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的定義
  財政支出作爲財政分配的另一個方面,它是指國家對集中起來的財政資金進行分配的個體過程。
財政支出的主要內容
  國家財政將籌集起來的資金進行分配使用,以滿足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的需要,主要包括:
  (1)基本建設支出:指按國家有關規定,屬於基本建設範圍內的基本建設有償使用、撥款、資本支出以及經國家批準對專項和政策性基建投資貸款,在部門的基建投資額中統籌支付的貼息支出
  (2)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指國家預算內撥給的用於企業挖潛、革新和改造方面的資金。包括各部門企業挖潛改造資金企業挖潛改造貸款資金,爲農業服務的縣辦“五小”企業技術改造補助,挖潛改造貸款利息支出
  (3)地質勘探費用:指國家預算用於地質勘探單位的勘探工作費用,包括地質勘探管理機構及其事業單位經費、地質勘探經費。
  (4)科技三項費用:指國家預算用於科技支出費用,包括產品試制費、中間試驗費、重要科學研究補助費。
  (5)支援農村生產支出:指國家財政支援農村集體(戶)各項生產的支出。包括對農村舉辦的小型農田水利和打井、噴灌等的補助費,對農村水土保持措施的補助費,對農村舉辦的小水電站的補助費,特大抗旱的補助費,農村开荒補助費,扶持鄉鎮企業資金,農村農技推廣和植保補助費,農村草場和畜禽保護補助費,農村造林和林木保護補助費,農村水產補助費,發展糧食生產專項資金
  (6)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的事業費用:指國家財政用於農墾、農場、農業、畜牧、農機、林業、森工、水利、水產、氣象、鄉鎮企業技術推廣、良種推廣(示範)、動植物(畜禽、森林)保護、水質監測、勘探設計、資源調查、幹部訓練等項費用,園藝特產場補助費,中等專業學校經費,飛播牧草試驗補助費,營林機構、氣象機構經費,漁政費以及農業管理事業費等。
  (7)工業交通商業等部門的事業費:指國家預算支付給工交商各部門用於事業發展的經費,包括勘探設計費、中等專業學校經費、技術學校經費、幹部訓練費。
  (8)文教科學衛生事業費:指國家預算用於文化、出版、文物、教育、衛生、中醫、公費醫療、體育、檔案、地震、海洋、通訊、電影電視、計劃生育、黨政羣幹部訓練、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科協等項事業的經費支出和高技術研究專項經費。主要包括工資、補助工資福利費、離退休費、助學金、公務費、設備購置費、修繕費、業務費、差額補助費。
  (9)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指國家預算用於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事業的經費。包括由民政部門开支的烈士家屬和犧牲病殘人員家屬的一次性、定期撫恤金,革命傷殘人員的撫恤金,各種傷殘補助費,烈軍屬、復員退伍軍人生活補助費,退伍軍人安置費,優撫事業單位經費,烈士紀念建築管理、維修費,自然災害救濟事業費和特大自然災害災後重建補助費等。
  (10)國防支出:指國家預算用於國防建設和保衛國家安全的支出,包括國防費、國防科研事業費、民兵建設以及專項工程支出等。
  (11)行政管理費:包括行政管理支出,黨派團體補助支出外交支出,公安安全支出,司法支出,法院支出,檢察院支出和公檢法辦案費用補助。
  (12)價格補貼支出:指經國家批準,由國家財政撥給的政策性補貼支出。主要包括糧食加價款,糧、棉、油差價補貼,棉花收購價外獎勵款,副食品風險基金,市鎮居民的肉食價格補貼,平抑市價肉食、蔬菜價差補貼等以及經國家批準的教材課本、報刊新聞紙等價格補貼
財政支出的意義
  第一,財政支出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第二,財政支出促進進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鞏固和完善。
  第三,財政支出促進了人民物質和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
  第四,財政支出爲建立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提供了物質保證。
財政支出管理原則
  爲達到科學運用財政資金,滿足國家完成各項職能的需要的目的,財政支出的安排應體現以下原則:
  (1)量入爲出。財政收入財政以出始終存在數量上的矛盾,脫離財政收入的數量界限盲目擴大財政支出,視必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穩步發展,因此,財政支出的安排應在財政收入允許的範圍內,避免出現大幅度的財政赤字
  (2)統籌兼顧。國家經濟建設各部門和國家各行政管理部門的事業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財政收入支出在數量上的矛盾不僅體現在總額上,還體現在有限的財政資金在各部門之間的分配財政支出的安排要處理好積累性支出消費支出的關系、生產性支出非生產性支出的關系,做到統籌兼顧,全面安排。
  (3)講求效益。財政支出的效益體現在財政投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方面,爲保證有限的財政資金最大限度的特點,對有經濟效益而不需要財政扶持單位,要做到無償撥款和有償使用相結合,財政資金投入與單位自籌資金相結合,資金安排和日後的財政監督相結合。
財政支出效率、公平、穩定三原則
  一、效率原則
  財政支出效率原則,是指財政支出應能夠有助於資源的配置,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    由於市場存在失靈現象,使市場資源配置功能不全,不能有效提供全社會所需要的公共產品和勞務,因而不能不要求政府以其權威來對資源配置加以調節和管理
  二、公平原則
  財政支出的公平原則,是指財政支出應能夠有助於社會公平的實現,提高社會大多數人的福利水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富分配取決於財產所有權財富積累的分布狀況;而收入分配則取決於能力、職業訓練和這些技能的市場價格。如果單純依賴市場,則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從社會穩定角度出發,就要求進行社會的再分配,實現社會的相對公平。
  三、穩定原則
  財政支出的穩定原則,是指財政支出應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體系無法有效協調其自身的所有活動使之達到平衡,會出現經濟周期的興衰更迭、失業通貨膨脹等現象。政府可以利用財政措施進行調節,通過財政支出規模、結構的變化來調節經濟,引導經濟運行,使經濟實現平穩的發展。
中央財政支出和地方財政支出
  中央財政支出和地方財政支出,指根據政府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的不同職責,劃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責權,按照政府的責權劃分確定的支出中央財政支出包括國防支出,武裝警察部隊支出,中央級行政管理費和各項事業費,重點建設支出以及中央政府調整國民經濟結構、協調地區發展、實施宏觀調控支出。地方財政支出主要包括地方行政管理和各項事業費,地方統籌的基本建設、技術改造支出,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城市維護和建設經費,價格補貼支出等。
財政支出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財政支出就業的影響
  財政支出就業的影響:
  一、財政可通過投資性的支出,直接增加就業崗位。政府通過財政撥款興修水利、進行基礎設施等工程、項目投資,從而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緩解失業壓力。
  二、政府通過採購各種商品和勞務的購买性支出,增加對社會商品和勞務需求,從而刺激企業的生產,促進企業投資行爲,間接增加就業機會。
  三、政府通過各種轉移性支出,增加社會成員的收入,這些收入按一定的比例轉化成消費儲蓄,從而增加對社會商品和勞務的需求,間接增加就業崗位。
  四、政府在再就業培訓、職業介紹服務產業結構轉化等方面增加財政支出,如通過財政補貼稅式支出等手段,可以縮短工人尋找工作的時間,增強工人在不同崗位的就業適應能力,減少在流動過程中產生的摩擦性失業以及產業結構轉換中造成的結構性失業
財政支出對物價的影響
  財政支出對物價的影響體現在:
  一、財政支出是構成社會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財政支出的增加,使得需求曲线外移,此時是否會對物價產生影響,要視社會供給曲线的情況而定。
  二、財政支出中的不同組成對物價的影響程度不同。購买性支出可以全部轉化爲社會總需求,因而對物價的影響程度更大,而轉移性支出中只有一部分轉化爲需求,另一部分轉化爲積蓄,因而對物價的影響程度較小。
財政支出國民收入的影響
  在整個社會經濟未處於充分就業水平時,擴大財政支出從而導致社會總需求的變化,使產出水平即國民收入水平發生變化。財政支出不僅自身直接影響國民收入水平,而且還通過影響消費投資的方式間接影響國民收入水平。
  在考慮政府介入經濟模型中,國民收入等於消費投資和政府購买性支出之和,用式子表示:Y=C+I+G,其中Y爲國民收入,C爲消費,I爲投資,G爲政府的購买性支出
  根據凱恩斯的“乘數原理”(Multiplier Principle),政府的財政支出變化會引起整個社會的消費數額的變化,整個社會消費變化的數量要比財政支出的變化數量大,這種變化的幅度可以通過邊際消費傾向來加以說明。將邊際消費傾向引入國民收入式中,國民收入變爲:Y=1/(1-c)×(a+I+G),其中c爲邊際消費傾向,a爲基本消費水平,I爲投資,G爲政府購买性支出。例如,政府增加購买性支出100億元,邊際消費傾向爲0.8,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國民收入將增加500億元(dY=1/(1-0.8)×100=500)。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