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抉擇


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是指政府根據一定時期的經濟社會狀況,主動靈活地選擇不同類型的反經濟周期的財政政策工具,幹預經濟運行,實現財政目標。 相機抉擇財政政策分類
  相機抉擇財政具體包括汲水政策和補償政策。
  汲水政策是指在經濟蕭條時期進行公共投資,以增加社會有效需求,使經濟恢復活力的政策。
  補償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識地從當時經濟狀態的反方向上調節經濟變動的財政政策,以實現穩定經濟波動的目的。
  在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中,美國實施的羅斯福-霍普金斯計劃(1929-1933)、日本實施的時局匡救政策(1932)等,都是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範例。 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
  相機抉擇貨幣政策(discretionary monetary policy) 又稱權衡性貨幣政策,是指貨幣當局或中央銀行依據對經濟情勢的判斷,爲達成既定的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權衡性措施。 即爲了調節短期利息率和經濟發展水平,而不斷改變準備金或者貨幣流通量的增長率。
  弗裏德曼認爲,通過這種政策只能在很有限的時期內限定利息率和失業率,其結果是弊大於利,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例如由於貨幣政策效應的“時滯”,使得政策執行者在擴大或收縮貨幣信貸流量時,難免做過了頭,從而更加促成經濟動蕩不定。以美國爲例,1966年初,聯邦儲備系統雖應緊縮銀根,但卻在來了個過猛的急剎車以後,從1966年末又倒轉頭來重新开始擴張,一直到1967年11月,使得貨幣供給長期待續地過快增長,造成了战後貨幣增長率最劇烈的變動。又如爲了壓低利息串以刺激投資,而運用公开市場政策,买進債券來過度地擴大貨幣供應量,這雖可奏效一時,但經過一兩年以後,那些促使利息串降低的因素又會倒轉過來促使利息上升。因爲隨着降低利率而刺激投資後,人們的收入也相應增加,這意味着對貨幣需求增加,從而引起利率上升;同時還可能引起物價上升,當貸款人預期物價上升,就要提高利息率。這樣,通貨愈膨脹,利息率愈上升;利息率愈上升,愈希望通過膨脹通貨來使之下降。結果使利息率進入高低往復的周期性調整過程,而對經濟的穩定卻無所補益。 相機抉擇的原則
  當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即總需求低於充分就業產量失業擴大時,政府就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減少財政收入,增加財政支出,擴大財政赤字;或者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即增加貨幣供應量以降低利率的廉價貨幣政策;或者同時實行這兩種政策,以刺激社會需求,特別是刺激投資需求,使需求供給均衡,消除失業。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即總需求高於充分就業產量發生通貨膨脹時,政府就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增加財政收入,壓縮財政支出,減少財政赤字;或者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應以提高利率;或者同時實行這兩種政策,以抑制社會需求,使需求供給均衡,消除通貨膨脹。 在反危機的政策措施中,凱恩斯比較重視財政政策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凱恩斯認爲當利率低到一定水平時,人們會無限呆藏貨幣,而不用於投資消費,即所謂流動性陷阱。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增加供應貨幣量會被貨幣流通速度降低所抵消,不導致社會有效需求的相應擴大。而財政支出多直接用於投資,由於投資乘數效應,它具有較強的刺激有效需求的作用。 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規範特點[1]
  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規範具有三個特點:
  (1)貨幣政策本身屬於一種能動性的短期經濟穩定政策,貨幣當局之所以要根據經濟運行態勢相機抉擇,其目的是要用貨幣政策所造成的能動性名義國民收入波動來抵消因總需求擾亂所導致的自發性名義國民收入波動,借以調節經濟周期,穩定經濟運行。
  (2)貨幣政策對因總需求擾亂所導致的名義國民收入的自發性波動的能動抵制作用,從而是對經濟運行的穩定作用,是通過“逆對經濟風向行事”的“反經濟周期”的具體操作方式而實現的。
  (3)在“逆對經濟風向行事”的“反經濟周期”的貨幣政策的具體操作過程中,貨幣當局被賦予廣泛的權力,它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權衡取舍,從而扮演了一個“貨幣列車”的“駕駛員”角色。 相機抉擇貨幣政策的工具[2]
  實行相機抉擇貨幣政策的三個主要工具:
  1.公开市場業務,這是聯邦政府對貨幣實行逐日管理的工具。所謂公开市場業務,就是在公开市場上,通過中央銀行买賣政府金融債券調整和影響貨幣供給量的一種措施。
  當中央銀行买進商業銀行或非銀行公衆手中持有的債券時,就將增加強力貨幣H的數量,從而按貨幣乘數引起貨幣供給的倍增;當中央銀行出售債券商業銀行或非銀行公衆時,就將減少強力貨幣H的數量,從而按貨幣乘數引起貨幣供給的倍減。
  當然,聯邦政府除了從事這種積極的調節貨幣供給公开市場行動外,還有另外一種防御性的公开市場行動,這就是政府通過中央銀行买進或售出政府債券是爲了抵消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用以平衡多余準備金以及非銀行公衆手中持有的現金等過多或過少的不良運動,以穩定貨幣供給
  2.改變法定準備率。聯邦儲備系統可以通過法律改變其成員銀行法定準備率,以影響貨幣乘數,最終影響貨幣供給量。例如:在強力貨幣水平給定的情況下,提高法定準備率會減少貨幣乘數,引起貨幣供給量的減少;降低法定準備率會增加貨幣乘數,引起貨幣供給量的增加。這是因爲提高法定準備率,要求商業銀行系統增加法定準備金,從而導致了信貸收縮,貨幣供給減少;而降低法定準備串,商業銀行系統將出現多余準備金,銀行爲獲利必然增加信貸以減少多余準備金,這就增加了貨幣供給
  由上分析可知,改變法定準備率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縱使很小的改變也可能引起貨幣供給的劇烈變動。但是,因爲實際應用上的問題,這一工具很少使用。首先,改變法定難備率的行動是通過法律一次性完成的,不象一般公开市場業務那樣具有政策的靈活可變性。其次,降低法定準備率可能要比提高法定準備率容易實行。因爲,提高法定準備率可能會由於銀行資產流動性限制客觀上無法很快實現,也可能會由於作爲聯邦儲備系統成員的商業銀行會因此相對於其他非聯邦儲備系統成員的銀行而處於不利功競爭地位,主觀上妨礙它的實現。
  3.改變貼現。通過改變中央銀行貸款給它的成員銀行貼現率,可以起到調整和影響貨幣供給量的作用。中央銀行降低貼現率,會鼓勵商業銀行借錢,增加高能貨幣的數量,這樣在貨幣乘數本變的情況下,就會導致貨幣供給的增加;反之;.中央銀行提高貼現率,會限制商業銀行借錢,因爲此時借錢需要文付較高的利息,如果商業銀行不能保證所借到的錢能以更高的利率貸出,就會減少借款,從而使得高能貨幣減少,在貨幣乘數不變的情況下,將會導致貨幣供給的減少。
  由於改變貼現率的政策效果取決於商業銀行的行動。所以,在這裏政府的作用是被動的,僅僅通過改變貼現率的政策往往很難使得貼現控制在理想的水平。此外,貼現率還可能產生政府所希望的和不希望的各種心理效應,例如,貼現率的提高,人們可能會認爲貨幣政策略會緊縮,銀行將更謹慎地放款,這顯然是政府在試圖緊縮貨幣政策時所希望的。但是,貼現率的提高,也可能使得潛在的貸款者覺得以後貼現串會更高,從而增加目前的借款,這顯然與政府提高貼現率以減少貨幣供給的意圖相悖。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