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

概述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开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2010年8月,發改委確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產業建設試點工作。

提出背景

  伴隨着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類逐步從原始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而隨着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爲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爲不諍的事實。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爲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摒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作爲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其實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其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

低碳經濟目的

  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的特徵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爲目標,構築低能耗、低污染爲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和低碳產業體系。 低碳能源系統是指通過發展清潔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核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術包括清潔煤技術(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儲存技術(CCS)等等。低碳產業體系包括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節能建築工業節能與減排、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節能材料等等。
  低碳經濟的起點是統計碳源和碳足跡。二氧化碳有三個重要的來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電排放,佔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1%;增長最快的則是汽車尾氣排放,佔比25%,特別是在我國汽車銷量开始超越美國的情況下,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建築排放佔比27%,隨着房屋數量的增加而穩定的增加。

內涵

  低碳經濟經濟發展的碳排放量、生態環境代價及社會經濟成本最低的經濟,是一種能夠改善地球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可持續性很強的經濟
  低碳經濟有兩個基本點:其一,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經濟活動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盡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獲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能源消費生態化,形成低碳能源和無碳能源的國民經濟體系,保證生態經濟社會有機整體的清潔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在一定意義上說,發展低碳經濟就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延緩氣候變暖,所以就能夠保護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
  所謂低碳經濟引,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开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爲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

意義

  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後治理、先低端後高端、先粗放後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實現方法

  隨着“低碳”話語的出現,現在“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園”、“低碳交通”、“低碳環保”“低碳網絡”、“低碳社區”——各行各業蜂擁而上統統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爲一種時尚。爲更好地規範“低碳經濟”扎實、有序推進,使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降排指標得以實現,使“低碳經濟”真正成爲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推進器引。
  首先,將減排目標納入“十二五”規劃。
  到2020年實現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是莊嚴的承諾,同時也是十分沉重的責任。一方面,它標志着我國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向低碳經濟轉型;另一方面,它標志着從政府到民間組織、從企業到個人都必須成爲這一場革命的當事人、參與者、奉獻者和受益者。
  其次,抓好試點和典型。
  目前,深圳成爲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準的第一個國家低碳生態示範市,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住建部支持將國家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最新政策和技術標準優先在深圳試驗,引導相關項目優先落戶深圳,並及時總結經驗向全國推廣;深圳負責承接國家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政策技術標準和示範任務。同時,住建部支持深圳市將每年一次的“光明論壇”提升規格,使其成爲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低碳生態城市理論與實踐的交流平臺。在條件具備的省市、地區、行業中及各省,都應有目的的選擇試點和典型,扎實推進,建之有效,確保我國經濟在低碳經濟促進下又好又快發展。
  第三,成立專門機構指導“低碳經濟”。
  推行低碳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通力合作。要改善環境,形成一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行政、法律、經濟手段並重。行政手段是引導,法律手段是規則,經濟手段是平衡。因爲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最終是要靠經濟規律和市場機制來解決。爲確保全社會都步調一致、齊心協力使“低碳經濟”沿着正確的軌道前行,並順利完成這一艱巨而偉大的徹底改變人類社會經濟秩序和生存方式的革命,國家完全有必要成立“低碳經濟指導機構”。
  第四,制定出臺相關政策,保證“低碳經濟”健康發展。
  吸納國際先進經驗,制定出臺產業導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資金配套政策;完整的技術理論;系統的產業產品認證及檢測標準以及加速人才培訓
  第五,大力發展“低碳產業”。
  爲了實現低碳,停止發展與低速發展都不可取,惟有加速發展,同時提高我國在低碳經濟技術方面的競爭力。因此,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同時,大力發展低碳產業。低碳經濟不僅僅是需要去鄭重承擔起來的一份責任,它同時也意味着一種新的發展機會,必須在轉型、轉變中培育和創新更多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國第一個規模達50億元的杭州市“低碳產業基金”就是政府主導的典型的低碳產業,其投資方向是三大類:即爲“高碳改造、低碳升級和無碳替代”。高碳改造包括節能減排;低碳升級包括新材料、新裝備、新工藝升級原有設備;無碳替代包括新能源核能、風能、太陽能等。
  第六,處理好“一抓”“三防”關系。
  “一抓”就是抓低碳經濟建設;“三防”就是防一哄而起、防亂上項目、防浪費。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必須在开始時就讓各級政府、行業、社會頭腦清醒、思路明確、認識一致、步調統一。
  第七,認真做好宣傳教育普及及輿論監督工作。
  各級政府應利用各種方式宣傳低碳經濟重要性、必要性及利害關系,經常向社會通報減排進展、成效與不足,同時要組織媒體配合政府號令及時進行相關報道和揭露。开通低碳經濟網絡專线,搭建老百姓與政府勾通的橋梁,發揮人民羣衆“低碳經濟”主人翁作用。
  第八,充分發揮人大、政協在低碳經濟運行中的作用。
  各級政府在新上項目投資方向、減排成效等工作中,充分尊重人大、政協的審批、監督權力和作用。除經常組織代表、委員視察新上低碳經濟項目外,在每年兩會上都應由政府向代表、委員通報“低碳經濟”運行情況、“低碳經濟”在GDP中的比重及“低碳經濟”對人民幸福度的貢獻率。
  第九,將“低碳經濟績效納入政府、公務員政績考核核心內容。
歷史發展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於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爲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並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目前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同時,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迫在眉睫。
  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做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籲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2006年底,科技部、中國氣象局、發改委、國家環保總局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了我國第一部《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2007年6月,中國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2007年初,保定市政府已經提出了太陽能之城的概念,計劃在整座城市中大規模應用以太陽能爲主的可再生能源,以降低碳排放量
  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爲美國未來的重要战略選擇。
  2007年7月,溫家寶總理在兩天時間裏先後主持召开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和國務院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組織落實節能減排工作。
  2007年9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本着對人類、對未來的高度負責態度,對事關中國人民、亞太地區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鄭重提出了四項建議,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令世人矚目。他在這次重要講話中,一共說了4回“碳”:“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他還提出:“开展全民氣候變化宣傳教育,提高公衆節能減排意識,讓每個公民自覺爲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努力。”這也是對全國人民發出了號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錦濤主席並建議建立“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絡”,共同促進亞太地區森林恢復和增長,減緩氣候變化。
  同月,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在2007中國科協年會上呼籲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2007年12月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尼巴釐島舉行,15日正式通過一項決議,決定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新的安排舉行談判,制訂了世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釐島路线圖”。該“路线圖”爲2009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至40%。“巴釐島路线圖”爲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2007年12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發展,並將可再生能源發展正式列爲國家能源發展战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爲主。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的主題爲“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
  2008年1月28日,WWF正式啓動“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以期推動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入選的2個試點城市。   根據WWF和保定籤訂的《合作備忘錄》,在“新能源產業帶動城市低碳發展”的原則下,雙方的合作將重點集中在:新能源產業及低碳經濟發展方面先進理念和經驗的引入;保定市成功經驗的國內外推廣;保定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能力建設。   WWF將通過項目促進保定可再生能源及能效產品出口和應用,對項目進行國內外宣傳和推廣,並爲項目提供部分資金支持。保定市政府則將爲項目提供相應的配套資金和人力物力,以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2008年6月27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強調,必須以對中華民族和全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爲我國和全球可持續發展事業進行不懈努力。
  2008年,應低碳經濟趨勢深圳市宗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研發中心开發了新的項目《減碳技術咨詢服務》,並與服務企業近百家。項目包括評估減碳空間、實施減碳措施、評價減碳效果、形成減碳報告。
  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G8峯會上八國表示將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其他籤約方一道共同達成到2050年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的長期目標。
  系統地談論低碳經濟,還應追溯至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協議書》。
  2008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吳曉青明確將“低碳經濟”提到議題上來。他認爲,中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裏走到世界發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中國必須盡快採取行動積極應對這種嚴峻的挑战。他建議應盡快發展低碳經濟,並着手开展技術攻關和試點研究
  2009年1月,清華大學在國內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經濟研究院,重點圍繞低碳經濟、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爲中國及全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2009年,深圳市能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參加沃爾瑪2009年供應商能效提升項目啓動大會並作大會發言。與會者對提出的低成本節能思路和方法非常感興趣,給予了積極評價,紛紛咨詢。 作爲世界500強之首的沃爾瑪,實施了一項可持續發展計劃,作爲計劃的一個部分,要求其供應商2009年相對2007年單位產品能耗下降7%,2012年下降20%。 鑑於大多數供應商對達成節能目標可能缺乏方案,沃爾瑪本次大會也邀請了十幾家能源服務商爲供應商提供節能咨詢服務深圳市能博特科技有限公司憑借顧問多年的服務經驗,可以爲企業的節能減排,提供優質的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6月在北京發布的《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指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正在成爲各級部門決策者的共識。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既是救治全球氣候變暖的關鍵性方案,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手段。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峯會上承諾,“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工作,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
  2009年12月,深圳市高交會中,深圳市宗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作爲我國第一家專業從事節能減排診斷服務、節能量驗證、ISO14064GHG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盤查、減排、驗證服務商也參加在其中,有5年歷史的宗興環保是首次參加高交會,他們原來服務對象主要面向專業市場,現在要面向大衆市場了。劉董解釋說:“就象我們每年要做體檢一樣,企事業單位的節能減排設備同樣需要經常體檢,而我們扮演着‘體檢醫生’的角色,幫企業查出病源,然後向他們推薦最新、最可靠、最合適的換代設備。目前中國大多數企事業單位能源管理還處於初級階段,基本上每個企業都有30%以上的節能空間。我們診斷過的300余家企業,百分之百存在不同程度的節能、節水空間,在實施了改進方案後不但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我們將以‘低碳經濟導航’爲經營使命,矢志成爲低碳技術服務行業的領先者,企事業單位身邊的‘節能減排醫院’”。2010年由深圳市宗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舉辦的ISO14064-1:2006GHG溫室氣體排放盤查、驗證研討會將於3月12日在深圳市留學人員(龍崗)創業園召开,歡迎低碳技術服務者踊躍報名參加。
  2010年3月11日,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楊金貴在《北京財經周刊》發表文章《2010,以低碳經濟爲核心的產業革命來臨》,指出:一場以低碳經濟爲核心的產業革命已經出現,低碳經濟不但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結構的大方向,更已成爲全球經濟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國佔據世界經濟競爭制高點的關鍵。引起廣泛關注。
  2010年3月,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成爲兩會的主題,全國政協“一號提案”內容就是談低碳環保。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在今年要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中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發展战略性新興產業,搶佔經濟科技制高點,決定國家的未來,必須抓住機遇,明確重點,有所作爲。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產業
  2010年4月,當各大國際會議开始關注地球“健康”、探索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當“地球一小時”吸引越來越多的世界城市參與,4月22日第41個“世界地球日”的到來,又一次喚起了人們愛護地球母親的拳拳之心。

學者觀點

  張坤民:採用低碳經濟的战略應對氣候變化,如果能在中國付諸實施,許多環境與發展問題都可能迎刃而解。
  錢志新:繼農業化、工業化、信息化浪潮之後,世界將迎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走向低碳化時代是大勢所趨。
  牛文元:建設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羣經濟爲核心,推進產業結構創新;以循環經濟爲核心,推進節能減排創新;以知識經濟爲核心,推進內涵發展創新
  李暘:作爲一個高能耗國家,我們需要從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找到中國巨大社會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本源。必須摒棄只關注諸如建築節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層面的具體技術問題,而忽視“體”的層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理論的負面影響,城鄉空間布局、國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費等。因此,創新思維、改變觀念,堅持體用結合,從全局觀、系統論的角度出發,才能正確認識並加快低碳經濟發展。

  葉文虎:中國文化中,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由來已久,即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企業經營,應當遵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肩負起社會責任。
  陳佳貴:保護氣候已經刻不容緩。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不在於是否應當,而在於誰和如何採取行動。實現低碳經濟要求人類行爲方式上的轉變,以避免奢侈和浪費的碳排放。
  何建坤: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不可逆轉,低碳經濟將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它將與全球化、信息技術一樣,成爲重塑世界經濟版圖的強大力量。
  夏堃堡:低碳經濟主要是兩種:一種是低碳生產,一種是低碳消費,低碳生產是一種可持續的生產方式
  潘家華:中國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的關鍵時期,不可能在減排方面“唱高調”,應強調節能優先,從節能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致性上,強調低排放發展。
  胡鞍鋼:中國有可能成爲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最大的環保節能市場,最大的低碳商品生產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國。
  張世秋:發展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它意味着能源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技術的革新,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
  莊貴陽:低碳經濟區將成爲中國下一次工業革命的示範區、未來中國大規模經濟轉型的實驗地。低碳經濟區的建立與否及如何建立,考驗着各級政府的政治遠見和政策水平。
  張世鋼:轉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各利益悠關方應當 建立創新型夥伴關系,並發揮積極的作用。
  林輝:低碳經濟是“生態文明”“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禮德”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通道。
  鮑健強等:我們既要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入手,轉變高碳經濟發展模式;也要從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產品設計、生產、消費的全過程中尋求節能途徑,推廣節能技術;大力开發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建築、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經濟的理念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形成良好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
  鄒驥: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召开在即。聯合國氣候談判中國談判代表、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碳排放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稀缺的战略資源,中國必須像扞衛領土一樣寸土必爭,扞衛碳排放的「新邊疆」。同時,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很多挑战,必須冷靜對待,防止大躍進。
  楊金貴:低碳經濟將逐步成爲全球意識形態和國際主流價值觀,低碳經濟以其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市場已經成爲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一場以低碳經濟爲核心的產業革命已經出現,低碳經濟不但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結構的大方向,更已成爲全球經濟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國佔據世界經濟競爭制高點的關鍵。

重要途徑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經濟”的環境日主題提示人們,“低碳經濟”不僅意味着制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後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着引導公衆反思哪些習以爲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爲代價的“便利消費”嗜好。
  “便利”是現代商業營銷消費生活中流行的價值觀。不少便利消費方式在人們不經意中浪費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據制冷技術專家估算,超市電耗70%用於冷櫃,而敞开式冷櫃電耗比玻璃門冰櫃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櫃一年多耗約4。8萬度電,相當於多耗約19噸標煤,多排放約48噸二氧化碳,多耗約19萬升淨水。上海約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採用玻璃門冰櫃,顧客購物時只需舉手之勞,一年可節電約4521萬度,相當於節省約1。8萬噸標煤,減排約4。5萬噸二氧化碳。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二,是以“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
  今年6月全國开始實施“限塑令”。無節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來人們盛行便利消費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這一嗜好成爲人們的自覺行爲,單讓公衆理解“限塑”意義在於遏制白色污染,這只是“單維型”環保科普意識。其實“限塑”的意義還在於節約塑料的來源——石油資源、減排二氧化碳。這是一種“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據中國科技部《全民節能減排手冊》計算,全國減少10%的塑料袋,可節省生產塑料袋的能耗約1。2萬噸標煤,減排31萬噸二氧化碳。關聯型環保意識不僅能引導公衆明白“限塑就是節油節能”,也引導公衆覺悟到“節水也是節能”(即節約城市制水、供水的電能耗),覺悟到改變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與節能、減少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的關系。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爲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嗜好。
  今年第一季度全國車市銷量增長最快的是豪華車,其中高檔大排量的寶馬進口同比增長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運動車SUV同比增長48。8%。與此相對照,不少發達國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車、小排量汽車。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並不一概反對小汽車進入家庭,而是提倡有節制地使用私家車。日本私家車普及率達80%,但出行並不完全依賴私家車。在東京地區私家車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裏,而上海私家車一般年行使1。8萬公裏。國內人們無節制地使用私家車成了炫耀型消費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點學校門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輛私家車將周圍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於人們將“現代化生活方式”含義片面理解爲“更多地享受電氣化、自動化提供的便利”,導致了日常生活越來越依賴於高能耗的動力技術系統,往往幾百米的短程或幾層樓的階梯,都要靠機動車和電梯代步。另方面,人們的膳食越來越多地消費以多耗能源、多排溫室氣體爲代價生產的畜禽肉類、油脂等高熱量食物,肥胖發病率也隨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減肥羣體又嗜好在耗費電力的人工環境,如空調健身房、電動跑步機等進行瘦身消費,其環境代價是增排溫室氣體。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四,是全面加強以低碳飲食爲主導的科學膳食平衡。
  低碳飲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主要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量。目前我國國民的日常飲食,是以大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爲主的生產形式和“南米北面”的飲食結構。而低碳飲食可以控制人體血糖的劇烈變化,從而提高人體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產生,長期還會有保持體型、強健體魄、預防疾病、減緩衰老等益處。但由於目前國民的認識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限,不能立即轉變。因此,低碳飲食將會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工作。不過相信隨着人民大衆普遍認識水平的提高,低碳飲食將會改變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四大挑战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爲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爲全球熱點。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爲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發展“低碳技術”,並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佔先機和產業高點。低碳經濟的爭奪战,已在全球悄然打響。這對中國,是壓力,也是挑战。
  挑战之一: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中國,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長期貧窮落後的中國,以全面小康爲追求,致力於改善和提高13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帶來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高碳”特徵突出的“發展排放”,成爲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怎樣既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又不重復西方發達國家以犧牲環境爲代價謀發展的老路,是中國必須面對的難題。
  挑战之二:“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爲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電力中,水電佔比只有20%左右,火電佔比達77%以上,“高碳”佔絕對的統治地位。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而據估算,未來20年中國能源部門電力投資將達1.8萬億美元。火電的大規模發展對環境的威脅,不可忽視。
  挑战之三: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後,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徵。資料顯示,1993—2005年,中國工業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8%,工業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約70%。採掘、鋼鐵、建材水泥、電力等高耗能工業行業,2005年能源消費量佔了工業能源消費的64.4%。調整經濟結構,提升工業生產技術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個重大課題。
  挑战之四:作爲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後,技術研發能力有限。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但實際情況與之相去甚遠,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據估計,以2006年的GDP計算,中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年需資金250億美元。這樣一個巨額投入,顯然是尚不富裕的發展中中國的沉重負擔。

數字說話

  二氧化碳與碳的換算 :
  一噸碳在氧氣中燃燒後能產生大約3.67噸二氧化碳。其計算是這樣的:碳的分子量爲12,二氧化碳的分子量爲44,44/12=3.67。
  CO2排放量的計算:
  CO2排放量計算關系式 Q=(E×A-B) ×R×44/12
  其中:Q — CO2排放量(t);
  E — 能源消費總量(MJ);
  A — 單位能源含碳量(t-C/MJ);
  B — 固碳量(t);
  R — 氧化率。
  能源消費實物量折算爲能量單位,即 E=α×E0
  其中:α—能源折算系數(MJ/t)
  E0 —能源消費實物量(t)
  能源含碳量=E×β
  其中:β—能源潛在排放系數(t-C/MJ)。
  根據能源含碳量= E×β=E×A,所以β=A
  固碳量=固碳產品產量×單位產品(能源)含碳量×固碳率
  淨碳排放量=E×β-B=E×A-B
  實際碳排放量=(E×A-B)×R
  實際二氧化碳(CO2)排放量=44/12(E×A-B)×R
  能源折算系數,我國能源的地位發熱值是以Kcal / kg(kcal / m³)爲單位進行計算的,現在我們要換成GJ/ t爲單位或GJ/ m³爲單位進行計算,這樣我們要按1cal=4.1868J 關系式進行折算。

低碳產業
概述

  到 2020 年,我國單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爲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並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據摩根士丹利預測,中國潛在的節能市場規模達8000億元。
  長期以來,我國不少地區一直單純強調GDP的增長,如今減排目標公布後,這種局面就需要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控制,由此也需要新能源行業更快地發展與成熟。
  現在國家正在制定新能源行業的振興規劃。規劃將全面提升和發展新能源行業,包括創新能力,產業應用。中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風電、太陽能產業鏈,形成了產業的羣體,
  比如,光伏電池從最前端的硅材料,到生產多晶硅的原料,到鑄錠、切片,生產電池,到生產組件,到建立電站,有完整的產業羣,通過政府宏觀政策推動和市場機制的導向下,我們的基礎力量已經开始形成了。
  但是,與此相對應,傳統行業的既有發展模式將遭到嚴峻挑战。除了傳統的鋼鐵、水泥、電力、鋁業等排放大戶外,航空業也將可能遭受挑战。鑑於全球航空業每年大約排放6.5億噸二氧化碳的現實,歐盟已經做出規定,在2012年以前,所有進出歐盟市場的全球2000多家航空公司都必須承擔減排責任。這意味着包括國航、東航、南航在內的11家擁有歐洲航线的國內航空公司都將付出巨額成本
  因此,我們需要要打造新的低碳產業鏈來解決這一問題,目前我國產業鏈的價值分布是向資源企業傾斜的,低碳經濟的發展將改變這一分布。
  首先是縮短能源、汽車、鋼鐵、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產業所引申出來的產業鏈條,把這些產業的上、下遊產業“低碳化”;其次是調整高碳產業結構,逐步降低高碳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推進產業產品利潤曲线兩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從生態設計入手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向後端延伸,形成品牌與銷售網絡,提高核心競爭力,最終使國民經濟產業結構逐步趨向低碳經濟的標準。

  同時,要推進全球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如果沒有市場機制的引入,僅僅通過企業和個人的自愿或強制行爲是無法達到減排目標的。碳交易市場資本的層面入手,通過劃分環境容量,對溫室氣體排放權進行定義,延伸出碳資產這一新型的資本類型,而碳市場的存在則爲碳資產定價流通創造了條件。
  碳交易金融資本實體經濟聯通起來,通過金融資本的力量引導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它本質上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動力機制和運行機制,是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的有機結合,代表了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
  總之,節能環保、新能源產業必將是未來各國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利潤增長點。我們必須通過各方面的不斷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經濟邁進。
  

無氟變頻空調低碳產業

  有中國制造業巨頭海爾率先發起全球低碳行動,主導組建了全球首條“無氟變頻空調低碳產業鏈”。首批加盟成員共八家,均是擁有全球頂級研發能力的供應商,包括三菱、霍尼韋爾、金龍、三花、菱電、松下、臺達、瑞薩等。這一全球性產業鏈,以“雙百方針”(即定頻空調100%一級能效、變頻空調100%無氟)爲指導,徹底顛覆了傳統供需模式,代之以用戶需求爲起點、即需即供的模塊化新模式,將全面加速普及無氟變頻空調,爲全球用戶提供舒適空氣最佳解決方案。
  對此,作爲目前中國可對企業減碳狀況進行“測量、報告、核證”資質的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做出高度評價。陳偉副主任表示:海爾空調的這一舉動不僅是助力全人類、全球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一次偉大創舉,標志着中國企業成功向低碳經濟進軍的开始,更將爲國內企業發展低碳經濟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經濟藻及能源藻產業

  藻類的養殖是對二氧化碳最快的消耗,比如說生產天然蝦青素而養殖的雨生紅球藻(一種單細胞的經濟藻),每100ml的藻液要消耗18g左右的二氧化碳,藻類是一種浮遊植物,在其生長繁殖的過程中除了少量的氮、磷、鉀外絕大部分需要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轉化爲藻類的細胞壁、以及脂類和多糖類,因此大力發展經濟藻以及產油的能源藻是消耗二氧化碳“變廢爲寶”的一個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徑,煤、石油是碳氫化合物經過千萬年的演變而來,養殖藻類就是縮短這個變油的進程。在太陽能的作用下充分利用CO2光合作用變成生物柴油,好處是消耗了CO2,變成了儲藏的我們急需要的能量,關鍵是其效能遠遠大於普通植物對CO2的消耗量以及對太陽能的利用。荒山灘頭均可養殖經濟藻和能源藻類,而且可以立體養殖。因此值得大力發展。
  

創意設計產業

  工業設計作爲文化創意產業,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綠色智力產業,具有與生俱來的低碳經濟優勢。“工業設計”一直被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作爲核心战略予以普及與推廣。工業設計被稱爲“創造之神”、“富國之源”。
  工業設計創意產業產業經濟結構轉型升級。“6+1”產業利潤高端【品牌、研發銷售】分享產業利潤90%。創意設計、核心技術銷售渠道、品牌位於產業利潤的金字塔頂,研發設計的缺失導致中國战略缺失。產品設計產品研發一直爲中國的薄弱環節,提升中國綜合國力之軟實力必需確立研發設計战略。 中國設計創意產業中,工業設計是最具潛力領域之一,同時最需迫切發展的也是工業設計。工業設計改變中國經濟“全球制造工廠”角色,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工業設計公司憑借智力創造附加值,處於產業鏈上產品設計研發領域,通過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與設計附加值來提高產品附加值,進而提高產品利潤空間。但當產品科技含量不高時,企業只有靠加大產品工業設計含量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引入工業設計,延展工業設計產業鏈,構建產品完整生命周期產業鏈,促進整個產業集羣的產業升級。
  中國在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之後已將工業設計列爲政策資金等重點支持的高技術服務業,中國鼓勵工業企業將可外包的設計業務發包給工業設計企業,鼓勵社會各類資本加大對工業設計投資,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設計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鼓勵創業風險投資機構對工業設計企業开展業務。杭州良宇工業設計公司工業設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競爭力提升品牌價值理念切合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大趨勢世界經濟轉型工業設計公司肩負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轉變“世界工廠”角色、實現經濟結構升級、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擔。
  工業設計是在市場競爭中實現綜合品牌價值的關鍵手段。對低利潤制造業來說,工業設計不僅可以爲企業提升品牌美譽度,同時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市場環境的應變能力,工業設計甚至可以成爲一個品牌維系其消費者忠誠度的工具。當技術同質化時代來臨,工業設計將开始代表着企業的質量水平技術水平,成爲制造企業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工具,制造企業市場策略的重要延伸。良宇工業設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競爭力提升品牌價值工業設計已經越來越成爲企業競爭的重要籌碼工業設計已經成爲制造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
  低碳,有助於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战略,有助於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低碳還有利於人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解決啦民生問題。有利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同時也符合我國接與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我們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讓我們的天更藍,水更綠,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產業革命

  以低碳經濟爲核心的產業革命來臨
  在2010年兩會上,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成爲兩會的主題,全國政協"一號提案"內容就是談低碳環保。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在今年要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中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發展战略性新興產業,搶佔經濟科技制高點,決定國家的未來,必須抓住機遇,明確重點,有所作爲。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產業
  同時指出要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战和持久战;要大力开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設。
  這都爲201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低碳之路"指明了方向。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爲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呈現在世界人民面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爲世界各國的共識,倡導低碳消費也已成爲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世界各發達經濟體都把發展低碳經濟,把發展新能源、新的汽車動力、清潔能源、生物產業等作爲走出國際金融危機新的增長點。奧巴馬上任之後就在美國國內積極推動氣候立法,令衆議院通過了《清潔能源安全法案》(ACES)。歐盟提出在2013年前投資1050億歐元,用於環保項目相關就業,支持歐盟區的綠色產業,保持其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英國在2009年7月公布的低碳轉型規劃中,明確提出企業要最大限度地抓住低碳經濟這一發展機遇,在經濟轉型中確保總體經濟資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日本則制定了"最優生產、最優消費、最少廢棄"的經濟發展战略。
  由此不難看出,低碳經濟將逐步成爲全球意識形態和國際主流價值觀,低碳經濟以其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市場已經成爲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一場以低碳經濟爲核心的產業革命已經出現,低碳經濟不但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結構的大方向,更已成爲全球經濟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國佔據世界經濟競爭制高點的關鍵。
  隨着我國經濟實力的迅速提高,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明顯增強,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國,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承擔"大國責任"的呼聲日盛。我國在低碳經濟時代的大國責任,重要的體現在減排與發展低碳產業方面。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峯會上承諾,"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工作,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
  這個承諾,充分反映出作爲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國際責任,作爲能源消耗和生產大國,這一承諾無疑爲我國未來的發展敲定了經濟的發展方向--低碳經濟,但同時也給中國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战。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在我國,由於低碳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築、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开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幾乎涵蓋了GDP的支柱產業。而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重化工業發展迅速,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也一時難以改變。
  因此,能源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技術的革新就成爲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發展重點問題。國家也勢必將出臺一系列扶植政策,以繼續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同時逐步在稅收財政等方面加大對低碳經濟的支持力度。
  在即將出臺的战略性新興產業振興規劃中,資源能耗低也是關鍵的選擇條件,目前已經將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作爲未來的战略性產業,給予重點扶持企業需要做好一切準備迎接這一變化,將低碳經濟納入战略規劃
  做好低碳經濟規劃在未來將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企業如果期望在此次轉型契機中獲得先機,就必須現在开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和發展战略。
  發展低碳經濟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也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根據匯豐(HSBC)的一項研究顯示,2008年,全球氣候變化行業中的上市企業(包括可再生能源發電、核能能源管理、水處理和垃圾處理企業)的營業總額達到了5340億美元,超過了5300億美元的航天與國防業的營業總額。
  盡管全球出現了經濟衰退,但低碳行業2008年的收入仍大幅增長了75%。這一增長速度更超過了《斯特恩報告》(Stern Report)中的預測。這份裏程碑式的報告預測到2050年時,低碳商品服務行業的年收入將達5000億美元
  在《2009年胡潤低碳財富榜》上,低碳榜上榜人數達20人,低碳經濟財富效應已經顯現。
  企業在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發揮着不同於政府和民衆的作用。低碳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築、冶金、化工、石化等多個行業,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开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开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企業應關注國家氣候方面的政策,並在"低碳經濟"方面進行战略性投資。要大量應用減少排放的技術,同時跟蹤國際制度、國內政策的發展,並對可能制定的制度超前部署。
  氣候變化和經濟危機爲中國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我國將通過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在發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點。2010年,在中國低碳經濟之路上,企業須未雨綢繆,積極準備,以迎接未來更大的挑战。。(作者:楊金貴,現任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中國企業走出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兼跨國商務精英俱樂部祕書長、跨國在线總策劃、《世界傑出華人與商業文化》副主編、《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年鑑》編委、高級商務策劃師。)

節能意義

  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羣衆對環境污染問題反應強烈。這種狀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不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以爲繼。只有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同時,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備受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進一步加強節能低碳工作,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節能減排的計算方法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個碳原子和2個氧原子,分子量爲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溫常壓下是一種無色無味氣體,空氣中含有約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體(動物植物的組成物質)和礦物燃料(天然氣,石油和煤)的主要組成部分。一噸碳在氧氣中燃燒後能產生大約3.67噸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爲12,CO2的分子量爲44,44/12=3.67)。
  我們在查看減排二氧化碳的相關計算資料時,有些提到的是“減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減少量”(以碳計,即C),因此,減排CO2與減排C,其結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對減排量的具體含義,它們之間是可以轉換的,即減排1噸碳(液碳或固碳)就相當於減排3.67噸二氧化碳。
  2、節約1度電或1公斤煤到底減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發電廠按使用能源劃分有幾種類型:一是火力發電廠,利用燃燒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氣等)所得到的熱能發電;二是水力發電廠,是將高處的河水通過導流引到下遊形成落差推動水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三是核能發電廠,利用原子反應堆中核燃料慢慢裂變所放出的熱能產生蒸汽(代替了火力發電廠中的鍋爐)驅動汽輪機再帶動發電機旋轉發電;四是風力發電場,利用風力吹動建造在塔頂上的大型槳葉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稱爲風力發電,由數座、十數座甚至數十座風力發電機組成的發電場地稱爲風力發電場。
  以上幾種方式的發電廠中,只有火力發電廠是燃燒化石能源的,才會產生二氧化碳,而我國是以火力發電爲主的國家(據統計,2006年全國發電總量2.83萬億kWh,其中火電佔83.2%,水電佔14.7%),同時,火力發電廠所使用的燃料基本上都是煤炭(有小部分的天然氣和石油),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的49%用於發電。
  因此,我們以燃燒煤炭的火力發電爲參考,計算節電的減排效益。根據專家統計:每節約 1度(千瓦時)電,就相應節約了0.4千克標準煤,同時減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塵、0.997千克二氧化碳(CO2)、0.03千克二氧化硫(SO2)、0.015千克氮氧化物(NOX)。
  爲此可以推算出以下公式計算:
  節約1度電=減排0.997千克“二氧化碳”=減排0.272千克“碳”
  節約1千克標準煤=減排2.493千克“二氧化碳”=減排0.68千克“碳”
  節約1千克原煤=減排1.781千克“二氧化碳”=減排0.486千克“碳”
  (說明:以上電的折標煤按等價值,即系數爲1度電=0.4千克標準煤,而1千克原煤=0.7143千克標準煤)
  根據相關資料報道,CO2(二氧化碳)的碳(C)排放系數(t/tce)(噸/噸標煤)中,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推薦值爲0.67、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參考值爲0.68、美國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參考值爲0.69,與以上的推算值(0.68)基本相當。應該說,該系數與火電廠的發電煤耗息息相關,發電煤耗降低、排放系數自然也有所降低。
  用同樣方法,也可以推算出節能所減排的碳粉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系數。
  3、節約1升汽油或柴油減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根據BP中國碳排放計算器提供的資料:
  節約1升汽油=減排2.3千克“二氧化碳”=減排0.627千克“碳”
  節約1升柴油=減排2.63千克“二氧化碳”=減排0.717千克“碳”
  物質密度不同重量也不同,1升水重1公斤,原油1升=0.86公斤(1噸=1.17千升=7.35桶);汽油1升=0.73公斤;煤油1升=0.82公斤;輕柴油1升=0.86公斤;重柴油1升=0.92公斤;1升蒸餾酒=0.912公斤。爲此推算:
  節約1千克汽油=減排3.15千克“二氧化碳”=減排0.86千克“碳”
  節約1千克柴油=減排3.06千克“二氧化碳”=減排0.83千克“碳”

商務部將打造“低碳示範工程”
概述

  近期,商務部將選擇1—2個城市打造“低碳示範工程”:即在城市开發區設立低碳產業示範園區,研發生產薄膜太陽能等低碳產品;同時在該城市商業核心區打造一個“零排放”綠色中心商務區,商務區內建築應用的產品正是來自於產業園區,最終實現“兩區聯動”發展。南京、杭州等城市已經展开了對該項目的爭取。

“零排放”商務區什么樣?

  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副司長孫鵬介紹,根據規劃,綠色中心商務區位於城市的核心區,面積不低於1公裏。區內以高檔商用寫字樓、高檔酒店、高檔公寓爲主,配套購物中心、娛樂服務設施。
  商務區內,所有的建築玻璃均採用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玻璃幕牆,頂部採用晶硅太陽能電池發電。建築物內使用LED節能燈照明,運用太陽能光熱技術供應熱水、運用地源熱泵等調節建築內溫度和溼度。建築材料也要採用環保新材料。

  中心商務區內的土地實行對外招標,开發商在區內興建的建築按照《綠色中心商務建築技術標準》建設。

在同一個城市中實現“自產自銷”

  “零排放”綠色中心商務區裏的低碳產品建築材料從哪裏來?
  原來,在該城市的开發區內,還將規劃一個10平方公裏的低碳產業示範園區,專門爲綠色中心商務區的建設提供各種產品技術支持。
  低碳產業示範園區鼓勵薄膜太陽能、太陽能集熱管、LED節能燈等相關企業入駐。園區的產業定位爲,重點打造太陽能光伏、太陽能光熱、LED節能燈、建築新材料、地源、水源等產業
  把這些研發、生產企業聚集起來,我國希望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兩區聯動”創意,國際上尚無先例

  孫鵬說,推動“兩區聯動”方案,是爲了打破國內低碳產業發展的瓶頸。
  受成本等因素制約,我國多數低碳產業還停留在“重研發”的層面,有的產業如光伏,雖然發展很快,但是在國內推廣緩慢,產品主要靠出口。過於依賴國際市場市場單一的後果是:產業特別容易受到國外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給產業發展埋下風險
  他對業內相關企業發出邀請,希望大家積極參與“兩區”的投資,开展國際、國內合作。綠色中心商務區在建設中,將保證示範產業園區內生產的產品,在商務區內得以全面應用。
  他同時展望,“兩區聯動”的創意,在國際上尚無先例,一旦打造成功,將成爲我國低碳技術展示、推廣、科普,甚至是旅遊的全新平臺。

低碳試點城市

  2010年8月10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決定,中國將首先在廣東、遼寧、湖北、陝西、雲南5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8市开展發展低碳產業、建設低碳城市、倡導低碳生活的試點工作。
  據發展改革委介紹,這些地區將承擔下列具體任務:編制低碳發展規劃、制定支持低碳綠色發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爲特徵的產業體系、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積極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引
低碳經濟

  到 2020 年,我國單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爲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並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據摩根士丹利預測,中國潛在的節能市場規模達8000億元。
  長期以來,我國不少地區一直單純強調GDP的增長,如今減排目標公布後,這種局面就需要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控制,由此也需要新能源行業更快地發展與成熟。
  比如,光伏電池從最前端的硅材料,到生產多晶硅的原料,到鑄錠、切片,生產電池,到生產組件,到建立電站,有完整的產業羣,通過政府宏觀政策推動和市場機制的導向下,我們的基礎力量已經开始形成了。
  但是,與此相對應,傳統行業的既有發展模式將遭到嚴峻挑战。除了傳統的鋼鐵、水泥、電力、鋁業等排放大戶外,航空業也將可能遭受挑战。鑑於全球航空業每年大約排放6.5億噸二氧化碳的現實,歐盟已經做出規定,在2012年以前,所有進出歐盟市場的全球2000多家航空公司都必須承擔減排責任。這意味着包括國航、東航、南航在內的11家擁有歐洲航线的國內航空公司都將付出巨額成本
  因此,我們需要要打造新的低碳產業鏈來解決這一問題,目前我國產業鏈的價值分布是向資源企業傾斜的,低碳經濟的發展將改變這一分布。
  首先是縮短能源、汽車、鋼鐵、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產業所引申出來的產業鏈條,把這些產業的上、下遊產業“低碳化”;其次是調整高碳產業結構,逐步降低高碳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推進產業產品利潤曲线兩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從生態設計入手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向後端延伸,形成品牌與銷售網絡,提高核心競爭力,最終使國民經濟產業結構逐步趨向低碳經濟的標準。
  同時,要推進全球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如果沒有市場機制的引入,僅僅通過企業和個人的自愿或強制行爲是無法達到減排目標的。碳交易市場資本的層面入手,通過劃分環境容量,對溫室氣體排放權進行定義,延伸出碳資產這一新型的資本類型,而碳市場的存在則爲碳資產定價流通創造了條件。
  碳交易金融資本實體經濟聯通起來,通過金融資本的力量引導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它本質上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動力機制和運行機制,是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的有機結合,代表了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
  總之,節能環保、新能源產業必將是未來各國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利潤增長點。我們必須通過各方面的不斷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經濟邁進。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