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反應理論

過度反應理論(Overreaction Theory)

金融學的四大研究成果,即過度反應理論(Overreaction Theory)、視野理論(Prospect Theory)、後悔理論(Regret Theory)及過度自信理論(Overconfidence Theory)。

什么是過度反應理論
  過度反應理論是西方投資心理學的重要理論之一,該理論說明了市場總是會出現過度反應的現象,人們由於一系列的情緒與認知等心理因素,會在投資過程中表現出加強的投資心理,從而導致市場的過度反應。

過度反應理論的非理性因素
  經典的經濟學和金融理論認爲,個體在投資活動中是理性的。他們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會進行理智的分析,當股票價格低於上市公司內在價值時,投資者开始买入股票;而當股票價格高於上市公司內在價值時,开始賣出股票證券市場也由此形成了一種價值投資的氛圍,但事實並非如此。投資領域中存在着價格長期嚴重偏離其內在價值的情況,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未來的價值本身具有許多不確定性,正是由於這種不確定性引發了投資者的心理上的非理性因素,投資者共同的非理性投機形成了市場的暴漲和崩盤現象。

過度反應理論的主要內容
  耶魯大學的Robert Shiller教授是這一領域的專家。他在2000年3月出版了《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一書,將當時一路漲升的股票市場稱作“一場非理性的、自我驅動的、自我膨脹的泡沫”。一個月後,代表所謂美國經濟納斯達克股票指數由最高峯的5000多點跌至3000點,又經過近兩年的下跌,最低跌至1100多點。互聯網泡沫類似於荷蘭鬱金香、南海公司泡沫,在投資領域中屢見不鮮。爲什么人們總會重犯同樣的錯誤呢?Robert ShiUer認爲:人類的非理性因素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而歷史教訓並不足以讓人們變得理性起來,非理性是人類根深蒂固的局限性。Shiller教授曾在一個研究中發現: 當日本股市見頂時,只有14%的人認爲股市暴跌,但當股市暴跌以後,有32%的投資者認爲股市還會暴跌投資者通常是對於最近的經驗考慮過多,並從中推導出最近的趨勢,而很少考慮其與長期平均數的偏離程度。換句話說:市場總是會出現過度反應。

  Richard Thaler和Werner De Bondt在1985年的一個研究中發現,投資者對於受損失的股票會變得越來越悲觀,而對於獲利的股票會變得越來越樂觀,他們對於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會表現出過度反應。當牛市(bull market)來臨時,股價會不斷上漲,漲到讓人不敢相信,遠遠超出上市公司投資價值;而當熊市(bearmarket)來臨時,股價會不斷下跌,也會跌到大家無法接受的程度。除了從衆心理(herd mentality)在其中起作用外,還有人類非理性的情緒狀態,以及由此產生的認知偏差。當市場持續上漲時,投資者傾向於越來越樂觀。因爲實際操作產生了盈利,這種成功的投資行爲會增強其樂觀的情緒狀態,在信息加工上將造成選擇性認知偏差,即投資者會對利好消息過於敏感,而對利空消息麻木。這種情緒和認知狀態又會加強其行爲上的买入操作,形成一種相互加強效應:當市場持續下跌時,情況剛好相反,投資者會越來越悲觀。因爲實際操作產生了虧損,這種失敗的投資操作會加強其悲觀情緒,同樣也造成了選擇性認知偏差,即投資者會對利空消息過於敏感,而對利好消息麻木。因而,市場也就形成了所謂的過度反應現象。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