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大廈


簡介
  中銀大廈外觀圖(13張)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由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990年完工。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結構採用4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室內無一根柱子。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爲例,中銀

pic-info">中銀大廈地圖

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範內變化多端,至於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馬德裏大廈,馬德裏大廈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邊的分割,分析其組合,乃系兩個平等四邊形的變化。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建築介紹

結構

  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开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开始營業,歷時六年有余,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着的局促土地。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pic-info">中銀大廈

樓高加上當地臺風季節強勁的風力,使得建築物的結構系統需要非比尋常的解決方式,結構工程師羅伯森,這位ENR雜志1989年的風雲人物,向貝氏建議採用合成的超強結構體,即以鋼組構成盒狀,內灌注混凝土,以之做爲抗風力暨承重的主幹。
  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爲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範內變化多端,至於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馬德裏大廈,馬德裏大廈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邊的分割,分析其組合,乃系兩個平等四邊形的變化。

內部

  中銀大廈整棟大樓以三樓營業廳,17樓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兼宴客廳與頂端70層的“七重廳”等處最受矚目。
  兩層樓高的營業空間恢宏,以石材爲室內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氣派,位在該層中央直達第17樓的內庭,其在詢問服務臺上方的天花處形成一個金字塔,令人聯想到巴黎羅浮宮整建案的設計,同樣是金字塔造型,兩者有着不同的空間意義,羅浮宮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個罩覆的實體空間,中銀大廈是在一個實體空間中塑出虛負的空間。貝氏極爲知名的華盛頓藝廊東廂,在東西兩廊間的廣場,有數個小金字塔錯落地分布在噴泉,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來豐富景觀代間,同時爲兩廊之間的地下通道採光,若追根究底貝氏採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擬建於劍橋的肯尼迪紀念圖書館,該案因爲基地未獲解決而夭折,這四個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爲殊異,唯一共同點是皆具有採光的功能。

pic-info">中銀大廈仰圖

17樓是第一個有斜面屋頂的樓屋,斜面達7層樓高,在北側的休闲廳,透過玻璃天窗可以仰視到大廈的上部樓層,自中庭可以俯看到營業大廳,空間的流暢性在此再現得淋漓盡致。
  第七十樓的“七重廳”是舉辦盛大宴會的場所,大廳中有張可坐24人的大桌,兩側有數組沙發,南側是備餐間,儲藏室及男、女廁所,整層就是一個大房間,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頂,尺度巨偉,通常建物的頂屋是機械房,貝氏卻將香港中銀大廈機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層,在其上層創造一個充滿陽光的玻璃廳,引進陽光,引進風光,將人們對空間的感覺引進至高的層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築師的氣魄,這是貝氏一貫的設計手法——結合陽光與空間。
  金茂大廈1樓和2樓是辦公大堂,高10.1米,空間規劃相當寬敞明亮、莊嚴典雅;3樓至50樓層是辦公層樓,室內均爲無柱空間的設計加上辦公設備先進,是辦公商務的好場所;53樓至87樓層是金茂君悅大酒店的中庭,高15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樓中庭,室內設計出典雅舒適的感覺,金碧輝煌又不失高貴的氣息;遊客可從88樓觀景廳望下看飯店中庭,層層金色透亮的環廊,獨特的建築設計故被稱爲時空隧道。
  位在金茂大廈88樓的觀光廳,高340.1米,面積1520平方米,是大陸最高最大的觀光廳,已榮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頒發的證書;來到金茂大廈旅遊的民衆可搭乘每秒行進9.1米的高速升降梯,只需45秒就可直達觀光廳,讓您省時省力感受速度的快感;在廣大的觀景廳內,站在高處往下鳥瞰上海的全景,整個黃浦江畔、長江口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而夜晚的上海景色,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萬燈齊放的美景更是令人拍案叫絕。 大廈採用超高層建築史上首次運用的最新結構技術,整幢大樓垂直偏差僅2釐米,樓頂部的晃動連半米都不到,這是世界高樓中最出色的,還可以保證12級大風不倒,同時能抗7級地震。大廈的外牆由大塊的玻璃牆組成,反射出似銀非銀、深淺不一、變化無窮的色彩。該玻璃牆由美國進口,每平方米500美金,玻璃分爲兩層,中間有低溫傳導器,外面的氣溫不會影響到內部。金茂大廈共有79臺電梯,觀光高速電梯一次可乘35人,速度爲每秒9.1米,由下到上只要45秒。

外部

  玻璃帷幕牆需要定期清洗,中銀大廈的造型獨特,清潔維護需要特殊的設計配合,因爲建築物沒有平臺,清潔工作臺得儲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十四與六十九樓的機械房內,操作時,工作臺得由特別設計的窗門出入,斜面的部分,與噴泉地大廈的方法相同,在斜面周邊設計軌道以架設工作臺,受大斜撐構體的影響,垂直的窗櫺不是連續的,工作臺的掛勾特別加長以增加安全性,一幢建築施工完成並不意味結束,日久天長的維護工作隨着業主遷入而开始,建築師有責任藉着良好的設計爲業主考

pic-info">中銀大廈外景

慮,中銀大廈是一個典範。
  中銀大廈有個三層樓高的石質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牆樓層,這點是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貝氏設計的高樓,由底至頂通體只有一個建材,墩座是因應基地的斜坡而設計,同時希望藉着厚重的石材,增強穩定的感覺,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橫石,而非四邊連續呈口字形,相同的窗框出現在好萊塢的藝人經紀中心;石柱頂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飾,則可在巴黎的羅浮宮整建與北京香山飯店見到;第十七樓與七十樓的遮陽設施,同樣地曾用在華盛頓國家藝廊東廂與達拉斯梅耶生音樂廳;大廈南大門兩側的燈座,使人想到了臺中東海大學校區內的類似設計,這些“似曾相識”的建築語匯與元素乃是經過歷練的設計結晶,凡能經得起考驗的,就是歷久彌新的設計,這就是貝氏作品雋永的原因。

周圍環境

  大廈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庭園,園中有流水、瀑布、奇石與樹木、流水順着地勢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雙重意義,實質方面,水聲可以消滅周圍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隱喻財源廣進,象徵爲銀行帶來佳運,西南解處聳立朱銘的“和諧相處”銅塑,對着的兩個個巨大青銅像在灰色的花崗巖襯托下,甚是搶眼,銅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觀光勝地山頂纜車站的必經之處,就整個敷地計劃而言,頗有點睛之妙,貝氏從事敷地計劃,未若香港一般的慣常方式將建築蓋滿整個基地,而用心地在東西兩側規劃了庭園,爲人擠樓擁的香港創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間,誠乃可貴之舉。英文介紹
  Bank of China (BOC) Tower is located at No.1, Garden Road, a flourishing centre of activity in Hong Kong's business and financial core. The building was constructed over a period of four years and four months commencing in April 1985. Completed for occupancy in August 1989, the building w

pic-info">中銀大廈

as opened in May 1990, towering 70 floors above the ground floor level and offering parking in four basement levels. The tower structure of 315 metres and two masts of 50 odd metres give the building its aspiring height of 367.4 metres – which, in 1989, made it the tallest in Hong Kong as well as the fifth by height in the world. It is still one of the tallest office buildings in Hong Kong.
  The BOC Tower is a masterpiece of the world-renowned Chinese-American architect I.M. Pei. His inspiration for the building's construction was the elegant stature of bamboo, its sectioned trunk reaching higher and higher with each new growth. The Tower is symbolic of strength, vitality, growth and enterprise, representing Bank of China (Hong Kong)'s rapid development. The building is characterised by a harmonious blend of modern architectur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design. Its four prism-shaped shafts reflect the sun's rays like a glittering crystal. A geometrical work of art clad in a curtain wall of glass and aluminum, BOC Tower rises majestically from its Central location to command a spectacular panoramic view of the Victoria Harbour.
  The BOC Tower has won many construction awards locally and globally. To name ju

pic-info">中銀大廈外觀圖

st a few, we have 2002 "Excellent" Award of Hong Kong Build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1999 Ten Best Architecture in Hong Kong, HKIA; 1992 Marble Architectural Award; 1991 AIA Reynolds Memorial Award; 1989 Award for Engineering Excellence, ACEC; 1989 Certificate of Engineering Excellence, NYACE, etc. Its architect, Mr. Pei, also received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e's 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Award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on 10 October 2003, an honour bestowed upon him b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結構分析
  整座大樓採用由八片平面支撐和五根型鋼混凝土柱所組成的混合結構“大型立體支撐體系”,此一混凝土——鋼結構立體支撐體系,在改進結構性能方面具有如下獨到之處:
  1.採用幾何不變的軸力代替幾何可變的彎曲杆系,來抵抗水平荷載,更加經濟有效。
  2.利用多片平面支撐的組合,形成一個立體支撐體系,使立體支撐在承擔全部水平荷載的同時,還承擔了高樓的幾乎全部的重力,從而進一步增強了立體支撐抵抗傾覆力矩的能力。
  3.將抵抗傾覆力矩用的抗壓和抗拉豎杆件,布置在建築方形平面的四個角,從而在抵抗任何方向的水平力時,均具有最大的抗力矩的力偶臂。

pic-info">中銀大廈結構

4.利用立體支撐及各支撐平面內的鋼柱和斜杆,將各樓層重力荷載傳遞至角柱,加大了樓層重力荷載作爲抵抗傾覆力矩平衡重的力偶臂,從而提高了作爲平衡重的有效性。建築師簡介

簡介

  貝聿銘(Ieoh Ming Pei),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裏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其父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祖怡。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於1955年建立建築事務所,1990年退休。 
  1918年其父親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貝氏在香港度過他的童年。1927年父親調職舉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讀上海青年會中學,高中畢業自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後來赴賓州大學攻讀,後轉讀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貝氏埋首於圖書館,努力吸收歐洲近代建築相關的資訊,柯比意的作品是

pic-info">中銀大廈

他最醉心的,日後貝氏作品所呈現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響。1939年畢業。
  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與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爲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也許有人會說,建築是科學,爲何與藝術並列?但是世界建築界人士都知道,貝聿銘不僅是傑出的建築科學家,「用筆和尺」建造了許多華麗的宮殿;他更是極其理想化的建築藝術家,善於把古代傳統的建築藝術和現代最新技術熔於一爐,叢而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貝聿銘自己說:”建築和藝術雖然有所不同,但實質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標是尋求二者的和諧統一.”事實證明對於建築藝術的執着追求是他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

學業生涯

  貝聿銘於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誕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父親貝祖詒曾任中國銀行行長,於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創辦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因此,貝聿銘在香港度過了童年,在聖保羅小學讀書,一九二七年以後,他回到上海讀中學,後來又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一九三五年他遠渡重洋,到美國留學。父親原來希望他留學英國學習金融,但他沒有遵從父命,而是依自己的愛好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建築系。
  他爲什么會對建築有與趣呢,說起來也屬偶然。他在上海讀書時,周末常到一家臺球館去玩臺球。臺球館附近正在建造一座當時上海最高的飯店。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們怎么會有建造這么高的大廈的能耐,由此他產生了學習建築的理想。
  但是賓州大學以圖畫講解古典建築理論的教學方式使貝聿銘大失所望,便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一九三九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還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發後,他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進入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一九四五年學成,留校受聘爲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建築生涯

  貝聿銘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是在一九四八年。這一年,紐約市

pic-info">中銀大廈側面圖

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开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築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爲建築師,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築公司建築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貝聿銘,一個是有經驗、有口才,極其聰明的房地產建築商人,一個是學有專長、極富創造力的建築師。兩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對事業上的理想搭檔。他們合作達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貝聿銘爲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羣的設計,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劃。其間,貝聿銘還爲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爲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這一切,使貝聿銘在美國建築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後數十年的事業基礎。
  一九六零年,貝聿銘離开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
  他在建築設計中最爲人們稱道的,是關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築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衆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因此,費城萊斯大學在一九六三年頒贈他“人民建築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美國建築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華盛頓郵報》稱他的建築設計是真正爲人民服務的都市計劃。
  在他的建築公司業務蒸蒸日上之際,他設計的主力逐漸從都市改建和重建計劃逐步轉移到巨型公共建築物的設計。六十年代建於科羅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國大氣層研究中心」可以說是他從事公共建築物設計的开始。「中心」始建於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簡樸渾厚,塔樓式的屋頂使建築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峯,與周圍的環境色彩相調和。美國新聞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稱貝聿銘的設計是「突破性的設計」。
  在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爲主要建材,貝氏採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

pic-info">中銀大廈夜景

,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於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貝氏擺脫密斯風格當屬甘乃迪紀念圖書館爲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後來有機會貝氏身爲齊氏威奈公司專屬建築師,從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設案,貝氏從這些开發案獲得對土地使用的寶貴經驗,使得他的建築設計不單考慮建築物本身,更關切環境提陹到都市設計的層面,着重創造社區意識與社區空間,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費城社會嶺住宅社區一案,而他們所接受的案子以辦公大樓與集合住宅爲主,貝氏後來取得齊氏集團的協議於1955年將建築部門改組爲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开始獨立執業,事務所共從事過114件設計案,其中66件是貝氏負責。
  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伊弗森美術館、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到晚期內庭依然是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內庭成爲光庭,如香山飯店的常春廳紐約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廳,香港中國銀行的中庭,紐約賽奈醫院古根漢館,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與比華利山莊創意藝人經濟中心等。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线來作設計”是貝氏的名言。建築師風格
  作爲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被人描述成爲一個注重於抽象形式的建築師。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
  作爲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貝聿銘設計了大量的劃時代建築。貝聿銘屬於實踐型建築師,作品很多,論著則較少,他的工作對建築理論的影響基本局限於其作品本身。
  貝聿銘被稱爲“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築家”。1983年,他獲得了建築界的

pic-info">中銀大廈外觀

諾貝爾獎”——普裏茨克建築獎。
  貝聿銘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風景如畫的蘇州和高樓林立的上海度過的,從小立志要當一名建築師。後來他留美學習建築學,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復雜的設計任務,並在紐約开設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又成立了“貝聿銘設計公司”,專門承擔工程的設計任務。
  在美國的許多大城市中,都有貝聿銘的“作品”。他設計的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被譽爲美國建築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還有丹佛市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紐約市的議會中心,也使很多人爲之傾倒。費城社交山大樓的設計,使貝聿銘獲得了“人民建築師”的稱號。
  在貝聿銘設計的那么多的建築物中,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大廳最令人嘆爲觀止。美國前總統卡特稱贊說:“這座建築物不僅是首都華盛頓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衆生活與藝術之間日益增強聯系的藝術象徵。”貝聿銘的作品不僅遍布美國,而且分布於全世界。我國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飯店,也是貝聿銘設計的,它集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之大成,設計別具一格 。1984年5月間,美國在鳳凰城舉行建築學會年會,幾百名建築師和來賓 ,從500個候選建築物中選出13個建築物授予年度榮譽獎,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名列榜上。
  貝聿銘還應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邀請,完成了法國巴黎拿破侖廣場的盧浮宮的擴建設計。使這個擁有埃菲爾鐵塔等世界建築奇跡的國度也爲之傾倒。這項工程完工後,盧浮宮成爲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人們贊揚這位東方民族的設計師,說他的獨到設計“徵服了巴黎”。軼事

設計金字塔被辱罵

  貝聿銘最具爭議性的設計,是巴黎羅浮宮拿破侖廣場的透明金字塔。他曾表示,事件簡直演變成一場“災難”,他在巴黎街頭遭到辱罵、被法國媒體譏諷爲“貝法老”、公衆還表示“巴黎不要金字塔”。他在採訪中承認自己受到了傷害,而且在公衆批評下幾乎失去所有顧客。直至1988年,他在新建成的金字塔內獲密特朗總統頒發榮譽勳章。後來,金字塔和埃菲爾鐵塔一樣,成爲了巴黎的標志。

世貿重建敬而遠之

  據了解,貝聿銘於1982年獲邀設計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他表示接受這份委托,是因爲他父親曾是這家銀行分行的負責人。中銀大廈於1990年落成後,成爲他作品中最高的建築物,也象徵着他

pic-info">貝聿銘設作品

事業的巔峯,他同時宣布退休。
  貝聿銘認爲,時下大衆喜愛的是刺激、時髦的事物,而非偉大的建築。對於目前美國最具爭議性的世貿中心重建計劃,他表示會像避开死亡一樣,對其敬而遠之。貝聿銘建築作品年譜表
  1956年 - 1963年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臺灣臺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羅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爾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學中心,馬薩諸塞州 波士頓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紐約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納州 哥倫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諾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達拉斯市政廳 美國德州達拉斯
  1973年 - 約翰遜藝術館, 康乃爾大學,紐約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國家美術館東館,華盛頓
  1976年 - 羅徹斯特大學Wilson Common, 紐約州羅徹斯特: 紐約時報選爲當時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築
  1977年 - 漢考克大廈,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當時單塊玻璃面積最大的全玻璃幕牆建築,由於當時玻璃幕牆的技術不夠成熟,大廈建成初期曾經出現過玻璃脫落的事故,後經過技術改進得以解決。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印第安納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紐約州紐約市
  1979年 - 肯尼迪圖書館,波士頓
  1981年 - JP摩根大樓,得克薩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飯店,中國北京
  該飯店是中國改革开放後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國建築界對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1982年 - 1990年 中銀大廈,香港
  當時的香港第一高樓,建築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匯豐銀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納館(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麻州波士頓
  1989年 -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
  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托的工程。

pic-info">貝聿銘作品

1990年 -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國柏林
  1995年 - 中國銀行總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8年 - 搖滾音樂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蘭
  2002年 - 2006年,蘇州博物館,中國江蘇蘇州
  2004年 - 中國駐美大使館,華盛頓特區
  2006年 - 澳門科學館,中國澳門貝聿銘著名建築作品簡介

肯尼迪圖書館

   真正使貝聿銘聲名遠揚,躋身於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的是對約翰·肯尼迪圖書館的設計和建造。一九六四年,爲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築物--約翰·肯尼迪圖書館。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羣應選的一流建築師中沒有太注意貝聿銘這位「初生之犢」,但當他生動地描述了根據建築場地所作的設計、建築材料的選用、以及如何賦予這座建築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義之後,深深地獲得了肯尼迪遺孀傑奎林的激賞。她斷言,「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可與之相比,我再三考慮後選擇了他。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於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美國建築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

  其實,在約翰·肯尼迪圖書館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的設計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貝聿銘作爲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東館”的开幕儀式上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衆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日益增強聯系的象徵。”稱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東館”的地理位置十分顯要。它東望國會大廈,西望白宮。而它所佔有的地形卻是使建築師們頗難處理的不規則四邊形。爲了使這座建築物能夠同周圍環境構成高度諧調的景色,貝聿精心構思,創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狀的平臺、樓梯、斜坡和廊柱交錯相連,給人以變幻莫測的感覺。陽光透過蜘蛛網似的天窗,從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座費時十年,耗資近億美元建成的「東館」,被譽爲“現代藝術與建築充滿創意的結合”。
  建築界人士普遍認爲貝聿銘的建築設計有三個特色:一是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築材料考究和建築內部設計精巧。這些特色在“東館”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幾十年來,貝聿銘在美國各地負責設計過許多博物館、學院、商業中心、摩天大廈,也在加拿大、法國、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臺灣等地設計過不少大型建築。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著名建築大師。
  據粗略統計,將近半個世紀以來,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五十項大型建築中就有二十四項獲獎。
  貝聿銘第一次獲獎是在一九五九年。是年他設計的美國丹佛市邁爾哈商場獲得美國建築學會的榮譽獎。同年,他爲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築物的設計又獲該學會的功勳獎。六十年代以後,他獲得的獎項更多,尤以八十年代爲最。

盧浮宮院內的玻璃金字塔

  
  貝聿銘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寬三十米,聳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個側面由六百七十三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有二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爲二百噸,其中玻璃淨重一百零五噸,金屬支架僅有九十五噸。換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們認爲,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pic-info">中銀大廈地下大堂

在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東三面還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點綴,與七個三角形噴水池匯成平面與立體幾何圖形的奇特美景。人們不但不再指責他,而且稱“盧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
  同一年,他還獲得了被稱爲建築諾貝爾獎的普茨克獎。這個獎是一九七九年由“凱海”基金會設立的一項世界性最佳建築成就榮譽獎金,每年頒發一次。貝聿銘是獲得此項殊榮的第五人。這個獎是近幾十年來的工作加起來評估的。
  此後,貝律銘幾乎年年獲獎。一九八四年,由於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而奪得是托漪學會頒發的榮譽獎。一九八五年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和國家文學藝術學院聯合膺選爲崇高的研究院院士。一九八六年他作爲十二名各族移民中有個人傑出成就者之一,接受了裏根總統授予的自由獎章。一九八八年,在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典禮上密特朗總統授予他“光榮勳章”。這一年他還獲得裏根總統頒發的第四屆美國“國家藝術獎”。一九八九年貝聿銘設計盧浮宮地下擴建工程竣工由於它和玻璃金字塔的成就而被膺選入全美羣英廳。一九九零年,他和兒子貝禮中因合作設計洛杉磯比利華山莊辦公大廈而獲得“洛杉磯美化獎”。一九九一年接受了新罕布什州特矛斯學院頒贈的榮譽博士學位。一九九二年獲得布什總統頒發的全美十佳公民獎。

香山飯店

  
  貝聿銘自一九三五年赴美國求學。以後在大洋彼岸成家立業,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六十個年頭。但他對中國的一片深情,依然縈系於懷。他祖籍蘇州,生於廣州,所以他常對人稱“我是蘇州人”、“我是廣州人”。他的太太盧愛玲曾在美國衛裏斯學院念書,後來在哈佛大學攻造園設計。夫婦倆至今仍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廣州話、上海話和蘇州話。平時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與生活習慣依然保持着中國的傳統特色。他們有三子一女,三個兒子的名字都有一個“中”字。依次是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女兒叫貝蓮,也是典型的中國化的名字。
  七十年代初,貝聿銘首次回到闊別近四十年的中國探親觀光。心中有無限的感慨,以後他又多次來到中國。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說過我的根在中國,中國對我的牽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論哪一次回去,都覺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在貝聿銘的心中留有極其深刻的印象。蘇州庭園的長廊曲徑、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築屋宇與周圍自然景觀相輔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學的運用,在他數十年的建築設計生涯中都有軌可尋。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園內新建的香山飯店,更是他將現代建築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相結合的精心之作。
  一九七九年,貝聿銘接受了香山飯店的設計工作。他以一貫的認真細致的作風,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峯頂、俯覽周圍環境。而且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考察當地的大建築和園林。最後採取了建築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爲一體。因此,這座新建的香山飯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個內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驚人,但是愈看就愈會感到她輕妝淡抹的自然美。
  與過去設計的那些摩天大廈相比,香山飯店的規模不算大。但是貝聿銘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十倍」。他還說「從香山飯店的設計,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在這位多產的建築設計師的事務所只放着兩個設計樣子。一個是美國國家藝術館東樓的設計,另一個就是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可見香山飯店的設計在他心目中確實佔有重要的位置。
  一九八四年,貝聿銘爲香港中國銀行設計了一座七十層樓,高一百米的大廈。這是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美國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築物。這固然因爲他的父親是香港中國銀行的最早創辦人,使他對這項建築有一種親切感。但他更強調的是這座大廈在香港是中國的象徵之一,應該讓它“擡擡頭”。要顯示出點風格和氣派,這也是中國的驕傲。

美秀美術館

  
  美秀美術館是日本人小山美秀子爲藏品所建。貝聿銘在日本設計的60米高的钟塔和在法國設計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打動了小山美秀子,於1990年委托貝聿銘設計美術館。鑑於業主對建築師的完全信任,一切均尊重設計者的意見,不惜花費250億日元的總造價建成這座人間的天堂。
  貝聿銘向我們展現的是這樣一個理想的畫面: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雲霧中的建築,許多中國古代的文學和繪畫作品,都圍繞着一個主題:走過一個長長的、彎彎的小路,到達一個山間的草堂,它隱在幽靜中,只有瀑布聲與之相伴……那便是遠離人間的仙境。到達此地山高路險,這正是那些尋道者的旅途。
  美術館的开掘經過了精心的安排。爲了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坡面和樹木生長,人們修了專門的隧道,並搭建了一系列平臺,用以減少對周圍水土和植物的影響。在美術館的填土過程中,精心設計了一道防震牆,牆高20多米,將地下二層的建築與山體巖石隔开,經過覆蓋,幾年後山上的原始風貌已經恢復,自然景觀完好如初。
  眼前又是一個圓形小廣場,在廣場中間同樣有一個圓,並刻有十字交差紋樣。想必與迎賓館小廣場所見的意義相同,我沒有急於登上那三重臺階,而是先觀賞造型傳統,且全部用玻璃鑲成的屋頂,以及光影交錯之下的月亮門。貝聿銘本人說那是參考了日本寺院的構造,但我覺得那分明是貝聿銘少年時代蘇州園林的記憶再現。
  在屋面玻璃與鋼管支撐杆之間的空間,設計了濾光作用的仿木色鋁合金格柵。除了美學上的成功外,格柵夢幻般的影子潑撒在美術館的大廳及走廊,它與傳統的日本竹簾式的“影子文化”對上了話,這個強烈的效果是始料未及的。
  一向喜歡將隱藏在造型中的幾何形提純。這個入門建築,細看屋頂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構成,它們互相交錯、像是一幅幾何形錯覺繪畫。到此並沒有完。如果你將屋頂中最大的一個三角形的腰邊,向兩邊延伸,就會自然與臺階兩邊的圍牆斜邊相連接,這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穩定的正三角,這便是貝聿銘的妙筆所在。如果說有受到日本的影響,應該是被強調了的清析的輪廓和剪影效果。
  這入門建築、不分前牆後壁,一片透明。天窗設計的獨到之處是邢玻璃下邊的“遮陽帽”.貝裏銘的建築中常常使用這陽的處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鋁合金,這一次則是全部使用木質材料,光线通過根子的折反射之後散入空間,使室內出現一種溫暖柔和的情調。進入正門之後,透過像廣角銀幕一樣的玻璃开窗.可以看見窗外的青松以及層層疊疊的山巒,像一幅透明的屏風畫,迎接着前來的觀衆。
  現代建築有着多元的傾向,其中一個分支是朝着一個可遊、可觀、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揚的場所移行。其實,所謂建築的真實一定是向你展現易於記憶的空間,或是從未有過的體驗。
  美秀美術館別具一格之處在於,除了它遠離都市之外,最特別的是建築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並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築,而是由於地上是自然保護區,在日本的自然保護法上有很多限制而已。它建在一座山頭上,如果從遠處眺望的話,露在地面部分屋頂與羣峯的曲线相接,好像羣山律動中的一波。它隱蔽在萬綠叢中,和自然之間保持應有的和諧。

蘇州博物館

  
  由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位於蘇州古城北部歷史保護街區,與拙政園和太平天國忠王府毗鄰,設計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包括拆遷在內總投資3.38億元。設計完工後的博物館將收藏這個有着2500年歷史的蘇州城的寶物,建築不僅彌補了古物無收藏之地之苦,同時也成爲蘇州著名的傳統而不失現代感的建築。博物館包括一個佔地7000平方米的展覽館,一個容納200個座位的禮堂,一個古物商店,行政辦公室以及文獻資料圖書館和研究中心,另外還有一個空間用作儲藏,以及一些中國園林。
  “在整體布局上,博物館新館巧妙地借助水面,與緊鄰的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忠王府融會貫通,成爲拙政園、忠王府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新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飛檐翹角與細致入微的建築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科技重新詮釋,並演變成一種奇妙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爲參觀者提供導向。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线。光线的層次變化,讓人入詩入畫,妙不可言。新館與拙政園相互借景、相互輝映,它將成爲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化延續。許多人反映,看新館設計,越看越有味道,會感到一種震撼心靈的效果。
  新館分爲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西部爲展區;東部爲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區等,該部分還將成爲與忠王府連接的實際通道。博物館於2003年11月奠基开工,於2006年10月6日正式對外开放。人物評價
  人們稱貝聿銘爲建築設計界的“奇才”、“現代派設計大師”,這絕非溢美之詞。懸掛在他辦公室牆上的幅幅獎狀就是最好的證明。美國全國建築學院繼1979年向貝聿銘頒發了金質獎章之後,1982年推選他獲得“最佳大型普裏茨克建築獎金”。總部設在紐約的“亞洲協會”向他頒獎,表彰他爲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設計的形式多樣、宏偉壯麗的建築物,有助於增進美國與亞洲國家之間的了解。上海同濟大學授予他“名譽教授”的稱號。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