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

ECFA的產生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原稱爲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或稱兩岸綜合經濟合作協定(CECA,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是中華民國政府於2009年提出並極力推動的經濟協議或條約。此協定名稱中的“兩岸”,系指臺灣海峽兩岸的中華民國(臺灣)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2010年1月6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宣布ECFA正名爲兩岸經濟協議。
  被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及前行政院長劉兆玄視爲重要拯救臺灣經濟危機政策的該協定,並宣稱“籤訂方式及實值內容都將廣徵臺灣國民整體意見並尋求該國的內部社會共識,而該協定名稱爲暫定且可以加以修改討論。”,然而其實際內容並未被詳細公布,且國民黨政府亦反對以公民投票的方式來決定籤訂與否,也令朝野懷疑政府溝通誠意及談判能力,且該協議籤署後須送立法院核可後方能生效?抑或是不需立法院同意(或是立法院備查)將自動生效?條約是否會造成很大的負面效應?是否協議內容太爛而不敢拿出來?皆尚定論並成爲爭議焦點。
  2009年10月止,在臺灣的中國國民黨政府積極運作的該協定仍未定案;並遭到在野政黨民主進步黨及臺聯反對、泛藍也有相當質疑聲音。
  2010年,條約內容涵蓋東南亞國家聯盟十個國家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國及大韓民國的《東盟加三經濟合作協定》將生效。協定內涵蓋的該等國家,將依照條約內容,漸進互相實施免關稅經濟策略。因爲中國的打壓讓臺灣無法加入東盟,部分臺灣政經人士認爲東盟加三將邊緣化臺灣並危及臺灣整體經濟
  2008年年初,中華民國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於競選政綱中,即提到當選後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籤訂互惠兩岸的經貿協定。同年3月,中國國民黨擊敗民主進步黨重新取得執政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包含港澳地區)與臺灣的經濟活動增加,惟臺灣經濟情勢受到金融風暴影響,進入歷史新低的衰退期。
  2009年1月,中華民國之執政黨中國國民黨及臺灣內多個工商團體开始呼籲執政政府盡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籤署簡稱“CECA”的綜合性經濟協約。贊成此協定的政府官員及團體成員認爲,應盡早協商籤署該兩岸經貿合作協定,才可以於《東盟加三經濟合作協定》實施後,避免臺灣遭到被邊緣化的經濟危機。他們認爲:臺灣出口將近四成輸出至中國,若《東盟加三經濟合作協定》籤訂導致的東盟國家貨品免稅進入中國,將讓該四成出口大幅減少。惟與臺灣與中國籤訂暫定名《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的陸、臺經貿合作協議,才能避免此情形發生。
支持者ECFA籤訂原因
  工商業總會以石化產品爲例表示,2010年开始,東盟國家的相關石化產品經賣到中國將爲零關稅,若協定未及籤訂,該年臺灣銷往中國的石油產業相關貨品,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課徵5%至19%的貨物關稅,至此,臺灣產品勢必無法跟東盟其他國家競爭。若協定不成,臺灣整體經濟成長會掉1%。但是若兩岸籤了CECA,臺灣的經濟成長將可以相對增加3%,兩者來回將差距4%。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認爲此協約爲他競選政見之一,當選後必須要加以落實。但對於反對黨的“以公投決定協約內容”的提議,表示反對。他認爲:該協約籤訂後由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就可。
  陸委會於2009年4月19日公布民調表示,有70%受訪民衆認爲有必要與中國籤訂此協議,處理兩岸經濟貿易問題;半數以上民衆認爲籤署不會矮化臺灣主權。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表示,保證絕不增加中國農產品开放項目
  陸委會主委賴幸媛2009年4月5日指出,臺灣與中國籤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將會堅持“四保”,就是“保就業、保出口、保臺商、保傳產”,同時也會堅持“三不”,就是“不矮化主權、不开放大陸勞工、不擴大農產品進口”;但是泛綠不信任此說法。
  另外,2009年2月22日,中華民國海基會祕書長高孔廉責罵指稱反對的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爲“混蛋”。該不當失言立即引起臺灣政壇風波。
  2009年9月10日新任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將依馬英九總統提出的“以臺灣爲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並基於“國家需要”、“民衆支持”、“國會監督”條件,與中國進行協議。
反對者ECFA籤訂原因
  泛綠爲ECFA的主要反對者,而且反對者不限於左派,反對者不乏自由貿易者支持者,甚至出現支持自由貿易但與中國例外的聲音,其反對原因爲下:
政治風險極高
  經濟離不开政治是基本常識,ECFA可以跳過政治問題的宣傳是謊言;ECFA的政治風險極高,是臺灣付不起的,走向一中是最明顯的風險。國際媒體在報道國民黨親中政策時,經常指出其在政治經濟上,都有高昂而且不可逆的代價及風險
增加失業人口及貧富差距
  各種自由貿易協議經常伴隨必須开放進口、增加被傾銷機會,造成一些產業消失、失業率上升、薪資下降的後果(臺灣與中國的語言文字及距離相近,會放大負面效果);籤訂ECFA後臺灣的傳統產業(制鞋業、家具業、寢具業、陶瓷業、農林魚牧業)都很可能受害,而且籤署ECFA會比不籤制造更多失業人口。
  ECFA的衝擊是強烈且即時的,但勞工及產業轉型要花很長的時間,而且輔導成本由受益產業支付會比較符合公益。
ECFA可能獲利很低,甚至得不償失
  泛綠學者表示,籤訂ECFA後所增加的稅率優惠比馬政府宣稱的少非常多,國民黨宣稱ECFA能給臺灣的優惠有許多臺灣早就享受到了:例如WTO已規定資訊電子產品關稅,其他出口產品也有許多因爲各國早已實施出口退稅而享有零關稅(各國出口產品所使用的原物料及零組件,若爲外國進口者,可以退回關稅),而且臺灣無法透過ECFA來獲得其他的國際合作或關稅減免。
  前立委林濁水表示,臺灣石化業面對的危機跟ECFA無關(石化業的問題是中國將大幅擴充石化業產能產能即將過剩),而且ECFA對臺灣帶來的獲利極小、甚至爲負,不應該以不籤就完蛋的恐懼心態上談判桌,否則只會談出對臺灣不利的條約,然後只會重蹈大三通談判的覆轍——陳江會籤出的大三通條約讓臺灣航運業者都認爲不如不籤。
  另外,對於東盟的影響,泛綠認爲太誇大,因爲東盟內部有很多歧見及利益衝突需要擺平,尤其是“原產地證明”造成行政成本抵銷關稅減免的效果;況且在經濟上、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競爭性比東南亞國家與臺灣的高,影響力不可能那么大。誇大東盟威脅是談判及分析的大忌。
十年大限
  ECFA對於農產品等敏感性產品不开放的保證只能在前十年執行;依照WTO規範,十年後必須撤銷大多數產品貿易障礙,此時只能擋住一小部分的農產品
  臺灣商業周刊的報道承認如果籤約後十年內沒有調整好臺灣的體質,一定會完蛋。
  專長在國際貿易法的許忠信博士表示,沒有辦法違反WTO的規範,在十年後終止ECFA或不執行开放義務,所有會員國會向籤約雙方求償,籤訂ECFA很可能讓臺灣在十年必須退出WTO
FTA問題
  泛綠大多認爲,跟中國籤訂ECFA無法取代與其他國家籤訂FTA,臺灣與其他國家籤訂FTA是被中國擋住,中國才是臺灣經濟問題。
  只有ECFA會增加產業外移中國的誘因(因爲銷往各國及回銷臺灣都沒有關稅壁壘),FTA才能減少臺灣制產品外銷的障礙;只籤ECFA而不籤FTA,是最差的選擇。
  對於馬英九宣稱的ECFA可以幫助FTA,其問題在於先籤ECFA再籤FTA則會有空窗期,中共可以刻意延長空窗期以打擊臺灣經濟;中共也可以採用“沒跟中國籤FTA就不能跟臺灣籤FTA”的手段讓臺灣無法跟主要貿易夥伴籤訂FTA。
  籤訂ECFA必須滿足許多基本條件,立即跟臺灣主要貿易夥伴籤訂FTA是其中之一;自由時報在專訪馬英九時詢問ECFA是否爲FTA的保證,他無法保證。
  不過也有人認爲,加入WTO已經讓農業付出相當代價,ECFA及FTA對農業傷害更大,兩個都不應該籤。
  籤訂者(馬政府、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不受信任 曾經以炸彈抗議臺灣農業政策的楊儒門接受自由時報專訪,表示與中國籤訂ECFA時若內容不當,將會傷害臺灣農業,而且國、共兩黨記錄不佳,曾經聯手對臺灣農民开出“購买1200噸臺灣柳丁”的空頭支票、惡整臺灣農民。
  許多人士也以馬政府談判美國牛肉進口的例子來證明,馬政府缺乏談判能力。
  江春男表示:對於ECFA的利弊得失,馬政府缺乏分析控管能力,還不負責任把ECFA的宣傳爲“百利而無一害”或“傷害可以輕易彌補”;代表反對一方的陳博志、顏慶章和林向愷擁有WTO談判實務經驗及豐富的學養,對於开放政策要付出的代價及到底是誰意識型態作祟,只要一辯論就知道。
  反對派一致認爲,馬政府的兩岸談判團隊不但完全沒有遵守利益回避,其談判原則是爲了保障自己在中國投資的利益、削弱臺灣經濟實力。
  對於ECFA不會多开放中國農產品的保證,並不被信任。事實上臺灣加入WTO以後已經被迫开放許多中國農產品(馬英九及泛藍總是說民進黨开放中國農產品,但這是因爲WTO的義務,他們說法只是抹黑),开放是否打擊臺灣農業則是由“農產品安全標準”及“專案進口數量”來決定。很可能因爲ECFA受害產業的代表則指出,中國農產品不但已經傾銷臺灣,而且連保護消費者的安全標準都大幅放寬,執行方法也讓安全檢驗形同虛設;另外藍綠立委也炮轟馬政府大量开放專案進口中國農產品
  Google等跨國企業在中國遇到的難題,也讓人相信中共極可能不會遵守信用,ECFA會執行成臺灣單方面對中國开放,打擊臺灣中小企業經濟
中國香港的前車之鑑
  香港工會幹部宋治德則指出香港籤訂CEPA的經驗是:香港籤CEPA僅對企業在中國大陸投資有利,但代價是就業環境惡化、工資持續下降;而且企業在中國大陸獲利會在香港制造泡沫經濟,讓一般人再次受害。
民調
  對於陸委會做出ECFA支持率7成的民調,民進黨認爲民調明顯高估支持度;而後,民調顯示ECFA支持度下降,可能是反對者提出的警告比較有說服力。
  Yahoo奇摩的網絡民調顯示七成受訪者反對ECFA,網絡民調精確度雖低,但也是放大年輕人的意見,大多數的年輕人尚未擁有足夠人脈、經驗及職等,難以應對兩岸开放政策。
ECFA籤署的必要性
  (一)防止臺灣被邊緣化
  臺灣過去經濟成長的關鍵在於“對外开放、掌握市場、面對競爭”,由早期的出口擴張政策,到近年來臺灣積極調整經貿制度加入WTO,使得臺灣在世界經濟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臺灣由於內部資源有限,必須以出口維持其經濟動能。加入WTO之後本來以爲藉由多邊市場的开放,可以使臺灣在國際競爭上確保平等的競爭地位。但由於WTO談判延宕,多哈回合貿易自由化談判,迄今仍無突破。繼之而起的則是區域主義的潮流,各國紛紛建構區域貿易協議,彼此之間進行關稅減讓及市場开放,使得被排除在外的臺灣居於更不利的地位。
  亞洲爲近年全球洽籤自由貿易協議最有成效的地區,除了東協整合程度不斷廣化與深化外,中國、日本、韓國與印度等主要國家,以及東協個別國家也積極地投入區域經濟整合。亞洲國家的加速整合,進一步加深彼此之間經濟網絡連結,對臺灣產生了極大的威脅。
  根據國際貿易理論,兩個國家籤署FTA對兩國的經濟成長一定是正面的,但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影響則是負面的。這也是爲什么現在各國急於與其他國家籤署 FTA的主要原因。臺灣若是一直被排除在各國FTA的籤署對象外,對臺灣的影響可想而知,尤其是臺灣被排除在主要出口國與主要競爭對手國籤署的FTA,對臺灣的衝擊更大。目前中國與東協是臺灣前兩大出口市場,中國與東協已籤署FTA,東協也已與韓、日籤署FTA,未來中國可能與韓國、日本籤署FTA,甚至中國、東協、韓、日一起組成自由貿易區,可以想像臺灣被排除在外的衝擊有多大。若是再沒有突破,將迫使臺灣企業外移到這個區域生產,以規避關稅障礙,屆時臺灣產業會發生嚴重的空洞化問題,對臺灣經濟產生重大的衝擊。
  綜合而言,臺灣近年來在亞洲區域整合已明顯落後,未來在WTO談判前景不確定下,預估亞洲區域整合仍會持續,臺灣的出口空間將進一步壓縮。所以與中國大陸籤署ECFA,對於高度依賴出口的臺灣而言,可以防止被邊緣化,進一步拓展中國大陸市場強化臺灣產業出口利基國際競爭力
  (二)有助於臺灣拓展中國市場
  不論理論面及實務面均可以驗證,貿易創造效果爲洽籤區域貿易協議最重要的效果。所以在選擇建構區域貿易的對象時,當然是優先考慮主要出口國家。所以就臺灣情形而言,自然是以首要出口市場及最大順差來源的中國大陸爲首選。兩岸貿易產業分工關系密切,但臺灣出口到中國大陸普遍面臨較高關稅。 2008年中國平均關稅爲10.19%,其中農業部門高達14.27%,工業部門也有9.60%。在中國大陸與東協FTA生效後,未來中國大陸將會有更多的國家。相對於鄰國的重大進展,若是臺灣沒有積極的動作,未來臺灣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將面臨非常嚴酷的考驗。而且不但臺灣出口會受到影響,對於仰賴由臺灣進口半成品的臺商企業而言,若是中國大陸關稅不調降,勢必會迫使臺商向其他地區採購,不但會降低與臺灣的連結,連帶也會影響到臺灣企業在中國大陸擴展版圖的能量。
  除了有助於臺灣出口並對總體經濟創造正面效益外,兩岸若能籤署經濟合作協議,顯示在兩岸關系進一步改善下,有利於臺灣整體投資環境的營造,有助於臺灣未來吸引外資企業,進一步強化臺灣在東亞的競爭優勢
  (三) 落實兩岸產業分工,鞏固臺灣產業利基
  臺灣可以利用ECFA市場开放及貿易障礙降低的機會,運用臺灣過去在中國所累積的生產技術及經驗,加強材料及關鍵零組件的研發投入,進一步切入中國產業供應鏈,強化兩岸產業分工。
  未來在中國大陸經濟持續成長下,臺灣必須把握中國由“世界工廠”轉變爲“世界市場”的契機,共創兩岸雙贏,而兩岸ECFA則是落實此一機會的策略。ECFA除了關稅減讓外,兩岸也可以將投資議題、貿易便捷化、產業交流與技術合作等納入範圍。所以藉由ECFA,可以強化兩岸產業合作、技術交流,以及形成策略聯盟,更可以有助於臺灣掌握中國市場變化趨勢。特別是在ECFA架構下,除了可帶動出口外;也可以藉由中國服務市場的开放,加速臺灣發展自有品牌,加速拓展中國市場
  在 ECFA構想提出後,在臺灣引起很大的爭論,綜觀目前的反對意見,大致分爲以下三點:一是ECFA會使臺灣主權喪失;二是ECFA將使臺灣薪資下降向中國靠攏,而使生活水平下降;三則是使臺灣部分產業受到嚴重的衝擊。
  首先在主權部分,基本上,建構自由貿易協議的基礎是在對等架構及互利的原則,在過去世界所形成的400多個FTA,並無發生因籤署FTA而矮化主權的情況,所以實在不需憂心。而且未來即使發生大陸矮化我主權的情形,臺灣也可以隨時終止ECFA之談判。
  至於ECFA使臺灣生活水平下滑方面,有人認爲在經濟整合後,將會使臺灣工資下降而與大陸趨於一致。臺灣與大陸的人力,不論教育程度、質量、技術都有極大的差異,不可能因爲與大陸籤署ECFA就會讓臺灣薪資趨近大陸水平。如此說來,新加坡與紐西蘭分別與中國也有籤署FTA,新加坡與紐西蘭薪資水平也會向中國靠近,另外東協、中、日、韓目前也在積極建構FTA,是否意謂日、韓工資也向中國靠攏?所以這個論調無論在理論或實務上都是說不通的。
  (四)ECFA對於臺灣的影響
  臺灣近10年經濟成長居亞洲四小龍之末,自然薪資成長也呈現停滯的現象。這些狀況的發生並不是因爲臺灣太依賴中國,而是因爲臺灣採取鎖國政策,禁止大陸貨品進口、限制大陸資金進入,使得臺灣對大陸的貨品、資金流動呈現嚴重失衡狀態,對臺灣經濟發展並不利。
  一國採取愈自由化的政策,對其經濟成長及社會福利愈有利,若一再認爲臺灣採取對大陸的鎖國政策就可以置身事外,完全不受中國的影響,由過去的經驗,已驗證臺灣鎖國政策的失敗,若臺灣還要持續此政策,只會使臺灣經濟再次陷入困境。
  最後在對臺灣部分產業衝擊方面,ECFA對於臺灣固然是利多,但也將會對臺灣部分競爭力較弱內需產業造成衝擊,政府除了需協助這些產業升級外,也可以由以下三途徑加以解決:一是在進行市場开放時,根據WTO的規範,仍然可以將少數產品列於排除項目而不开放或是小幅开放的情形;其次則是比照一般區域貿易協議,訂立進口救濟制度(例如反傾銷措施),避免因大量進口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情形;另外,也可以依WTO規範對受進口損害企業提供補助措施。
  任何一個雙邊自由貿易協議,對於籤署國家整體固然是利多,但會對部分產業產生負面的衝擊,所以政府必需責無旁貸地協助這些產業。世界各國對外在洽籤FTA時,如何有效地協助這些因市場开放而受影響的產業,成爲其國內重要的課題。以韓國爲例,韓國雖然在洽籤FTA方面大有進展,但韓國政府對國內的弱勢產業也挹助了相當多的資源,特別是韓國爲了因應FTA的籤署,先後對國內農業部門提供不少協助,另外對於工業部門之弱勢產業及勞工,也提供了融資技術支持、研發補助、失業救濟與勞工訓練等,另外也針對中小企業提供特別的協助,以期可以降低自由化的衝擊,這些均是臺灣未來可以參考借鑑及實施的重點。
ECFA的發展前景
  馬英九當選總統,國民黨重掌臺灣政權後一年,兩岸經貿與人員往來,隨着政治關系的春暖花开,可以“如火如荼”來形容。
  目前在臺灣,幾乎天天都可在臺北市內的松山機場和桃園的國際機場,以及各個旅遊景點,看到絡繹不絕的大陸旅客。臺灣旅遊業紅紅火火,機場海關也忙得不可开交。
  與此同時,大陸經貿團也紛紛“登臺”。盡管人員總數遠遠比不上遊客規模,但採購金額卻是大得驚人。
  雖然對於陸客與陸商的到來,還有下一步的陸資到臺灣投資,臺灣內部出現不少的雜音,但在商言商,深受金融海嘯拖累的臺灣相關業者,面對因兩岸關系改善,經貿交流升溫而帶來的龐大商機,自然都躍躍欲試。甚至於向來 “不屑”與大陸交往的民進黨籍縣市首長,也都得向現實低頭,陸續“登陸”。
  在這種大氣候下,臺灣企業界對兩岸籤定可提供制度性保障,尤其是關稅優惠的正式經濟合作協議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的期盼,也更加殷切。
  臺灣東聯化學公司和遠傳董事長徐旭東在股東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達了部分臺灣業者的心聲。他說,現在全球就象是一個市場,ECFA應快速籤定,“關稅差個 5%、6%影響就很大了”。
  不僅是企業,根據裏昂證券委托市調機構上月底對1610位臺灣民衆進行的調查顯示,50.8%的民衆支持更多的开放政策,60%的民衆支持兩岸應該籤訂ECFA。
  此前,負責宣傳ECFA的臺灣陸委會4月初進行的民調也發現,有七成的臺灣民衆認爲有必要和大陸籤定ECFA。六成受訪民衆認爲籤定該協議,可提升臺灣國際化和臺灣產品在大陸市場競爭力
  陸委會所印制的說貼,將ECFA的臺語發音寫成“ㄟ(A)擱發”(還會發),臺灣通過與大陸更緊密的經濟合作,能否再創臺灣經濟奇跡,不僅關系到臺灣的2300萬人,也將影響到與臺灣並列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經濟發展前景。
">編輯] ECFA的進展
  2010年1月26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第一次兩會專家工作商談在北京舉行。大陸方面由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帶隊,臺灣方面由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帶隊,成員包括雙方相關經濟主管部門的人員。雙方就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名稱、基本結構、建立商談工作機制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雙方經過一天坦誠和善意的協商,取得了多項共識。雙方認爲,兩岸研究單位關於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共同研究的結論和建議,體現了兩岸經濟的現狀和特點,反映了兩岸經濟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雙方一致認爲,商籤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有利於兩岸展开進一步的經濟合作,有利於兩岸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國際經濟激烈競爭的挑战,有利於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有利於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雙方同意,協議的基本內容涵蓋兩岸間主要的經濟活動,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市場开放、原產地規則、早期收獲計劃、貿易救濟、爭端解決、投資經濟合作等;今後將按業務議題進行協商。雙方還交換了稅則及有關經貿管理規定和統計數據等。
  雙方同意,應本着“先易後難、求同化異、循序漸進、積極穩妥”的原則,盡快推動商籤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進程。
  2010年03月15日,臺灣經濟部門稱ECFA二次正式協商可望下周舉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再提“讓利說”,打破兩岸技術階層對ECFA早收項目僵局。臺當局“經濟部”高層說,ECFA二次正式協商本周“雖然來不及,但很快了”,可望在下周正式展开。據指出,兩岸ECFA第二次正式協商可望於下周舉行,地點則以臺北最有可能;屆時兩岸將首度交換早期收獲清單項目,臺灣提出的清單部分仍以400項至500項爲首選。
參考文獻
  1. ↑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首次專家工作商談取得多項共識.新華網.2010-01-26
  2. ↑ 中國新聞網.2010-03-15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