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

EDI的定義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一種利用計算機行商務處理的方式。在基於互聯網的電子商務普及應用之前,曾是一種主要的電子商務模式。
  EDI是將貿易、運輸、保險銀行海關行業的信息,用一種國際公認的標準格式,形成結構化的事務處理的報文數據格式,通過計算機通信網絡,使各有關部門、公司企業之間進行數據交換與處理,並完成以貿易爲中心的全部業務過程。EDI包括买賣雙方數據交換企業內部數據交換等。
EDI的發展
  實際上,EDI的發展已經至少經歷了20多年,其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已經充分顯示了商業領域對其重視的程度。人們將EDI稱爲"無紙貿易"(Paperless Trade),將EFT(電子轉帳)稱爲"無紙付款"(Paperless Payment)已經足以看出EDI對商業運作的影響。
  如果追溯EDI的歷史,EDI最初是來自於EBDI(Electronic Business Document Exchange,譯爲電子商業單據交換)。其最基本的商業意義就在於由計算機自動生成商業單據,例如訂單、發票等,然後直接通過電信網絡傳輸給商業夥伴的計算機裏。這裏的商業夥伴指的廣義上的商業夥伴,它包括任何的公司、政府機構、其他商業或非商業的機構,只要這些機構與你的企業保持經常性的帶有結構性的數據的交換。EDI使用者從此項應用所得到的好處包括:節省時間、節省費用、減少錯誤;減少庫存、改善現金流動,以及獲取多方面的營銷優勢等。
  由於實施EDI的最基本目的就是用通過第三方服務方的增值服務,用電子數據交換代替商業紙單證交換,而紙面單證的電子交換是建立標準化信息基礎上的,因此EDI的歷史實際上就是商業數據的標準化和增值網絡服務商的發展過程。
  當然,計算機之間進行電子信息傳輸有許多標準,特別是在不同系統的計算機之間的信息交換更是需要有很強的標準。如果我們排除操作系統、程序語言和其他一些硬件標準,EDI至少涉及如下兩方面的標準問題:
  (1)數據標準(Data),指的是數據的格式和內容,這也是EDI的具體標準;
  (2)協議標準(Protocol),指的是一臺電腦與另一臺電腦之間對話所遵循的規則。
  在EDI的發展歷史中,真正推進EDI發展的是那些獨立的EDI網絡增值服務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各國電信政策是逐步放寬,私營網絡增值服務商的出現,使EDI走向了商業化發展的前沿。
  1988年三月之前,按照當時的法規,美國和英國的網絡服務商不能只經營數據的單獨傳輸業務,當時所規定的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任何網絡服務商所提供的網絡服務必須要包含增值(Value-added)的服務部分。這意味着作爲第三方的網絡服務提供商,可以租賃线路從事網絡服務業務,但是不能提供數據的傳輸業務。它們必須從事與數據本身或者信息相關服務,也就是當數據或信息的接收者收到信息時,該數據或信息要比信息發出者發出數據或信息時具有更大價值。當然,對於增值的概念也有許多存在爭論的地方,但是,這些法規畢竟對EDI的增值服務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EDI服務商在尋求更廣泛的增值服務。也就是從這开始,網絡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也被稱爲VANs(Value-added Networks,譯爲增值服務網絡)。
  網絡服務商除了對數據提供增值服務外,一般都"擁有"並經營該網絡,例如提供郵件儲存服務、協議轉換服務、數據翻譯服務等都屬於增值服務
  英國政府爲了簡化管理規範,也將通過電信網絡提供數據服務的網絡提供商稱爲VADS(Value-added Data Service)。VADS所提供的服務除了EDI之外,還可能包括閉路電信系統 (Videotex)、數據庫、電子郵件、公告欄和客戶信息服務、協議轉換、文件傳輸、文字處理轉換、軟件分撥、X.400報文服務、X.500目錄服務
  許多增值網絡服務商將EDI納入其服務領域,主要歸結爲以下幾個因素:
  (1)電信增值服務的範圍越來越廣泛導致了全球電信管制的放松和電信壟斷局面的被打破。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英國就700多家網絡服務商拿到了經營的許可證。
  (2)全球網絡互聯和系統集成的普及,使不同應用系統和不同網絡之間的互聯爲網絡服務商提供了全新的和無限的服務空間。
  (3)傳輸協議的標準化,特別是开放的系統互聯標準(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爲一般網絡的不同應用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提供了可能。
  (4)新的信息技術的到來,如,新興網絡技術,可以進行多層次協議轉換和多種的接入方式等,也使得EDI的應用在技術上的阻力越來越小。
  (5)全球標準的日益規範和統一,例如全球產品統一編碼,商業機構的貿易程序簡化和規範等。
  (6)來自於商業機構的EDI意識越來越強。網絡的連接和標準數據的傳輸可以節省時間、金錢、和空間,優化管理流程和人員結構,甚至可以最終重新配置社會資源
  (7)商務運作的全球化,以及每周7天,每年52個星期,每天24小時的時間連續化使得企業認識到,全球運作必須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全球許多行業,如銀行業務,網上的證券交易系統等已經充分反映了這一趨勢
  70年代,EDI最早在商業上的應用就是开始於紙面單據及其信息的標準化,但是較早的EDI應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存在傳輸延時的問題,數據的兼容性問題。因此,當時EDI的應用基本上是局限於企業內部的數據傳輸。
  而實際上,EDI的應用主要是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大的企業想與自己的供應商和客戶建立電子數據交換和聯系;另一個就是有些行業已經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供應鏈網絡,通過實施EDI改善整個行業的整體社會效率。因此,EDI系統較早應用在北美、歐洲、日本,以及澳大利亞的汽車制造行業,運輸行業,和日用生活用品的批發行業等。這些行業從EDI的應用中得到了非常好的效益。例如,美國汽車行業從EDI的應用中使每輛車節省200美元
  然而,最初EDI的應用畢竟要克服許多障礙,例如,多企業的電腦通信問題、通信網絡及其管理問題、不同的傳輸協議問題、軟件問題,以及單據、信息傳輸的標準問題等。
  到了80年代後期,一些因素促使EDI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比如電腦系統連接和集成技術的發展、全球通信協議的不斷統一、特別是90年代聯合國 EDIFACT標準被得到廣泛的認可,國際電腦網絡服務商的競爭也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適時的庫存管理手段EDI逐步從夥伴到夥伴之間關系連接發展到適時的庫存管理;從企業內部的數據傳遞發展到企業之間的交易和電子轉帳清算系統等。
EDI的特點
  (1)EDI的使用對象是不同的組織之間,EDI傳輸的企業間的報文,是企業間信息交流的一種方式;
  (2)EDI所傳送的資料是一般業務資料,如發票、訂單等,而不是指一般性的通知;
  (3)EDI傳輸的報文是格式化的,是符合國際標準的,這是計算機能夠自動處理報文的基本前提;
  (4)EDI使用的數據通信網絡一般是增值網、專用網;
  (5)數據傳輸由收送雙方的計算機系統直接傳送、交換資料,不需要人工介入操作;
  (6)EDI與傳真或電子郵件的區別是:傳真與電子郵件,需要人工的閱讀判斷處理才能進入計算機系統。人工將資料重復輸入計算機系統中,既浪費人力資源,也容易發生錯誤,而EDI不需要再將有關資料人工重復輸入系統。
構成EDI系統的要素
  構成EDI系統的三個要素是:EDI軟件和硬件、通信網絡、數據標準化。
  一個部門或企業要實現EDI,首先必須有一套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其次,爲使本企業內部數據比較容易地轉換爲EDI標準格式,須採用EDI標準;另外,通信環境的優劣也是關系到EDI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EDI標準是整個EDI最關鍵的部分,由於EDI是以實現商定的報文格式形式進行數據傳輸和信息交換,一次制定統一的EDI標準至關重要。EDI標準主要分爲以下幾個方面:基礎標準、代碼標準、報文標準、單證標準、管理標準、應用標準、通信標準、安全保密標準等。
EDI標準體系
  EDI是目前爲止最爲成熟和使用範圍最廣泛的電子商務應用系統。其根本特徵在於標準的國際化,標準化是實現EDI的關鍵環節。早期的EDI標準,只是由貿易雙方自行約定,隨着使用範圍的擴大,出現了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最後形成了統一的國際標準國際標準的出現,大大地促進了EDI的發展。隨着EDI各項國際標準的推出,以及开放式EDI概念模型的趨於成熟,EDI的應用領域不僅只限於國際貿易領域,而且在行政管理、醫療、建築、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可見EDI的各項標準是使EDI技術得以廣泛應用的重要技術支撐,EDI標準化工作是在EDI發展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EDI標準體系是在EDI應用領域範圍內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標準組成的科學有機整體,它由若幹個分體系構成,各分體系之間又存在着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和相互補充的內在聯系。我國根據國際標準體系和我國EDI應用的實際以及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情況,制訂了EDI標準體系,以《EDI系統標準化總體規範》作爲總體技術文件。該規範作爲我國“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是這一段時間內我國EDI標準化工作技術指南,處於主導和支配作用。
根據該規範,EDI標準體系分基礎、單證、報文、代碼、通信、安全、管理應用七個部分,大致情況如下:
EDI基礎標準體系
  主要由UN/EDIFACT的基礎標準和开放式EDI基礎標準兩部分組成,是EDI的核心標準體系。其中,EDIFACT有7項基礎標準,包括EDI術語、EDIFACT應用級語法規則、語法規則實施指南、報文設計指南和規則、貿易數據元目錄、復合數據元目錄、段目錄、代碼表,我國等同採用了這7項標準;开放式EDI基礎標準是實現开放式EDI最重要、最基本的條件,包括業務、法律、通信、安全標準及信息技術方面的通用標準等,ISO/IEC JTC1 SC30推出《开放式EDI概念模型》和《开放式EDI參考模型》,規定了用於協調和制定現有的和未來的开放式EDI標準的總體框架,成爲未來开放式EDI標準化工作的指南。隨之推出的一大批功能服務標準和業務操作標準等將成爲指導各個領域EDI應用的國際標準
EDI單證標準體系
  EDI報文標準源於相關業務,而業務的過程則以單證體現。單證標準化的主要目標是統一單證中的數據元和紙面格式,內容相當廣泛。其標準體系包括管理貿易、運輸、海關銀行保險、稅務、郵政等方面的單證標準。
EDI報文標準體系
  EDI報文標準是每一個具體應用數據的結構化體現,所有的數據都以報文的形式傳輸出去或接收進來。EDI報文標準主要體現於聯合國標準報文(United Nations Standard Message ,簡稱UNSM),其1987年正式形成時只有十幾個報文,而到1999年2月止,UN/EDIFACT D.99A版已包括247個報文,其中有178個聯合國標準報文(UNSM)、50個草案報文(Message in Development ,簡稱MiD)及19個作廢報文,涉及到海關銀行保險、運輸、法律、稅務、統計、旅遊、零售、醫療、制造業等諸多領域。
EDI代碼標準體系
  在EDI傳輸的數據中,除了公司名稱、地址、人名和一些自由文本內容外,幾乎大多數數據都以代碼形式發出,爲使交換各方便於理解收到信息的內容,便以代碼形式把傳輸數據固定下來。代碼標準是EDI實現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EDI代碼標準體系包括管理貿易、運輸、海關銀行保險、檢驗等方面的代碼標準。
EDI通信標準體系
  計算機網絡通信是EDI得以實現的必備條件,EDI通信標準則是順利傳輸以EDI方式發送或接收的數據的基本保證。EDI通信標準體系包括ITU 的X.25、X.200/ISO 7498、X.400系列/ISO 10021、X.500系列等,其中X.400系列/ISO 10021標準是一套關於電子郵政國際標準。雖然這套標準,ISO叫做MOTIS,ITU稱爲MHS,但其技術內容是兼容的,它們和EDI有着更爲密切的關系。
EDI安全標準體系
  由於經EDI傳輸的數據會涉及商業祕密金額、訂貨數量等內容,爲防止數據的篡改、遺失,必須通過一系列安全保密的規範給以保證。EDI安全標準體系包括EDI安全規範、電子籤名規範、電文認證規範、密鑰管理規範、X.435安全服務、X.509鑑別框架體系等。爲制定EDIFACT安全標準,聯合國於1991年成立了UN/EDIFACT安全聯合工作組,進行有關標準的制定。
EDI管理標準體系
   EDI管理標準體系主要涉及EDI標準維護的有關評審指南和規則,包括標準技術評審導則、標準報文與目錄文件編制規則、目錄維護規則、報文維護規則、技術審單格式、目錄及代碼編制原則、EDIFACT標準版本號與發布號編制原則等。
EDI應用標準體系
  EDI應用標準體系主要指在應用過程中用到的字符集標準及其他相關標準,包括: 信息交換用七位編碼字符集及其擴充方法;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通用多八位編碼字符集;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輔2集、4集等。
  EDI標準體系的框架結構並非一成不變,它將隨着EDI技術的發展和EDI國際標準的不斷完善而將不斷地進行更新和充實。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