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勒-奈特模型

海勒-奈特模型的概述
  海勒-奈特模型是出於海勒(Heller)和奈特(Knight)對資產組合理論應用與儲備幣種分配時產生的質疑,在他們合著的文章《中央銀行的儲備貨幣偏好》(Reserve-currency Preferences of Central Banks)中提出來的。他們認爲在使用外匯儲備時,不但面臨着匯率波動風險,而且還存在交易成本問題。因此,在該模型中,決定儲備幣種結構問題的關鍵因素是一國的匯率安排和貿易收支結構
  1、一國的匯率安排。資產選擇理論主張通過分散資產來實現目標,而海勒和奈特則主張強調中央銀行的“幹預匯率動機”在決定成本幣種選擇時的重要意義。在不同的匯率安排下,各國所持有的成本幣種分配會呈現差異。首先,對於釘住單一貨幣匯率安排,中央銀行可以通過以所釘住貨幣持有外匯儲備,從而消除考慮匯率波動風險。其次,對於釘住一籃子貨幣匯率安排,要降低匯率風險,則需按照籃子貨幣權數分配外匯儲備的不同幣種持有額。最後,對於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要降低匯率風險,則需要按照某種有效性匯率指數(如進口權數)對其外匯儲備進行資產組合。
  2、貿易收支結構。在國際收支中,貿易收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貿易收支結構是國際收支結構的一個重要的縮影。外匯儲備作爲平衡國際收支資產,其幣種結構必然與貿易收支的來源及幣種結構有密切聯系,這樣才能對國際支付不產生影響,才不會因爲儲備貨幣的頻繁交換產生太大的交易成本。海勒認爲,一國持有儲備貨幣與該國同儲備貨幣國家的貿易變量呈正比變化。海勒和奈特兩人在其論文中建立了反映匯率安排和貿易結構的計量模型,並回歸出了基本結果。其他一些因素如一國經濟的开放程度,一國的GNP水平等等,都可能影響該國的儲備管理政策。但海勒和奈特在回歸分析中發現,這些因素與幣種分配相關都幾乎爲零,所以舍棄不用。
對海勒-奈特模型的評析
  海勒-奈特模型從國際儲備的特點和職能研究各種儲備貨幣比例,討論一國的匯率安排與貿易結構對儲備幣種分配的影響,比純粹的運用資產組合理論的結果更具有現實意義。盡管該模型具有較爲方便的操作性,但它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
  首先,由於該模型是一種回歸模型,它是通過對以往的統計數據來確定模型中的各項參數,能夠用來預測將來的慣性發展狀況,但卻不能解決外匯儲備的幣種應該怎樣分配這一問題。所以海勒-奈特模型的重要性應在闡明匯率安排與一國的貿易收支結構決定儲備幣種分配的作用上,而非具體比例的選擇上。
  其次,該模型缺乏對外債這一因素的考察。保證支付外債對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外匯儲備的重要職能之一,因此外債結構是影響發展中國家儲備幣種結構的主要因素之一。作爲發展中國家,應把儲備幣種結構與外債結構有機結合起來,避免到期時的匯率風險和在外匯市場市場上換匯、購匯所帶來的手續費等額外的費用
  最後,該模型僅僅從中央銀行執行儲備職能偏好上進行分析,完全沒有考慮各種儲備貨幣之間的收益率與風險,這正是資產選擇理論所考慮的重點。但實際上,中央銀行在持有外匯儲備時,或多或少總要考慮其風險收益的變化。
相關條目 杜利模型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