭是羊羣行爲的主要原因,文章對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之間的羊羣行爲進行了理論、博弈分析,從另一個角度揭示這一異象的原因與影響。

  金融市場中的“羊羣行爲”(herd behaviors)是一種特殊的非理性行爲,它是指投資者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行爲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決策,或者過度依賴於輿論,而不考慮自己的信息的行爲由於羊羣行爲是涉及多個投資主體的相關行爲,對於市場的穩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響,也和金融危機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羊羣行爲引起了學術界、投資界和金融監管部門的廣泛關注。

羊羣效應的原因研究

  關於羊羣行爲的形成有以下幾種解釋。哲學家認爲是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學家認爲是人類的從衆心理,社會學家認爲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而經濟學家則從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來解釋羊羣行爲,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觀點:

  1.由於信息相似性產生的類羊羣效應

  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指出,機構投資者具有高度的同質性,他們通常關注同樣的市場信息,採用相似的經濟模型、信息處理技術、組合及對衝策略。在這種情況下,機構投資者可能對盈利預警或證券分析師的建議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應,在交易活動中則表現爲羊羣行爲

  2.由於信息不完全產生的羊羣效應

  信息可以減少不確定性,投資者獲得準確、及時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可以獲得高額利潤或者避免重大的經濟損失。但是在現實市場中,信息的獲得需要支付經濟成本,不同投資者獲得信息的途徑和能力各不相同,機構投資者擁有資金技術、人才的規模優勢,個體投資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遠遠不能同機構投資者相比。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機構投資者比個體投資者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個體投資者在獲取有效信息和獲得投資收益時處於不利地位。個體投資者爲了趨利避險、獲得更多的真實經濟信號,將可能四處打探莊家的“內幕消息”,或是津津樂道於“莫須有”的空穴來風,在更大程度上助長了市場的追風傾向。

  而實際上即便是機構投資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假設每個投資者都擁有某個股票的私有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是投資者自己研究的結果或是通過私下渠道所獲得;另一方面,即使與該股票有關的公开信息已經完全披露,投資者還是不能確定這些信息的質量。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投資者無法直接獲得別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买賣行爲來推測其私有信息時,就容易產生羊羣行爲。盡管機構投資者相對於個人投資者處於信息強勢,但是由於機構投資者相互之間更多地了解同行的买賣情況,並且具有較高的信息推斷能力,他們反倒比個人投資者更容易發生羊羣行爲

  3.基於委托代理產生的羊羣效應

  (1)基於委托代理人名譽的羊羣效應

  Scharfstein(1992)等提供了基金經理和分析師基於名譽的羊羣效應理論。由於投資經理的能力是不確定的,對名譽的擔憂就產生了。

  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爲高”的信號後進行投資。由於代理人2關心的是他的名聲,不論信號如何,都會採取和代理人1一樣的投資策略。因爲如果決策正確,他的名聲就得到增加;如果錯誤,則表明要么兩人都是愚蠢的,要么兩個人都是聰明的,但得到了同樣的錯誤的信號,這並不損害其名聲。如果採取不同的決策,委托人就認爲至少有一個人是愚蠢的。因此代理人2會一直運用羊羣策略,而不管他和代理人1之間的信號差異。

  如果幾個投資經理相繼做出投資決策,每個人都模仿第一個進行選擇的投資經理的決策。最終,如果投資是有利可圖的,好的信號將佔優。私人信息最終將不會體現在投資決策中,因爲所有投資經理都會跟隨第一個投資經理做出決策。於是,這種羊羣效應是無效的。而且,它是脆弱的,因爲,後面的投資經理投資行爲會因爲第一個投資經理所收到的一點信息而改變。

  (2)基於代理報酬的羊羣效應

  如果投資經理報酬依賴於他們相對於別的投資經理投資績效,這將扭曲投資經理激勵機制,並導致投資經理所選擇的投資組合無效(Brennan,1993)。

  Maug(1996)等考察了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其報酬隨着投資者的相對業績而增加,隨着投資者的相對業績而減少。代理人和他的基準投資經理人都有着關於股票回報的完全信息。基準投資人先進行投資代理人觀察基準投資人的選擇後選擇投資組合。基於前面的信息不充分的羊羣效應模型投資經理投資組合選擇將傾向於選擇和基準投資人相近的投資組合。而且,報酬制度也鼓勵投資經理模仿基準投資人的選擇,因爲,如果他的投資績效低於市場的平均投資績效,他的報酬將受到影響。

羊羣效應中的博弈分析

  羊羣效應的產生源於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對其個人利益的考慮,因此,用博弈論的方法,我們可以更深刻的了解羊羣效應產生的原因。

  1.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之間的博弈

  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的博弈實際上可以看做智豬博弈的一種變形,我們假設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都投資股市,機構投資者由於資本較大,如果依據正確的信息投資,可以得到100的利益,而個人投資者依據正確的信息投資只可以得到5的利益,雙方都可以選擇收集並分析信息,由此而產生的費用爲20,也可以簡單的只收集對方的行動信息而跟隨,這樣產生的費用爲1,雙方都放棄收集信息,產生效用爲零。如果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都採取收集信息並分析的行爲,那么機構投資者將得到利益爲(100-20=80),個人投資者則可以得到(5-20=-15),若機構投資者收集信息,個人投資者跟隨,產生的利益爲,機構投資者(100-20=80),個人投資者(5-1=4),如反之,則利益分別爲-15,99,由此產生以下利益矩陣:

  在這個博弈模型裏,個人投資者等同於智豬博弈裏的小豬,他具有嚴優策略———不收集信息而坐享其成,在這種情況下,機構投資者若不去收集與分析信息,那最後的結果是大家的利益都是零。而機構投資者去收集並分析信息,雖然會讓個人投資者佔到了便宜,但是畢竟有所得,因此這個博弈的累次嚴優解是,機構投資者收集並分析信息,個人投資者分析機構投資者的行爲並跟隨。因此也產生了個人投資者對機構投資者的羊羣行爲

  2.經理人之間的博弈

  經理人之間的博弈行爲比較復雜,但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模型對它進行大致的分析,假設有兩位互相競爭的經理人,對於目前市場上已經產生的某一經理投資行爲,都有兩種選擇,跟隨與不跟隨,我們假設此投資策略成功率P=0.5,若成功的話將得到10的收益,若失敗,則產生10的損失,他們也可以選擇不跟隨這一投資行爲,利用自己的信息進行投資決策,這樣成功率P2=0.7,收益狀況不變。這樣我們可以計算各個策略的收益期望


 

跟隨的收益期望I1=10*0.5-10*0.5=0
不跟隨的收益期望爲:I2=10*0.7-10*0.3=4


 

  最後博弈得到一個最優解,這同時也是一個有效解,就是不跟隨-不跟隨,而這實際上基於一個相當理想化的假設,即對於經理人而言,效用收益。上述收益期望矩陣並沒有反映上文所述的對經理人名譽及報酬的考慮,而我們可以斷定對於經理人來說,與其他投資者一起決策失誤跟單獨決策失誤,其損失是不一樣的,不跟隨行爲產生的決策錯誤,除了基金金錢上的損失,還有名譽上的風險,被認爲是愚蠢的投資經理,則有失去工作的可能。而職業經理人對於名譽及工作機會的擔憂,無疑會對其決策立場產生影響,因此必須用經理效用矩陣來代替收益期望矩陣,對於經理人,由於不跟隨而產生的決策失誤,其損失爲:帳面損失+經理人個人名譽及報酬損失=10+20=30,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跟隨的效用期望爲u1=10*0.5-10*0.5=0
不跟隨的效用期望爲u2=10*0.7-30*0.3=-2


 

 在這種情況下,跟隨-跟隨是博弈均衡解,這也證明了羊羣效應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在很多情況下,職業經理人會舍棄自己相對正確的信息與投資策略,而去跟隨一個未知的投資策略,以達到他本人職業的穩定與名譽的提高。

羊羣行爲的影響

  (1)由於“羊羣行爲”者往往拋棄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隨別人,這會導致市場信息傳遞鏈的中斷。但這一情況有兩面的影響:第一,“羊羣行爲”由於具有一定的趨同性,從而削弱了市場基本面因素對未來價格走勢的作用。當投資基金存在“羊羣行爲”時,許多基金將在同一時間买賣相同股票,买賣壓力將超過市場所能提供的流動性股票的超額需求股價變化具有重要影響,當基金淨賣出股票時,將使這些股票價格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躍;當基金淨买入股票時,則使這些股票在當季度出現大幅上漲。從而導致股價的不連續性和大幅變動,破壞了市場的穩定運行。第二,如果“羊羣行爲”是因爲投資者對相同的基礎信息作出了迅速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羊羣行爲”加快了股價對信息的吸收速度,促使市場更爲有效。

  (2)如果“羊羣行爲”超過某一限度,將誘發另一個重要的市場現象一一過度反應的出現。在上升的市場中(如牛市),盲目的追漲越過價值的限度,只能是制造泡沫;在下降的市場中(如熊市),盲目的殺跌,只能是危機的加深。投資者的“羊羣行爲”造成了股價的較大波動,使證券市場的穩定性下降。

  (3)所有“羊羣行爲”的發生基礎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場的信息狀態發生變化,如新信息的到來,“羊羣行爲”就會瓦解。這時由 “羊羣行爲”造成的股價過度上漲或過度下跌,就會停止,甚至還會向相反的方向過度回歸。這意味着“羊羣行爲”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這一點也直接導致了金融市場價格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