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


金本位制三種形態
  金本位制主要包括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匯兌本位制三種形態金幣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特點是:金幣可以自由鑄造無限法償輔幣銀行券可按其面值自由兌換爲金幣;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輸入;貨幣發行準備爲黃金金本位制的形式

1、金幣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

  這是金本位貨幣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稱爲古典的或純粹的金本位制,盛行於1880一1914年間。自由鑄造、自由兌換黃金自由輸出入是該貨幣制度的三大特點。在該制度下,各國政府以法律形式規定貨幣的含金量,兩國貨幣含金量的對比即爲決定匯率基礎的鑄幣平價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國境,並在輸出入過程形成鑄幣一物價流動機制,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作用。這種制度下的匯率,因鑄幣平價的作用和受黃金輸送點的限制,波動幅度不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發後,各國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隨之告終。

2、金塊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

  這是一種以金塊辦理國際結算的變相金本位制,亦稱金條本位制。在該制度下,由國家儲存金塊,作爲儲備;流通中各種貨幣黃金兌換關系受到限制,不再實行自由兌換,但在需要時,可按規定的限制數量以紙幣向本國中央銀行無限制兌換金塊。可見,這種貨幣制度實際上是一種附有限制條件的金本位制

3、匯兌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這是一種持有金塊本位制金幣本位制國家的貨幣,準許本國貨幣無限制地兌換成該國貨幣金本位制。在該制度下,國內只流通銀行券,銀行券不能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實行金塊或金本位制國家的貨幣國際儲備黃金外,還有一定比重的外匯外匯在國外才可兌換黃金黃金是最後的支付手段。實行匯兌本位制的國家,要使其貨幣與另一實行金塊或金幣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率,通過無限制地买賣外匯來維持本國貨幣幣值的穩定。
  金塊本位制匯兌本位制這兩種貨幣制度在1970年代基本消失。金本位制崩潰歷程
  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1946~1971)
  主條目:布雷頓森林體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一個類似於金兌本位制的體系在美國的主導下建立。在該體系下,各國貨幣美元掛鉤,美元黃金掛鉤——一盎司金價格固定爲35美元。六七十年代發生的數次美元危機使該體系發生動搖,最終美國總統尼克松於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黃金兌換布雷頓森林體系終結。儲備黃金的意義
  至今,黃金依然被視爲一種“準貨幣,爲國際所接受。類似於外匯國債黃金儲備在各國財政儲備中均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出於對本國匯率保障,另一方面則是據此對衝美元貶值帶來的損失。而在流動性市場上,黃金依然有着廣泛的需求,依然被視爲儲藏財富的一種方式。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徵
  

pic-info">黃金市場示意圖

1、金幣本位制

  以一定量的黃金貨幣單位鑄造金幣,作爲本位幣
  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限制其它鑄幣的鑄造和償付能力;
  輔幣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等量黃金
  黃金可以自由出入國境;
  以黃金爲唯一準備金
  金幣本位制消除了復本位制下存在的價格混亂和貨幣流通不穩的弊病,保證了流通貨幣本位幣金屬黃金不發生貶值,保證了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

2、金塊本位制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匯兌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穩定性因素受到破壞後出現的兩種不健全的金本位制。這兩種制度下,雖然都規定以黃金貨幣本位,但只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而不鑄造金幣,實行銀行流通。所不同的是,在金塊本位制下,銀行券可按規定的含金量在國內兌換金塊,但有數額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國 1925年規定在1700英鎊以上,法國1928年規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兌換),黃金集中存儲於本國政府。而在匯兌本位制下,銀行券在國內不兌換金塊,只規定其與實行金本位制國家貨幣兌換比率,先兌換外匯,再以外匯兌換黃金,並將準備金存於該國。
  金塊本位制匯兌本位制是殘缺不全的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實行歷史
  在歷史上,自從英國於1816年率先實行金本位制以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發後,各國爲了籌集龐大的軍費,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隨之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後,在1924-1928年,資本主義世界曾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先後恢復到大战前的水平,並有所發展。各國企圖恢復金本位制。但是,由於金鑄幣流通的基礎已經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復典型的金本位制。當時除美國以外,其他大多數國家只能實行沒有金幣流通金本位制,這就是金塊本位制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匯兌本位制由於不具備金幣本位制的一系列特點,因此,也稱爲不完全或殘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該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衝擊下,也逐漸被各國放棄,都紛紛實行了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建立了以美元爲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實際上是一種匯兌本位制,美國國內不流通金幣,但允許其他國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兌換黃金美元是其他國家的主要儲備資產。但其後受美元危機的影響,該制度也逐漸开始動搖,至1971年8月美國政府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並先後兩次將美元貶值後,這個殘缺不全的匯兌本位制也崩潰了。金本位制的崩潰

主要原因

  金本位制通行了約100年,其崩潰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黃金產量的增長幅度遠遠低於商品生產增長的幅度,黃金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這就極大地削弱了金鑄幣流通的基礎。
  第二,黃金存量在各國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國佔有世界黃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黃金存量大部分爲少數強國所掌握,必然導致金幣的自由鑄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壞,削弱其他國家金幣流通的基礎。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發,黃金被參战國集中用於購买軍火,並停止自由輸出和銀行券兌現,從而最終導致金本位制的崩潰。

影響

  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對國際金融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爲各國普遍貨幣貶值、推行通貨膨脹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門。
  這是因爲廢除金本位制後,各國爲了彌補財政赤字或擴軍備战,會濫發不兌換紙幣,加速經常性的通貨膨脹,不僅使各國貸幣流通信用制度遭到破壞,而且加劇了各國出口貿易的萎縮及國際收支的惡化。
  (2)導致匯價的劇烈波動,衝擊着世界匯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大體上是一致的,貨幣之間的比價比較穩定,匯率制度也有較爲堅實的基礎。但各國流通紙幣後,匯率的決定過程變得復雜了,國際收支狀況和通貨膨脹引起的供求變化,對匯率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影響了匯率制度,影響了國際貨幣金融關系。金本位的意義及影響
  金幣本位制是一種穩定的貨幣制度,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金本位制下,匯率固定,消除了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有利於世界貿易的進行;各國央行有固定的黃金價格,從而貨幣實際價值穩定;沒有一個國家擁有特權地位。但是同時,金本位制限制了貨幣政策應付國內均衡目標的能力,只有貨幣黃金掛鉤才能保證價格穩定;黃金生產不能持續滿足需求央行無法增加其國際儲備;給黃金出口國很大的經濟壓力。國際金本位制的特點
  1.各國政府都規定以黃金作爲本位貨幣,確定本國鑄幣的貨幣單位及含金量。金幣具有無限法償權利,並能與銀行券自由兌換
  2.金幣可以自由熔化爲黃金,而黃金也可以拿到國家造幣廠中鑄造成金幣。
  3.黃金可以在各國之間自由地輸出與輸入。
  由於金幣可以自由兌換,各種價值符號(金屬輔幣銀行券)就能穩定地代表一定的黃金進行流通,從而保持幣值的穩定,不致發生通貨膨脹;由於自由鑄造,金幣的面值就可以與其所含的黃金價值保持一致,金幣的數量就可以自發地滿足流通中的需要;由於黃金自由輸出入,就能自動調節國際收支並保證外匯行市的穩定和國際金融市場的統一。所以國際金本位制度是一種比較穩定、健全的貨幣制度。國際金本位制的利弊
  典型的國際金本位制主要有以下優點:
  ①各國貨幣對內和對外價值穩定;
  ②黃金自由發揮世界貨幣職能,促進了各國商品生產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擴展,促進了資本主義信用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資本輸出;
  ③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簡言之,促進了資本主義上升階段世界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國際金本位制的主要缺點是:
  ①貨幣供應受到黃金數量的限制,不能適應經濟增長的需要;
  ②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赤字時,往往可能由於黃金輸出,貨幣緊縮,而引起生產停滯和工人失業。各國的黃金儲備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統計報告]
  
排名 國家 / 機構 黃金儲備(噸) 黃金儲備比率(%)
1 美國 8,133.5 76.5%
2 德國 3,412.6 64.4%
3 國際貨幣基金 3,217.3 -
4 法國 2,508.8 58.7%
5 意大利 2,451.8 61.9%
6 中華人民共和國 1054.0 1.6%
7 瑞士 1,040.1 23.8%
8 日本 765.2 1.9%
9 荷蘭 621.4 57.8%
10 歐洲中央銀行 533.6 20.1%
11 俄羅斯 495.9 2.2%
12 臺灣 422.4 3.6%
13 葡萄牙 382.5 85.9%
14 印度 357.7 3.0%
15 委內瑞拉 356.4 23.4%
 注:1噸=3.215萬盎司(金衡制)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