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

什么是合作社
  合作社是指勞動者在互助基礎上,自籌資金,共同經營、共同勞動並分享收益經濟組織。其成員退社自由,對合作社的債務一般承擔有限責任,合作社在法律上享有法人資格。根據2002年6月20日第90屆國際勞工大會通過的(合作社促進建議書>的規定,“合作社是自愿聯合起來的人們通過聯合所有與民主控制企業來滿足他們共同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的需求與抱負的自治聯合體。”盡管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企業組織形態主要是公司,但是合作社仍然大量存在。僅僅歐盟目前就有大約13.2萬個合作社,成員超過8 000萬。隨着合作社的發展,合作社不僅僅從事經營活動,還包括從事教育和文化產業等方面的活動。正如德國學者埃伯哈德·迪爾費爾所指出的,“合作社不僅僅是一種企業類型,而且也是特別敏感和有文化敏感性的微型社會體系。
">編輯]合作社的歷史發展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農村廣泛實行合作化運動,農村和城鎮也建立了大量的合作社組織,如供銷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消費合作社等。我國合作社一般採取自愿聯合的原則,這種聯合是一種勞動者爲了共同勞動或獲取收益而組成的聯合,並非資本的聯合,這種聯合所取得的成果由成員平等地分享,而並非根據出資的比例進行分配。合作社的這種特點早在1950年7月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社法(草案)>的規定中便得到了確認。但是長期以來,由於我們追求一大二公的模式,合作社也逐步向國有企業過渡,事實上變成了“小全民”。合作社也受NT國家過多的幹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絕大多數合作社企業也已經找不到最初的出資人。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許多農村集體企業逐漸又呈現出向合作經濟方向發展的趨勢,而許多城鎮集體企業也逐漸向股份合作制企業過渡,這就有必要在民法中對合作社的主體資格作出規定。
  從國外立法的情況看,德國的《合作社法》和日本的《農業協同組合法》都要求標明合作社法人,並有專門的合作社登記檔案。美國許多州立法規定合作社的成立要標明“合作社”字樣,按合作社的原則和職能運行,禁止非合作社性質的公司使用“合作”字樣。可見多數國家的立法是將公司與合作社區分开來的。在我國,盡管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不明確,應該賦予其法人地位,讓其享有獨立的權利義務,而依據社員章程和合同的約定完成資金交納義務,以其出資對於合作社的債務承擔責任,而不應當對合作社的債務承擔無限責任。
">編輯]合作社的類型
  一、以生產、再生產環節爲標準,可將合作社分爲4類
  1.生產合作社即從事種植、採集、養殖、漁獵、牧養、加工建築等生產活動的各類合作社。如農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建築合作社等。
  2.流通合作社 即從事推銷、購买、運輸等流通領域服務業務的合作社。如供銷合作社、運輸合作社、消費合作社、購买合作社等。
  3.信用合作社即接受社員存款貸款給社員的合作社。如農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等。
  4.服務合作社 即通過各種勞務、服務等方式,提供給社員生產生活一定便利條件的合作社。如租賃合作社、勞務合作社、醫療合作社、保險合作社、利用合作社等。
  二、以合作社自身的功能爲標準,合作社可分爲兩大類
  2.服務類合作社其內容與前述服務合作社相同。在服務類合作社中,常見的有:
  (1)消費合作社。消費合作社是指由消費者共同出資組成,主要通過經營生活消費品爲社員自身服務的合作組織消費領域的合作社是合作社運動最先涉及的領域,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合作社——羅虛代爾公平先鋒社,即屬於消費性質的合作社。其經營原則是:白籌資金現金交易,不論股金多少股權一律平等,按交易分配利潤。這些原則被以後的許多消費合作社視爲準則。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消費合作社雖然可以減少商業資本家的中間剝削,減輕社員的生活消費負擔,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勞動者的經濟地位。我國在國內革命战爭時期,曾在工人運動高漲的地方成立消費合作社,以此作爲革命鬥爭的輔助手段,如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設立的工人消費合作社,廣東汕頭的米業消費合作社等。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城市和一些工礦、學校中也曾建立消費合作社,爲職工生活提供消費服務。1953年以後,我國的消費合作社相繼並人國營商業系統。
  (2)供銷合作社。供銷合作社是指購進各種生產資料出售給社員,同時銷售社員的產品,以滿足其生產上各種需要的合作社,是當前世界上較爲流行的一種合作組織。在美國,全部出口產品的大約70%,都是由農產品銷售合作社經辦的。在日本,農業協同組合是合作社性質的組織,通過覆蓋全國的組織系統,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壟斷組織體系,壟斷了整個農村市場,有效地阻止了商業資本對農民的盤剝,在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我國,供銷合作社經營的業務主要集中於各種農業生產資料,以種子、肥料、農藥、飼料、農用機械、燃料等爲主。供銷合作社經營方式有兩種,一是專營供給業務,二是兼營產品運銷或日用工業銷售等業務。
  (3)運銷合作社。運銷合作社是指從事社員生產的商品聯合推銷業務的合作社,有時兼營產品的分級、包裝、加工等業務。運銷合作社的業務主要集中在農產品運銷方面,源於大機器工業生產條件下,工業品主要通過各種大型的商業機構銷售,而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基於其自然特點,供應不能十分均衡價格變化較大,通過組織合作社專門銷售,可以盡量避免經濟上的風險。目前,世界各國的運銷合作社主要採取三種不同的運銷制度:一是收購運銷制,即合作社收購產品後再行銷售銷售盈利與社員無關;二是委托運銷制,即合作社代理銷售銷售款在扣除一定費用後全部交給社員,盈虧由社員承擔;三是合作運銷制,即合作社將社員所交的同級產品混合銷售,社員取得平均收入
  (4)保險合作社。保險合作社是指個體勞動者、業主、職工聯合起來,按照保險法的規定,採取互助方式,以社員爲保險對象而經營保險事業的合作社。這種保險組織,由社員交納保險費,社員自己經營管理,共同負擔災害損失,維護社員的自身利益。保險合作社主要有三類:一是消費保險合作社,以人身保險爲主;二是勞動者保險合作社,以失業保險意外保險爲主;三是農業保險合作社,以農業生產和收獲保險爲主.
  (5)利用合作社。利用合作社是由合作社置辦各種與生產有關的公共設備或生產資料,以供社員分別使用的一種合作社。目前,在世界各國比較普遍的利用合作社有:農業機械利用合作社、種畜利用合作社(利用良種、繁殖家畜)、電氣利用合作社、倉庫利用合作社、水利利用合作社、土地利用合作社等。
  (6)醫療合作社。醫療合作社是公用合作社的一種形式。通過置辦醫療設備,聘請醫務人員,對社員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合作社。由於服務的範圍不同,具體形式也有區別:有的創設獨立的醫院,有的只設簡單的診所,有的只設爲社員提供廉價藥品的藥房。
  (7)公用合作社。公用合作社是置辦各種與日常生活有關的設備以供社員使用的合作社。它與消費合作社不同的是,它所置辦的設備爲合作社所有,僅供社員使用,非向社員出售;它與利用合作社不同,它所置辦的設備爲生活所需,而非爲生產所需。公用合作社的業務種類很多,比較普遍的有食堂、理發廳、浴池、洗衣、托兒所、圖書館、茶館、劇場等。目前在歐美等國特別流行的住宅合作社和醫療合作社,是公用合作社中最發達的兩種形式。
  (8)勞務合作社。勞務合作社是由合作社承包業務,社員使用集體或個人所有的勞動工具並提供勞動力,共同進行勞動的合作社。社員除得到應得工資外,對年終盈余,有權再按社員提供的勞務參與分配。勞務合作社經營的業務,大多屬於勞動工具比較簡單,工作時間相對較短而工作場所分散或易變的各種勞務,如建築、運輸、裝卸、修理、採伐等方面的工作。
  三、以合作社是否發行股票爲標準,合作社可分爲股份合作社與非股份合作社
  1.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社是國外一種發行股票的合作社,它與非股份合作社相對應。股票的持有人就是合作社的股東和所有者,股票股東股份所有權證明,可以买賣、轉讓或繼承。股份合作社成員不能退出合作社,只能通過出售其所有的股票的辦法與合作社脫離關系。實質上,股份合作社只不過是以發行股票的辦法籌集資金,其他方面仍與一般合作社無異。
  2.非股份合作社非股份合作社是指不發行股票,而通過發給社員入股證書以證明他們在合作社中權利的合作社的總稱。
">編輯]合作社的層次
  以合作社的縱向層次爲標準,合作社可分爲4個層次:
  1.國際合作社聯盟國際合作社聯盟是一個國際性的合作聯合組織,是一個非官方的國際組織,1895年在英國倫敦成立,現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其主要成員是各國合作運動的全國合作社聯社、合作社聯社的全國協會、設有全國性組織的地區性合作社聯社組織。在消費領域有供銷、保險、住宅、銀行等類型的組織;在生產領域有手工業工業、農業、漁業等類型的組織。一些國際性合作社組織也加入了國際合作社聯盟。國際合作社聯盟的宗旨是向全世界宣傳合作思想和合作社的原則與方法,推動各國合作社事業的發展,保護各種形式合作社的利益,保持各成員國組織間的友好關系,促進各種形式的合作社間的經濟交流,幫助和促進各國人民的經濟與社會的進步發展,致力於建立持久的和平與安全。

  2.全國總社(有的國家稱爲“中央聯社”) 即一個國家的總社(或稱“聯合社”),如日本的全國農業協同經濟組織聯合會(簡稱“全農”)、韓國的全國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等。
  3.地方聯社指地方一級所建立的聯合社,如省(直轄市、自治區)合作社聯合社、縣合作社聯合作社等。
  4.基層合作社主要指在最基層生產經營單位,以生產經營者爲主體,在自愿基礎上按合作制原則組建起來的各種類型的合作社。
">編輯]合作社的宗旨
  爲社員服務是合作社始終不變的宗旨。社員既是合作社的所有者又是合作社的惠顧者,合作社生產經營的最終目的不是爲了個人或少數人發財致富,而是爲了通過互助合作和自我服務實現共同富裕。它不僅是一個具有法人地位的經濟組織,而且是一個社會團體。它的發展,對於避免社會產生兩極分化,實現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合作社的經濟與社會雙重性使它與單純爲了追求利潤的一般企業區別开來。
">編輯]合作社的原則
  1.自愿與社員資格开放原則
  (1)自愿原則。是合作社的組織原則,也是在長期互助合作的歷史實踐中最成功的經驗。自愿原則包括入社自愿和退社自由兩方面。
  入社自愿是由於勞動者在其自身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有合作共營的要求。這種合作共營的要求產生於勞動者發展生產的客觀需要,而不是來自於自身以外的任何行政幹預與壓力。遵守入社自愿原則,社員才能自覺地發揮集體協作力,發展那些確爲經濟發展所需要而勞動者個人卻無力經營項目。因此自愿原則是合作社組建、發展和完善的基礎。自愿原則在各項合作社原則中居於首要地位。退社自由指社員有權利要求退出合作社,並且帶走他人社時所交股金和土地,但不能要求帶走合作社的公共積累資金。社員的退社手續應按合作社章程中所規定的程序進行。如,社員要求退社必須通過社員大會(或社員代表大會)或理事會的審查同意,股金和土地也要在年終結算後退還。當然堅持退社自由原則絕不等於消極等待,甚至放任自流。
  退社自由原則除了能保障社員的自愿權利以外,更重要的作用在於:它對於改善合作社的經營具有制衡性質,是一種約束機制。當一個合作社由於經營不善有部分社員要求退社時,實際上就是社員對理事會工作“以腳投票”要求退出,這將對理事會形成巨大的壓力,促使其改善經營管理,甚至通過社員大會改變經營方針、調整經營項目或罷免及改選理事等。
  (2)社員資格开放原則。合作社是勞動者勞動聯合的經濟聯合體。根據行業、地區及經營項目等不同,而具有多種多樣的類型及模式。在社員入社資格方面,除了申請入社者必須是勞動者這一基本要求以外,在其他人社條件上均實行开放原則。
  2.民主控制原則
  民主控制原則是合作社的管理原則。經過一百多年的演變,在合作社權力機構的選舉和議事準則上形成一條極爲成功的經驗,即“一人一票表決權”的民主平等原則。根據這項原則,凡是入社的社員,不論投入多少股份,在管理權上人人都有一律平等的權利。這與股份公司股東擁有的股票數量決定表決權的票數有根本性的不同,從而體現出合作社爲勞動聯合、股份公司資本聯合的本質區別。民主控制原則要求合作社的管理制度應該由社員代表大會按規定程序制定;合作社的管理人員應該由社員代表大會按規定選舉、任命及罷免。管理人員應向社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在基層合作社選舉和表決,每個社員都有“一人一票”同等的權利參與決策活動。非基層的其他層次的合作社也必須以民主方式組建及運作。合作社在民主控制原則的基礎上,採用可行的形式進行民主管理,並形成章程和制度:各國政府也應制定《合作社法》給予法律保障。因此,民主控制原則是在合作社這種微觀經濟組織中人本主義的體現,即以勞動者爲主體的民主管理性質。
  3.社員經濟參與原則
  社員經濟參與原則是合作社的互利原則。農民組建合作社的目的是合作共營,通過擴大再生產來增加經濟收益。因此,社員經濟參與要體現在收益分配的兩個層次上:
  (1)合作社的收益在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進行分配。在合作社收益分配的第一層次中,應貫徹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兼顧的原則。第一,合作社應按規定向國家依法繳納稅金。第二,應按有關財會制度及社章規定提留公共積累(公積金公益金)。公共積累是屬於全體社員集體所有的共同財產。公共積累只能作爲擴大再生產和發展社員公共福利事業的基金。公共積累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人人社時不需補交,退出時不能分走,每一個社員都具有同等的權利。它是《民法通則》中規定的共有中的共同共有,“共同共有人對共同財產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第三,在社員之間進行分配
  (2)合作社第二層次的分配,涉及社員之間的互利問題。社員之間的互利在分配上主要是體現爲以按勞分配爲主,基本上是按成員的勞動貢獻來分配的。根據國際合作社聯盟所確立的合作社基本原則,合作社社員的股本不等於資本,它只是爲了業務運行而墊付的周轉資金生產要素。因此,社員的股本一般只能取得一定的利息,而不能參與盈利分配,即社員的股本只能得到有限的回報。但是在社會生產力較低的國家,由於資本的欠缺,盈余全部按勞分配是有困難的,所以在收益分配中必須兼顧股本報酬,即社員作爲投資者,應得到股金分紅股息。合作社是勞動、資金股本技術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結合,一般均按勞動、股本、技能三方面來分配
  4.自治和獨立原則
  合作社是一個自治和獨立的企業法人。合作社與政府及其他組織達成任何協議,或者通過社外渠道籌集資金,都不應該使社員的民主控制及合作社自治和獨立原則受到損害。
  5.教育、培訓和信息服務原則
  合作社爲其社員、選出的代表、經理和僱員提供教育和培訓,以使他們能有效地促進合作社的發展。合作社應使公衆(尤其是青年和民意領導人)廣泛了解合作社的本質和優越性。
  6.合作社之間的合作原則
  合作社要最有效地爲其社員服務,並通過地方、地區、國家和國際的組織結構通力協作,以加強合作運動。
  7.關心社區發展原則
  合作社根據社員批準的政策來促進其所在社區的持續發展。
">編輯]合作社的作用
  合作社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地普遍發展和取得成功,與這種經濟組織的獨特作用密不可分。
  1.滿足了弱者的需求。縱觀各種合作社,其成員都是某行業領域或社會角色中的弱者。在合作的各領域,單個社員自身無法解決其面I臨的共同問題,需要以合作與聯合的方式形成羣體力量,才能滿足成員共同的需求。這也是現代社會大生產需要分工與協作的客觀要求。
  2.有助於培養社員的民主意識。合作社與其他經濟組織最根本的區別是實行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無論職務高低,能力多強,入股多少,大家的表決權原則上是平等的,充分顯示了合作社是一所培養民主意識的大學校。
  3.可以從制度上彌補市場缺陷和政府調控作用的不足。市場經濟體制通過競爭機制價格形成機制配置資源,實現優勝劣汰,講求效率第一。因而,資源總是向優勢產業和強勢羣體流動和集中,弱勢產業弱勢羣體被市場機制邊緣化。盡管有時政府會採取一些調控措施予以幹預,但在遵守市場規則和客觀經濟規律的前提下,政府的調控作用有時也是軟弱無力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劣勢行業弱勢羣體通過自助聯合,可以彌補市場調節的缺陷和政府調控的不足,使劣勢行業弱勢羣體增強競爭力,改善談判地位,從而保障社會和諧與平衡。
  4.合作社這種經濟組織形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它可以生產資料集體佔有,但更多情況下是在保持生產資料社員私人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實行流通或某個環節的合作,給社員以很大的自由空間,做到宣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
  5.合作社對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越來越大。合作社不僅關注社員的經濟利益,而且關心所在社區的發展,這是由合作社的經濟和社會雙重屬性所決定的,特別是在減少貧困,創造充分有效率就業機會,以及促進公平的、在政治上可接受的社會發展方面的潛力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也越來越重視和开發合作社在達到社會發展目標方面的潛力和貢獻。
參考文獻
  1. ↑ 1.0 1.1 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2. ↑ 2.0 2.1 畢美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教材.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6.
  3. ↑ 3.0 3.1 3.2 全國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用書編寫委員會.農業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 初級(2007年版).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5.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