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經濟學

概述
經濟學" alt="公共經濟學" src="http://a1.att.hudong.com/68/94/01300000181322121903941004482_s.jpg">公共經濟
雖然政府與企業、家庭一起共同參與國民經濟,但其行爲方式和目的卻是不同的。企業和居民作爲私人部門是以收益最大化爲前提和目標的,而政府卻不能這樣。政府的經濟活動一方面不能忽視收益成本;另一方面又必須以全社會公正和公平爲前提和目標。市場經濟是有效能和活力的,但也不是在任何場合、任何時候都有效。市場也有其失敗之處,市場失靈的領域,正是政府發揮其職能的領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職能作用主要表現在:制定經濟規範和維持市場秩序;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提供基礎服務;培育市場體系,保證市場有序運行;進行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目標等。

簡而言之,政府是以自己獨特方式和規律與企業、居民一起參與和影響國民經濟的。政府經濟學就是經濟學中專門研究政府經濟行爲、政府與私人部門之間的經濟關系和政府經濟活動特殊規律性的科學,“是論述各級政府部門和公共組織(如國有企事業)的存在意義和行爲,回答政府必須做什么以及應該怎樣做的學問”。
特徵
經濟學" alt="公共經濟學" src="http://a0.att.hudong.com/48/94/01300000181322121903945684958_s.jpg">公共經濟
1、公共經濟學是主要研究政府及其行爲的學科。

政府與市場也同樣存在着失靈的現象,因此就需要對政府的行爲進行科學的研究。公共經濟學就要解決此類問題,即政府爲什么要幹預經濟生活?什么時候幹預?怎樣幹預?政府從事經濟活動的範圍、方式、途徑和效果是什么?

2、公共經濟學是以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政府經濟行爲
人們研究政府可以從許多角度來進行,比如從社會學的角度,從政治學的角度等。但是,經濟學認爲人們是通過理性的利己主義行爲、利用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商品貨幣關系中完成自己的交易行爲,政府所起的作用是服務性的,政府是服務性的政府。

3、公共經濟學更加注重對實際問題的研究
公共經濟研究提供公共物品、政府價格管制、外部性與政府行爲、政府政策與經濟自由度尋租等問題時,採用了大量的方法。這些方法對解決實際問題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比如運用委托—代理理論、博弈理論、信息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制度經濟學理論等。作爲經濟活動主體的政府在實際工作中也迫切需要這樣一些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既完成社會的目標,又能夠提高經濟效益。
研究對象
經濟學" alt="公共經濟學" src="http://a2.att.hudong.com/43/94/01300000181322121903947319543_s.jpg">公共經濟
從定義中可知,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政府的經濟行爲經濟關系。這裏所說的政府,是指由“公共當局及其通過政治程序設立的機構組成,並在它的疆域內或管轄地區實施強制的壟斷權力”。 政府也可以解釋爲:通過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區域內行使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行爲實體。政府除對特定區域內居民負有政治責任之外,還參與非市場性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社會財富分配。政府參與的非生產性活動是指政府爲滿足居民的公共消費需要,通過向社會成員徵稅和強制轉移財富的辦法來籌措資金,以不營利爲目的從事生產和提供諸如國防、治安、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政府所從事的社會財富分配是指爲了保證特定區域內全體社會成員的公平和公正,維護社會的穩定,採取稅收、補助、轉移支付等手段對各社會成員的財富進行重新分配

政府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一般而言,公共經濟學中對政府的含義分成四個層次加以解釋:

第一個層次是中央政府。這是涵蓋範圍最狹小的政府概念。中央政府的組成還包括各部、委、辦及其內部各廳局和附屬機構。

第二個層次是廣義政府。不僅包括中央政府,而且還包括各級地方政府及其附屬機構。

第三個層次被稱爲統一公共部門。這是在廣義的政府之上,又加上了非金融的公共企事業。也就是說除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外,還把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資興辦的各種企事業包括進來。例如醫療衛生機構、教育機構及電訊等公用事業部門。不少國家把中央政府出資興辦的企事業稱之爲國有(國營)企事業,把地方政府出資興辦的企事業稱之爲公營企事業。

第四個層次被稱爲廣義公共部門。這一層次的公共部門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其各自興辦的企事業之外又加上了政策性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是爲了實現特定目標而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資興辦的。一般以出口銀行开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簡易人身保險等形式出現。之所以把政府興辦的金融機構從第三個層次的官辦企事業中專門單列出來,是因爲金融企業的特殊性所致。第三個層次中的一般性非金融企事業只是在國民經濟特定領域提供產品和勞務,相當多的官辦企事業只是個別政府機構職能的延長和擴大,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有限。然而,金融性的政府企業是超越個別政府機構的職能,對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直接起作用,對國民經濟有着極大的影響。

概言之,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中央政府的經濟行爲、地方政府的經濟行爲,以及包括官方金融機構在內的所有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出資興辦經營的企事業的存在意義、經濟行爲經濟關系。
發展
經濟學" alt="公共經濟學" src="http://a1.att.hudong.com/10/95/01300000181322121903950457942_s.jpg">公共經濟
一、公共經濟學與財政學的關系

公共經濟學有新、舊之分。所謂舊公共經濟學就是財政學,財政學的研究範圍主要集中在政府的財政收支上,特別是專注於稅收問題。新公共經濟學是指嚴格意義上的公共經濟學,是從財政學發展過來的,“是拓展了財政學,或者說,公共經濟學是從更高、更廣的視野來研究財政學”。 因此,財政學是公共經濟學的前身,公共經濟學是財政學的繼承與發展。

公共經濟學的產生表明比財政學更完整和更系統的學科體系已經形成。因此,公共經濟學必然包括財政學的研究內容,二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但是,二者又有以下明顯的不同:(1)在學科體系上,傳統的財政學無法把市場機制和非市場機制資源配置統一到帕累托效率狀態,事實上是忽略甚至排斥市場機制作爲先決條件研究政府的經濟行爲。在公共經濟學中則建立起了兩者結合的理論模型。(2)傳統財政學把政府決策作爲既定事實予以首肯,國家和政府被擬人化了,因此,國家的意志和政府的決策是被作爲外生變量研究的。在公共經濟學中,國家(政府)則是一個組織系統,國家的意志和政府的決策是由一套政治程序決定的,並且運用新古典分析方法分析政治程序的經濟效應。 (3)傳統財政學側重對政府財政收支形式和過程的研究,尤其對財政收入予以更多的關注。公共經濟學重視政府財政國民經濟的影響的研究,並特別強調政府財政支出經濟分析,因爲政府支出是政府行爲成本,更能體現政府決策和行爲的意圖。

二、財政學的發展
財政學是公共經濟學的起點。追溯財政學的發展過程,有助於加深對公共經濟學的了解。

財政分配現象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出現了,它隨着國家的產生而形成。隨着財政分配活動的不斷進行,古代的中外理財學家提出過許多精闢的財政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中國古代理財學家的經典論述匯集成了內容豐富的中國財政思想史冊,形成了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如,關於財政經濟的關系,古代理財學家的認識即頗爲深刻,周朝即有對國家理財之道的闡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爲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漢代總結秦王朝橫徵暴斂、民不聊生、政權傾覆的慘痛教訓,論證並實施“輕徭薄賦”的政策,造就了“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而不可食。” 的民安國富的盛世。在稅收調節方面,有“寓禁於徵”的稅收調節生產流通的思想。在財政收支管理方面,既有周公的“量入爲出 ” 的原則,也有唐代楊炎的“量出爲入” 的主張。但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這些財政思想是不系統、不完整的,尤其是沒有把財政分配作爲社會經濟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行研究,而僅僅作爲“官房學”、國家理財學存在。正如馬克思所說,在亞當·斯密之前,“全部財政學都純粹是國家的;國家經濟被看作全部國家事務的一個普通部分,從屬於國家本身。”

財政分配作爲專門的研究對象,形成系統的財政學說,至今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威廉·配第(W.Petty,1623-1687年)於1663年出版了《賦稅論》,詳細論述了各種公共經費,各種徵稅方法,政府籌集資金的方式和手段,爲財政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古典學派的傑出代表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在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其原因的研究》(亦稱作《國富論》)中,在運用價值貨幣價格、社會分工、交換工資利潤、地租等一系列經濟範疇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進行分析說明的基礎上,專門列出一篇(“第五篇”)研究財政問題,論述了君主或國家的費用(“經費論”)、一般收入公共收入的源泉(“收入論”)和國債問題(“國債論”或“平衡論”),從而創立了財政學。亞當·斯密之後,財政學從政治經濟學中逐步分離出來,成爲獨立的學科。這一時期的財政學也被稱爲舊公共經濟學。

經濟學" alt="公共經濟學" src="http://a3.att.hudong.com/08/95/01300000181322121903951457016_s.jpg">公共經濟
三、西方國家公共經濟學的興起與發展

財政學因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而成爲一門獨立學科。很長一段時間內,它重點研究的是財政收支本身及財政收支對經濟的有限影響,而對財政收支的研究又集中於對稅收研究,這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密切聯系的。18世紀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开始興起,逐步登上政治舞臺的時代。亞當·斯密等人所創立的古典經濟學是自由資本主義的學術結晶,其理論基礎是“自由經濟”,主張“最好的政府便是最少的幹預”。這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殘余對其的制約,放手擴展市場的內在需要。

20世紀初,自由資本主義演變爲壟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逐漸暴露。經濟危機开始周期性地襲擊和破壞資本主義經濟,克服和消除危機成了西方國家經濟學家孜孜以求的研究目標。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使經濟學發生重大變革。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M. Keynes)在其名著《利息就業貨幣通論》一書中對自由經濟提出質疑,主張國家(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幹預。美國羅斯福總統推行的新政(New Deal)爲凱恩斯國家幹預論提供了完整的注釋和成功的典範。在理論和實踐的推動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政府的經濟活動和作用日益擴大,從單向的財政收支擴展到對經濟管理和調控,政府直接介入生產領域並形成一定規模的公共企事業和公共生產,政府收支規模也較前大大擴大。這爲財政學提出了許多新的研究課題。這些課題 主要有:

第一,要搞清公共部門應該從事哪些活動以及這些活動是如何組織的;

第二,盡可能地理解和預測政府經濟活動的全部結果;

第三,評價政府的各種經濟政策。

很顯然,這都不是財政學所能回答的。於是公共(政府)經濟學便應運而生。上述三個問題也就成爲公共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1959年,美國經濟學家馬斯格雷夫(Richard A. Musgrave)出版了《財政學原理:公共經濟研究》(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A Study on Public Economics)。該書首次引入了“公共經濟”這一概念。馬斯格雷夫在該書的一开始就指出:“的確,我一开始就不愿把本書看作是對財政理論的研究。從很大程度上說,問題不是財政問題,而是資源利用和收入分配問題……因此,最好把本書看成是對公共經濟的考察。圍繞着政府收入支出過程中出現的復雜問題,傳統上稱爲財政學。……雖然公共家庭(政府)的活動涉及到收入支出的傾向流量,但基本問題不是財政問題。它們與貨幣流動性資本市場無關,而是資源分配收入分配、充分就業以及價格水平穩定與經濟增長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把我們的經驗看成是研究公共經濟的原理,或者更準確地說研究的是通過預算管理中出現的經濟政策問題。”

在馬斯格雷夫的帶動下,許多著名財政學家如費爾德斯坦(M.S.Feldstein)、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阿特金森(A.B.Atkinson)、傑克遜(P.M.Jackson)等紛紛將自己的著述改稱爲公共經濟學或公共部門經濟學。

近幾十年來,西方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的發展爲公共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的支持。公共經濟學的發展不僅體現在內容上比傳統的財政學有很大拓展,如研究公共經濟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合理範圍的界定,研究政府選擇和政府決策的內容及其政治程序的經濟效應,注重具體分析政府收支的社會經濟效應,重視研究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與管理,重視政府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把公共生產及其定價、公共提供與公共生產的關系等問題引入公共經濟學的研究等等,而且體現在研究方法的改進、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結合,注重數理分析,增加實證考察和案例分析等方面,使研究更爲具體深入。
相關條目
ing="1" cellpadding="1" align="center" bgcolor="#ffffff" border="1">

比較經濟

保險經濟

產業經濟

畜牧業經濟

傳媒經濟

供應物流

第三方物流

燈塔經濟

發展經濟

福利經濟

服務經濟

分銷物流

風險經濟

法律經濟

房地產經濟

非稀缺經濟

房地產金融

公共經濟

規模經濟

管理經濟

經濟社會學

家庭經濟

氣象經濟

稅收

質量經濟

參考資料
1、http://media.open.edu.cn/media_file/rm/ip3/kanjw/2004_11_24/zfjjx/chap1/
2、http://www.cmr.com.cn/study/ggjjx.htm
3、http://bbs.cenet.org.cn/index.asp?boardid=92520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