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形成機制

涉及問題
資本形成機制
一、影響因素

1、可供利用的儲蓄資源

2、投資需求

3、儲蓄轉化爲投資的形式和渠道

二、資本形成作爲儲蓄投資的轉化過程,涉及到三個方面的問題。

(1)、必須有儲蓄可資利用。作爲經濟社會新增產出用於消費部分的互補——儲蓄資本形成的物質基礎,是資本形成的供給力量。

(2)、必須有投資需求投資需求儲蓄轉化爲實際投資的動力。

(3)、儲蓄供給投資需求相互結合、由此達彼的途徑、形式。效率顯然是資本形成的供需雙方得以實現的制約。筆者僅限於對轉化途徑中資本市場相關內容的討論。三者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共同決定着資本形成,構成資本形成機制

從量的關系來看,儲蓄供給水平將最終決定着資本形成的數量,超過儲蓄供給投資需求是沒有現實物質基礎的。而投資需求不足,現實的儲蓄供給也難以形成實際投資。從質的關系來看,儲蓄供給投資需求的物質結構是否匹配不僅制約着當期資本形成的量,動態地看還制約着後期資本形成的質與量。當儲蓄—轉化的現實效率發揮其使資本形成供需雙方得以實現的橋梁作用時,資本形成機制的結果——實際投資便於質、量兩方面呈現出復雜的可能與現實。這便是資本形成機制

資本形成機制至少應該包括三個層次:宏觀層次中觀層次微觀層次。宏觀層次形成機制指國家產業政策、外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如何與儲蓄供給投資需求儲蓄投資轉化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最終決定着資本形成。中觀層次形成機制指這種機制在不同區域,各級政府、不同市場間等層面的展开。而微觀層次形成機制指以自我行爲決定的利益最大化的微觀經濟主體在資本形成上的作爲。

資本形成機制的三個層次中,廣而高的維度是低而窄的維度的外部環境,低而窄的維度是廣而高的維度的基礎。如權利與義務健全匹配的微觀經濟主體會對信息鏈和經濟參數系統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並據此決定其資本形成。以上兩個序列並非三個層次的資本形成機制之間關系的全部,其各層次還存在着辨證的制約和互動。當人們放棄各級政府行爲一致的嚴格假設後,宏觀經濟政策不得不考慮各級政府行爲的差異對宏觀調控的制約,而宏觀調控的初衷即是調節各類經濟行爲主體的行爲,以實現其目的。各層次資本形成機制內部同樣存在不同維度的依賴、制約,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要討論的問題。

機制契合
資本形成機制
(一)貨幣政策與資本形成機制的契合

擺脫把貨幣看成是經濟活動的一層面紗的“古典學派的兩分法”,現代貨幣學派更強調貨幣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

1、利率資本運行機制的作用

家庭、企業、政府部門作爲資本形成供求兩方面形成的經濟活動主體,其決策是受多重因素影響的。這些因素中利率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時利率也是貨幣政策工具之一,從而貨幣政策通過利率資本形成機制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

利率儲蓄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社會經濟體系中貨幣資金的淨供給者——居民。企業作爲貨幣資金的淨需求者,其對利率的敏感性體現在投資決策過程中。而政府作爲宏觀經濟政策的制訂者,在實現其政策目標過程中利率並不必然是左右其決策的因素。正因爲利率僅是影響居民儲蓄行爲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他社會經濟因素有如:家庭結構。社會保障體系、人口增長、贍養比率和對教育的態度等等,經濟學家基本接受儲蓄具有利率彈性的觀點的同時,不得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居民儲蓄只有通過投資轉移到生產和流通領域才能形成實體資本,才能完成資本形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利率通過影響投資成本收益率來影響資本形成。低利率政策有利於刺激投資,促進資本形成,擴大生產規模,加速經濟增長,因而多數國家都非常重視利率水平的管理。當然,在固定影響居民儲蓄行爲利率因素後,利率的變動使儲蓄供給投資需求此消彼長,使利率水平的調整必須兼顧資本形成的供求兩個方面。

2、貨幣供應量對資本形成機制的作用

經濟貨幣化使貨幣成爲實質資本配置的媒介,追逐收益率變動的實質資本使貨幣與實質資本之間存在着替代效應。同時,切實產能力的形成、實質資本的聚集以一定貨幣資本爲前提,則貨幣與實質資本之間存在着互補效應。這兩個效應使貨幣像實質資本和勞務一樣具備了生產性,因爲沒有資金生產就無法維持,從而持有貨幣資本獲得了從實質資本收益中分離的收益。這樣以收益爲基礎貨幣資本與實質資本的替代效應豐富了,金融資產的繁榮便是佐證。基於此,貨幣供應量不足難以支持資本形成,而供應超過經濟增長的需要會產生金融資產膨脹、消費上升、實際儲蓄下降,從而有資金保證的投資下降。

通貨膨脹爲例,貨幣供應量對資本形成的影響還要考慮經濟主體的差異。在通貨膨脹中,工資水平較之物價上漲變動的滯後,使企業部門可獲得更多的投資利潤,從而一方面投資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儲蓄傾向較高的利潤所得者收入增加,直接提高了社會儲蓄供給水平。政府依靠向中央銀行借款來彌補財政收支赤字,實際上向私人部門徵收了直接性的通貨膨脹稅,再者累進稅制使政府的常規性稅收通貨膨脹提高名義收入而較大增長,從而將一部分資源轉移到政府手中,增加資本形成的儲蓄供給

資本形成機制
(二)財政政策與資本形成機制的契合

國家財政是以國家爲主體的分配關系,財政分配通過財政收支參與社會產品分配財政收入是國家對一部分社會產品佔有,其來源於社會經濟其他部門收入,即其他部門可能的儲蓄投資。而其他部門的收入或預期收入的變化又直接影響其自身的儲蓄投資財政支出是國家對已佔有社會產品的支配和使用,財政收入減去政府的經常性支出政府儲蓄政府儲蓄向政府投資的轉化本身就是資本形成的一個重要途徑。

1、財政收入資本形成機制的作用

稅收作爲政府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工具,對人們的儲蓄投資行爲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其表現爲三種效應:

(1)、替代效應,即通過儲蓄徵稅改變納稅人儲蓄收益,從而變化着人們的儲蓄消費

(2)、收入效應,即通過稅收改變納稅人可支配收入,爲維持既定的儲蓄水平而增減儲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對儲蓄總水平的影響,取決於作用方向相反兩個效應的強弱對比。

(3)、金融效應,即稅收造成不同金融資產收益乃至風險的相對變化,從而影響人們選擇多樣的金融資產組合方式進行儲蓄。同樣的意義上,私人部門儲蓄取決於可支配收入邊際儲蓄傾向,政府課稅對私人部門儲蓄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可支配收入和稅後收益率,從而邊際儲蓄傾向的影響來實現的。

私人部門投資規模對稅收的敏感通過兩種效應體現:一是替代效應,即投資收益率下降,使納稅人以其他行爲消費替代投資。另一是收入效應,即投資收益率的下降,減少了納稅人可支配收入,而納稅人爲維持以往的投資水平而增加投資投資收益率改變帶來的兩種變化方向相反效應的最終結果,取決於人們的風險偏好偏好風險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厭惡風險,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

投資總量看,稅收增長減少了私人部門可支配的財力,從而產生了對私人投資的擠佔;同時政府的稅收又用於提供改善私人部門投資環境的公共產品,從而可以提高私人部門投資效率,促進私人部門投資稅收投資總量的淨效應,取決於兩種作用力的相對大小。市場配置下的投資結構與產業結構演進,難免會產生重復建設的浪費和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財政通過稅種的增設、稅收減免或優惠的配合作用於私人部門投資決策的成本收益,引導投資結構及產業結構,使之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對於投資結構的影響還體現在政府投融資活動中,從而財政支出資本形成的作用納入視野。

資本形成機制
2、財政支出資本形成機制的作用

財政貼息財政政策中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對一些需重點扶持的基礎產業和微利行業貼息,可以有效地引導資金的投向。其與信貸投放結合運用,可以彌補貨幣政策在結構調整方面的一些缺陷。

財政投資直接促進資本形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轉變使其投資領域集中於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的領域。對於資本形成財政投資的作用體現在:改善投資環境、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並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其作用以一定時期的財政財力爲限。財政融資財政分配和再分配獲得的財政預算內劃撥的建設資金財政讓渡的資金,以政府信用爲基礎融通的資金投資於貫徹有關經濟政策和社會發展政策的項目。其不以盈利項目爲主要目標,但其有償性區別於財政投資,並且是財政融資的發展基礎。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經濟建設單純依靠財政投資的格局已經被打破,財政融資體制在財政財力有限的條件下充分調動多元化投資力量,更加充分的實現財政投資對於資本形成的作用。

資本形成機制
(三)其他宏觀經濟政策與資本形成機制的契合

其他宏觀經濟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這種依賴體現爲手段、工具的依賴、政策目標的依賴及目標實現對宏觀經濟背景的依賴。然而,這種依賴並不否認其他宏觀經濟政策對於資本形成機制獨立的經濟意義。

產業政策致力於產業結構的完善、升級。從資本角度看,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在於資本存量和增量的調整。借助於資本形成機制的運行,資源實現在不同產業。部門、地區之間的轉移,從而實現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借助於財政、指導方針等手段,產業政策對資本形成機制的作用體現在以其政策意圖爲導向,對資本形成的量(既包括存量,又包括增量)及結構進行的限制。

收入分配政策通過調節國民收入分配結果,作用於資本形成機制。作爲國民經濟運行一次循環的結果,收入分配政策是本次資本運行結果的評價,其明顯的鼓勵和抑制是國民經濟儲蓄投資能力調節;作爲國民經濟運行一次循環的开始,收入分配政策是未來儲蓄投資能力的形成,其國民收入良性循環的動態意義明顯。

對外經濟貿易政策對資本形成機制的作用的綜合性體現在,其在开拓資本形成的外部來源的同時,其作用與其他經濟政策息息相關。對出口導向。進口替代體現了不同產業結構的安排;外貿退稅保護關稅。優惠稅率影響不同主體的儲蓄投資能力。

資本形成機制
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均衡的實現,是宏觀經濟政策追尋的目標。從動態角度來看,宏觀經濟正常、順利的運行,要以國民收入的良性循環爲基礎。根據宏觀經濟學理論,一定時期國民經濟運行的結果——國民收入,受到四個經濟主體,即消費者、企業。政府,外國經濟部門的經濟行爲的影響。從總供給方面來看,國民收入消費(C)、儲蓄(S)、政府稅收(T)。進口(M)來決定,即Y=CST-HM:從總需求方面來看,國民收入消費(C)、投資(1)。政府支出(C)、出口(X)來決定,即Y=CIGX。

先從兩部門經濟運行开始,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均衡,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CS=CI(1)

對其變形得:S-I=0(2)

即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均衡的實現體現爲儲蓄投資的順利轉換。動態地看,國民收入的良性循環的實現也體現爲儲蓄投資的順利轉換

當考察範圍擴大到包括政府部門和國外部門時,根據同樣的邏輯有:

[S(T-G)(M-X)]-I=O(3)

其中,(T-G)視爲政府部門儲蓄,(M-X)視爲國外部門儲蓄。可見,資本形成機制的宏觀層次不僅是兩部門經濟對於經濟量的總體考察,其間也包含着宏觀經濟政策制定部門的行爲。從公式(3)可見,宏觀經濟政策制定部門的行爲是內涵於宏觀層次資本形成機制中的。即保持其自身的儲蓄投資轉化的順利實現。然而,作爲市場配置資源機制不可缺少的政府,其宏觀經濟職能決不是僅束縛於簡單的自身平衡。將公式(3)變型:

[S(M-X)]-I=T-G(4)

可見,在儲蓄投資轉換的過程中,政府部門對這一過程並非無力。在很大程度上,政府對資本形成機制的作用體現在其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之中。直觀可見的是政府財政政策和對外經濟貿易政策對於資本形成機制的作用。然而,當人們注意到人們所用的凱恩斯的總收入一總支出宏觀經濟模型所反映的變量不是物量概念,而是貨幣表現的名義量時,貨幣政策的作用已暗含其中。當分析延展到結構時,如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便也包含進來。宏觀經濟政策通過其與資本形成機制的契合,實現其宏觀經濟調控意圖,實現國民收入的良性循環。[1]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