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過剩

生產過剩

社會商品生產總量大大超過有支付能力需求量的經濟現象。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主要特徵。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生產是資本家的私事,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均由企業決定,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競爭和無政府狀態。其結果因人民羣衆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對縮小而導致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它的惡性發展就是生產過剩危機。   

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爲降低生產成本,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價值,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獲得利潤,他們在使用相對剩余價值榨取手段時,爲提高生產效率,縮短自身的個別必要勞動時間,不可避免的導致了生產力的進步,從而導致社會上的商品在數量上和種類上都得到增加,而由於社會貧富差距懸殊,必然導致商品銷售市場的相對縮小,即導致了生產過剩的“瘟疫”。   

生產過剩現象是資本主義制度作爲經濟基礎,不再適合經濟基礎現狀的體現。是低層次的生產關系不再適應更高水平的生產力的證據。   

資本主義國家在應對生產過剩狀況時,採用更多的國家宏觀調控和政府幹預手段,在遏制生產過剩狀況進一步惡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不可調和:   

生產社會化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且其爆發頻率的增加,強度的增大,影響範圍的拓展(空間上和涉及的經濟領域),持續時間的進一步延長都最好的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是否進入生產過剩

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換,對中國企業而言,無疑是一次脫胎換骨的變革。市場經濟在給企業發展帶來無限商機的同時,行業之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經過幾年的發展,中國經濟正式走入买方市場。與此同時,持久的價格拉鋸战也正在市場上混亂無序地展开。如今,企業兼並、強強聯合、集團化經營等運作方式、正式登上了中國市場經濟的舞臺。預示着一種壟斷競爭的新格局即將形成。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企業在未來競爭的潮流中,將开始更爲艱難的跋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整個中國經濟帶來的飛躍性發展,這在全世界已經有目共睹。但是,在自由競爭時代隨着中國經濟逐漸進入买方市場市場經濟的“生產過剩”現象也隨之出現。
     據《中國財經報》報道,有關部門曾對全國613種主要商品供求排隊分析,1997年下半年供不應求商品只有10種,佔1.6%;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佔66.6%,供過於求商品佔31.8%。另據國家統計局透露。全國鄉級以上工業企業庫存商品總值已達13276億元人民幣,如果加上商業庫存,總價值已逾3萬億元。調查顯示,全國各省市無一例外都存在數量不等的庫存積壓商品
    造成企業“生產過剩”,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企業投資商只顧眼前利益,沒有長遠規劃,見到熱門一哄而上,只注重宏觀趨勢,而沒有留意微觀變化。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在制定政策,適時引導,協調等方面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功能,致使企業投資者難以準確把握市場,克服投資的盲性。因此,企業出現“生產過剩”決非偶然,而是市場經濟在運作過程中出現的特定“產物”。
    可以說,市場上的價格战也正是從企業的“生產過剩”危機开始的。從去年开始,各路商家爲了求生存,保品牌,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推出各種打折,降價的招術吸引顧客。從轎車,航空運輸服裝、家電,餐飲到賣菜小販,從上了規模的大商場到街頭巷尾的小店,名目繁多的降價廣告一時讓老百姓不知所措,難辨真假。商家們都清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己生死存亡的命脈把握在市場“手”中,誰佔了市場,誰就擁有了優先發言權,因此,在降價過程中,一些企業不惜將產品以低於成本價格傾銷,以此來搶佔市場。一項1997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全國的249家大型商場中,虧損面佔12.4%,利潤下降0.6%,也就是說,降價銷售最直接的效果是商業高額利潤的輝煌已不復存在。最典型的例子是去年全國玻璃行業的大幅降價傾銷,致使一大批玻璃企業紛紛倒閉。國家也因此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
    以VCD行業爲例,在短短的兩三年間,全國就有500家VCD制造商蜂湧出現,產量也從最初年生產幾萬臺增至1997年的1000萬臺。而到了1998年,中國音響行業協會宣稱,預計全國VCD年計劃總產量可達5000萬臺,而市場容量僅爲1200萬臺。如不調整計劃,VCD積壓將相當嚴重。然而,1998年中國的VCD生產商不僅沒有調整市場計劃。反而上演了一場轟動全國的C VD與SVCD的“爭雄”战。這場“战爭”崐到最後終於以統一“超級VCD”命名而結束,但不管怎樣,這個結果都會影響到許多VCD廠家的利益,造成大量產品積壓,到時候,難免又會出現廠家倒閉,國家受損,百姓購买不知所措的局面。
    在資本主義國家,解決國內“生產過剩” 直接的辦法是往外“轉嫁”,特別是向不出達國家和地區推銷,具體表現爲資本的轉移和商品傾銷。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要解決“生產過剩”應從調整產業結構和實行宏觀調控入手,同時要制止惡性競爭,規範市場行爲,做到多管齊下,標本兼治,只有這樣,市場經濟才會進入良性循環。
    去年开始,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已經开始了制止低價傾銷的行動。今年7月1日,國家計委、建材局發布《關於制止低價傾銷平板玻璃不正當行爲的暫行規定》。這是我國在工業產品領域出臺的第一個針對低價傾銷這一不正當行爲的規章,也是平板玻璃行業整頓價格秩序所採取的一項重要措施。最近,武漢市制定了“武漢市制止低價傾銷行爲和欺詐性標價行爲”的有關文件。對假優惠,假打折和人氏價傾銷分別制訂了處罰方法。爲配合武漢市文物價局的行動,武漢十八家商場也紛紛打出價格免战牌,與惡性競爭抗衡。
    目前,國內的許多商家已經看清了低層次的價格拼殺畢竟只是權益之舉,技術的更新,產業結構的調整才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長遠之計,並开始了新一輪的技術競爭。海爾集團在控股了一家國家科研機構後,以資本爲紐帶的科企聯手方式成立了海爾科化公司。幾個月的時間取得了26項科研成果。長虹公司推出了全新的“紅雙喜”系列數字化彩電。科龍集團开發出了能左右开門的冰箱以及環保冰箱等。
    同時,企業兼並,強強聯合,集團化經營也預示着新一輪的壟斷競爭即將开始。以武漢市的商業系統爲例。以前武商集團與武漢商場可以劃等號,現在武漢市的“四個”武商讓人覺得武商集團無處不在;同時武商集團還首期投資350萬元收購民營高科技企業“武漢順泰電子有限公司”。中商集團出資3200余萬元控股我國最大的多媒體軟件公司“武漢華軟”。一項統計數據表明,武漢市今年1—9月份商業零售市場上的銷售額,擴張規模,以及經濟增長均出現了向該市五位商業巨頭集中的狀況,這表明武漢的商業已形成了壟斷競爭格局。
   從總體上看,國家的宏觀調控,政府的政策限制,企業技術更新和結構調整,會使我國的市場經濟步入良性循環發展軌道。而種種趨勢表明,中國的市場經濟已开始由自由競爭壟斷競爭發展。結合到我們的國情,外有國際品牌虎視眈眈,內有國企改革舉步維艱;大有民族產業需要振興,小有民營經濟需要發展。而市場只有那么大,因此,在未來的市場經濟競爭中,中國的企業家們將面臨艱難的挑战。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