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用途

貸款用途(Intended Use Of The Loan)
貸款用途是指貸款的具體去向。它反映貸款用於解決生產經營活動哪一方面的資金需要,反映貸款同哪些生產要素相結合,反映貸款用在再生產過程哪個環節上。

確定貸款用途的依據

  1.國家對信貸槓杆的利用程度

  財政資金信貸資金是國家動員和分配資金的兩條主要渠道。如果國家主要利用財政方式籌集、分配資金,則貸款用途必然狹窄;如果國家主要利用信貸方式籌集、分配資金,則貸款用途就擴大。爲了充分發揮銀行信貸的槓杆作用,在保證財政資金信貸資金綜合平衡的條件下,改變經濟建設資金以無償分配爲主的資金分配渠道,有利於企業節約使用資金,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銀行信貸成爲籌集和分配經濟建設資金的重要渠道,是國家經濟發展战略的要求。

  2.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在信貸資金供應能力許可的條件下,貸款用途的擴大還決定於各個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隨着金融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增強,銀行信貸已成爲社會資金分配的一條重要渠道。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基礎產業、合理和優化產業結構是經濟協調穩定持續發展、社會資源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基本條件,也是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銀行信貸要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確定不同時期的貸款用途。

  3.企業的業務經營性質

  國民經濟中各行業、各企業的業務經營性質不同,其資金佔用和周轉特點不同,因此,決定了貸款用途的不盡相同。如工業生產企業產品生產過程中要經過供、產、銷諸環節,銀行貸款不僅應解決流動資金需求,還應解決企業固定資金需求;商業零售企業,擔負商品儲備任務,勤進快銷,保證市場供應銀行貸款應解決其流動資金需求。所以,根據企業業務經營性質確定適宜的貸款用途以解決其資金需求,既促進企業生產經營的發展,又有利於信貸資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4.銀行自身的信貸能力

  根據我國現行的信貸資金管理體制,商業銀行911.html">貸款規模要受到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商業銀行銀總行下達的貸款限額管理控制。在規定的貸款限額和比例內,資金寬裕,貸款用途就寬;若資金緊張,貸款用途必然受限。

  5.銀行貸款業務的創新

  商業銀行在競爭中爲了求發展,對貸款業務應不斷創新,不斷开拓自身的業務領域,增加收入,提高積累。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的創新應根據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客戶的合理需求。例如,配合商業票據的擴大,开辦貼現貸款;配合住房制度的改革,开辦商品抵押貸款、樓宇按揭貸款等。

  綜上所述,前三條是確定貸款用途的外部依據,後兩條是確定貸款用途的內部依據。因而,貸款用途在不同時期是變化的,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銀行貸款用途不斷擴大,信貸經濟的調節功能得到了充分運用。

現行貸款用途

  現行貸款用途主要是用於存貨固定資產更新改革的資金需要。從流動資金看,工業企業貸款,主要用於原材料儲備、在產品產成品存貨資金需要。商業企業貸款,主要用於商品存貨資金需要以及工商企業商品銷售過程中結算在途資金需要。從固定資金看,主要用於企業技術進步、設備更新的資金需要,企業新建、改造、擴建的資金需要,以及企業進行科技开發的資金需要(包括部分流動資金)。在消費領域,主要用於民用商品房和汽車的購置而引起的資金需要。

貸款用途的意義

  正確規定和嚴格掌握貸款用途,對實現財政資金信貸資金分口管理,促進財政預算信貸收支的綜合平衡,對貫徹執行國家經濟政策和財經工作總方針;對發揮信貸服務與監督作用,促進企業加強經營管理,實行經濟核算,提高效益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

貸款用途的風險案例分析

案例一:銀行貸後失控,客戶挪用貸款

  (一)案例介紹

  某印刷廠始建於新中國成立初期,是以制版、印刷爲主的國有大型骨幹印刷企業,其技術實力、經濟規模在國內同行業中居領先地位,生產的產品一直享有盛名,是中國最大的撲克牌生產廠家,經濟效益曾連續五年①位居全國同行業之首。爲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該印刷廠提出“制版、上光、印刷三期技術改造工程”。該項目投資5000萬元,其中z行貸款4000萬元,企業自籌1000萬元。1992年3月項目开工,並計劃於1993年6月竣工投產。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項目建設中投資一再擴大,最終實際投資達到8000萬元,貸款行先後發放項目貸款7800萬元,企業自籌資金僅到位200萬元。在實際完成的項目投資中用於本項目改造的資金只有2500萬元,其余5500萬元資金全部被企業挪作他用。由於項目資金嚴重被挪用、企業自籌資金不到位,改造工程一直拖到1995年10月才建成。其問產品市場發生急劇變化,貽誤了商機,根本無法實現當初預期的收益,最後被迫停產。該印刷廠從此包袱沉重,步履艱難,生產難以爲繼。到2000年6月末,全廠已處於半停產狀態,佔用的7800萬元項目貸款無力償還,形成呆滯貸款,拖欠貸款利息高達3500萬元。

  (二)風險分析

  該筆貸款風險主要是因爲客戶挪用貸款導致項目未能如期達產,從而喪失了市場拓展的良好機遇,並增加了沉重的負擔,最終導致貸款損失。之所以客戶能夠大規模挪用貸款,這與銀行貸後管理工作未能緊扣“貸款用途”這一風險點有關,管理上的缺陷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貸款行對企業決策者項目建設中的非理性冒進行爲認識不足,沒有發揮貸款行對貸款資金使用進度和規模控制上的職能,反而一再給予企業新增911.html">貸款規模支持,導致企業項目建設中缺乏有效的約束,盲目冒進。二是貸款行對貸款資金的具體使用監管不嚴,大量貸款被挪用,嚴重影響了項目按期竣工。“八五”期間該企業用於技術改造投資的規模累計達到1億元,而其中用於基本建設投資就佔60%,大量的非生產性基本建設投資造成企業資產結構失衡,使得企業經營效益嚴重下滑,虧損大幅增加。經辦行在進行貸款資金管理過程中,未能嚴格執行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有關規定,進行必要的放款審查、逐筆籤批、專款專用,從而縱容了企業違規使用貸款行爲。三是貸款行未能堅持信貸原則,與企業自籌資金比例配置貸款資金發放進度,造成企業自籌資金到位率不足1/3。資本金到位率偏低必然弱化了對企業使用貸款行爲的約束,從而進一步增強了企業挪用貸款資金的衝動。

  在該案例中,貸款用途風險是引發貸款最終損失的主要原因,如果進一步分析貸款用途風險,我們可以發現既有銀行管理漏洞,也有企業的道德風險。但本文認爲銀行管理因素是其中的主要因素,貸後管理工作不僅僅是監測客戶信用狀況,更要採取合理的管理措施確保貸款資金合理地融人企業的生產經營當中並促成企業實現預期的經營效果。

案例二:貸款測算不合理,企業舉債過重

  (一)案例介紹

  ZH百貨大樓是當地六大國有商業零售企業之一,籌建於1978年,1984年开始營業。开業時,國撥資金180萬元。开業後,曾經一度輝煌,19個月即收回了國家全部投資,1987年成爲全省第一個年銷售突破億元大關的大型商業零售企業,1992年發展到頂峯時,銷售額和利稅分別達到14920萬元和789萬元。但因一直沒有進行過大型的裝修和擴建,進入90年代,企業設施、設備和營業環境都已落後,當時,商業市場較爲紅火,該企業爲保持在當地市場的領先地位,1992年11月开始進行改造擴建,總投資17989萬元,向當地銀行借款13811萬元(其中大樓改造投入11761萬元,流動資金投人2050萬元)。1995年7月改造擴建完成後,百貨大樓恢復營業。但好景不長,一年半後就陷入經營困境,之後便是連續6年虧損。到2002年累計账面虧損12277萬元,潛虧19855萬元,資產負債率高達121%,企業訴訟纏身,人心浮動,雖然採取了很多措施,但還是無力從根本上扭轉每況愈下的經營局面。企業從1997年2月开始拖欠銀行貸款利息,截至2002年累欠利息5050萬元,銀行貸款13811萬元已經全部逾期。

  (二)風險分析

  在該案例中,企業有着良好的經營意愿,貸款資金也都投入到項目建設中,但最終還是造成貸款損失。造成損失的原因主要在於銀行對於項目評估出現較大偏差:一是未能準確把握住市場形勢的變化對企業預期經營的影響,企業之所以未能保持住良好的經營態勢與市場環境惡化有着密切關系,銀行在進行項目評估時顯然對宏觀因素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二是銀行企業負債能力和償債水平缺乏客觀的評價,即便市場環境惡化,但企業在當地仍有着良好的品牌效應,導致企業喪失償付能力的原因與企業負債率過高有關。

案例三:貸款用途不合理,惡化企業競爭能力

  (一)案例介紹

  s省某鋼鐵集團公司由於設備老化,企業的4座高爐都已年久失修,特別是1號高爐自1974年改造以後,已運營18年,大部分設備和鋼件結構嚴重老化、變形,不能達產達效。爲了遏制企業效益下滑趨勢,實現產品更新換代,提高企業競爭能力,企業決定引進瑞典60年代、70年代的舊設備,實施年產3萬噸離心球墨鑄管技改項目項目經S省經貿委批準立項和批復可研報告,於1993年3月开工,工期2年,1996年1月達產。項目初期概算總投資爲9792萬元,後因項目有所調整,經省冶金廳和省經貿委批準調增至13039萬元,資金構成是:企業自籌3595萬元,銀行貸款9444萬元(含外匯貸款38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3234萬元)。項目實際支出17385萬元,超支4346萬元。1996年3月生產出第一批7種規格的鑄管1432噸,經檢驗,一次合格率僅10%,綜合合格率30%,產品質量遠遠達不到設計標準,加之項目資金、設備、工藝和人員素質等諸多方面存在問題,企業被迫於1999年5月全面停產。

  (二)風險分析

  在這筆貸款中,企業有着良好的發展意愿,也希望通過引入新的設備來提高自身的經營效益和產品競爭能力。銀行貸款用途也是用於滿足企業的合理需求,但問題在於企業貸款所購买的設備能否起到企業預期的作用。造成最終貸款損失的主要原因在於企業選擇了工藝落後的陳舊設備,不僅達不到企業技改目標,無法取得合理的投入產出績效,而且給企業背負了更爲沉重的負債,喪失了進一步發展的能力。銀行在審查企業貸款用途時,顯然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術評估能力和信息來源,在項目評估時,過於強調對企業本身經濟績效財務指標的評價,忽視了對項目本身的工藝性、經濟性、可行性以及先進性的評價,沒能控制項目技術風險

  貸款用途是銀行審查一筆貸款的起點,也是設計具體貸款結構的基礎。銀行總是基於一定的貸款用途來測算貸款資金的預期收入水平和現金回流結構,從而確定貸款額度、期限以及還款安排。企業不同的貸款資金需求,需要銀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貸款用途評價。對於銀行來說,一方面要提高評價貸款預期風險的能力,科學合理地爲客戶提供配套資金,使得銀行貸款資金確實起到促進客戶生產經營的良好目標;另一方面要能夠監督並制約客戶按照事先確定的用途合理使用貸款,如果銀行對具體用途下的貸款資金預期回報率測算發生較大偏差或者未能有效約束客戶使用貸款的具體行爲,就會加重客戶的償債負擔,造成小馬拉大車的風險隱患,甚至會縱容客戶挪用貸款、拖延工期,造成信貸資金不能達到預期營運目標,引發最終的信貸損失。

  如果深究貸款用途風險的引發原因,銀行更需要從自身的管理來找原因。一方面存在惡意騙貸的不良客戶,最初申請貸款的目的就是爲了套取銀行資金從事其他經濟活動;另一方面大多數客戶申請貸款的初衷還是爲了彌補資金短缺,但由於我國大多數企業尚缺乏誠信意識以及企業管理水平較低,存在着挪用貸款的潛在動機。對於這部分客戶銀行對於貸款用途的跟蹤管理就顯得尤爲重要,如果各個管理環節都能夠嚴格執行放款標準和貸後管理要求,密切監督和控制信貸資金的使用進度和具體情況,則會形成一個正向的激勵作用促使企業盡快完成項目進度,從而減少了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對貸款預期收益的不利影響,最終是有利於銀企關系的長期維護。而如果銀行管理人員礙於人情或者未能識別企業的不良動機導致疏於管理,最終不僅貸款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進一步造成企業負擔過重,積重難返,從而導致企業破產消亡,銀行貸款損失嚴重。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