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

熊市tp://a1.att.hudong.com/04/67/01300000027077120295677774437_s.jpg">熊市

所謂“熊市”,也稱空頭市場,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續時間相對較

長的大跌市空頭市場又稱爲熊市 (Bear market) ,指證券市場上,價格走低的市場。其相反爲多頭市場牛市)。此處的證券市場,泛指常見的股票債券期貨選擇權外匯轉讓存單、衍生性金融商品及其它各種證券

熊市的名稱,來自美國西部拓荒時代,美墨邊境的牛仔闲暇時常常比賽馬、鬥牛,或是抓灰熊來鬥牛,圍觀下注作娛。後來美國人就把熊和牛視爲對頭動物。既然多頭市場牛市空頭市場就戲稱熊市。並不是真的曾有“熊市集”。 史上最有名的熊市是19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恐慌。熊市與牛市相反。股票市場上賣出者多於买入者,股市行情看跌稱爲熊市。引發熊市的因素與引發牛市的因素差不多,不過是向相反方向變動。

熊市三時期
熊市tp://a4.att.hudong.com/78/66/01300000027077120295669737507_s.jpg">熊市

道·瓊斯根據美國股市的經驗數據,總結出熊市和牛市的不同市場特徵,認爲熊市和牛市可以各自分爲三個不同期間。

熊市第一期。其初段就是牛市第三期的末段,往往出現在市場投資氣氛最高漲的情況下,這時市場絕對樂觀,投資者對後市變化完全沒有戒心。市場上真真假假的各種利好消息到處都是,公司的業績和盈利達到不正常的高峯。不少企業在這段時期內加速擴張,收購合並的消息頻傳。正當絕大多數投資者瘋狂沉迷於股市升勢時,少數明智的投資者和個別投資大戶已开始將資金逐步撤離或處於觀望。因此,市場的交投雖然十分熾熱,但已有逐漸降溫的跡象。這時如果股價再進一步攀升,成交量卻不能同步跟上的話,大跌就可能出現。在這個時期,當股價下跌時,許多人仍然認爲這種下跌只是上升過程中的回調。其實,這是股市大跌的开始。
熊市第二期。這一階段,股票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觸發“恐慌性拋售”。一方面市場上熱點太多,想要买進的人反因難以選擇而退縮不前,處於觀望。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开始急於拋出,加劇股價急速下跌。在允許進行信用交易市場上,從事买空交易投機者遭受的打擊更大,他們往往因償還融入資金的壓力而被迫拋售,於是股價越跌越急,一發不可收拾。經過一輪瘋狂的拋售股價急跌以後,投資者會覺得跌勢有點過分,因爲上市公司以及經濟環境的現狀尚未達到如此悲觀的地步,於是市場會出現一次較大的回升和反彈。這一段中期性反彈可能維持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回升或反彈的幅度一般爲整個市場跌幅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熊市第二期。經過一段時間的中期性反彈以後,經濟形勢和上市公司的前景趨於惡化,公司業績下降,財務困難。各種真假難辨的利空消息又接踵而至,對投資者信心造成進一步打擊。這時整個股票市場彌漫着悲觀氣氛,股價反彈後較大幅度下挫。
熊市第三期。在熊市第三期中,股價持續下跌,但跌勢沒有加劇,由於那些質量較差的股票已經在第一、第二期跌得差不多了,再跌的可能性已經不大,而這時由於市場信心崩潰,下跌的股票集中在業績一向良好的藍籌股和優質股上。這一階段正好與牛市第一階段的初段吻合,有遠見和理智的投資者會認爲這是最佳的吸納機會,這時購入低價優質股,待大市回升後可獲得豐厚回報。

一般來說,熊市經歷的時間要比牛市短,大約只佔牛市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不過每個熊市的具體時間都不盡相同,因市場經濟環境的差異會有較大的區別。回顧1993年到1997年這段時間,我國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經歷了股價的大幅漲跌變化,就是一次完整的由牛轉熊,再由熊轉牛的周期性過程。

來源

說法一:

熊市tp://a2.att.hudong.com/31/67/01300000027077120295679767576_s.jpg">熊市
就目前所有的資料來看,在1785年的英國,一本叫做《小街交易所指引》的書上,已經出現牛和熊這兩個名詞。但是,當時牛、熊的意義跟現在不同,當時的倫敦證券交易所叫做小街交易所,簡稱小街。
從這本書作者的說法,可以看出200多年前牛跟熊的意義比現在明確多了。牛不是指希望股市上漲的人,而是等於今天靠保證金买進股票卻遭到虧損的人。 
荷蘭的鬱金香交易所早在17世紀中葉,就已經發明保證金制度,但是1785年的倫敦,买股票似乎不用保證金,“牛”可以身無分文,就买進股票,希望在必須繳款前賣出獲利。根據當時的作法,一個人即使全部財產不到10英鎊,也可以在倫敦的證券交易所大买股票,例如,這個人可以在3月時購买價值4萬英鎊、在5月交割股款的股票融資倍數高達四、五千倍。
這個人在結算前,可以想盡辦法,把自己买進的股票賣出去,解脫肩上超級沉重的負擔。如果整個市場牛羣聚集,他就找不到接手的人,就會遭到重大虧損,因此在付款之前,他必須跑遍整個交易所,從一家號子逛到另一家號子,找人接手,他心中充滿希望和恐懼,表情陰晴不定,情緒低落、滿臉不高興、脾氣不好,跟牛的行爲差不多,因此這種作手被人稱爲“牛”。
在200多年前熊不只是抱持悲觀看法的作手,還是實際放空的人,也就是賣出一批股票公債,同意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交出他實際上沒有的東西,因此他不斷的要找人,希望低價买進他未來必須交出來的證券,因此對所有不幸的新聞、壞消息、能夠壓低證券價格的謠言等等,他都會很高興,十足表現出幸災樂禍的樣子。
因此,當時要分辨牛和熊很容易,表情沉重、憂鬱的人一定是牛,不斷東張西望,拿壞消息嚇人的人一定是熊。牛希望股價上漲,熊希望股價下跌。後來的人可能因此把上漲的股市叫做牛市,下跌的股市叫做熊市。

說法二:

據記載,這兩個股市術語出現於19世紀早期美國股市。首先出現的是熊,在1709年就有所記載,最早指因爲預計股價會跌就賣掉將來才發行而現在還沒到手的股票,這樣就使得投機商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購入股票。這樣的投機商就被稱爲牛皮批發商,源自詞組 sell the bear's skin before one has caught the bear。慢慢的,這個詞組就表示對於股價越來越不樂觀。 爲了區分市場的升跌,他們把健步向前的牛作爲漲升的象徵,寓意向上的趨勢不可阻擋.而把倔強好糾纏的熊作爲下降的象徵,表示下跌結束的遙遙無期.牛市的用法出現於1714年,也是受到了熊市的影響而產生的。

說法三:
因爲牛是往上攻擊 (牛角往上頂),所以代表多頭市場,代表利多股價往上走;熊是往下攻擊 (熊掌向下揮)代表空頭市場,代表利空股價下跌。

操作策略
熊市tp://a4.att.hudong.com/13/68/01300000027077120295685848248_s.jpg">熊市
成交量的增減顯示股市行情枯榮。大凡交易熱鬧時進場,才有希望獲得短期差價收益。如要着眼於長期投資,則不宜在交易熱鬧時進場,因爲此時多爲股價走高的階段,如進場建倉成本可能偏高,即使所購的股票爲業績優良的投資股,能夠獲得不錯的收益,較高的成本還是會使投資回報率下降。

如果長期投資者在交易清淡寥落時進場建倉,或許在短期內不能獲得差價收益,但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由於投資成本低廉,與將來得到的收益相比,投資回報率還是可以令人滿意的。因此,交易清淡時,短线投資者應袖手旁觀,而對於長线投資者來說,則是入市建倉的大好時機。

主張長线投資者在交易清淡時進場收購,並不是說在交易开始清淡的時候,就立即买進。一般來講,淡季的末期才是最佳的买入時機,問題的難度在於沒有人能夠確切知道到底什么時候才是淡季的尾聲。也許在長期投資者認爲已經到了淡季尾聲而入市,行情卻繼續疲軟了相當一段時間;也許認爲應該再慎一慎的時候,行情突然好轉而痛失良機。所以,有些投資者,尤其是大戶投資者,在淡季入市時,採取了逐次向下买進的做法,即先买進一半或三分之一,之後不論行情漲跌都再加碼买進,這樣即使是在淡季進場,也不會錯失入市良機,可收到攤平成本的效果。

參考資料

[1]解讀股票網: www.topview99.com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