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統論

信息系統論(Information System Perspective)

什么是信息系統論?

  會計本質觀點的一種。認爲會計本質上是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爲主的經濟信息系統。

信息系統論的發展過程

  本世紀20-30年代,美國會計界普遍認爲,會計是一門藝術,一門具有廣泛和多種用途的藝術。既然是藝術,任何期望會計加以規範、約束的企圖,都是不恰當的。

  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追使會計職業界重新認識自身的職業形象會計的本質特徵。從30年代中期起,美國會計職業界开始了制訂“公認會計原則”的工作,也表現會計職業界對藝術觀的立場和態度。二次大战前後,一些新的工具性學科在西方、主要是美國得以酝釀和誕生,其中,最爲著名的當屬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到60年代,系統論和信息論幾乎運用到一切領域。另一方面,電子計算機發明後,迅速地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50年代中期,電子計算機开始應用於工資管理,此後,很快普及到會計的主要領域。信息科學帶來的新思想和新技術打开會計人員的思路。人們开始重新探索和認識會計的本質與作用。

  1966年,美國會計學會在紀念該學會成立50周年的文獻《論會計基本理論》中提出會計基本上是一個信息系統。所謂會計信息系統論,不過是運用信息系統論的觀點,重新認識、界定會計的本質。

  由於這一觀點符合了當時社會的滸性觀點,並能較好地解釋相關會計理論和方法,同時,也可以將會計作爲一門科學來看待。因此,到七八十年代,已成爲美國會計理論中的主流派觀點。大量的出版物和權威性的理論文獻,都認同這一觀點。

信息系統論分析

   在我國,文化革命前,學者們經過研究和討論,普遍認爲會計經濟管理的工具(即:工具論),它服務管理者的需要,這也與當時的整個社會政治氣氛相適應。文化革命後,一批學者开始嘗試介紹、引進西方會計理論的觀點。1980年,余緒纓教授首先明確提出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後,後經葛家澍教授等的論文加以闡發,會計是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爲主的經濟信息系統的觀點,逐步被學術界所接受,並與管理活動論共同列爲我國80年代有關會計本質討論的兩大主流派觀點。

  主要觀點信息系統論有關會計基本理論的觀點,都是信息認和系統論展开的。由於系統論點,都是圍繞信息論和系統論展开的。由於系統論強調目標是系統存在和運行的前提,因此,會計信息系統自然要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提供以財務系統爲主的經濟信息。在信息提供的內容和提供對象上,存在決策有用性和受托責任觀之爭。前者認爲,會計信息系統6應該向同在的和潛在的投資人(債權投資人)提供他們進行投資決策所需要的信息;後者則認爲,會計應以向現在的投資人提供反映管理當局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信息爲主。在信息質量特徵上,決策有用性要求所提供的信息應與決策有着直接的相關性:而受托責任觀認爲,反映報告主體經濟活動的真實性是首要的標準。關於會計職能,信息系統論認爲以提供信息爲主的反映是最主要的職能,,擦拭中監督是次要的、派生的職能。關於會計對象,信息系統論區分了反映、控制的對象和直接處理的對象。前者是企業經營活動中可以用貨幣表現的方面,即資金運動:後者是指經營資金運動過程所發出的信息。信息系統論將整個會計程序分解爲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四個環節,認爲確認是對各項經濟活動的數據按會計要素的本質特徵記入會計系統,它包括初始確認和再確認兩個步驟:將各具體經濟業務對各會計要素的影響按其貨幣單位予以量化,就是計量。在具體價值量時,存在歷史成本、公允市價等不同選擇;記錄是運用復式簿記方法對各經濟活動進行具體的反映,按操作手段的不同,分爲手工操作系統和電算化操作系統;會計系統最終的信息輸出,就是報告。目前的報告主要由通用報表組成。

  評價信息系統論是社會發展的丠定階段,信息論、系統論等工具性學科廣泛應用,同時,電子計算機也得到普及後,人們對會計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它在一定階段、特定的環境下,體現了會計的本質特徵。以信息系統化爲核心所形成的理論和方法體系能適應具體社會環境的要求。但是,社會在不斷變化、發展,人們的認識也在不斷進化,可以肯定未來人們對會計本質的認識,將會在信息系統論之上有所發展。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