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選擇


基本概念
  “逆向選擇”在經濟學中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匯,它的一個定義是指由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市場價格下降產生的劣質品驅逐優質品,進而出現市場交易產品平均質量下降的現象。
  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和常規不一致的現象。本來按常規,降低商品價格,該商品需求量就會增加;提高商品價格,該商品供給量就會增加。但是,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機會主義行爲,有時候,降低商品價格消費者也不會做出增加購买的選擇,提高價格,生產者也不會增加供給的現象。所以,叫“逆向選擇”。 爲什么說逆向選擇是無處不在
  

pic-info">消費現象

首先,“完全信息假定”作爲主流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定是無法成立的。這個論斷並不是說這個“完全”二字過於理想化,而是這種假定根本就不是一個科學的簡約。在私有制度選擇的大前提之下,凡是有價值的東西都有被私有化的傾向,因此,作爲一種生產要素而且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生產要素,信息也是一種被私有化的對象。因此,“完全信息”從根本上否認了信息是一種生產要素,也從根本上和私有化的制度前提相衝突。關於逆向選擇的研究中一個思維誤區還在於沒有使用中立的2+2思維方式,而是把選擇局限在消費者對保險商品的選擇方面。用2+2的觀點來看,任何交換都是兩個選擇者+兩種商品,選擇是雙向的,甲乙雙方都在對對方的商品進行着價值研判和選擇。由於信息不對稱的現實存在,雙方的選擇都是所謂逆向的,並不局限於持有貨幣商品的一方。买和賣是相互的,只看到持幣买方的逆向選擇而看不到賣方的逆向選擇,不能不說是受到了狹隘的1+1思維方式左右。
  因此,從2+2的視角看,所謂逆向,不過是逆交換對方之向,而對於選擇者自己來說,趨利避害的原則和理性人特徵從來都沒有被違逆過。由於逆向選擇其實是一種十分正常的選擇,因此不值得經濟學家大書特書。
  其次,“完全信息假定”包含着錯誤的客觀價值論思維。交換之所以可以發生,就是因爲價值的主觀性造成的價值認知的差異所在,如果雙方對同一事物的價值認知完全是客觀的,那么就是相同的,也就沒有了交換的動力所在。理性人是趨利避害之人,等價交換就等於是交換中就沒有了所趨之利了。理論研究
  喬治·阿克勞夫和邁克爾·斯賓塞、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由於在“對充滿不對稱信
  

pic-info">信息不對稱

市場進行分析”領域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而分享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三名獲獎者在20世紀70年代奠定了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的理論基礎。其中,阿克爾洛夫所作出的貢獻在於闡述了這樣一個市場現實,即賣方能向买方推銷低質量商品等現象的存在是因爲市場雙方各自所掌握的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斯彭斯的貢獻在於揭示了人們應如何利用其所掌握的更多信息來謀取更大收益方面的有關理論。斯蒂格利茨則闡述了有關掌握信息較少的市場一方如何進行市場調整的有關理論。阿克勞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的分析理論用途廣泛,既適用於對傳統的農業市場的分析研究,也適用於對現代金融市場的分析研究。同時,他們的理論還構成了現代信息經濟的核心。

逆向選擇模型

  喬治·阿克勞夫(GeorgeAkerlof)在1970年發表了名爲《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的論文,被公認爲是信息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开創性文獻。在美國俚語中,“檸檬”俗稱“次品”,這篇研究次品市場的論文因爲淺顯先後被三、四雜志退稿。然而,喬治·阿克勞夫(GeorgeAkerlof)在這篇論文中提出的逆向選擇理論揭示了看似簡單實際上又非常深刻的經濟學道理。逆向選擇問題來自买者和賣者有關車的質量信息不對稱。在舊車市場,賣者知道車的真實質量,而买者不知道。這樣賣者就會以次充好,买者也不傻,盡管他們不能了解舊車的真實質量,只知道車的平均質量,愿平均質量出中等價格,這樣一來,那些高於中等價的上等舊車就可能會退出市場。接下來的演繹是,由於上等車退出市場,买者會繼續降低估價,次上等車會退出市場;演繹的最後結果是:市場上成了破爛車的展覽館,極端的情況一輛車都不成交。現實的情況是,社會成交量小於實際均衡量。這個過程稱爲逆向選擇。

逆向選擇模型案例分析

  爲更加清楚地說明逆向選擇模型。可以考慮最簡單的情況,假定賣者出售的舊車有兩種可能類型:1.θ=6000(高質量)和θ=2000(低質量),每一種車的概率分別是1/2;
  2.买賣雙方有相同的偏好且對車的評價等於車的質量。
  

pic-info">舊車市

顯然,如果买者知道車的質量,均衡價格P=6000(高質量)或P=2000(低質量)。买者不能知道車的真實質量,如果兩類車都進入市場,車的平均質量E[θ]=4000,由於买者不敢保證出高價就能买到高質量θ=6000的車,所以愿意出的最高價格P=4000,希望能夠买到θ=6000的車。但在此價格下,高質量車的賣者將退出市場,只有低量車θ=2000的賣者愿意出售。买者知道高質量的車推出以後,市場上剩下的一定是低質量的賣者。唯一的均衡價格是P=2000,只有低質量的車成交,高質量的車退出市場。如果市場上是θ=6000到θ=2000的連續分布,盡管推理稍微復雜一些,但同樣證明這一理論。
  這個例子盡管簡單,但給出了逆向選擇的基本含義:
  1.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市場的運行可能是無效率的,因爲在上述模型中,有买主愿出高價購买好車,市場——“看不見的手”並沒有實現將好車從賣主手裏轉移到需要的买主手中。市場調節下供給需求是總能在一定價位上滿足买賣雙方的意愿的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失靈了。
  2.這種“市場失靈”具有“逆向選擇”的特徵,即市場上只剩下次品,也就是形成了人們通常所說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傳統市場的競爭機制導出的結論是——“良幣驅逐劣幣”或“優剩劣汰”;可是,信息不對稱導出的是相反的結論——“劣幣驅逐良幣”或“劣剩優汰”。
  逆向選擇模型的意義
  逆向選擇理論深刻地改變了分析問題的角度,可以說給人們提供了逆向思維的路徑,會加深市場復雜性的認識,由此能改變很多被認爲“常識”的結論,使市場有效性理念又一次遭受重創。
  由於信息不對稱市場中是最普遍存在的最基本事實,因而喬治·阿克勞夫(GeorgeAkerlof)的舊車市場模型具有普遍經濟學分析價值。他講的故事雖然是舊車市場,可以延伸到煙、酒等所有產品市場、勞動市場資本市場等等。也能解釋爲什么假冒僞劣產品充斥這些市場,是因爲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一方隱藏了信息。逆向選擇的理論也說明如果不能建立一個有效的機制遏止假冒產品,會使假冒僞劣泛濫,形成“劣幣驅良幣”的後果,甚至市場癱瘓。實例分析

汽車保險業逆向選擇

  隨着個人購买家庭轎車的數量逐漸增多,汽車保險業務近年增長得很快。可是由於車多路窄,新手又多,汽車交通事故比原來增加很多。這些購买了汽車保險的人由於有了保險,开起車了跟开坦克似的,橫衝直撞,反正汽車壞了有保險公司負責修理。更有人經常酒後开車,把握不住;還有的是开車精力不集中,甚至打瞌睡。結果就是汽車交通事故頻繁發生,致使保險公司收取的保險費不夠賠付汽車修理公司汽車修理費。兩年下來,中原保險公司已經在汽車保險項目上賠了幾百萬。從2008年1
  

pic-info">汽車保險

月开始,曹丕召开公司董事會,討論汽車保險業務的問題。通過分析,大家一致認爲,汽車保險業務虧損的主要原因是保險費收取得比較低,結果就造成了收入不抵支出。要解決這一問題,唯一的辦法是提高保費的額度,否則會一直虧損下去。最後的決議是提高保險費。中原保險公司的這一決策不僅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使汽車保險保費收入开始出現下降。這是他們的決策者們所始料不及的。他們不知道在經濟行爲中存在着逆向選擇。這種逆向選擇告訴,愿意購买保險的人常常是最具有風險的人,而收取較高保險價格會阻止具有較低風險的人購买保險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得高,出險率低,你進一步提高保險價格,幹脆不买保險了。這種逆向選擇效應的根源在於保險公司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盡管公司也知道,在它的顧客中有些肯定比其他人具有更低的風險,但它不能確切知道誰是風險低的人。也就是說,保險公司知道個人之間肯定存在差別,應該努力把他們劃分爲較好的和較差的風險類別,並徵收不同的保險費。但是它做不到,因爲它不能知道哪些人是高風險的,哪些人是低風險的。凡是那些積極买保險的人都是容易出險的人,因爲他們容易出事故,所以常常渴望購买保險,以便出險之後有保險公司爲他們付費。而出險概率較低的人則往往猶豫不決,如果保險價格提高了,反而會把他們首先拒之門外。這就是典型的逆向選擇效應。提高保險價格導致那些事故傾向較小的人退出了保險市場,而高風險顧客比例的上升直接影響的是保險賠付的上升。

企業人力資源逆向選擇

  企業的逆向選擇在現實中的直接表現形式是企業高質量人才的大批量流失,逆向選擇的出現往往是不完全或局部的,不完全表現爲,企業一方面流失大量的人才,同時也在不斷地引進高質量的人才。人力資源的進入障礙不能並不象假設中那樣很高。而是很低,這樣從表面上掩蓋了’企業人力資源逆向選擇的黑洞。使其表現不完全。另外逆向選擇的出現也不是以企業整體爲目標,往往是在許多關鍵部門局部出現。盡管逆向選擇的出現形式是不完全和局部的.但它的破壞力是不容忽視的。如果企業的人力資源逆向選擇表現是完全的,那么企業先是在市場上失去競爭力,最終走向破產、消亡。

人力資源逆向選擇的規避

  首先,企業要從自身發展战略和發展階段出發,根據企業的發展規模、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做出人力資源規劃,使人力資源規劃與企業整體战略相配套。既要面對現實,保持企業

pic-info">企業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隊伍的基本穩定,又要預見未來,對現有人員和今後錄用人員提出更高的任職資格條件,促進人力資源素質的整體水平提高。不能遷就現有人力資源隊伍狀況,窮於應付,不做战略規劃,或是制訂規劃缺乏長遠目標和發展標準。其次,要堅持任人唯能、唯才是舉的原則,堅持用人自主權,在用人問題上不講人情,不拉關系,不搞平衡,按照企業編制的職務說明書中規定的任職資格條件招聘人員,安排使用,對不符合條件的人員決不勉強接受,決不“因人設廟”。通過強化崗位績效考核和競爭激勵薪酬管理,對績效顯着、潛能突出的員工應當大膽使用,破格提拔,對績效差雖經培訓督導仍無明顯改進的人員實行“末位淘汰”,果斷清退,對暫時不宜清退的人員,組織下崗培訓,取消與崗位掛鉤的薪酬待遇,培訓後重新考核上崗。
  再次,要樹立人力資源投資理念,改變人力資源的使用只是成本消耗而不是資本投入的錯誤觀點,克服一味追求低成本不做成本效益比較的傾向,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建立人力資源會計模型,對人員招聘、崗位培訓、工作調配和薪酬待遇等重點環節進行成本收益比較分析,在薪酬福利制度設計和管理上消除平均主義傾向,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按勞分配原則,發揮薪酬福利彈性槓杆作用,合理拉开分配檔次,形成獎勤罰懶、獎優罰劣的“馬太效應”,形成和促進潛能—績效薪酬—开發的良性循環。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