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主義

簡介
凱恩斯" alt="凱恩斯" src="http://a3.att.hudong.com/63/70/01300000185581126076705282442_s.jpg">凱恩斯

凱恩斯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凱恩斯主義認爲,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爲。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爲對商品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爲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爲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爲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主義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爲價格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爲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战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爲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解析

凱恩斯認爲,稅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在資本主義社會裏,產生經濟危機和“非自愿失業”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費投資不足。解決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靠市場經濟的自發調節,而必須靠國家的幹預,特別是財政稅收的幹預。他主張不應把年度財政收支平衡作爲理財的基本原則,只要能夠促成經濟的平衡發展,增加就業和國民所得,國家可以用發行公債,實行赤字財政的辦法刺激需求,增加政府投資,以彌補私人投資的不足。同時,國家必須用改變租稅體系等辦法,指導消費傾向,增加消費

凱恩斯認爲,收入分配懸殊,會降低消費傾向。因爲富人雖然收入很多,但他們只把一小部分用於消費,把大部分儲蓄起來;而窮人會把新增收入的絕大部分用於消費,但他們的新增收入卻很有限,這是一個矛盾。他主張用收入分配的辦法解決這個矛盾,即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用累進稅的辦法集中於國家手中,再通過政府轉移支出的辦法分配給窮人,或由政府興辦公共工程,這樣既可解決由消費傾向過低造成的消費需求不足,也可增加政府投資,從而達到刺激需求,促使供求平衡和增加就業的目的。

凱恩斯主義及其稅收思想在西方世界風行了半個多世紀,不少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曾奉若神明。在生產相對過剩的歷史條件下,凱恩斯主義及其稅收思想對於緩和資本主義國家生產與需求的矛盾,減輕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以及對第二次世界大战後西方國家經濟的發展,都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國家對經濟幹預過多,過分強調刺激需求稅收負擔重,政府开支大,規章制度繁瑣,必然會影響資本投資和生產經營的積極性。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的經濟陷入滯脹狀態,凱恩斯主義的稅收理論和政策失靈,受到西方經濟學界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等的挑战。[2]

歷史背景
<a href=凱恩斯主義" src="http://a4.att.hudong.com/54/63/01300000046969120030632916336_s.jpg">金本位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對當時感受到佔支配地位的假設和理論越來越受到衝擊的思想家,作家和藝術家之一。當物 理學开始質疑絕對時間的必要性,作家們开始質疑敘事結構,作曲家开始質疑調性的和諧是否必須的時候,凱恩斯开始質疑當時經濟學上的兩大支柱:首先是貨幣是否必須要有一個牢固的基礎,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薩伊法則認定的,如果需求減少,則供給或者價格也會相應減少,從而重新達到平衡。

凱恩斯自己與倫敦的布盧姆茨伯裏區有着緊密的聯系,而且陶醉於改變人們思想的氛圍。正是這一經歷和凡爾賽條約的籤訂使他最終決定與傳統理論決裂。1920年他寫出了《和平的經濟後果》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闡述了他認爲的凡爾賽條約的整體經濟後果,而且確立了他作爲一個有可以影響國家決策的實際從政經驗的經濟學家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國家權力和整體經濟趨勢的效果的文章,發展了貨幣政策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參照物的理論,他越來越相信經濟系統不會自動地沿着一個曲线即經濟學叫所謂的最優生產水平前進。可是他既沒有找到證據,也沒有找到一個形式來表達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經濟系統开始衝擊英國——當時居於中心地位的國家。爲了利用競爭優勢,英國按照自由貿易政策,從其它地方進口食品和其他低價值商品,並用節約出來的勞動制造高價值商品用於出口。這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使英國達到了帝國的顛峯,並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廣闊的殖民地以及其經濟和軍事上不同英國的盟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隨着德國經濟的崩潰和超通貨膨脹的來臨以及後來被稱爲蕭條的全球生產衰退的到來,對金本位經濟自動調整的特性以及以生產帶動經濟的模式的批評开始浮出水面。數十個不同的學派爭奇鬥豔。凱恩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傳播着一個簡單的觀點:蕭條之所以產生是因爲三十年代的時候在生產和投資領域有一股投機的風潮——當時的工廠和運輸網絡遠遠超出了當時個人的支付能力。對“需求不足”的重視和他創造的允許政府能夠調控經濟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的形式使當時的衆多年輕經濟學家接受他的理論和方法。

也有衆多的經濟學家反對他的理論,認爲導致蕭條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對商業的信心;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削減政府开支,從而恢復對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基本理論
凱恩斯主義" alt="凱恩斯主義" src="http://a0.att.hudong.com/28/98/01300000205379121808986592583_s.jpg">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認爲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裏對商品服務需求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症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爲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着這個選擇。存款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價格。即使是在“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爲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平,導致價格下降,從而購买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爲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爲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僱工人也是必須採取的辦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

推演邏輯
凱恩斯主義" alt="凱恩斯主義" src="http://a4.att.hudong.com/78/99/01300000205379121808993222124_s.jpg">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的推演邏輯是從充分就業开始的:

(1)以往假設的充分就業均衡建立在薩伊定律基礎之上,其前提是錯誤的,因爲總供給與總需求函數的分析結果顯示,通常情況下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其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因爲總供給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所以就業量就取決於總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費傾向,心理上的靈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對資本未來收益之預期”;

(4)政府不加幹預就等於聽任有效需求不足繼續存在,聽任失業與危機繼續存在;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而非貨幣政策,增加投資,彌補私人市場之有效需求不足。

凱恩斯之所以從宏觀的視角對大量的宏觀概念進行歸納與整合之後,使經濟學的發展开始跳出價格分析的限制,從而翻开了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嶄新一頁,是因爲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論對腐朽的自由資本主義的缺陷給予解釋和彌補。

稅收理論

凱恩斯及其繼承人都把財政稅收看作是國家幹預和調節經濟並使經濟平衡發展的重要工具,所以,他們都很重視對於財政稅收理論和政策的研究

一、稅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

凱恩斯主義" alt="凱恩斯主義" src="http://a2.att.hudong.com/55/86/01300000205379121837867403854_s.jpg">04--07年中國稅收

凱恩斯認爲,稅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在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經濟危機和“非自愿失業”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費投資不足。解決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靠市場經濟的自發調節,而必須靠國家的幹預,特別是財政稅收的幹預。他主張不應把年度財政收支平衡作爲理財的基本原則,只要能夠促成經濟的平衡發展,增加就業和國民所得,國家可以用發行公債,實行赤字財政的辦法刺激需求,增加政府投資,以彌補私人投資的不足。同時,國家必須用改變租稅體系等辦法,指導消費傾向,增加消費凱恩斯認爲,收入分配懸殊,會降低消費傾向。因爲富人雖然收入很多,但他們只把一小部分用於消費,把大部分儲蓄起來;而窮人會把新增收入的絕大部分用於消費,但他們的新增收入卻很有限,這是一個矛盾。他主張用收入分配的辦法解決這個矛盾,即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用累進稅的辦法集中於國家手中,再通過政府轉移支出的辦法分配給窮人,或由政府興辦公共工程這樣既可解決由消費傾向過低造成的消費需求不足,也可增加政府投資,從而達到刺激需求,促使供求平衡和增加就業的目的。劍橋學派更加強調發揮稅收在縮小貧富差距,實現“收入均等化”方面的作用。主張實行高額遺產稅累進稅制度,使高收入者多納稅,低收入者少納稅,並盡量使收入低的人享受稅收減免。

二、補償稅收政策

補償稅收政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漢森等人提出的一種稅收理論。漢森把稅收看作是迅速調節經濟、“熨平經濟波動”的一種工具。這種調節,通過補償稅收政策和用年度財政收支不平衡的辦法實現。他認爲這種稅收的目的在於限制繁榮時期的過分擴張,而在衰退時期停止徵收這些稅款,並退還以前所徵稅款,就可以刺激消費。同時,租稅減免的作用也很大,推行租稅減免,有時也可以制止恐慌的侵襲。但是並非所有的稅種在所有的場合,都能發揮這種作用。他認爲,對擴展中的經濟來說,社會保險稅和營業稅是發揮這種作用的理想稅種,主張對這些稅種實行機動稅率制度。在繁榮時期的後半期,逐步提高累進稅率;在繁榮達到頂點時,累進幅度要達到最大,以形成剩余基金。在繁榮由頂點轉向下降時,即應停止徵收。一旦衰退开始,就應提用以前所徵集的剩余基金。提用的方法是將基金退還納稅人,如果退還有困難,即應利用此項基金來抵補政府爲公共事業或救濟支出的擴張所形成的赤字。爲了實行補償稅收政策,必須打破年度財政收支平衡的觀念。因爲在實行累進稅制的條件下,保持財政收支平衡,經濟繁榮,稅收收入自動增加,則政府的支出也必須增加,這樣勢必增加投資消費,加大經濟膨脹的壓力;經濟衰退,稅收收入自動減少,則政府支出也必須減少,又勢必減少投資消費,加速經濟的萎縮。因此,只有在繁榮時期增收不增支,造成財政盈余;在衰退時期減收不減支,造成財政虧損(赤字),才能消除經濟波動,保持經濟平衡發展。不過,打破年度收支平衡,並不是不要收支平衡,而是要周期收支平衡。繁榮時期的財政盈余同衰退時期的財政虧損相抵,即可實現周期內的財政收支平衡。

漢森的補償稅收理論在實踐上很難行得通。由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源於其社會固有的基本矛盾,因而在國家幹預經濟的過程中也充滿荊棘。比如,在繁榮時期增稅,必然同納稅人的利益相矛盾,增稅很難推行。另外,預測繁榮和衰退發生的時間不可能很準確,補償稅收政策很難起作用;即使預測準確,由於利益集團的矛盾和立法程序限制而產生的“時滯”,也會影響補償稅收政策的實現。

三、自動穩定器

凱恩斯主義" alt="凱恩斯主義" src="http://a4.att.hudong.com/53/87/01300000237268121990870756942_s.jpg">稅收·發展·民生

自動穩定器主要是指失業補助金、其他福利轉移支付和自動改變的稅收制度。美國是實行以累進所得稅主體稅制的國家。這種稅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動伸縮性:一旦衰退开始,公司利潤和個人收入就會下降,這時即使不降低稅率稅收收入也會自動減少。而且由於實行累進稅制,稅收收入減少的幅度還要大於公司利潤和個人收入減少的幅度。這種減少,同政府在衰退時期應當實行減稅政策以刺激需求的意圖是一致的;一旦繁榮开始,公司利潤和個人收入隨之增加,這時即使不提高稅率,稅收收入也會自動增加,同樣由於實行累進稅制,稅收收入增加的幅度還要大於公司利潤和個人收入增加的幅度。這種增加,同政府抑制需求過旺的意圖是一致的。因此,薩繆爾森認爲:累進稅收制度是一個有力的和作用迅速的自動穩定器。不過,他也承認,這種自動穩定器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保證從根本上消除經濟波動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爲,爲了保持經濟穩定發展,在財政稅收上,政府應採取兩方面措施。
①根據經濟活動的趨向,及時實施有助於經濟穩定的財政稅收政策;
②要使財政稅收制度具有使經濟自動穩定的內在性能他稱前者是“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後者是自動穩定器。他認爲“自動穩定器”很重要,時時都在幫助政府進行總需求管理和穩定經濟的活動。

四、凱恩斯主義稅收思想的挑战

凱恩斯主義及其稅收思想在西方世界風行了半個多世紀,不少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曾奉若神明。在生產相對過剩的歷史條件下,凱恩斯主義及其稅收思想對於緩和資本主義國家生產與需求的矛盾,減輕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以及對第二次世界大战後西方國家經濟的發展,都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它沒有也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因此,國家對經濟幹預過多,過分強調刺激需求稅收負擔重,政府开支大,規章制度繁瑣,必然會影響資本投資和生產經營的積極性。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的經濟陷入滯脹狀態,凱恩斯主義的稅收理論和政策失靈,受到西方經濟學界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等的挑战。

重商主義开始到今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尤其是20世紀以來,政府幹預和經濟自由兩大思潮的分歧和爭論從未停止過。凱恩斯革命前,主張經濟自由的新古典理論始終居上風;凱恩斯革命後,主張政府幹預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成了主流,但主張經濟自由的聲音仍相當強烈。

相關比較
凱恩斯主義" alt="凱恩斯主義" src="http://a3.att.hudong.com/50/85/01300000237268121990850232175_s.jpg">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代表人物基德蘭德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成爲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兩大主流學派,這兩個學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認市場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認政府幹預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堅持市場的完善性,認爲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對未來具有理性預期並據此行動,因而一切經濟資源價格會迅速調整,達到市場出清,經濟自動趨向均衡。這樣,政府對經濟是一切幹預都是不必要的,也是無效的。

(1)如果政府才卻超越人們預期的突如其來的政策幹預行動,盡管短期內可能使經濟偏離均衡,取得某種小,但只會使經濟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對經濟的任何幹預都是利少弊多。

(2)不管他們的理論結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實質始終是一句話:徹底的經濟自由。新凱恩斯主義堅持市場的不完善性,認爲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不可能對未來能洞察一切並據此行動,因此一切經濟資源價格難以迅速調整並達到市場出清。

(3)經濟從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在此期間,經濟回遭受損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幹預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盡管該學派的理論結構並不景致、完善,而且說法不一。

(4)缺乏統一的理論體系,但精神實質也始終是一句話:政府幹預是必要的。

這兩派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我們不能說誰是誰非,而只能說那一派的觀點和主張較符合真實世界。從這一點看,新凱恩斯主義可能比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更符合實際些。根本原因在於,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關於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能理性預期的假定條件實在太苛刻。

人們在市場活動中爲了自己的利益,盡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獲知的信息,不斷修整與其中是一切錯誤。但由於大千世界的千變萬化,一切經濟現象無刻不在變動中,加上人們總有某種爲自己利益而欺騙和損害別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因而對所有經濟活動主體來說,信息總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作爲一種理論抽象,盡可能作出理性預期市場出清假定,但現實生活中永遠不存在這些假定的情況。可能正因爲如此,所有市場經濟國家政府都沒有按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主張去做,對經濟的形形色色幹預從未間斷過,哪怕是在經濟自由注意呼聲最強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終擔任在着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角色。

主張國家幹預經濟的新凱恩斯主義無疑繼承了傳統凱恩斯主義的衣鉢,但力圖克服傳統凱恩斯主義的不足,尋找價格粘性和市場非出清的微觀基礎,竭力證明這種“粘性”和“非出新”同樣是經濟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他們找了五花八門的“理由”來說明這種“結果”,這些“理由”有些看來很不充分,證據不足,但有兩點是值得肯定的:一是這些“理由”都是從經濟主體爲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發的,因而是合乎經濟學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建立在一個扎實的微觀基礎上;二是這些“理由”盡管各不相同,說法各異,但都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是現實經濟生活的某種反映。

顯然,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分歧和區別,並不在於認爲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要不要“理性預期”或力求“理性與其”,而在能不能“理性預期”或做到“理性預期”,也不在於認爲要不要“市場出清”,而在於能不能“市場出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這一標準看,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可能比新凱恩斯主義離真理更遠些。自80年代以來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在西方經濟學界嶄露頭角,頗有重振凱恩斯主義昔日雄風之勢。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既不同於沉緬於非真實世界抽象思辯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也不同於“空中樓閣”式的傳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它試圖把宏觀經濟學建立於堅實的微觀基礎之上,並在經濟當事人最大化原則和理性預期的假設前提下,以不完全競爭、信息不完全和相對價格剛性等實際市場的不完全性來解釋宏觀經濟波動

新老對比
1tp://a3.att.hudong.com/14/70/01300000185581126076709753780_s.jpg">相關書籍

新老凱恩斯主義本屬一脈相承,但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更爲強調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尤其是把實際市場的不完全性作爲解釋宏觀經濟波動的關鍵,這就導致新老凱恩斯主義在宏觀經濟政策的理論和實踐方面也必然存在着許多不同之外。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方面對新老凱恩斯主義作一比較分析。

一、財政政策的比較

財政政策是凱恩斯主義國家幹預和調節經濟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新老凱恩斯主義那裏都佔有重要地位。新凱恩斯主義繼承了老凱恩斯主義基本的財政思想,並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財政政策已經從單純的擴大公共开支、克服經濟危機發展到對經濟進行深度和廣度的調節,以維持長期發展。這在財政理論、政策主張等方面都有體現。

1.新老凱恩斯主義基本財政思想的差異

新老凱恩斯主義都信奉國家幹預經濟的理論,在財政政策方面就體現爲希望借助財政收入支出的變化調節總需求水平、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這是其內在邏輯的一致之處。但是,新老凱恩斯主義的基本理論前提、研究方法和面臨的經濟問題不同,他們的財政思想也存在着較大差異。

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思想集中地體現在“需求管理”上,也就是說通過財政政策調節總需求水平進而影響產出水平。蕭條使凱恩斯經濟學登上了歷史舞臺,《通論》爲治愈危機开出了一劑良方,那就是通過擴大政府开支、赤字預算爲內容的財政政策來增加總需求,改變因三大心理規律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從而使經濟恢復到充分就業水平。漢森、薩繆爾森等新古典綜合派針對战後的經濟情況,提出了補償性的財政政策,即“逆經濟風向”調節。在經濟衰退時以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在繁榮時以緊縮性的財政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同時用繁榮時的盈余來彌補蕭條時的赤字,這樣就可以熨平經濟周期,維持經濟長期發展。海勒等人提出的增長性財政政策更進一步主張,在經濟增長時仍然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用減稅赤字預算等方式刺激總需求,挖掘生產潛力,減少產量缺口

可以看出,無論是膨脹性的財政政策,還是補償性的財政政策和增長性的財政政策,都把總需求視爲調節的主要目標。他們認爲,只要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就可以隨意“創造購买力”、調節社會總需求,就不會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非自愿失業。 “滯脹”無情地驚醒了薩繆爾森等人的美夢,菲利普斯曲线描繪的通貨膨脹和失業替代關系不復存在,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體系也瀕於瓦解,新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了。

與老凱恩斯主義不同,新凱恩斯主義更強調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把實際市場的不完全性作爲解釋經濟波動的關鍵。他們認爲,由於存在着價格粘性、不完全競爭和信息不完全,“完全的自由放任會引導經濟達到一種非效率均衡”,也就是市場失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而實現長期穩定的經濟增長。

凱恩斯主義在財政政策指導思想上的又一特點在於主張“適度”的國家幹預。新凱恩斯主義沒有提出對“滯脹“的系統理論解釋,但他們顯然認同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關於“對經濟過度頻繁的幹預導致了滯脹”的觀點。他們加入了經濟當事人最大化和理性預期的假設,比老凱恩斯更爲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主張對經濟進行“粗調”。

與老凱恩斯主義僅注重對經濟進行“數量”上的調節,而且缺乏對微觀經濟運行的了解相比,新老凱恩斯主義則把財政政策的調節延深到經濟運行的內部,並強調調節的“質量”。這不能不說是宏觀經濟理論的一大進步。

2.新凱恩斯主義財政政策有效性觀點的比較

凱恩斯主義否認“古典的兩分法”,認爲名義變量的變動會引起實際變量的變動,財政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是有效的。但爲什么財政政策是有效的?名義變量變動如何引起實際變量變動?他們的論述卻不盡相同。

凱恩斯主義對財政政策有效性的論述建立在價格剛性的基礎之上。他們根據IS-LM模型,推出了需求曲线:

Y=α· +β·M/P

其中,Y是名義產出,α是財政政策乘數, 是自主性支出,包括自主消費、自主投資、政府开支和轉移支付等,β是貨幣政策乘數, M是名義貨幣供給,P是一般價格水平。

當執行財政政策時,也就是發生變動,會引起總需求水平的變動。由於假設P是不變的,則β·M/P不發生變化, 的變動就通過乘數作用,最終影響產出水平Y的變動,財政政策是有效的。

由於假設價格剛性,老凱恩斯主義得出了財政政策是有效的結論。這受到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猛烈抨擊。盧卡斯等人認爲:凱恩斯主義假定價格剛性,但又不能說明微觀上導致價格剛性的原因,缺乏說服力;價格工資是具有完全彈性的,財政政策引起的總需求變動將全部轉化爲價格工資的變動,政策是無效的。新凱恩斯主義對此從兩方面表述了他們關於財政政策有效性的觀點。

首先,他們針對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對價格剛性的質疑,提出了一系列對價格剛性或粘性的解釋,包括菜單成本理論,近似理性理論、廠商聲譽模型等,爲價格剛性或粘性提供了牢固的微觀基礎。因此,如果面對總需求的變動,P是不變的或變化緩慢,A的變動就必然能引起Y的變動,財政政策仍然是有效的。然後,他們進一步提出了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財政思想,建立了有微觀基礎的總收入決定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價格高於邊際成本,存在着超額利潤,因而廠商總是希望銷售更多的產品,這就爲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乘數效應發揮作用創造了一個前提。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能增加總支出,從而提高利潤,反過來利潤提高又增加了總支出,因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能刺激經濟增長。

在論證財政政策有效性的問題上,新老凱恩斯主義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老凱恩斯主義僅僅假設價格剛性,但卻不能解釋其原因,價格在此被作爲外生變量。而新凱恩斯則更加深入。他們一方面從微觀經濟運行上說明價格剛性或粘性的原因;一方面通過分析不完全競爭條件下財政政策對收入水平和個人福利水平的影響,從而得出財政政策是有效的結論。 新凱恩斯主義在財政政策方面並無根本創新之處,他們基本繼承了老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思想,但在國家幹預和調節的形式、手段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這種注重對經濟進行內在結構調整、主張“適度”幹預的思想應說是國家幹預經濟學說的深化,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宏觀經濟調節“質量”的提高。 [1]

產生背景
凱恩斯主義" alt="凱恩斯主義" src="http://a0.att.hudong.com/71/88/01300000287245122638881130843_s.jpg">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是作爲英國古典經濟學派的對立面出現的古典經濟學派從利己主義人性觀出發,認爲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選擇自己的道路最明智的判斷就是他本人的利益,作爲個人主義象徵的所謂經濟人”的幽靈在古典經濟學中無所不有。這種“經濟人”利己心的發揮是經由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來引導的。通過這種引導可以使社會走向私利與公益的和諧一致和經濟的平衡發展。因此,在政策方面,他們竭力反對國家幹預經濟,主張社會一切經濟活動通過市場機制自行調節,政府應力求節約,稅收數額應盡量減少,每年的財政收支都應保持平衡;稅收應盡量避免幹擾社會經濟活動。   

這種經濟自由主義和政府不幹預經濟活動的理論和以財政收支平衡爲基本原則的財政稅收思想,統治資本主義世界達一個多世紀之久。但是,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以後,生產社會性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其集中表現是20世紀30 年代初發生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經過這場危機,凱恩斯認爲古典經濟學派的理論與事實不符,通過市場自動調節機制達到均衡就業的說教已經破產。因而,他積極主張國家幹預經濟活動,使財政稅收成爲刺激有效需求,即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加強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工具。他的這些理論和政策主張後來又被劍橋學派新古典綜合學派加以補充和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曾被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所採納,並收到一定效果。   

資本主義國家管理宏觀經濟方式的觀點看,凱恩斯主義的出現是一個轉折點,即由自由放任主義轉變爲國家幹預經濟,由把收支平衡作爲理財的基本原則轉變爲以促成經濟平衡發展爲基本原則,由把稅收僅作爲收入的因素轉變爲經濟平衡發展的因素。

實質

西方學者關於大危機和凱恩斯的幾段話

凱恩斯主義" alt="凱恩斯主義" src="http://a3.att.hudong.com/20/71/01300000205379121828717283738_s.jpg">凱恩斯主義

蕭條的歲月引起人們的消沉,不滿和懷疑是廣泛而深刻的。人們又恢復了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興趣。許多人懷疑,如果資本主義會這樣輕易的崩潰,那么,一個不易利潤爲目的的警醒生產的經濟制度,一個生產資料不屬於私有而屬於共有經濟制度是不是更有意義一些呢?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國家所做的實驗上邊,特別是注意到俄國,在那裏,失業蕭條都不存在。   

凱恩斯是一個相信在必要時刻政府可以進行幹預而不相信完全放任主義的人,他堅信要使經濟周期上升,政府必須插足進來用減少失業的方法來維持購买力,這意味着“赤字开支”,但它會恢復經濟的平衡。事實上,這是“新政”已經在做的事,而凱恩斯用高度的技巧和理論的根據在他的名著《就業利息貨幣通論》一書裏加以闡釋。   

凱恩斯在致命危險威脅資本主義的世紀裏鞏固了這個社會。

實質

凱恩斯經濟學是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的直接產物,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   但是,凱恩斯從人的心理因素出發尋找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是錯誤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產社會化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凱恩斯主義掩蓋了這一本質,符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其目的在於維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適應了生產社會化需求。但並不能從本質上克服矛盾。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應該看到,凱恩斯主義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內在矛盾,起作用是有限的。 

國家對經濟的過度幹預,壓制了市場自身的調節作用,忽視了市場經濟規律。這就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在73年愈演愈烈的滯漲現象,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的局面。治理經濟停滯與治理通貨膨脹的手段恰恰相反,所以,治理一個必然導致另一現象更加嚴重。一直被奉爲經典的凱恩斯主義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爲應對經濟滯漲,各資本主義國家开始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幹預。但其影響仍然存在。   

評述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在一定時期內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求,也爲資產階級經濟發展开闢了新的方向,但抹殺了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掩蓋了失業經濟危機的真正原因,動機是維護其統治,該動機遭批判是政治上而不是學術上的批判,凱恩斯主義是一種宏觀經濟的幹預,是的當今社會對政府幹預經濟不是有無問題而是多少問題。

與羅斯福新政的相同與不同

美國大危機爆發後,羅斯福新政與凱恩斯主義不謀而合。這兩者都主張國家對經濟進行幹預。而這促成了國家幹預經濟這一新的形式的出現。凱恩斯主張採取赤字政策,通過國家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在短期內緩解了資本主義大危機帶來的災難,凱恩斯主義在二战之後被更多的國家採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而羅斯福新政,曾被媒體認爲違背了資本主義的要求,是社會主義的做法,這也與當時蘇聯經濟的成功有關。所以在羅斯福新政所採取的措施中,盡量避免國家壟斷經濟的出現。

滯脹現象

通常認爲,高通貨膨脹率和高失業率是不可能並存的。因爲,通常下,通貨膨脹可以使得就業率上升。但是,上個世紀的一次經濟危機中(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高通貨膨脹率和高失業率並存”這個事實,而使得該理論觀點被否認。 西方經濟學中政府政策有幾個目標即:經濟高增長、低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這個觀點是凱恩斯提出來的,他認爲增加貨幣供給需求增加、經濟增長、失業減少、物價上漲、通貨膨脹,減少貨幣供給需求減少、經濟停滯、失業增加、物價下跌、通貨緊縮。即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不會同時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出現了經濟增長停滯、失業增加、通貨膨脹同時存在,凱恩思主義受到質疑。

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區別
凱恩斯主義" alt="凱恩斯主義" src="http://a1.att.hudong.com/68/05/01300000185581126079052834621_s.jpg">凱恩斯主義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成爲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兩大主流學派。這兩個學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認市場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認政府幹預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堅持市場的完善性,認爲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對未來具有理性預期並據此行動,因而一切經濟資源價格會迅速調整,達到市場出清,經濟自動趨向均衡。這樣,政府對經濟是一切幹預都是不必要的,也是無效的。   

如果政府採取超越人們預期的突如其來的政策幹預行動,盡管短期內可能使經濟偏離均衡,取得某種小、但只會使經濟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對經濟的任何幹預都是利少弊多。   

不管他們的理論結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實質始終是一句話:徹底的經濟自由。新凱恩斯主義堅持市場的不完善性,認爲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不可能對未來能洞察一切並據此行動,因此一切經濟資源價格難以迅速調整並達到市場出清。   

經濟從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在此期間,經濟會遭受損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幹預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該學派的理論結構並不精致、完善,而且說法不一。   

缺乏統一的理論體系,但精神實質也始終是一句話:政府幹預是必要的。   

這兩派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我們不能說誰是誰非,而只能說哪一派的觀點和主張較符合真實世界。從這一點看,新凱恩斯主義可能比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更符合實際些。根本原因在於,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關於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能理性預期的假定條件實在太苛刻。   

人們在市場活動中爲了自己的利益,盡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獲知的信息,不斷修整與完善其中的一切錯誤。但由於世界的千變萬化,一切經濟現象無刻不在變動中,加上人們總有某種爲自己利益而欺騙和損害別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因而對所有經濟活動主體來說,信息總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作爲一種理論抽象,盡可能作出理性預期市場出清假定,但現實生活中永遠不存在這些假定的情況。可能正因爲如此,所有市場經濟國家政府都沒有按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主張去做,對經濟的形形色色幹預從未間斷過,哪怕是在經濟自由主義呼聲最強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終擔任在着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角色。   

主張國家幹預經濟的新凱恩斯主義無疑繼承了傳統凱恩斯主義的衣鉢,但力圖克服傳統凱恩斯主義的不足,尋找價格粘性和市場非出清的微觀基礎,竭力證明這種“粘性”和“非出新”同樣是經濟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他們找了五花八門的“理由”來說明這種“結果”,這些“理由”有些看來很不充分,證據不足,但有兩點是值得肯定的:一是這些“理由”都是從經濟主體爲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發的,因而是合乎經濟學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建立在一個扎實的微觀基礎上;二是這些“理由”盡管各不相同,說法各異,但都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是現實經濟生活的某種反映。   

顯然,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分歧和區別,並不在於認爲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要不要“理性預期”或力求“理性預期”,而在能不能“理性預期”或做到“理性預期”,也不在於認爲要不要“市場出清”,而在於能不能“市場出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這一標準看,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可能比新凱恩斯主義離真理更遠些。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