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克模式

產生
錫克打破了“計劃必須直接控制生產”的信條
作爲捷克經濟改革設計師的錫克先後發表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貨幣關系》和《社會主義的計劃與市場》。他在分析了傳統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弊端之後,描述了一種被稱爲“社會主義的計劃性市場經濟”模式。

錫克打破了“計劃必須直接控制生產”的信條,指出了社會主義經濟中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必要性,並從理論上作了深入論證。在《第三條道路》中,他指出:“單靠市場或單靠沒有市場國民經濟計劃都不能保證經濟的有效和符合社會長遠利益的發展。”(O.錫克:《第三條道路》,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頁)錫克認爲,計劃和市場有機結合意味着兩者的相互滲透。一方面,市場信息應成爲計劃制定的依據和執行的標準;另一方面,計劃不僅要爲市場規定方向,而且還要對市場施加影響,以克服市場的盲目性。他區分了國民經濟中的微觀平衡與宏觀平衡後指出,微觀平衡是指產品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平衡,這些平衡應由市場價格機制來解決;宏觀平衡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首先是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的平衡,須通過有約束力的國民收入分配計劃來實現。錫克認爲,通過對國民收入分配過程的有計劃控制,國家便可實現總供求的大體平衡,這樣既能保持經濟運行的計劃性,限制市場的自發性,克服宏觀上的紊亂現象,又能使價格機制的作用得到充分自由的發揮,從而形成有效的社會主義計劃性市場經濟

特點

錫克認爲,一定的利益矛盾作爲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某種特徵仍然存在,這些矛盾成爲了實現社會必要勞動耗費的障礙。這些矛盾在生產力發展的目前階段無法克服。

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着具體勞動和社會必要勞動的矛盾
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着具體勞動和社會必要勞動的矛盾。行政管理體制下的計劃指標體制把管理部門的注意力集中在生產發展的數量方面,而忽視了生產的質的內容和使用價值的發展。在舊的行政管理體制下,每個企業會集中力量完成或超額完成年度計劃任務(總產值、商品產值、淨產值、按勞動力計算的總產值),並且避开一切可能危及計劃完成或給計劃完成帶來困難的活動,也就是避开技術革新、改進產品和生產產品等。由於企業不可能僅僅依靠中央計劃來作出最佳生產決策,因此必須創造各種經濟條件,以便使企業對最佳的生產決策產生足夠的興趣。由於在現存的勞動和消費條件下生產者和消費者還存在着客觀上相對立的利益,所以企業的決策必須不斷地和直接地通過消費得到修正。如果沒有一定的、特殊的經濟關系對人們發生影響,那么一方面會出現盡量花費少量簡單易行的勞動而不去繼續發展勞動(從數量上和質量上)的傾向,另一方面會出現盡可能消費和追求更新的、更好的和不斷變化的使用價值的傾向。而社會主義商品貨幣關系使作爲生產者的利益和作爲消費者的利益不斷相互反應,並直接相互平衡,因而有助於達到某種社會必要的勞動耗費。社會主義商品關系是解決具體耗費的勞動和社會必要勞動之間矛盾的必要形式。

市場之所以不能被取代不僅是因爲在技術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困難,而且還因爲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企業與社會之間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利益矛盾。沒有市場,就不能保證企業有社會所需要的微觀生產結構,企業就不能靈活地根據需求的變化進行生產、積極主動地改進質量和生產產品、最經濟地利用生產要素、最大困難地提高生產率和最有效地進行投資等。沒有市場,不僅自發的機制將消失,而且計劃和監督結構也不可能弄清具體的需求,不可能最有效和最靈活地組織生產,從而也就不可能具體地反映社會利益和保證社會利益的實現。

原則

錫克模式的主要原則:

第一,客觀經濟分配計劃,這是保證社會主義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

第二,企業的獨立性。企業是作爲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商品生產者出現在市場上,它們根據市場上的價格情況自行作出生產和投資的決策,參加競爭。這裏就有一個所有制的問題。傳統的政治經濟學把國家所有制看成是所有制的最高形式,並把國有化看成是社會主義經濟走向成熟的表現。毫無疑問,國家所有制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聯系的,隨着那種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矛盾,這種觀念也動搖了。五十年代初,南斯拉夫建立了自治社會主義的模式,從而奠定社會主義社會所有制的實踐基礎。之後,許多經濟學家從理論上論證了社會所有制的客觀必然性(例如愛·卡德爾、弗·布魯斯、本·沃德等)。錫克在一九八一年訪華期間說,他傾向於社會所有制,也即集體所有制。他指出,有的國家的經濟之所以出現困難,其症結不在於社會所有制,而在於取消了宏觀經濟分配計劃,排斥了社會對企業必要的幹預。

第三,市場的完善化。毫無疑問,社會主義經濟中必須引入真正的市場機制。但是絕不能照搬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的市場機制。錫克指出,市場仍有很大的局限性:1.市場今天不是,過去也從來不是一個完善的市場,特別是在資本主義後期,它表現出由於壟斷而造成的嚴重不平等的缺點;2.市場本身不能說明市場的未來發展,市場反映的只是在過去的生產和分配基礎上出現的需求結構。對此,錫克提出市場機制完善化的兩大對策:反壟斷和加強市場透明度。錫克高度重視买方市場重要性,指出這是市場機制發揮積極作用的一個必要條件,錫克設想了幾種反壟斷的措施。對於加強市場透明度,錫克指出,社會主義企業經營活動已不成爲祕密,銀行在社會簿記方面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同時預測工作也應成爲減少市場盲目性的一個重要手段。

作爲理論模式,錫克的設想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是一致的,人們可以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啓示,特別是關於企業獨立性與所有制問題和宏觀經濟分配計劃問題。一九七二年,錫克在西德出版了他著名的《第三條道路》一書。在這本書裏,錫克指出,集中化的經濟體制一個必然的後果是政治上的專制,僅僅從個人崇拜上找原因而不分析體制的內在弊病,是簡單化的做法,無助於社會主義的健康發展。

相關人物
奧塔·錫克(OtaSik,1919.9.11—22,2004.8.22)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經濟學家
奧塔·錫克(OtaSik,1919.9.11—22,2004.8.22)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經濟學家。奧塔·錫克1919年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曾參與《資本論》捷文版的翻譯,曾爲蘇聯模式的篤信者。1955年後,捷克斯洛伐克經濟遇到了困難,他开始對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提出懷疑。1963年,錫克撰寫了一篇長文,探討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問題。錫克從1962年起至1968年曾任捷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1963-1968年又任經濟改革委員會主席。在“布拉格之春”期間曾任政府副總理兼經濟部部長。1968年8月21日蘇聯入侵捷克後,錫克流亡瑞士,任教於瑞士聖·加倫經濟社會大學。

奧塔·錫克對於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撰寫了大量著作。他的主要著作有:
《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1958年)
經濟—利益—政治》(1962年)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貨幣關系問題》(1962年)
《社會主義的計劃和市場》(1965年)
《捷克斯洛伐克的經濟改革》(1969年)
《民主和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市場經濟》(1971年)和《第三條道路》(1972年)

現狀
錫克模式
在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上,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着混亂思想,而這種混亂又同計劃經濟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交織在一起。實際上,計劃與市場是同一程度的概念,它們都是人們經濟活動的具體方法和手段,而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則是另一同等程度的概念,它們表示經濟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它們是馬克思所揭示的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整個社會按比例分配勞動這一“自然規律”的兩種不同的實現形式。

但是,計劃經濟離不开計劃手段,沒有計劃也就談不上什么計劃經濟,同樣,市場經濟也離不开市場,離开市場也就沒有市場經濟。在馬克思經典社會主義理論中,社會主義實行的是沒有市場存在的計劃經濟,而在古典市場經濟中,則沒有計劃的作用。正因爲如此,人們習慣上把計劃與計劃經濟等同起來,把市場市場經濟等同起來。從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的對立中引伸出計劃與市場的對立。在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首先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市場經濟作爲區分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標志。提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分不在於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的問題,認爲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的矛盾,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從而使人們從教條式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框中解放出來。過去人們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出現混亂思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把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相混淆,把資源配置方式與生產關系相混淆,把馬克思的理論社會主義與現實社會主義制度相混淆。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明確提出計劃經濟市場經濟都是手段,沒有姓“社”和姓“資”的問題。正是把計劃和市場與社會基本制度相混同,一些學者便把社會主義以市場爲取向的經濟改革,看作是走資本主義道路。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雷諾茲比較客觀地說道,社會主義在改革中更廣泛地運用市場關系“有時被西方作者歡呼爲‘回到資本主義’這種說法有其真實的成分。這不過是社會主義經濟更加信賴市場關系和企業決策,比過去所做的可能更象資本主義一些。但是這種說法,其錯誤的成分也許更大些。這些經濟仍然是社會主義經濟,並未產生放棄公有制的問題,並未放棄政府對主要經濟發展綱要的控制。”[1]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