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分配


原理
  初次分配是指企業單位內部的分配,其依據主要是效率原則,即根據各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發揮的效率帶來的總收益多少進行分配,高效率獲得高回報。再分配(也稱社會轉移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結果的基礎上,政府通過稅收、政策、法律等措施,使各收入主體之間實現現金或實物轉移的一種收入再次分配過程,也是對要素收入進行再次調節的過程。特徵
  初次分配,即初次收入分配。在社會分配中,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按貢獻分配。該貢獻包括對創造利潤有益的各種因素,如資金技術管理生產資料、勞動力、信息、市場營銷等。誰能利用這些要素作出貢獻,就能分到一杯羹。這樣羣策羣力,效率便得以提高。作用
  初次分配是更爲基礎性的分配關系,它要解決的,主要是貨幣資本的所有者與人力資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問題,不僅數額大,而且涉及面廣,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出現重大的社會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難加以扭轉。初次分配市場中調節機制的缺失,會導致分配秩序混亂,從而造成收入差距擴大,現實情況也正是如此。用例
  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是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因此,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公有制經濟的各企業中分別進行的。國有經濟初次分配
  國有企業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爲三部分:(1)以稅金形式上繳國家,成爲國家集中的純收入,由國家統籌安排,在全社會範圍 內使用;(2)以企業基金形式留歸企業支配,用於企業發展生產、集體福利、職工獎勵等方面;(3)以工資形式根據按勞分配原則分配企業職工,由職工個人 支配和使用。集體經濟初次分配
  城鎮集體經濟初次分配:城鎮集體企業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爲四部分:(1)以稅金形式上繳國家財政,形成國家集中的純收入;(2)以 合作基金形式上繳集資單位,形成統一支配的集體收入;(3)以企業基金形式留給企業;(4)以工資形式分配給職工,形成職工個人收入
  農村集體經濟的初次分配:農村集體經濟由於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以,要以承包農戶爲單位進行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承包農戶創造的國民收 入在初次分配中發解爲四部分:(1)以農業稅形式上繳國家,形成國家集中的純收入;(2)以公積金公益金形式留給集體,用於擴大再生產和集體福利; (3)以管理費形式提留給鄉村政權組織;(4)以個人收入形式留歸農戶。個體經濟的初次分配
  個體經濟單位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爲兩部分:(1)以稅金形式上繳國家;(2)稅後利潤全部形成個體勞動者的個人收入私營經濟的初次分配
  私營企業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爲三部分:(1)以稅金形式上繳國家;(2)以工資形式分配企業職工 (3) 以企業收入形式歸企業主支配。 “三資企業”的初次分配:“三資企業”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爲四部分:除按注冊投資比例分一部分給外方投資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與一般企業相似,分別以稅金企業基金工資形式,形成國家收入企業收入和勞動者個人收入。我國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則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對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深化,科學地界定了按效率分配與按公平分配的不同領域,避免了適用範圍的混淆,同時也合理地界定了企業與政府在分配工作中不同職責。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必將促進經濟迅速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適當拉开收入差距,有利於實現有限資源的合理配置,鼓勵更多的人通過市場競爭走上富裕之路,激發不同生產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投資熱情,創造更多的財富,從而提高整個經濟運行的效率。改革實踐證明,如果沒有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不可能有我國綜合國力的迅速增強。
  再分配注重公平,有利於保持社會穩定。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由於人們所擁有的稟賦不同、對生產要素佔有的差異,按生產要素分配必然帶來社會成員 收入上的差距差距過大則有失社會公平。而且,收入結構的失衡會導致消費結構的失衡,最終影響經濟總量的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平衡,反過來又影響企業效率。 所以,再分配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實現收入分配的相對公平,限制社會各類人員之間收入差距的過分懸殊,通過稅收財政轉移支付等政策措施,使高收入 者個人、階層、行業或機構收入的一部分再轉化爲社會的收入,並使低收入階層成爲收入分配的主要獲益者。
  強調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能調節效率與公平的矛盾,實現共同富裕。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一對矛盾。如果完全按效率原則進行分配,必然會產生較大差距,與公平原則相矛盾,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但分配越平均,效率越低,也不符合社會主義本 質的要求。強調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則將二者辯證地統一起來:初次分配效率優先,適當拉开收入差距,對社會貢獻越大收入越高,這本身也體現 了公平;再分配注重公平,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利益,有利於普遍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這時公平也是一種效率。這樣,政府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原則,制定路线 方針政策,促進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按照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則,通過強化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主導作用,理順分配關系以控制收入差距,制定相關法律以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健全以養老、醫療、傷殘爲主的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渠道,從而爲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奠定穩定的社會基礎。初次分配的主要指標
  一般來說,衡量一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標分配率,即勞動報酬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如果勞動者的報酬總額佔GDP的比重越高,則說明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在市場經濟成熟的國家,上述三項指標各自所佔比重都很高。以美國爲例,國民總產值的70%是勞動報酬,其他國家的分配率也普遍都在54% ~65%之間。而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資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勞動所得持續下降的局面。職工工資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91年爲15.3%,1996年爲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下降到11%,同時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也持續擴大。
  當然,強調初次分配的公平不是要否定效率,否定市場機制。鑑於發展還是我們的第一要務,正確的國民收入分配觀念和做法應該是:平衡資本利益與勞動利益的關系,以初次分配的公平與效率的統一爲主,以政府再分配的公平與效率的統一爲輔,實現國民收入分配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具體而言,就是提高勞動者尤其是農民、農民工及城市工薪者的勞動報酬福利待遇,讓勞動者所得在GDP中所佔比重達到50%以上,並適當降低資本所有者的回報,同時控制財政收入的增長步伐,徹底打破行業壟斷,真正體現初次分配中的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
  總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是整個社會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礎,而勞資關系又是市場經濟國家根本的社會關系,只有通過初次分配平衡了資本利益與勞動利益的關系,才能從全局平衡社會總體利益格局,進而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弊端
  在初次分配時,由於各人的能力、社會地位、機遇等的不同,造成分配的不公。如有時,一個電話傳遞一個信息,便能得到高額的中介費。由於初次分配存在不公的弊端,才出現二次收入分配。二次收入分配是按需分配,是對社會全體居民的福利保障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機制的完善
  社會主義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直接涉及到國家、企業(集體)和勞動者個人的經濟利益。因此,在分配中必須採取各種正確的政策措施,統籌兼顧三方面的利益,注意經常調節三者的矛盾,以便更好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從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看,初次分配機制還需進一步規範和完善。特別是,要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明晰和規範所有者、經營者和生產者的權、責、利關系,形成國有資產收益與職工個人收入相互制衡的關系,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分配的自我約束機制。要改進現行的彈性工資總額計劃、企業 工效掛鉤的辦法,特別要把國有資產保值增殖作爲掛鉤的重要考核指標,並建立考核指標體系。對國有企業和國家或集體控股企業,要建立工資分配的民主管理和 民主監督制度。此外,公有制經濟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由於也直接涉及各方面的物質利益關系,同樣需要處理好。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