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預期

簡介

理性預期(RationalExpectations),或者,理性預期假說,又譯合理預期(RationalExpectationHypothesis)。理性預期是美國一種資產階級經濟學理論,因在經濟分析中假定經濟行爲的主體對未來事件的“預期”是合乎理性

理性預期tp://a0.att.hudong.com/32/96/01300000098342122690967546606_s.jpg">理性預期
的而得名。理性預期指針對某個經濟現象(例如市場價格)進行預期的時候,如果人們是理性的,那么他們會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來作出行動而不會犯系統性的錯誤,因此,平均地來說,人們的預期應該是準確的。

所謂“預期”就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主體(如個人、企業等)在決定其當前的行動以前,對未來的經濟形勢或經濟變動所作的一種估計。而“理性預期”則是當人們的預期符合實際上發生的事實時的情形。很顯然,公衆要進行預期就離不开有關的信息,這種信息不僅包括了歷史的統計資料,而且也包含對有關經濟變量因果關系的判斷等知識。盧卡斯指出,人們在預期即將發生的經濟變動時,總是傾向於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根據已獲得的所有信息,作出合理而明智的反應。理性預期學派關心的就是公衆的這一反應對政府政策效力的影響,並認爲政策的制定者不能無視這種影響,否則,政策的目標不僅實現不了,而且有時還會引發政府事先無法預料,事後又難以控制的局面發生。例如,1988年中國“搶購風”的形成就主要是因爲公衆普遍地形成了通貨膨脹的預期,這種“人人預防、人人自保”的社會心理在通脹時期,就會如大堤決口一樣勢不可擋,於是當時制定的“價稅聯動方案”等價格改革措施,尚未出臺便胎死腹中。這個讓人記憶猶新的事件經常被中國的經濟學家們用來強調公衆預期的重要性,它深刻地揭示出經濟政策的效力除去政策本身應符合經濟運行的實際需要以外,還必須注意到公衆對經濟變動的預期及其反應。

提出
理性預期tp://a1.att.hudong.com/74/96/01300000098342122690962965387_s.jpg">理性預期
理性預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國經濟學家J.F.穆思在《合理預期和價格變動理論》一文中針對適應性預期(Adaptiveexpectations)中的非最優特性而提出的,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學的R.E.盧卡斯和明尼蘇達大學的T.J.薩金特和N.華萊士等人作出了進一步發展,並逐漸形成理性預期學派

例,假設在時間點t,基於信息集Ωt對下一期隨機變量xt+1進行預期。最優性採用最小化Ωt的條件平均二乘法誤差爲基準。形式上,如果x*是最優的理性預期的話,必然地已最小化下面的損失函數,E[(xt+1−x*)2|Ωt]。對其進行簡單的整理,E[(xt+1−x*)2|Ωt] 該式子的左邊被x*最小化,等號右邊也必然被其最小化。由於第一項與預期x*無關,因此,第二項被最小化的充分必要條件是等於零。由此,所謂理性預期,即給定模型的變量等於其條件期待。這裏假設了僅對下一期t+1的預期,事實上,這對t+j,都成立。

立場

理性預期學派堅持認爲,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任務是爲私營經濟提供一個穩定的可以預測的環境。因此,政策目標必須注重長期性和穩定性。政府應實施一種貨幣供應量的年增長率長期穩定的貨幣政策,以及使預算保持基本

理性預期tp://a2.att.hudong.com/83/96/01300000098342122690969749764_s.jpg">理性預期
平衡的財政政策。可以看出,在具體的政策措施上,理性預期學派貨幣主義學派的主張基本相同,並無多少創見。

托賓曾明確指出:“許多宏觀經濟學家發現他們自己,在符合許多事實,但理論上感到還不滿意的凱恩斯主義範式和理論上有吸引力的,但經驗上還可疑的新古典範式兩者之間,已分裂了。”布林德認爲:“當盧卡斯教授改變凱恩斯先生提出的答案時,他通常地把較好答案變爲更壞答案;現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雖然並非無缺點,可是比之古典經濟學卻表明符合科學規律的更好要求。”他們的論斷多少反映了實際情況。確實地,理性預期學派的出現,表明了保守主義思潮的進一步“復活”,它企圖回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自由放任”時代,讓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學說和“薩伊定律”通過經濟主體具備完全信息的假設而指揮經濟的運行。所以,理性預期學派實質上是沒有弗裏德曼弗裏德曼主義,它比弗裏德曼弗裏德曼

理性預期學派比現代貨幣主義學派更明確地主張:政府應當公开明確地規定一種固定的貨幣供應量的年增長率,並應當實現財政預算平衡。他們指出:如果政府能宣布實行一種堅決降低貨幣增長率以制止通貨膨脹的政策,人們就會解除防範心理,不再採取防範性措施。這樣,物價就會穩定,失業也不會增加,生產也不會下降。否則,人人都會運用理性預期,把經濟活動中可能遭受的損失預算在內,從而形成彼此提防,使經濟波動不斷激化。同時,他們還指出:如果政府能夠規定一種使財政預算平衡的稅率,也會有助於經濟的穩定。這是因爲:通過減稅來刺激人們去增加投資消費是不可能的,人們的理性預期會使人們增加投資消費的熱情逐漸被抵消掉。所以,政府在財政政策方面所能做的最好努力,還是制定使預算平衡的稅率。只有這樣,公衆才不會由於理性預期而採取各種預防性措施,政府也才能取信於民,使經濟趨於穩定。理性預期學派是徹底的自由主義經濟的立場。

條件

理性預期理論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上:

理性預期tp://a3.att.hudong.com/81/97/01300000098342122690974942455_s.jpg">理性預期
①每個經濟行爲主體對未來事件的預期是合乎理性的。也即是說,消費者把獲得消費的最大效用作爲行動準則,生產者把利潤最大化作爲行動準則,任何經濟行爲主體進行當前決策時所預料的未來會有的情況,總是完全準確地符合未來實際發生的情況。

②只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各種產品生產要素價格都會通過供求變動,最終使各自的供求達於均衡。此時也是處於均衡的充分就業狀態,實際存在的失業僅限於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自愿失業。這種勞動的供給需求相一致的就業量所決定的就業率被稱爲自然就業率。自然就業率的大小取決於一國的技術水平、風俗習慣、資源數量等,而與貨幣因素無關。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就業量常常大於或小於自然就業率,這取決於實際通貨膨脹率和預期通貨膨脹率間的差距。如果前者大於後者,就業量大於自然就業率,反之則相反。這種差距的產生是由於人們在短期內對價格水平的誤解造成的,例如,商品經營者看到自己經營商品價格上漲,誤認爲是需求量增加,從而會要求更多的勞動量。但這種誤解在長期中會消失,人們會看到所有商品價格都上漲,從而使勞動量恢復原有水平。因而,理性預期認爲,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有使就業量等於或趨向於自然率的趨勢。根據這種理論,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並不存在一種如凱恩斯主義所說的交替關系。宏觀經濟政策僅在具有突如其來的性質,因而使人們預期失誤的條件下才會取得指望的結果。如果假定政府的政策是有規則的,人們會準確預料應有結果,從而會採取相應措施抵消政府政策的作用。

根據理性預期理論,政府應放棄實行相機抉擇財政金融政策,應把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目標放在防止和減少通貨膨脹而不是失業上,把最理想的物價水平作爲其唯一的政策目標。 [1]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