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擠兌

銀行擠兌" alt="銀行擠兌" src="http://a1.att.hudong.com/85/75/01300000250196123217757490334_s.jpg">銀行擠兌
大量的銀行客戶因爲金融危機的恐慌或者相關影響同時到銀行提取現金,而銀行的儲備不足以支付,所出現的情況就叫銀行擠兌。擠提也稱爲擠兌,提指的是提款,兌則是兌現。在信用危機的影響下,存款人和銀行券持有人爭相向銀行銀行券發行銀行提取現金兌換現金的一種經濟現象 。這種現象是金屬貨幣流通條件下貨幣信用危機的一種表現形式。
擠兌原因

銀行擠兌" alt="銀行擠兌" src="http://a0.att.hudong.com/32/75/01300000250196123217758682255_s.jpg">銀行擠兌
引起擠兌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由於銀行券持有人或存款人對發行銀行信用產生動搖,紛紛撤回存款;二是由於銀行貶值銀行券持有人不得不趕快把銀行券拋出,以防經濟上蒙受重大損失。

擠兌往往是伴隨着普遍提取存款的現象發生的,並進一步形成金融風潮。在出現擠兌時,市場銀根異常緊縮,借貸資本短缺,利息率不斷上漲,迫使一些銀行金融機構倒閉或停業,從而更進一步加劇了貨幣信用危機,引起金融界的混亂。

所謂銀行擠兌是指大量存戶持存單銀行集中兌現造成銀行流動及清償能力出現危機的一種現象.擠兌既是銀行危機的一種表現更是銀行危機的一種誘因,因此防範和平息銀行擠兌從最根本上講是怎樣避免銀行危機。

銀行擠兌,又稱擠提,是銀行信用度下降、有(或傳聞)要破產等原因,面臨存款人集中大量地提取存款的情況,這會使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進而破產倒閉,是一種突發性、集中性、危害性的危機。對銀行擠兌危機問題的研究可以採用現代經濟學的一些主流方法,例如博弈論。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爲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候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博弈論採用的是非價格制度的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更接近現實,因此成爲近年來許多經濟學科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中普遍運用的工具。從博弈論角度,對中國三類商業銀行的擠兌危機的博弈模型進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防範及化解銀行擠兌危機的建議。

簡單博弈

銀行擠兌" alt="銀行擠兌" src="http://a1.att.hudong.com/20/75/01300000250196123217759786681_s.jpg">銀行擠兌
銀行存款人之間的簡單博弈中,銀行是特指沒有形成聲譽也沒有國家隱形擔保的普通商業銀行,如規模較小、實力有限的城市商業銀行等地方性的商業銀行。按照銀行資產質量的好壞及盈利能力的強弱,可將此類銀行分爲強勢商業銀行弱勢商業銀行。強勢商業銀行資產質量較好、盈利能力較強的商業銀行,如城市商業銀行中排在第一梯隊的爲數較少的幾家;相反則爲弱勢商業銀行。當社會上出現關於某家銀行經營狀況的不利消息時,從維護銀行經營存款人信心的角度考慮,一般情況下銀行都會以積極的態度應對該不利消息,這樣就會形成一個以銀行存款人爲博弈參與人的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在這個博弈中,虛擬參與人——自然選擇銀行的類型,即:強勢商業銀行弱勢商業銀行。每一類型的銀行都有兩種策略: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

銀行擠兌的一般分析銀行擠兌原因銀行經營是建立在客戶對其信心的基礎之上。客戶銀行信心的建構有賴於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銀行作爲社會融資中介機構的這一制度安排。由長期發展沿革下來的現代銀行業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創造和金融服務職能銀行經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會經濟運行、居民日常生活都與銀行經營活動息息相關。其次是由於銀行的這一重要的特殊地位 ,銀行業務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與銀行打交道 (儲蓄信貸、匯劃 )已成爲一種必然。

行爲分析

銀行擠兌" alt="銀行擠兌" src="http://a4.att.hudong.com/57/76/01300000250196123217761400555_s.jpg">銀行擠兌
Bryant在1980年首次從理論上闡述了存款保險對擠兌行爲所能發揮的作用,闡述了由於風險資產而引發的隨機提款、負債事件以及不對稱信息給金融業帶來的影響,考慮到政府能採用稅收調節、發行貨幣等不同方法來保護存款,Bryant分析了他們不同的效率、效果和成本
Diamond和Dybvig1983年基於Bryant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均衡模型。即銀行業存在多個均衡狀態,而存款保險的作用在於它的出現消除了銀行擠兌的平衡,留下了一個沒有擠兌的良性平衡。

 該模型假設存在三個時期(T=0,1,2)和一種商品。每個當事人擁有相同的生產技術,在時期0投入1單位,在時期1結束時產出1單位,到時期2結束時產出R>1。這就意味着中斷生產是有成本的。又假定在時期0的時候所有的消費者都是一樣的,不確定自己何時消費。但是在時期1可以選擇成爲第一類人或第二類人。第一類人當事人只關心在時期1消費,出現的可能性是t; 第二類人只關心在時期2消費,出現的可能性是 (1-t)。令CT表示T期內某當事人的消費,每人有一個單位稟賦。那么在信息完全情況下,第一類人兩期的消費分別爲1和0;第二類人兩期的消費分別爲0和R。

銀行吸收存款投資生產過程,向在時期1提款的存款承諾一個合理的回報。只要尚有資產清算,就向排隊取款者承諾支付r1= >1。“順序服務約束”(sequential service constrains”)是該模型中重要的條件,它指的是存款人隨機的到達銀行提款,而銀行支付只取決於當事人在提款隊伍中佔據的位置,排在後面的人有可能會面對無款可提的局面。第一期提款之後如果還有剩余資產,則在存款者平均分配。一方面它類似於某種債務,如果銀行破產則有固定收益;但是另一方面若銀行破產則沒有固定收益,並且存款者在T=2時擁有某種剩余索取權,這又使它像是一種債權股權混合的金融工具。在這種契約下存在兩種均衡,一種是擠兌均衡,另外一種是良性的最優分擔均衡

擠兌平衡

銀行擠兌" alt="銀行擠兌" src="http://a3.att.hudong.com/15/76/01300000250196123217762436831_s.jpg">銀行擠兌
Diamond和Dybvig認爲任何引起存款者預期擠兌將要發生的事情都會導致擠提現實地發生,而與銀行本身的健全與否無關。因此銀行必須對保持存款者的信心予以特別關注。在知道T=1時第一類人的比例的情況下,借助“終止兌換”可以保證最優條件的實現,消除銀行擠兌。但是如果t爲隨機變量,那么“活期存款契約”就不再是最優的了,Diamond和Dybvig認爲這時政府適當的幹預就十分必要了,存款保險制度可以消除恐慌,避免擠兌現象的發生。

這個模型的關鍵在於政府把存款保險作爲防止擠兌平衡的工具,在實施存款保險的情況下消除擠兌的均衡狀態,使得兩類人都可以得到最佳消費,實現良性均衡。但是它的前提是政府要徵收最優的稅金,如果T是隨機的,政府徵收稅金也不是最優數量,那么在實施政府存款保險時會發生稅收扭曲再加上實施過程中的費用問題,有可能會導致社會福利的下降。

Diamond和Dybvig說明了銀行對擠兌具有較差的免疫力以及由銀行提供的儲蓄契約的本質。從社會福利的角度來看,銀行擠兌的成本是相當高的,如果一個銀行倒閉,它只好收回所有存款,這會帶來兩方面的負面影響,終止生產性投資破壞了存款者之間的最優風險分擔,另外一方面如果銀行擠兌發生,貨幣系統的瓦解以及其他經濟問題都會出現。

存款保險可以有效地防止擠兌平衡,原因在於銀行合同實現了最優化,使得晚期消費存款人不參加擠兌。總的來說,政府存款保險的作用機理主要是在不改變原有均衡的情況下,去除了其中的一個“壞均衡”-擠兌均衡,從而保證了銀行的正常經營狀態。

Gibbons在Diamond和Dybvig的擠兌模型基礎上,提出了一個信息完全但不完美的博弈模型。考慮兩家投資者,在一家銀行裏每人又一筆存款銀行將他們的存款投資長期項目,如果在項目到期前,銀行被迫清算,將會收回總額爲 資金,設 ,如果允許銀行投資到期,項目收益額爲 ,設 。設 在存款到期之前, 在存款到期之後。在時期1,若兩個儲戶都提款,則每個人得到 ,博弈結束;若只有一個投資者提款,則該投資者得到 ,另一個得到 ,博弈結束;如果兩個存款人均延至第2期提款,則每人得到 ,博弈結束,爲簡單起見,將兩階段寫進同一個矩陣中,可以看出可能出現兩個純策略納什均衡,即(提款,提款)和(不提款,不提款),雖然 ,但在這一博弈中卻不存在一種機制保證後一個那時均衡一定出現,因而是一個混合策略問題。

參考資料

[1]  知網空間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0-CJKX200005010.htm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