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供給曲线

供給曲线
供給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表明了價格產量的相結合,即在某種價格水平時整個社會的廠商所愿意供給產品總量。所有廠商所愿意供給產品總量取決於它們在提供這些產品時所得到的價格,以及它們在生產這些產品時所必須支付的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費用。因此,總供給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場(特別是勞動市場)與產品市場的狀態。各派經濟學家對總供給有不同的分析。
發展演變

在以工資有完全伸縮性的假說和市場完全競爭爲基礎的古典理論中,總供給曲线是垂直的(梁小民,1993,P450,P464)。在這種情形中,無論總需求怎樣變化,產出水平都不會發生移動,從而貨幣表現爲中性,此時,貨幣中性還未做長期短期的區分。

盯住單目標是可行的情形

與古典學派的工資完全伸縮性假設相反,傳統凱恩斯主義認爲名義工資是剛性的,由此可以導出向右上升的總供給曲线。在此情況下,貨幣擴張若能刺激有效需求,則貨幣就表現爲非中性了。即貨幣能夠對產出就業等實際經濟變量產生影響。

弗裏德曼通貨膨脹預期考慮進來,從而區分了長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並在此基礎上首先區分了貨幣長期中性與短期非中性(曾令華,2000)。由於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自左向右上下延伸的,從而貨幣政策在短期內是有效的,非中性的。但是由於預期可調整,因而從長期看來,菲利普斯曲线又是垂直的。這又導致了貨幣長期中性。

長期短期供給曲线的區分在盧卡斯(Lucas,1972,1975)模型裏得到了發展。它表明在通貨膨脹預期不變的條件下,產出缺口通貨膨脹缺口之間存在正相關。這說明,在短期物價穩定經濟增長之間有一定的替代性。但是,在理性預期的假設下,通貨膨脹預期可快速調整,所以長期供給曲线是垂直的。這就再一次表明貨幣政策的長期中性和短期非中性。事實上,在這裏,只有未預期到的貨幣變動才能影響產出貨幣產出不具有長期效應。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發展(參見戴維·羅默,1999,P358-388;奧利維爾·卜布蘭查德,2002,P799-820)也表明短期供給曲线是向右上方傾斜的。這與貨幣主義和盧卡斯的觀點是相近的。但是,由於交錯定價、菜單成本以及競爭不充分的存在,即使貨幣政策能夠被準確地預期到,貨幣政策依然是有效的。因爲這三個因素的現實存在會導致工資價格的粘性,從而使得總供給曲线呈傾斜狀態。

不穩定或不確定的總供給曲线使得盯住單目標不可行

堅持穩定幣值單一目標的學者,往往援引實際經濟周期模型(realbusinesscyclemodels)爲理論依據。該理論認爲隨機技術衝擊是經濟周期的主要根源,貨幣因素未被引入模型(戴維·羅默,1999,P188-210)。從而在這種理論中,貨幣就成了中性的了,即使在短期也是如此。這種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曾對宏觀經濟理論產生了大的影響(格哈德·伊寧,2002,P6)。但是,由於其前提假設過於嚴格(完全競爭完全信息、所有市場出清),很難在現實經濟世界找到支撐,所以很快受到了近10多年一系列建立於嚴格微觀經濟基礎研究上的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模型的挑战(格哈德·伊寧,P6-8)。

對於總供給,西方學者大都同意存在總供給曲线的說法,但是對於總供給曲线的形狀,卻有着不同的看法。水平的總供給曲线和垂直的總供給曲线都被認爲是極端的情形。很多經濟學家認爲,在短期現實的總供給曲线更多地表現爲是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线。總供給水平與價格水平同方向變動反映了產品市場要素市場的狀況。具體來說,當物品市場價格上升時,廠商可以爲生產要素支付更高的報酬,從而就可以使用更多的生產要素,生產更多的產品。 向右上方傾斜的總供給曲线,在世界各國都有大量經驗事實作支持。中國近20年來的經濟行情況也表明向右上方傾斜的總供給曲线是存在的,總的來說,關於貨幣政策的作用以及總供給曲线的形狀,經濟理論上的認識似乎逐漸地趨於一致。

凱恩斯主義 

供給(Aggregate supply)是經濟社會的總產量(或總產出),它描述了經濟社會的基本資源用於生產時可能有的產量。一般而言,總供給主要是由生產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勞動與資本)的數量和這些投入組合的效率(即社會的技術)的決定的。總供給函數(Aggregate supply function)是指總供給(或總產出)和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在以價格縱坐標,總產出(或總收入)爲橫坐標的坐標系中,總供給函數的幾何表示爲總供給曲线。

供給曲线

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线是一條水平的總供給曲线,這表明,在既定的價格水平時,廠商愿意供給社會所需求的任何數量產品。凱恩斯的總供給曲线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此時總供給曲线AS是一條水平线。水平的總供給曲线表明,在現行的價格水平下,企業愿意供給任何有需求產品數量。之所以存在這種情況是因爲,凱恩斯認爲,當社會上存在較爲嚴重的失業時,廠商可以在現行工資水平之下得到它們所需要的任何數量的勞動力。當僅僅把工資作爲生產成本時,這就意味着生產成本不會隨產量的變動而變動,從而價格水平也就不會隨產量的變動而變動。廠商愿意在現行價格之下供給任何數量的產品。隱含在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线背後的思想是,由於存在着失業企業可以在現行工資下獲得他們需要的任意數量的勞動力。他們生產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爲不隨產量水平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在現行價格水平上,企業愿意供給任意所需求產品數量。 應該指出的是,這種情況僅僅存在於失業較爲嚴重時,例如,1930年代大危機時期的情況,因此,它僅僅是一種特例。凱恩斯提出這種觀點與他的理論產生於1930年代大危機時期和運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關的。

古典總供給曲线

如果說凱恩斯主義總供及曲线顯示的是一種極端情形,所謂古典總供給曲线則是另外一種極端情形。 可以看出,古典總供給曲线是一條位於充分就業產量水平上的垂线。這表明,無論價格水平如何變動,總供給量都是固定不變的。

古典總供給曲线

古典總供給曲线基於下面的假定:

貨幣工資具有完全的伸縮性,它隨勞動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當勞動市場存在超額勞動供給時,貨幣工資就會下降。反之,當勞動市場存在超額勞動需求時,貨幣工資就會提高。簡單地說,在古典總供給理論的假定下,勞動市場的運行毫無磨擦,總能維護勞動力的充分就業。既然在勞動市場,在工資的靈活調整下充分就業的狀態總能被維持,因此,無論價格水平如何變化,經濟中的產量總是與勞動力充分就業下的產量即潛在產量相對應,這也就是說,因爲全部勞動力都得到了就業,即使價格水平再上升,產量也無法增加,即國民收入已經實現了充分就業,無法再增加了。故而總供給曲线是一條與價格水平無關的垂直线。從長期來看,經濟是可以實現充分就業的,因此,古典總供給曲线也稱爲長期供給曲线。但在短期中,經濟並不一定總處於充分就業狀態,因此,這種古典總供給曲线也是一種特例。

雖然垂直的總供給曲线所依賴的假設,即貨幣工資具有完全的伸縮性受到凱恩斯及其追隨者們的指責,但現在大多數西方學者都認爲,這條垂直的總供給曲线可以作爲長期的總供給曲线。於是,垂直的總供給曲线在宏觀經濟學中又被稱爲長期供給曲线。假定使勞動市場達到均衡時的價格水平和貨幣工資分別爲P0和W0,相應地,均衡的實際工資爲(W/P)f,按照“古典”經濟理論的說法,此時均衡就業量就是充分就業下的就業量Nf。將Nf代入生產函數,在(a)圖中就可得到產出量Yf,這一產量正是前面所說的充分就業產量。由於產量度 Yf對應於價格水平P0從而在(d)圖中可以得到點J(Yf,Pf)。如果價格水平從P0下降到P1,在貨幣工資可變的假定下,貨幣工資將不能維持在原來的W0水平上,因爲在貨幣工資爲W0下,價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實際工資提高。

供給曲线

這將導致對勞動的過剩供給,而可變的貨幣工資因勞動的過剩供給將會下降。因爲工人們爲了得到工作而互相競爭。於是,圖中,貨幣工資曲线將從W0下降到W1。爲了使得勞動市場恢復均衡貨幣工資的這種下降同價格水平的下降是成比例的。因此,以前存在的實際工資(W/P)f得以維持不變。在這一實際工資的基礎上,就業量仍等於Nf,從而Y仍等於Yf,在圖中的(d)圖,可得到點K(Yf,P1)。類似地,如果價格水平從P0上升到P2,則有伸縮性的貨幣工資就會從W0上升到W2,以使勞動市場恢復均衡,這時就業量仍爲充分就業下的就業量Nf,從而相應的產量也就是充分就業下的產量Yf,於是在圖中又得到點R(Yf ,P2)。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考察低於P1和高於P2的其他所有價格水平的情況。在每一價格水平上,有伸縮性的貨幣工資都會調整到充分就業的實際工資確定時爲止。因此,對任何價格水平,產量都是充分就業產量。將圖的各點連接起來,便可得到一條位於潛在產量或充分就業產量Y f上的垂线LAS,這就是長期供給曲线。以上兩種特殊的總供給曲线的差別在於所根據的假設不同。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线所根據的假設是,當存在失業時,工資變動不大或根本不能變(即工資具有剛性),從而失業會持續一段時期。古典總供給曲线所根據的假設是,工資具有完全的伸縮性,可以適應勞動供求關系的變動而迅速變動,從而通過工資的調節可以使勞動市場總處於充分就業均衡狀態。這兩種情況實際上都不多見,所以,正常的總供給曲线介於這兩種特例之間,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线。

斜率

供給曲线

當總需求變動,即需求曲线移動時,總供給曲线的斜率不同,所引起的價格國民收入的變動情況也就不同。因此,在運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分析問題時,總供給曲线的斜率大小是很重要的。總供給曲线的斜率反映了總供給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總供給曲线的斜率大(即總供給曲线較爲陡峭),說明總供給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小。總供給曲线的斜率小(即總供給曲线較爲平坦),說明總供給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大。 總供給曲线的斜率取決於多種因素,例如,生產技術生產要素供給價格等等。

移動

需求曲线的移動相比,使總供給曲线移動的因素相對來說比較復雜。
1、自然的和人爲的災禍。
2、技術變動。
3、工資率的變化。
4、產能力的變動。
供給曲线的位置是不斷變動的。

相關詞條

ing="1" cellpadding="1" align="center" bgcolor="#ffffff" border="1">
成本決策 程序化決策 非程序化決策 消費政策 弱平衡理論 危機決策
決策管理 弱平衡理論 企業渠道決策 消費管制 定性預測 衝突分析
羣體決策 貝葉斯法則 企業創新決策 價格政策 亞當·斯密 定量預測
區位決策 外交決策學 決策支持系統 產業政策 威廉·奧奇 價格政策
江恩理論 威廉·紐曼 瓊·伍德沃德 框架效應 松下幸之助 匯率政策
參考資料

1、《工會財務會計百科全書》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