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最優

概述
帕累托最優" alt="帕累托最優" src="uploads/hdpic/a2_08_73_01300000238080122683733366452_s.jpg">帕累托最優概念
帕累托改進是指一種變化,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而帕累托最優的狀態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進的余地;換句話說,帕累托改進是達到帕累托最優的路徑和方法。一方面,帕累托最優是指沒有進行帕累托改進的余地的狀態;另一方面,帕累托改進是達到帕累托最優的路徑和方法。帕累托最優是公平與效率的“理想王國”。

帕累托最優是以提出這個概念的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 維弗雷多·帕雷托在他關於經濟效率收入分配研究中使用了這個概念。

如果一個經濟制度不是帕累托最優,則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況變壞的情況下使自己的境況變好的情形。普遍認爲這樣低效的產出的情況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優是評價一個經濟制度和政治方針的非常重要的標準。

條件
一般來說,達到帕累托最優時,會同時滿足以下3個條件:

1.交換最優:即使再交易,個人也不能從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時對任意兩個消費者,任意兩種商品邊際替代率

帕累托最優" alt="帕累托最優" src="uploads/hdpic/a4_52_49_01300000241358122666495525013_s.jpg">帕累托最優
是相同的,且兩個消費者的效用同時得到最大化。

2.生產最優:這個經濟體必須在自己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此時對任意兩個生產不同產品的生產者,需要投入的兩種生產要素邊際技術替代率是相同的,且兩個消費者的產量同時得到最大化。

3.產品混合最優:經濟產出產品的組合必須反映消費者的偏好。此時任意兩種商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必須與任何生產者在這兩種商品之間的邊際產品轉換率相同。 

市場的角度來看,一家生產企業,如果能夠做到不損害對手的利益的情況下又爲自己爭取到利益,就算是帕累托最優,換而言之,如果是雙方交易,這就意味着雙贏的局面。

狀態
解釋一:

如果對於某種既定的資源配置狀態,所有的帕累托改進均不存在,即在該狀態上,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一個

帕累托最優" alt="帕累托最優" src="uploads/hdpic/a4_31_87_01300000241358122675872602630_s.jpg">帕累托最優
人的狀況變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狀況變壞,則稱這種資源配置狀態爲帕累托最優狀態。

解釋二

帕累托最優狀態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來的一種經濟狀態,是指具有以下性質的資源配置狀態,即任何形式的資源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人受益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受到損害。人們通常也把能使至少一人的境況變好而沒有人的境況變壞的資源重新配置稱爲帕累托改進,所以帕累托最優狀態也就是已不再存在帕累托改進的資源配置狀態。

帕累托最優" alt="帕累托最優" src="uploads/hdpic/a0_14_76_01300000238080122683762772715_s.jpg">帕累托最優與資源分配
1.獵鹿博弈在原始社會,人們靠狩獵爲生。爲了使問題簡化,設想村莊裏只有兩個獵人,主要獵物只有兩種:鹿和兔子。如果兩個獵人齊心合力,忠實地守着自己的崗位,他們就可以共同捕得一頭鹿。要是兩個獵人各自行動,僅憑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捕到鹿的,但卻可以抓住4只兔子。從能夠填飽肚子的角度來看,4只兔子可以供一個人喫4天;1只鹿如果被抓住將被兩個獵人平分,可供每人喫10天。也就是說,對於兩位獵人,他們的行爲決策就成爲這樣的博弈形式:要么分別打免子,每人得4;要么合作,每人得10(平分鹿之後的所得)。如果一個去抓兔子,另一個去打鹿,則前者收益爲4,而後者只能是一無所獲,收益爲0.在這個博亦中,要么兩人分別打名兔子,每人喫飽4天;要么大家合作,每人喫飽10天,這就是這個博亦兩個可能結局。

2.資源分配

經濟學理論認爲,在一個自由選擇的體制中,社會的各類人羣在不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可以使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市場機制實際上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推動着人們往往從自利的動機出發,在各種买賣關系中,在各種競爭與合作關系中實現互利的經濟效果。交易會使交易的雙方都能得到好處。另一方面,雖然在經濟學家看來,市場機制是迄今爲止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可是事實上由於市場本身不完備,特別是市場交易信息並不充分,卻使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造成很多很多的浪費。

提高經濟效率意味着減少浪費。如果經濟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況變壞的同時使自己的情況變得更好,那么這種狀態就達到了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這樣定義的效率被成爲帕累托最優效率。如果一個人可以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同時能改善自己的處境,他就在資源配置方面實現了帕累托改進,經濟效率也就提高了。

改進

所謂帕累托改進(PARETOIMPROVEMENT)是以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命名的,並基於帕

帕累托最優" alt="帕累托最優" src="uploads/hdpic/a1_80_87_01300000241358122675876818167_s.jpg">帕累托最優
累托最優(PARE-TOEFFICIENCY)基礎之上。帕累托最優是指在不減少一方福利的情況下,就不可能增加另外一方的福利;而帕累托改進是指在不減少一方的福利時,通過改變現有的資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帕累托改進可以在資源闲置或市場失效的情況下實現。在資源闲置的情況下,一些人可以生產更多並從中受益,但又不會損害另外一些人的利益。在市場失效的情況下,一項正確的措施可以消減福利損失而使整個社會受益。

帕累托最優和帕累托改進是微觀經濟學,特別是福利經濟學常用的概念。福利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定理就是所有的市場均衡都是具有帕累托最優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通常的情況是有人有所得就有人有所失,於是經濟學家們又提出了“補償準則”,即如果一個人的境況由於變革而變好,因而他能夠補償另一個人的損失而且還有剩余,那么整體的效益就改進了,這就是福利經濟學的另外一個著名的準則卡爾多-希克斯改進(KALDOR-HICKSIM-PROVEMENT)。

帕累托改進:如果對某種資源配置狀態進行調整,使一些人的境況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狀況至少不變壞,符合這一性質的調整被稱爲帕累托改進。

原則

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編排行事優先次序的準則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數與瑣碎的多數”原理的基礎上。這個原理是由

帕累托最優" alt="帕累托最優" src="uploads/hdpic/a3_43_88_01300000241358122675888542747_s.jpg">帕累托最優
十九世紀末期與二十世紀初期的意大利經濟學家兼社會學家維弗利度·帕累托所提出的。它的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羣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佔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佔多數,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帕累托曾提出,在意大利80%的財富爲20%的人所擁有,並且這種經濟趨勢存在普遍性。後來人們發現,在社會中有許多事情的發展,都邁向了這一軌道。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專家正在運用這一原理來研究、解釋相關的課題。例如,這個原理經過多年的演化,已變成當今管理學界所熟知的“80/20原理”,即百分之八十的價值是來自百分之二十的因子,其余的百分之二十的價值則來自百分之八十的因子。

80/20法則也被推廣至社會生活的各個部分,且深爲人們所認同。例如,在企業中,通常認爲它80%的利潤來自於20%的項目或重要客戶經濟學家認爲,20%的人掌握着80%的財富;心理學家認爲,20%的人身上集中了80%的智慧;推而廣之,我們可以認爲,在任何大系統中,約80%的結果是由該系統中約20%的變量產生的。“80/20”原理對所有人的一個重要啓示便是:避免將時間花在瑣碎的多數問題上,因爲就算你花了80%的時間,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你應該將時間花於重要的少數問題上,因爲掌握了這些重要的少數問題,你只花20%的時間,即可取得80%的成效。[1]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