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浦斯曲线

什么是菲利浦斯曲线?
  菲利浦斯曲线是用來表示失業通貨膨脹之間替代取舍關系的曲线,由新西蘭統計學家威廉·菲利普斯(A.W.Phillips)於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國失業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後,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解釋,尤其是薩繆爾森和索洛將原來表示失業率與貨幣工資率之間交替關系的菲利浦斯曲线發展成爲用來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浦斯根據英國1867-1957年間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的經驗統計資料,提出了一條用以表示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线。這條曲线表明: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是負數。根據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理論,貨幣工資可以表示通貨膨脹率。因此,這條曲线就可以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交替關系。即失業率高表明經濟處於蕭條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都較低,從而通貨膨脹率也就低;反之失業率低,表明經濟處於繁榮階段,這時工資物價水平都較高,從而通貨膨脹率也就高。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着反方向變動的關系。
  tp://wiki.mbalib.com/w/images/4/41/%E8%8F%B2%E5%88%A9%E6%B5%A6%E6%96%AF%E6%9B%B2%E7%BA%BF.jpg" alt="菲利浦斯曲线(Phillips Curve)" width="364" height="301" longdesc="/wiki/Image:%E8%8F%B2%E5%88%A9%E6%B5%A6%E6%96%AF%E6%9B%B2%E7%BA%BF.jpg">
  上圖中,橫軸U代表失業率,縱軸G代表通貨膨脹率,向右下方傾斜的PC即爲菲利浦斯曲线。這條曲线表明,當失業率高(d)時通貨膨脹率就低(b),當失業率低(c)時通貨膨脹率就高(a)。
菲利浦斯曲线的重要觀點
  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幾個重要的觀點:
  第一,通貨膨脹是由工資成本推動所引起的,這就是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理論。正是根據這一理論,把貨幣工資增長率同通貨膨脹率聯系了起來。
  第二,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存在着替代取舍的關系,它們是可能並存的,這是對凱恩斯觀點的否定。
  第三,當失業率爲自然失業率(u)時通貨膨脹率爲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業率定義爲通貨膨脹爲0時的失業率。
  第四,由於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着替代取舍關系,因此可以運用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用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來換取較低的失業率,也可以運用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以較高的失業率來換取較低的通貨膨脹率。這就爲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原始菲利浦斯曲线
  原始菲利浦斯曲线關注於名義工資,沒有考慮通貨膨脹預期。首先,工資變化率決定於實際失業率,失業工資增長具負面 影響 ;其次,通貨膨脹率等於工資變化率。即:
  tp://wiki.mbalib.com/w/images/9/94/%E8%8F%B2%E5%88%A9%E6%B5%A6%E6%96%AF%E6%9B%B2%E7%BA%BF%E5%85%AC%E5%BC%8F1.jpg" alt="菲利浦斯曲线(Phillips Curve)" width="427" height="295" longdesc="/wiki/Image:%E8%8F%B2%E5%88%A9%E6%B5%A6%E6%96%AF%E6%9B%B2%E7%BA%BF%E5%85%AC%E5%BC%8F1.jpg">
  公式中,tp://wiki.mbalib.com/w/images/c/c8/WWWW.jpg" alt="菲利浦斯曲线(Phillips Curve)" width="20" height="34" longdesc="/wiki/Image:WWWW.jpg">代表名義工資變化率,u代表失業率,tp://wiki.mbalib.com/w/images/1/13/PPPP.jpg" alt="菲利浦斯曲线(Phillips Curve)" width="21" height="36" longdesc="/wiki/Image:PPPP.jpg">代表通貨膨脹率。如上圖所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呈替代關系。二战前和50、60年代,這種關系在一些國家中相當穩定,並與經驗觀察高度吻合。
預期擴展的菲利浦斯曲线
  上面的理論無法解釋對僱主和工人來說實際工資才是重要的這樣一個事實。工人們關心工資購买力而不是貨幣資本身,僱主也不關心名義工資而關心勞動的真實成本,這使人們對原始菲利浦斯曲线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因爲實際工資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名義工資變化率必須用通貨膨脹率來糾正。工資變化率部分地由預期通貨膨脹率決定,部分地由實際失業率決定;通貨膨脹率等於工資變化率減去生產率增長率。即:
  tp://wiki.mbalib.com/w/images/3/39/%E8%8F%B2%E5%88%A9%E6%B5%A6%E6%96%AF%E6%9B%B2%E7%BA%BF%E5%85%AC%E5%BC%8F2.jpg" alt="菲利浦斯曲线(Phillips Curve)" width="598" height="503" longdesc="/wiki/Image:%E8%8F%B2%E5%88%A9%E6%B5%A6%E6%96%AF%E6%9B%B2%E7%BA%BF%E5%85%AC%E5%BC%8F2.jpg">
  只有生產率的增長率才能使這條垂线移動。
  這裏的長期短期,不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一個經濟概念。看預期是否正確,通貨膨脹預期是否能全部進入工資合同。不是,就是短期;是,就是長期
菲利普斯曲线的惡化
  短期內,由於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存在着此消彼漲的交替關系,因此從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來說,是沿着短期菲利浦斯曲线的選擇,把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都控制在“臨界點”以內的安全範圍內。如下圖:
  tp://wiki.mbalib.com/w/images/5/50/%E8%8F%B2%E5%88%A9%E6%B5%A6%E6%96%AF%E6%9B%B2%E7%BA%BF2.jpg" alt="菲利浦斯曲线(Phillips Curve)" width="279" height="233" longdesc="/wiki/Image:%E8%8F%B2%E5%88%A9%E6%B5%A6%E6%96%AF%E6%9B%B2%E7%BA%BF2.jpg">
  但是,當菲利普斯曲线突破原有的慣性持續上升時,會使整個菲利浦斯曲线偏出臨界點以內的安全範圍。這時除非臨界點也往上提高外,否則就不存在所謂的安全範圍了。如下圖:
  tp://wiki.mbalib.com/w/images/4/4e/%E8%8F%B2%E5%88%A9%E6%B5%A6%E6%96%AF%E6%9B%B2%E7%BA%BF3.jpg" alt="菲利浦斯曲线(Phillips Curve)" width="393" height="222" longdesc="/wiki/Image:%E8%8F%B2%E5%88%A9%E6%B5%A6%E6%96%AF%E6%9B%B2%E7%BA%BF3.jpg">
  更進一步的看法(如美國貨幣學派經濟學家弗裏德曼提出的)是,如果政府長期採取人爲的幹預措施,使市場機制失去作用,那么菲利浦斯曲线還有可能成爲一條呈正相關的曲线,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任何幹預都會失靈。如下圖:
  tp://wiki.mbalib.com/w/images/5/59/%E8%8F%B2%E5%88%A9%E6%B5%A6%E6%96%AF%E6%9B%B2%E7%BA%BF4.jpg" alt="菲利浦斯曲线(Phillips Curve)" width="320" height="243" longdesc="/wiki/Image:%E8%8F%B2%E5%88%A9%E6%B5%A6%E6%96%AF%E6%9B%B2%E7%BA%BF4.jpg">
  上圖中,由於安全臨界點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菲利浦斯曲线NN ,這樣在通貨膨脹率提高的過程中,失業率也不斷提高。這意味着菲利浦斯曲线已經完全惡化,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出現“滯漲”局面,這是市場經濟中最值得警惕的現象。
  菲利浦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動,或成爲垂直线,或變成正相關线,都表明菲利浦斯曲线的惡化,可能引起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同方向變動。這種通貨膨脹率上升時失業率也上升,可稱爲滯脹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各西方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發生了停滯膨脹的現象。停滯膨脹意味着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之間的交替關系惡化了,即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動,較高的失業率和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同時存在。
  關於停滯膨脹的原因有下述幾種看法:
  第一種是美國凱恩斯學派的看法。

  他們認爲,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遇到了一系列的外部衝擊。首先,世界農業發生歉收,蘇聯和亞洲尤爲嚴重。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產品出口急劇擴大,國內食品供給減少,造成國內食品價格在1973—1974年間上升了35%。其次,世界範圍內某战略原材料的短缺進一步加劇,導致美國原材料價格上升,再次,1971—1973年發生了美元貶值,使美國需要支付更多的美元才能購买到同樣數量的外國商品,從而造成了進口價格上升。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衝擊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造成了美國能源價格和一系列石油產品價格上升。這一系列的事件造成了通貨膨脹。
  他們還認爲,由於發生了成本推進通貨膨脹,實際的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減少,失業率趨於上升。另外,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美國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大批青年人和婦女進入勞動市場。他們在勞動力中的比例增大,但是勞動市場對他們的需求是不充分的,因而失業率上升。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國失業通貨膨脹同時發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動了。
  第二種是美國供給學派的看法。

  供給學派同意石油價格上漲足造成美國停滯膨脹的一個原因,但他們認爲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的因素。首先,向企業徵收的大部分賦稅都可以算人企業成本,並通過提高價格轉嫁給消費者,所以政府稅收本身就具有成本推進的效應。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州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大幅度增加銷售稅和貨物稅,聯邦政府則大量增加社會保險稅。這些稅收都提高了企業成本,從而提高了企業產品價格。其次,隨着政府稅收福利制度的發展,對工作、投資創新和冒險精神起着消極作用。例如,過高的稅率使人們不愿努力工作以增加收入失業津貼和社會福利使人們既不怕失業也不急於尋找工作;過高的稅率造成投資收益下降,人們不再愿意冒投資風險。因此,工作熱情和生產效率受到損害,供給減少。最後,政府過多管理也降低了社會生產率,這一方面表現在政府的管理保護了一批企業,使他們免除別的企業與之競爭的壓力,結果造成這些企業較高的生產成本和較低的效率;另一方面表現在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人勞保等方面規定了諸多的規章制度,結果增加了企業成本,提高了產品價格。所以這一切都造成了生產的停滯和價格水平的上升,帶來了停滯膨脹的局面。
  第三種是貨幣學派的看法。

  貨幣學派與供給學派一樣,認爲市場調節能夠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政府不應該對經濟實行過多的幹預。在貨幣學派看來,美國的停滯膨脹是由於政府長期經濟濫加幹預造成的。他們根據長期的菲普斯曲线的分析指出,當政府反復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幹預經濟時,在短期內會帶來降低失業率和提高通貨膨脹率的效果。但是,在價格水平上升以後,工會會相應提高工資,因而實際工資率並沒有下降,廠商不會增加勞動的僱用量。結果,政府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從長期來看不但沒有降低失業率,反而提高了通貨膨脹率,使失業通貨膨脹並存。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