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肯定律

基本概述
奧肯定律tp://a1.att.hudong.com/43/87/01300000205379121810876178427_s.jpg">GDP與人口增長

西方學者認爲,奧肯定律揭示了產品市場和勞動市場之間極爲重要的聯系。它描述了實際GDP短期變動與失業率變動的聯系。根據奧肯定律,可以通過失業率的變動推測或估計GDP的變動,也可以通過GDP的變動預測失業率的變動。例如,如果實際失業率爲8%,高於6%的自然失業率2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就將比潛在GDP低4%左右。在宏觀經濟學中,GDP偏離其潛在值的百分比被稱爲GDP缺口。奧肯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來表示:

(y-y*)/y*=-a(u-u*)

其中y爲實際產出,y*爲潛在產出,u爲實際失業率,u*爲自然失業率,a爲大於零的參數

奧肯定律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實際GDP必須保持與潛在GDP同樣快的增長,以防止失業率的上升。如果政府想讓失業率下降,那么,該經濟社會的實際GDP的增長必須快於潛在GDP的增長。

中國實證
奧肯定律tp://a3.att.hudong.com/58/91/01300000205379121810910155028_s.jpg">中國GDP近年變化圖

勞動力需求的水平,在動態意義上主要決定於經濟增長。經濟增長速度快,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大,就業崗位增加,就業水平高,失業率低;經濟增長速度慢,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少,會直接制約就業崗位的增加,就業水平低,失業率高。持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奧肯,他於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奧肯定律”。該定律論證了失業率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二者呈反方向變化的關系。即高增長率使失業率降低,低增長率則會提高失業率。他還認爲,失業率與國民生產總值缺口之間的比率是1:2,即失業率每增加1%,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會減少2%左右。奧肯定律在國內外得到普遍的認同。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雖然經濟增長無疑是就業增長的前提,但是,高經濟增長並沒有創造出人們期望的那么多的就業崗位。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率,年平均達到9.4%,但並沒有帶來就業的相應增長。1985—1990年,中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爲7.89%,同期就業人口平均增長率爲2.61%;1991—1995年,中國GDP平均增長率爲11.56%,同期就業人口年增長率爲1.23%;1996—1999年,中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爲8.30%,同期就業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爲0.96%。數據顯示,1991年以來,中國GDP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與前期相比有較大幅度的降低,奧肯定律在中國出現變異。

奧肯定率變異的原因分析

首先,中國經濟距離長期的良性發展還有一定差距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堅持“增長優先論”,經濟改革开放以來出現了飛速增長的勢頭,但中國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表現在GDP的大幅增長,還沒有實現真正的經濟全面發展。因爲經濟發展不僅意味着產出的增加,還意味着隨着產出增加而出現的投入與產出在結構上的變化,即經濟結構、經濟制度和運行機制變化在內的經濟進步。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這段時期,經濟中的深層次問題並沒有隨着GDP的增長而得到全面解決,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的比重還相當大;第三產業的比重和同階段的發達國家相比比重偏低;國有企業的諸多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勞動力教育和培訓水平還跟不上形勢的需要。

其次,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加大了當前的就業壓力。中國的國有企業國民經濟佔有相當大的比重,而且普遍存在冗員數量龐大、效率低下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改革中,相當多的人員離崗或下崗,但由於這些被釋放出的勞動力普遍年齡偏大,所擁有的技能有限,在市場競爭中沒有優勢,而經濟增長對過剩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又遠小於市場供給,導致相當多的人員在下崗後不能重新就業。因此反映在統計中的數據是國有企業效率得到提高,盈利能力增強,GDP逐年增長,但失業率卻處於上升趨勢

再次,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是另一原因。據統計,目前中國農村勞動力有4.5億,剩余勞動力有近兩億人,每年有1000余萬人轉入城鎮現代部門就業,而這些就業人員一般沒有列入到統計中的從業人數中去,但佔據了計入統計中的城鎮需就業、再就業人員的崗位,使得這些年盡管經濟增長較快,但城鎮登記失業率卻在不斷上升。

對策建議
奧肯定律tp://a2.att.hudong.com/13/88/01300000205379121810882993662_s.jpg">中國招聘會現場

1、調整產業結構,以傳統產業的改造和發展服務業爲主來帶動需求對於傳統產業,一是要積極扶持支柱性產業,特別是房地產業汽車制造業,推動這兩個能帶動服務業發展的主導產業健康發展,以擴大就業;二是要通過技術改造,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深加工附加值,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和延長產品鏈,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三是要加速制造業調整,推動傳統產業重組。對於服務業,由於目前其佔GDP的比重少、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小,往往成爲地方政府倡導而不大力推行的產業。事實上,大力發展服務業,對長期經濟發展和解決長期就業問題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第三產業就業增長彈性最大、吸納勞動力最多的產業

2、面對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相對稀缺的資本資源,在工業化進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要特別注意勞動密集、資本密集及技術密集產業的協調發展、合理布局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程度相對較高、資本密集程度和技術能力適中的產業,增加產業中的勞動含量,提高勞動投入的貢獻率。

3、推動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大力發展“三非”就業。首先,要培育非公有制企業,它可以爲消化大量的國有企業富余勞動力創造環境。2001年中國平均每天就有4000多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進入民營企業實現再就業。其次,提倡非正規就業。相對於正規就業而言,非正規就業是指未籤訂勞動合同、無法建立或暫無條件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一種就業形式。隨着市場導向機制的建立,非正規就業比例逐步上升是一種必然趨勢,承認非正規就業將有助於再就業問題的解決。第三,大力發展非農產業,爲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

4、發揮人力資源比較優勢,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對外貿易中的比重。根據要素稟賦學說,一國在國際分工國際貿易中,應生產和出口本國資源相對豐富的產品進口資源相對稀缺的產品。中國現階段的要素稟賦特徵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發展國際市場所需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工出口應成爲中國現階段出口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可以增加資本積累,在就業壓力逐步緩和時,再逐步轉到重點引進和發展技術資本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達到技術產業結構的升級。

應用實踐

中國經濟增長率與失業率的非线性動態關聯研究就是用奧肯定律來做的。對非线性形式奧肯方程的系數估計,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來,在經濟增長的不同階段,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對失業率的影響是不同的。在經濟處於衰退期,經濟增長對失業影響爲負,即經濟增長對就業有拉動作用,但是拉動系數較小。在經濟處於擴張期,經濟增長對失業影響爲正,即經濟增長對就業不但沒有拉動作用,反而有抑制作用。爲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奧肯定律tp://a2.att.hudong.com/26/59/01300000205379121829591013140_s.gif">中國城鄉居民收入變化圖

(一)技術的進步究竟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是導致大量失業?1990年皮薩裏德斯(Pissarides)的研究表明,如果生產力的增長涉及各行各業與所有企業,最終必然增加就業,其原因是各企業會在生產力迅速增長時投入更多的勞動力以適應資本投入的需求。然而,經濟歷史的發展表明,技術進步並不能同時在各行各業和所有企業同等程度地提高生產力,相反,有些行業生產力提高快,有些行業生產力提高慢。這樣技術進步一方面創造出一些新的職位,另一方面又摧毀一些職位。只要技術創新,就會通過自動化、知識技能老化,以及與創造性毀滅相聯系的破產危險等方式引起就業下降。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Aghion)與彼得.霍依特(PeterHowitt)在《內生增長理論》中構造了一個模型

其中,u爲失業率,爲生產單位的生命期,g爲經濟(或生產率)增長率,p(v)爲工作崗位的匹配速度。也揭示了經濟增長與失業率可能的正相關關系。中國改革开放以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在新興產業技術進步貢獻率較大,經濟增長較快,對就業需求較少。在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性產業,引進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遠遠小於對勞動力的排擠作用。而在經濟擴張期,是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都快速增長的時期,技術進步的創造性毀滅作用遠遠大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所以表現出經濟增長與失業率的正相關關系;而在經濟衰退期,恰是傳統產業改革、增長的困難期(中國實際如此),只有新興產業的發展帶動增長,因此就業效果表現爲正,經濟增長對失業影響爲負。

(二)改革开放以來,是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也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第一產業增加值GDP的比重由28%下降爲15.2%,下降了12.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GDP的比重由48.2%上升爲53%,上升了4.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GDP的比重由23.8%上升爲31.8%,上升了8個百分。點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Aghion)與彼得.霍依特(PeterHowitt)在《內生增長理論》一書中指出:技術的進步究竟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是導致大量失業生產力的增長與失業究竟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對於這樣的問題,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一種比較常見的觀點認爲,由於技術的進步節省了大量勞動力,導致失業的增加;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爲,生產力的增長爲社會創造了財富,刺激了需求,並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1990年皮薩裏德斯(Pissarides)的研究表明,如果生產力的增長涉及各行各業與所有企業,最終必然增加就業,其原因是各企業會在生產力迅速增長時投入更多的勞動力以適應資本投入的需求。然而,經濟歷史的發展表明,技術進步並不能同時在各行各業和所有企業同等程度地提高生產力。相反,有些行業生產力提高快,有些行業生產力提高慢。這樣技術進步一方面創造出一些新的職位,另一方面又摧毀一些職位。只要工業創新就會通過自動化、知識技能老化,以及與創造性毀滅相聯系的破產危險等方式引起就業下降,增長與失業長期而言存在一種正面的權衡。這種現象與戴維斯和哈提萬格的經驗性研究成果相符,他們的結論表明,失業高峯期正是工作的高速流轉期。生產力增長的最終結果形成了勞動力的重新配置。

然而,快速的技術進步是否使原有職位的毀滅快於其所新增加的職位。菲利普.阿吉翁與彼得.霍依特通過考察創造性毀滅對增長與失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們在分析單個企業工作創造和失業時,把增長率作爲外生變量,然後通過與創新的過程相聯系來使增長率內生化。[1]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