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長理論

理論概述
新增長理論
新增長理論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全力解決經濟科學中一個重要且令他人困惑的主題:增長的根本原因。新增長理論的出現標志着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向經濟發展理論的融合。這一融合的顯著特點是,強調經濟增長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術變化),而是經濟體系的內部力量(如內生技術變化)作用的產物,重視對知識外溢人力資本投資研究和开發、收益遞增、勞動分工和專業化、邊幹邊學、开放經濟壟斷化等新問題的研究,重新闡釋了經濟增長率和人均收入的廣泛地跨國差異,爲長期經濟增比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圖景。這一理論自1980年代產生以來,迅速成爲理論關注的焦點,對世界經濟增長,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基本思想
新增長理論
新增長理論最重要的突破是將知識、人力資本等內生技術變化因素引入經濟增長模式中,提出要素收益遞增假定,其結果是資本收益率可以不變或增長,人均產出可以無限增長,並且增長在長期內可以單獨遞增。技術內生化的引入,說明技術不再是外生,人類無法控制的東西,而是人類出於自身利益而進行投資的產物。新增長理論主要有以下五大研究思路:

1、知識外溢和邊幹邊學的內生增長思路

以Romer。P、Lueas。R、Stokey。N和Young,Alwyn等人爲代表,強調知識和人力資本是“增長的發動機”。因爲知識和人力資源本身就是一個生產投人要素:一方面它是投資產品,即每一個廠商的資本增加會導致其知識存量的相應提高;另一方面知識和人力資本具有“外溢效應”即一個廠商的新資本積累對其他廠商的資本生產率有貢獻。這意味着,每一個廠商的知識水平是與整個經濟中的邊幹邊學,進而與全行業積累的總投資比例的。通過這種知識外溢的作用,資本邊際產出率會持久地高於貼現率,使生產出現遞增收益。也就是說,任一給定廠商的生產力是全行業積累的總投資的遞增函數,隨着投資和生產的進行,新知識將被發現,並由此形成遞增收益。因此,通過產生正的外在效應的投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不斷積累,增長就可以持續。

2、內生技術變化的增長思路

以Romer。P、Helpman。E和Howitt。P等人爲代表,強調發展研究經濟刺激的產物,即有意識的發展研究所取得的知識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大量的創新發明正是廠商爲追求利潤極大化而有意識投資的產物。由於這一研究與开發產生的知識必定具有某種程度的排他性,因此开發者擁有某種程度的市場力量。可見,創新需要壟斷利潤的存在,因此,這種經濟不嘗是完全競爭的,它需要某種壟斷力。但是,發明者的壟斷地位具有暫時的性質,在新的剖新出現時,它就會被取代並喪失其壟斷利潤。正是這種對壟斷利潤的求,以及壟斷利潤的暫時性質,使得創新不斷繼續,從而,經濟就進入持續的長期增長中。

3、线性技術內生的增長思路

以Rebdo·S和Barm·R等人爲代表,其顯著特點是生產函數的线性技術(或稱凸性技術eonvextechnology),產出資本存量的函數。與新古典模式不同的是,這裏的資本是廣義概念的資本,它不僅包括物質資本,還包括人力資本,即兩者的復合。它們在生產中未被完全替代,因而雖然每一種投八具有遞減收益,但兩種資本在一起就具有不變規模收益。從而隨着資本存量的增加,產出比例地增加,致長期增長成爲可能,這一研究思路的另~特點是對政府政策的分析,提出政府服務是與私人投入一樣的生產性支出,是“增長的催化劑”(catalystofgrowth),政府的活動被完全內生化。同時,政府政策效應——增長效應還是水平效應——取決於各種政策的配套,具有復雜性,由此評估政策效應必須“面面俱到”(lookateverything)

4、开放經濟中的內生增長思路

以Romer。P、Grossman。G、Helpman。E和Krugman。R。P等人爲代表,他們受20世紀80年代初興起的“新貿易理論的啓發,把內生創新的模式擴張到國際的商品資本、思想流動:這一研究強調政府貿易政策對世界經濟長期增長具有影響,即政府政策對技術投資結構產生的作用,將會使世界經濟的增長狀況呈現相應的變化。同時由於知識外溢和邊幹邊學的作用,國際貿易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都有促進作用,並且偶然的主要技術變化的作用可能會導致後進國家的“蛙跳”式增長,實現趕超。

5、專業化和勞動分工內生增長思路

Baumgardner。J、borland。J和楊小凱等人爲代表,他們在對亞當·斯密的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理論重新思考的基礎上,提出勞動分工不僅如亞當一斯密所強調的那樣受市場範圍的限制,而且主要受協調成本(CoordinationCost)以及可獲得一般知識的數量的限制,並且分工的擴展與知識的積累相互作用。如果參與分工的人數在協調分工的成本函數的彈性與其在生產函數中的產出彈性之間的相對差異小於人力資本產出彈性,那么,均衡的增長率將大於零,即增長可以無限的持續下去。

理論意義
新增長理論
1、填補了西方經濟理論中的空白。

新增長理論將經濟增長的源泉由外生轉化爲內生,從理論上說明知識積累和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並對技術進步的實現機制作了詳細的分析,這些研究填補了西方經濟理論中的空白。它將技術看做是經濟系統的一個中心部分,是“內生”的。並且技術進步可以提高投資收益投資又使技術進步更有價值,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長期恆定地促進經濟的增長。

2、爲經濟持續的增長找到了源泉和動力。

新增長理論將知識和人力資本因素納入經濟增長模型,爲經濟持續的增長找到了源泉和動力。古典增長理論學家大衛·李嘉圖得出經濟發展最終處於停滯的悲觀結論。凱恩斯學派和新古典增長理論都認爲一旦沒有技術進步,經濟發展也將停止。新增長理論則認爲,專業化的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可以產生遞增的收益並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遞增,從而總的規模收益遞增,這突破了傳統經濟理論關於要素收益的遞減或不變假定,說明了經濟增長持續和永久的源泉與動力。

3、對於一些經濟增長事實具有相當的解釋力。

例如,新增長理論證明了壟斷競爭經濟均衡的存在,因爲對新技術壟斷以及由此帶來的超額利潤提供了投資技術研究的動力。以及由於知識和人力資本有外溢效應,高人力資本的發達國家資本利用率高,從而這些國家的物質資本收益率與人力資本收益率也將較高,因此,當生產要素可以在各國自由流動時,資本和人才可能會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此外,國際貿易可以使發展中國家利用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從而促進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同時國際貿易也可能使發展中國家專業化於技術含量低的傳統產品部門,從而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等等。

4、對制定經濟政策產生重大影響。

新增長理論認爲,市場力量的作用不足以利用社會可能達到的最大創新潛力,一部分創新潛力被浪費了。政府有責任、有理由進行幹預,這樣做的結果是提高了經濟增長率。但是,政策制定者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經濟周期上,忙於進行“微調”和尋求操縱“軟着陸”的方法是不對的。因爲支撐經濟周期的是探索發現與創新過程。因此,政府應着力於能促進發展新技術的各種政策。如支持教育,刺激對物質資本投資,保護知識產權,支持研究與开發工作,實行有利於新思想形成並在世界範圍內傳遞的國際貿易政策,以及避免政府對市場的扭曲等。

新增長理論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見解,在經濟學理論界和各國經濟實踐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新增長理論目前仍在繼續發展,新的理論模型還在不斷產生,一些嚴格的假設條件逐步被放寬,越來越多的新增長理論家开始將政策變量納入新增長模型,一些學者則利用新增長模型的分析框架對各國經濟增長作了經驗分析。可以預見,通過這些研究,新增長理論將逐步成熟起來。

理論啓示
新增長理論
新增長理論所揭示的不同於傳統理論的經濟增長機制及其政策含義爲开放型經濟的發展賦予了新的內容和形式,其貿易發展觀對中國經濟建設的實踐有較強的借鑑意義。

1、重視國際貿易規模經濟效應

國情看,中國很符合傳統比較優勢战略中傳統貿易產品出口國特徵,但簡單地強調這種貿易模式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不利。很多傳統貿易开展國的經濟由於傳統貿易產品技術進步緩慢、國際市場萎縮,這些貿易部門實際並沒有很好地起到帶動國內經濟成長的目的,有的甚至造成國民經濟的畸形。新增長理論的貿易發展觀強調了國際貿易規模經濟效應,規模經濟效應表現在生產廠商的邊際生產成本產出的增加而下降,擴大該產品產量進而擴大該產品市場佔有率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增強競爭能力。通常認爲,在那些與技術進步、資本密集密切相關行業才會呈現出規模經濟的特徵。這些行業一般比傳統貿易部門技術等級要求和資金密集程度高。大規模开展這種貿易的意義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創匯和調劑余缺等能概括的,其核心目的應該是通過積極地开拓國際市場,改進技術,提高工藝,在享受規模經濟的專業化分工中處於有利位置。另外,還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技術產業,這些產業面向日新月異的國際市場技術層次、管理水平一流,可以有效地帶動國內其它產業的成長。現時期,人們可以利用東部地區雄厚的工業基礎、人力資本技術優勢,有意識地打“規模經濟”牌,扶植起一批強大的集團企業參與國際分工

2、對外开放和參與國際貿易可以形成“趕超效應”

在傳統經濟增長理論中,對國際貿易僅從“比較成本優勢”或“資源稟賦優勢”原則進行解釋,無法將貿易納入經濟增長的模型中,從理論上闡述清楚貿易——增長效應。新增長理論在這方面取得了突破。新增長理論家們認爲,對外开放和參與國際貿易可以產生一種“外溢效應”,即國與國之間發展對外貿易不僅可以增加世界貿易總量,而且可以加速世界先進科學技術的知識和人力資本在世界範圍內的傳遞,使知識和專業化人力資本能夠在貿易夥伴國內迅速積累,從而使貿易國的總產出水平提高,經濟加速增長。同時,由於知識傳播與人力資本的外部效應,各國之間开展貿易還可以節約一部分研究與开發費用,避免重復勞動,這一點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具有特別的意義。它們可以借機學習和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形成一種“趕超效應”,向發達國家的經濟逼近。象中國、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參與國際貿易收益不在於市場的擴大,而在於分享世界上有限的、分配極不均勻的技術人力資源從事技術創新的成果。因此,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那些閉關自守或實行自我封閉的所謂進口替代政策的國家,將會失去迅速積累國內人力資本和專業化知識的良機。只有堅持开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才能加速進入知識經濟的步伐。

3、政府應加強對國際貿易管理

新增長理論的經濟學家們都比較強調政府對經濟管理。當然,這種管理絕不同於計劃經濟時代的管制。無論是從技術內生論的角度看,還是從知識經濟興起大環境的角度看,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中國經濟建設進程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上述產業的發展尚有較大差距,需要通過發展對外貿易,通過“幹中學”,利用技術、知識的“外溢效應”來提高中國的生產技術水平。但是,這種宏觀的需要往往同微觀貿易廠商的短期利益相衝突,難以通過微觀廠商的逐利行爲自動形成技術升級。所以,要求政府能採取相應措施,制定一些促進技術、知識積累的稅收政策和貿易政策,以促進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升級,推動經濟增長。

克魯格曼在提出國際貿易規模經濟效應時,也強調一國政府應採用出口補貼關稅等战略性措施,以增強本國具有潛在規模經濟優勢的產品出口競爭力,更多佔據國際市場份額,謀求擴大市場份額帶來的規模收益。這種貿易政策觀點重新審視了被貿易自由主義者所批判的補貼關稅作用,強調了政府在選擇優勢產業、保護擴大出口進而擴大國內生產的機制鏈中的能動作用。

新增長理論
4、正確應對經濟一體化

羅默通過一系列假設,構建模型論證,在經濟一體化內部如果僅有貨物貿易流通,而沒有技術、知識思想的傳播和擴散,則這種一體化並不能促進其成員國的長期經濟增長。如果允許一體化內部成員國之間的技術、知識思想的自由傳播和擴散,那么每個國家的研究部門都可以在一體化實體總知識存量的基礎上進行新的研究與开發活動,因而能夠提高研究部門的人力資本產出率。這無疑會推動長期經濟增長。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即使一體化成員國之間僅有知識的傳播和擴散而沒有貨物貿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各國的經濟增長。例如,當大陸上第一條由歐洲通往中國的道路(絲綢之路)在中世紀被發現之後,由於貨物貿易費用極其昂貴,因而這條絲綢之路對貨物貿易幾乎沒有什么影響。然而通過絲綢之路的旅行家卻從中國爲歐洲帶回了新的技術知識思想(如指南針和火藥制造技術等),這些新技術、新知識思想對歐洲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依據新增長理論,象中國這樣的發展中人口大國,參與國際貿易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獲益不在於擁有更廣闊的市場,而在於從外部世界吸收新理念,分享世界上有限的、分配極不均勻的技術人力資源從事技術創新的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長理論承認开放並不一定能保證所有國家的利益。因爲內生增長在部門間產生了不平衡,技術進步在各個部門並不是一致的。在此基礎上將會產生“好”的和“壞”的專業化,而這種趨勢將隨着時間的推移在積累中日益明顯化。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國際貿易經濟全球化將有擴大這種不平等發展的趨勢。這種不平等發展將會產生兩種結果:一方面會產生短時的衝擊,例如貨幣衝擊對國家的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工業和商業政策可能使一些國家受益。總之,無條件支持自由貿易和完全开放的觀點受到了挑战。因此,在參與國際貿易經濟一體化過程中,一定要從國情出發,採取適當的貿易和开放政策,以免陷入被動局面。

相關詞條

ing="1" cellpadding="1" align="left" bgcolor="#ffffff" border="1">

品牌聯合

福特主義

貨幣替代

資本逃避

機會成本

市場預測

企業邊界

實體經濟

溢出效應

規模效應

品牌效應

財務分析

商品流通

外匯匯率

補償貿易

財務控制

項目融資

阿羅悖論

破窗理論

服務藍圖

參考資料

(1)《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工會財務會計百科全書》

(3)http://www.studa.net/guojimaoyi/080620/11473953.html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