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準則

會計準則(accounting principle)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的規則和指南。按其使用單位經營性質,會計準則可分爲營利性組織會計準則和非營利組織會計準則。


會計準則的層次劃分


  把會計準則劃分爲基本會計準則、會計要素確認、計量、編報準則和具體業務準則三個層次。 對會計準則中包含的會計要素準則的層次,我們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 (一)從會計準則的目的來看,會計準則是對價值的各種要素予以確認,顯然會計核算確實是以要素的明確定爲前提的。但就會計核算的實際過程來說,具體業務會計準則是其基本依據。因而會計要素具有更多的理論意義,不應作爲會計準則的一個層次,應對會計要素的理論進行單獨的研究
  • (二)由於我國當前會計準則研究薄弱,將會計要素納入會計準則,並對各要素的定義和計量制定出規則,難度太大。
  • (三)在應用準則的規定中,會涉及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因此,再單獨將會計要素作爲單獨一個層次也無必要。

  把會計準則劃分爲基本準則、一般準則和具體準則三個層次。基本準則包括獨立經營準則、經濟效益準則、計劃準則等;一般準則包括會計分期準則、會計主體準則等;具體準則包括會計核算、會計控制會計分析準則。通常,我們所指的準則是會計核算準則,會計核算準則是關於價值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的準則。由於會計核算具有分配功能和信息功能,是處於不同利益主體之間關系的依據,所以會計核算準則不應包含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有關方面的規範。因此,這一觀點也不可取。

  通過以上對各種意見的分析,我國會計準則從縱向上,分爲兩個層次,即基本準則(企業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應用準則),具體會計準則又分爲通用業務會計準則,財務報表會計準則、特殊業務會計準則和特殊行業會計準則。從橫向上,每一具體會計準則一般包括引言(準則範圍)、定義(某準則涉及的概念)、一般確認原則、一般計量方法、一般報告原則、一般提示事項、附則(解釋權和生效日期)七個部分。

基本會計準則

  基本準則是概括組織會計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是說明會計核算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依據、主要規則和一般程序。企業會計的帳務處理程序、方法等都必須符合基本準則的要求。基本會計準則還是制定具體準則的主要依據和指導原則。具體準則涉及到會計核算的具體業務,它必須體現基本準則的要求才能保證各具 體準則之間的協調性、嚴密性及科學性。

  我國1992年頒發的《企業會計準則》屬於營利組織的基本準則。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

  (1) 總則

  總則部分說明了企業會計準則的性質、制定的依據、適用範圍、會計工作的前提條件以及會計核算基礎工作的要求等等。總則中規定了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會計核算工作賴以存在的前提條件,是企業設計和選擇會計方法的重要依據。

  (2)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企業會計準則把對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篩選出12條,定名爲"一般原則",要求企業會計工作遵照執行。這些原則是對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是我國會計核算規範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一般原則"不僅是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注冊會計審計會計報告公允性的一個參照標準。

  (3) 要素

  會計要素的相關準則規定了企業會計核算中對各項會計要素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時應當遵循的基本要求。要注意的是1992年頒發的《企業會計準則》中有關要素的定義已在2000年的《會計辦公條例》中進行了修正。

  (4) 會計報表體系

  企業會計準則要求會計報表除滿足企業主管機關和財政稅務機關等國家政府部門的需要外,還應該滿足企業各方面投資者、債權人,以及社會上投資者的需要,要能夠向他們提供反映經營狀況、產權關系、償債能力和利益分配的各種會計信息。針對上述要求,會計準則對全國範圍內的企業會計報表作了統一規定,規定企業必 須編制和對外報送三種主要會計報表。在1998年規定用現金流量表替代財務狀況變動表後,這三張報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這樣的會計報表體 系不僅大大改變了傳統會計報表體系種類過多、主次難分的缺點,突出了主要報表的地位,而且與國際通行的會計報表體系也是一致的,有利於提供符合國際慣例會計信息。

具體會計準則

  具體會計準則是按照基本準則的內容要求,針對各種經濟業務作出的具體規定。它的特點是操作性強,可以根據其直接組織該項業務的核算。例如;固定資產會計投資會計借款會計的準則等等。根據世界各國的實踐經驗和中國的實際情況,我國的具體準則可以考慮包括通用業務準則(主要是基本準則的具體化)、特殊業務 準則(如物價變動會計準則和破產清算會計準則)、特殊行業會計準則和特殊經營方式會計準則。

  目前我國在世界銀行的支持下正在積極創建我國的具體會計準則。迄今爲止,已頒布了關聯方交易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債務重組收入投資建造合同會計 政策會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非貨幣交易或有事項等等具體準則。財政部計劃制定30個具體會計準則。鑑於目前我國會計法規正處於大變更時期,爲了貫徹 先立後破的原則,保證新舊辦法的有序交替,使實際工作做到時時有法可依,避免出現"法規真空",財政部在頒布基本會計準則和積極制定具體會計準則的同時,作爲過渡時期的措施,在1992年制定和公布了各大行業會計制度和財務制度。這是一項分行業會計制度向具體會計準則逐步靠攏的過渡性措施。經過8年的實踐,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財政部又將分行業會計制度在2001年月1日合並成了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但是這種會計制度仍然是一種具體會計準則完全制定之前的過度性質的措施。當我國的具體準則完善之後,這種會計制度就會被具體準則所代替。


會計準則的功能、限度


  會計準則從本質上講是一個“分共契約”和“私人契約”的“復合體”,原因爲二:
其一,政府(也是會計信息使用之一)具有一種比較暴力優勢,“自然”獲得了與管理當局締結私人契約的地位;而政府正是在小股東(零散的債權人)與管理當局之間的私人契約衰敗和缺位時才作爲“替補”的,首先要做的是與現在的股東債權人和各位潛在的投資者締結契約。政府直接或間接參與制定的會計準則首先是一份“通用目的”的契約,是部分地根據“公共選擇”原理而產生的,會計準則則呈現出一種“公共契約”的特徵。但是,公共選擇畢竟是“少數服從多數”,肯定存在着一種“強權博弈”,肯定有人對結果不滿意,但在政府的比較暴力優勢面前只能夠退卻轉而尋求締結私人契約。這可從一個側面爲政府享有會計準則的制定權的制定權提供佐證。因此,會計準則和其出現之前作爲約束管理當局的私有契約是互補的,只不過兩者的地位與重要性發生了變遷——當某類私人契約在現代股份上市交易環境下空缺或衰敗時,會計準則(私人契約與公共契約的結合體)才得以進行補充,作爲約束管理當局進行會計政策的選擇自由度借以保護小股東和潛在的投資者。

  會計準則的功能不是絕對地替代私人契約,而是作爲私人契約缺位時的一種替代,其本質上是私人契約與公共契約的結合。作爲一種契約會計準則的功能就是適度地縮小管理當局會計政策選擇的自由度或幅度。從嚴格意義上講,只在存在着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會計政策,管理當局就會相機選擇一種方法操縱會計信息來使自己 的效用滿意化。嚴格限制管理當局會計政策選擇的自由度是一個關系到會計準則的限度(與管理當局會計政策選擇的自由度之間是此增彼減的關系)的問題,綜觀中外的會計規範過程,剛性地限制管理當局會計政策選擇權的想法都不難找到;我國統一會計制度的失敗就是一個明證;在美國制定會計準則的初期也曾經有人提出過“建立一套統一的制度”的建議遭到了當時的一些執業會計師的強烈反對,認爲“會計是一門藝術”,認爲應該強調會計方法的靈活性,要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會計師的職業判斷。然而,最終的事實卻具有最大的說服力,各國制定的會計準則中仍然允許多種會計政策,管理當局也依然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會計政策的選擇權。現從契約成本角度多層面地加以闡釋。

  (一)交易費用會計準則作爲契約不完備性的必然。爲了消除不確定性而締結的契約必然伴隨着交易費用

  交易費用=搜尋信息的成本 + 談判成本討價還價) + 監督契約履行的成本 + 契約外部性成本的內化。其中前三項成本是從政府角度而言的,而外部性成本文主要針對於管理當局的自主權而言——會計準則這種特殊的契約(雙邊的契約、公共契 約和私人契約的復合)勢必要求政府必須時刻考慮信息的使用者,遵從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導向(user-oriented)。可能存在以下情形:


  • 1.政府(或準則制定機構)獨享會計準則的制定權,對各種會計政策規定得十分詳細,追求絕對的統一(例如我國過去統一的會計制度)。此種情況下,政府的暴力優勢和強權體現得淋漓盡致,盡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使用者搜尋信息成本和談判成本,但監督契約是否履行的成本和外部性(表現爲管理當局缺乏會計政策選擇自主權,企業會計核算缺乏靈活性)卻極高。
  • 2.政府享有通用會計準則的制定權(借此要求管理當局編制通用意義上的財務報告,保護 投資者),而管理當局享有剩余的會計規則制定權,但由注冊會計師外部監督管理當局遵循通用會計準則的情況和是否適當行使剩余會計規則的制定權(這也是如美國等世界一些國家制定準則的廣泛模式),監督成本與外部性較高,而信息成本與談判成本則相應較低。
  • 3.管理當局獨享會計準則的制定權(如美國1910年以前),信息成本、談判成本和監督成本高,但外部性成本低。

  究竟選擇何種會計準則安排,取決於對以上四種成本的權衡。作爲會計準則這種特殊契約締約方的政府和管理當局(同時必須考慮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政府制 定會計準則是有成本的,所以也力圖降低自身運行過程的成本,體現在會計準則的制定上就是力圖降低交易費用;而管理當局則是力求會計政策選擇權盡可能的自由度。結果就是政府享有通用會計準則的制定權,而管理當局享有剩余的會計規則制定權,但由注冊會計師外部監督管理當局遵循通用會計準則適當行使剩余會計規則的制定權。這樣,會計準則作爲契約將必然是一種不完備的契約

  (二)管理當局擁有剩余索取權剩余控制權相匹配的必然延伸。

  現代企業組織形態尤其股份有限公司中,所有者與代理人(管理當局)存在着效用的差異。作爲理性的經濟人,所有者和管理當局都力圖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爲了使代理人所有者的目標盡量保持一致,以便使代理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時盡量增加股東財富,所有者設計了諸多的補償還方案來對代理人進行激勵,其中最佳的莫過於讓管理當局成爲混合權益的持有者,即在領取固定的薪金外擁有部分的剩余索取權企業理論和相關的實證研究表明,僅僅擁有剩余索取權而不擁有剩余控制權;或者僅僅擁有相應的剩余索取權會導致廉價的投票權。企業管理當局擁有剩余索取權程度或比例的高低與其努力程度“正相關”,前者影響後者的途徑有二:其一,它直接影響利潤函數使得利潤函數的一階導數大於0;其二就是通過選擇於其有利的會計政策來進行會計計操縱來提高其實際索取份額;同時在“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實現提高股東財富企業價值,這要求管理當局具有會計政策選擇的自由度

  (三)多層代理鏈的必然。

  既然企業是一個契約網絡,企業內部必然存在着復雜的、多層次的委托代理關系。在“股東大會→管理當局→下層經理和僱員”簡化的代理鏈中,管理當局位於中間環節,既是“股東大會→管理當局”這個委托代理層次上的代理人,受股東大會的委托和外部監督;同時,又是“管理當局→下層經理人員和僱員”委托代理層次的委托方。政府借用會計準則對管理當局會計政策的選擇自由度施加限制,僅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第一層次的委托代理關系中可能出現 的“管理當局肆意操縱會計信息”的情況,借以保護小股東和潛在的投資者。但如果在會計準則中完全限制管理當局會計政策的選擇權,將不利於管理當局同企業內部各個利益主體關系的協調。因爲按照契約理論,管理當局擁有對僱員進行監督、指揮權,履行是需要信息的,爲了對僱員進行最佳的激勵控制,勢必需要根據本企業的特點和變化的環境進行相應的調整,而且不同企業的特點是不同的,因此會計準則需要給管理當局留有一定的選擇余地,以便其在環境變遷時作出及時的調整


會計準則的“四性”


  大家也都知道,每個企業有着變化多端的經濟業務,而不同行業企業又向各自的特殊性,會計準則的出現,就使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有了一個共同遵循的標準,各行各業的會計工作可在同一標準的基礎上進行。會計準則的作用就是提當會計工作的基本規範。

  把握會計準則,還應當注意會計準則具有“四性”。


  • (1)規範性。每個企業有着變化多端的經濟業務,而不同行業企業又有各自的特殊性。而有了會計準則,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就有了一個共同遵循的標準,各行各業的會計工作可在同一標準的基礎上進行。從而使會計行爲達到規範化,使得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信息具有廣泛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大大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
  • (2)權威性。會計準則的制定、發布和實施要通過一定的權威機構,這些權威機構可以是國家的立法或行政部門,也可以是由其授權會計職業團體會計準則之所以能夠作爲會計核算工作必須遵守的規範和處理會計業務的準繩。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它的權威性。
  • (3)發展性。會計準則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下,人們對會計實踐進行理論上的概括而形成的。會計準則具有相對穩定性,但隨着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會計準則也要隨之變化,進行相應的修改、充實和淘汰。
  • (4)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性。會計準則是指導會計實踐的理論依據,同時會計準則又是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會計準則的內容,有的來自於理論演繹,有的來自於實踐歸納,還有一部分來自於國家有關會計工作的方針政策,但這些都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沒有會計理論的指導,準則就沒有科學性;沒有實踐的檢驗,準則就沒有針對性。
內容
會計準則" alt="會計準則" src="uploads/hdpic/a2_80_54_01300000247837122492543151665_s.jpg">會計準則
美國兩位著名會計學家利特爾頓和佩頓在1940年曾指出,會計準則是檢驗實務的標準和改良未來實務的指南,它是有序、系統、內在一致的,應能與可觀察的客觀事物相吻合。其次,會計準則旨在促使企業提供相關可靠、清晰可比的會計信息。會計準則作爲整個會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會計目標爲基礎的,並服務會計目標。近20多年來,世界各國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會計學術界一直致力於會計目標的研究,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的典型當屬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發布的六輯《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對會計目標的論述。它認爲,財務會計的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這一觀點,目前已爲許多國家所接受,也對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產生了重大影響。當然,會計準則的最終目標是爲了促進社會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換句話說,從全社會的角度看,會計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經濟資源流向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在這裏,會計學和經濟學的目標融爲了一體。因爲建立會計準則是爲了促使經濟主體提供相關可靠、真實公允的會計信息。信息使用者根據會計信息,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從理論上說,如果每一個人和每一經濟主體都做出了最合理的經濟決策,就可以使社會資源得到最爲合理的分配。可見,會計準則、會計信息的作用是很大的。最後,會計準則的制定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政治程序。由於會計信息會影響到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所以,世界各國在制定其會計準則時都不能不考慮其宏觀效應,對會計準則的制定施加政治影響。這一點,即使是在奉行自由市場經濟、對企業採取不幹預政策的美國,也不例外。雖然美國會計準則是由民間的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但政府證券交易委員會仍保留最後的監督權和否決權。由此可見,政府通過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的提供進行管制,以配合其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已成爲企業財務會計準則的一大特徵。

分類
會計準則" alt="會計準則" src="uploads/hdpic/a0_46_54_01300000247837122492545464665_s.jpg">會計準則
會計準則按其服務對象可分爲兩大類:即盈利組織會計準則和非盈利組織會計準則。其中:盈利組織會計準則是指以服務盈利組織爲目的的會計準則,一般情況下主要是指企業會計準則。如中國已頒布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和具體準則均屬此類。非盈利組織會計準則是指以服務於非盈利組織爲目的的會計準則。一般情況下主要是指行政事業性單位、醫院、學校、公共事業單位等。如中國制定發布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

會計準則的層次結構劃分:一般分爲基本準則、具體準則。但由於對會計準則存在理論認識上的差異,以及財務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制定和發布方式的不同,因此,不僅產生了對會計準則層次結構的不同認識,同時也在實踐中形成了世界各國會計準則層次結構的多樣性,歸納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觀點是把會計準則分爲兩個層次,即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財務會計準則。其中,基本準則是會計工作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性要求,它體現了會計核算的基本規範。一般由會計假設、會計核算原則會計要素準則和會計報表準則組成。它具有覆蓋面廣、概括性強等特點。具體準則則是根據基本準則的要求,進行會計具體業務處理的標準和規範。它包括一般業務會計準則、特殊業務會計準則和特殊行業會計準則三方面的內容。具有針對性強,在確認、計量上更便於操作等特點。

另一種觀點是把會計準則分爲三個層次,即會計假設、指導性會計準則和業務性準則。其中,會計假設是建立會計信息系統所依據的前提條件;指導性準則是建立會計信息系統和开展會計工作的指導思想與基本要求;業務性準則是關於會計數據的處理和信息生成的規範與準繩。

從中國目前制定頒布實施的會計準則來看,屬於典型的二層次結構。即第一種觀點。



國際會計
會計準則" alt="會計準則" src="uploads/hdpic/a0_46_51_01300000247837122492517556157_s.jpg">會計準則
(一)西方國家會計準則產生的社會經濟背景

會計準則不是人們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體現了社會生產對會計的客觀要求。會計準則最早出現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而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在西方國家最具代表性,從歷史沿革來看,美國會計準則有着完整的發展軌跡,它隨經濟發展的需要而誕生,又伴隨經濟發展而成長。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經濟日益發展,企業的規模日益擴大,股份公司這種企業組織模式逐步發展,並成爲西方國家企業發展的典型形式。而這種企業組織形式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權經營權的兩權分離,爲此形成企業股東分散、人數增多,債權債務關系復雜的經濟實體。國家出自其稅收利益,也日益關注公司財務狀況。這些與企業有直接或間接利害關系的團體和個人都希望通過企業提供的財務會計核算資料來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缺乏一個統一的會計規範標準和會計核算程序,對資產計價、收入確認標準、報表編制基礎極不統一,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可比,也爲一些企業經營者弄虛作假、粉飾經營成果提供了方便。鑑於上述情況,迫切需要建立公正、客觀、科學的規範基礎,統一財務會計報表的編制程序,保證財務會計信息的真實、可比,防止會計報表編制者主觀臆造,便於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資信貸決策。這種客觀的社會經濟需求成爲美國會計準則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動因。出於這一需求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於1909年任命了一個會計名詞特制委員會,準備進行會計實務的規範化。1915年美國聯邦政府貿易委員會副主席提議爲全國企業制定一套統一的會計制度,並於1917年同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一致決定,對企業銀行申請貸款而編制的資產負債表實行標準化,同時委托當時的美國會計師協會提供一份關於統一標準會計程序的備忘錄,經評審之後,於1917年4月,作爲聯邦儲備公報正式發表了名爲《統一會計》的小冊子。這是美國統一規範會計處理方法的早期嘗試。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在客觀上起到了推動美國會計準則制定進程的作用。危機期間,大量公司破產倒閉,證券市場崩潰,股票價格一落幹丈,信用制度遭受破壞,社會經濟處於蕭條狀態。在危機中,企業弄虛作假,報表失真,會計核算不實在證券市場混亂和經濟危機中起了推波助浪作用。爲維護會計信譽,發揮會計在繁榮經濟、維護證券市場穩定有序等方面應有的作用,危機後成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擔負起了證券市場會計管理責任。爲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適應國家幹預經濟會計準則也由此應運而生。1933年和1934年,美國國會先後通過了《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規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須執行統一的會計程序和方法,並授權證交易委員會(SEC)負責制定統一的會計準則。1934年,美國會計師協會批準了六條“會計原則”作爲“認可會計原則”(AcceptedprinciplesofAccounting),並以《公司會計資料的審計》爲名,以小冊子的形式發表,盡管證券交易委會是美國國會授權負責制定統一會計準則的機構,但該委員會1937年發布了第一號《會計處理文集》之後,很快將制定會計準則的權限轉授予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這一職業團體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遂於1938年成立了會計程序委員會(CAP),旨在制定和發布有關會計原則和會計程序的通告。

會計準則" alt="會計準則" src="uploads/hdpic/a1_72_52_01300000247837122492521681285_s.jpg">會計準則
會計程序委員會從1939年开始先後發表了共51份“會計研究公報”(ARB)。在這些公報中強調了本期收益報告、銷售時確認收入的觀點、取得收入時確認費用的觀點、歷史成本計價觀點以及對資產負債表和利潤分配表所應包括的項目和分類的建議等。但由於該委員會被認爲在公認會計原則制定方面行動遲緩,難以應付企業會計實務上經常發生的變化而屢遭批評,所以在1959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又成立了會計原則委員會(APB)替代會計程序委員會,繼續促進公認會計原則的書面表達方式,並致力於縮小會計實務差別範圍,領導未決問題和爭論問題的討論。會計原則委員會在其存在的14年中,共研究出版了31份(會計原則委員會)意見書。1972年,因會計原則委員會未能改造完成其成立時承諾的所謂縮小會計實務上的差別和不一致等的使命而受到抨擊。爲此,在1972年另行成立了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並於1973年开始接替會計原則委員會,它的任務是,針對重大會計問題,評價原有的財務會計準則,並制定和發布新的財務會計準則及其解釋文件。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與以前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不同,它不僅有來自於政府部門的代表參與,又同時得到了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認可和支持,獨立於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是一個具有半官方性質的準則機構。

該委員會自成立以來迄今已經公布了近140項財務會計準則公告。從上述美國會計準則產生與發展的過程看,它一开始就是以規範會計核算實務爲目的的,雖然在個別階段強調理論研究,但也是爲規範會計實務服務美國會計準則的制定與頒布爲世界各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和發展开闢了先渠,起到了模範作用,此後,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等都先後制定了本國適用的會計準則。這些會計準則雖然都帶有本國的特色,但從整體上看,主要內容都是會計核算的規範要求,包括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和會計核算的具體要求。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會計準則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適應商品經濟發展需要,爲規範或統一企業會計核算而產生的,是會計工作的指南。

會計準則" alt="會計準則" src="uploads/hdpic/a4_07_54_01300000247837122492549688018_s.jpg">會計準則
(二)國際會計準則的產生、發展及最新動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世界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不斷發展,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經濟一體化日益成爲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爲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需要,1973年6月由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墨西哥、荷蘭、英國、美國等9個國家16個主要會計職業團體在倫敦發起成立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1ASC),制定、發布國際會計準則(IAS),促進各國會計實務的協調一致。該組織剛成立時,只有上述“創始會員”是正式會員,其他陸續參加的均是非正式會員,1977年以後取消這種劃分,發展至2000年底1ASC正式改組前,其會員團體己達112個國家153個會計職業團體

IASC改組前設有“理事會”、“咨詢小組”和“籌劃小組”等下屬機構;1994年成立了“顧問委員會”;1998年成立“常設解釋委員會”;1999年通過“塑造1ASC的未來”的報告,开始對1ASC組織機構做出全面改組。

2000年5月通過IASC基金會章程的安排,2001年原1ASC改成1ASC基金會,由“受托人委員會”負責管理,下設“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委員會”(IFRIC)和“準則咨詢委員會”(SAC)。

IASB從2001年4月正式運行,將制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nternationalFinancialReportingStandards,IFRS)。

IASC從成立起至2001年1月底先後發布41項國際會計準則(IASB),其中IAS3、IAS4、IAS5、IAS6、IAS9、IAS13、IAS25等7項已被以後發布的國際會計準則替代,目前實際生效的34項。


中國會計準則
會計準則" alt="會計準則" src="uploads/hdpic/a1_18_51_01300000247837122492518713238_s.jpg">會計準則
中國自1987年在中國會計學會年會上,成立了七個研究組,其中一個就是“會計原則和會計基本理論研究組”。該組織曾先後於1989年起开始研究和探索會計準則的制定工作。於1989年1月及1991年1月召开了二次研討會,分別討論了會計準則和物價變動外幣業務會計兩個專題。1989年1月,這個研究組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會議,討論了制定中國會計準則的必要性、會計準則的性質和內容、會計原則與現行統一會計制度的關系、研究和制定會計準則的思路等問題,會後提出了《工作程序》、《形成會計原則說明和研究報告的程序》等一系列文件,並更名爲“會計基本理論和會計準則研究組”。研究組以合適的形式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成果,並向財政部有關部門提出建設性建議。財政會計事務管理司也於1988年10月建立了會計準則課題組。課題組在1989年3月提出了《關於擬定中國會計準則的初步設想(討論稿)》和《關於擬定中國會計準則需要討論的幾個主要問題(徵求意見稿)》,並在全國會計工作會議上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準則(草案)提綱(討論稿)》。1991年11月26日財政部下發了《關於印發(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基本準則)(草案)的通知》,向全國廣泛徵求意見;在1992年7月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討論後,1992年11月30日以部長令形式正式發布了建國以來中國第l號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並決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國正式實施。從1992年《企業會計準則》發布以後,財政部即着手草擬制定具體會計準則,爲保證準則質量,分別成立了國外、國內兩個咨詢專家組和財政會計準則委員會。經過三年多的努力,1996年完成了30多個具體會計準則徵求意見稿,分四輯印發各地徵求意見。到2001年先後修訂、頒發了16項具體會計準則。2006年2月15日頒發38項具體準則形成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這些具體準則的制定頒布和實施,規範了中國會計實務的核算,大大改善了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和企業財務狀況的透明度,爲企業經營機制轉換證券市場的發展、國際間經濟技術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基本構架
會計準則" alt="會計準則" src="uploads/hdpic/a1_70_55_01300000247837122492552718702_s.jpg">會計準則
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包括基本準則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基本準則爲主導,對企業財務會計的一般要求和主要方面做出原則性的規定,爲制定具體準則和會計制度提供依據。

基本準則是綱包括總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財務會計報表要素;會計計量財務會計報告等十一章內容。

具體準則是在基本準則的指導下,處理會計具體業務標準的規範。其具體內容可分爲一般業務準則、特殊行業和特殊業務準則、財務報告準則三大類。一般業務準則是規範普遍適用的一般經濟業務的確認、計量要求,如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職工薪酬所得稅等。特殊行業和特殊業務準則是對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的會計問題做出的處理規範;如生物資產、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原保險合同合並會計報表等。財務會計報告準則主要規範各類企業通用的報告類準則;如財務報表列報、現金流量表、合並財務報表、中期財務報告、分部報告等。

應用指南從不同角度對企業具體準則進行強化,解決實務操作,包括具體準則解釋部分、會計科目和財務報表部分。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