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負債

時代背景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企業所面臨的市場技術和社會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因素都導致了隱性負債現象在諸多企業中間存在:

(1)從市場環境看,由於賣方市場买方市場的轉變,使得廠商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企業產品銷售品種和數量變得難以預測,一些企業由於不能及時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而被淘汰;另一些企業雖然沒有被淘汰,但卻不堪重負,掙扎在“死亡”线上;只有少數企業成了市場的弄潮兒,引領市場潮流;

(2)從技術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電子技術爲基礎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使一些企業實現生產的高度電腦化、自動化,主要表現爲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制造等先進制造技術的廣泛應用,相應地形成了柔性制造系統、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準時制造系統(JIT)等生產模式、管理體系和組織方式,導致軟硬件投資巨大,專業人員薪金提高,研究开發費用增加,從而加重了企業的負擔;

(3)從社會環境看,隨着人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行爲更加個性化,需求多元化,使企業產品更新、淘汰速度加快,生產周期也大大縮短。由於現代社會需求的多變性、市場競爭的激烈性,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他們應以市場爲導向,從傳統的追求“規模經濟”爲目標的大批量專業化生產方式轉變爲能對顧客多樣化的需求迅速做出反應的“顧客化”生產方式,以保證能在較短時間內生產出不同的產品,及時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4)從企業內部法人治理結構看,從原先單一的廠長負責制,逐步演變成多元的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人員等組成的管理機制。然而,在其演變過程中,一些企業股東大會很少召开,監事會形同虛設,在股權高度分散的情況下,大部分股東並不直接參與公司事務的管理。這樣,公司控制權就落入少數擁有較多股份的大股東手裏,他們有能力,也有動機,通過直接轉移、操縱股價、關聯方交易、關聯方融資等方式從其他股東向自己轉移財富。同時,各種制衡因素也在同步增長,使公司治理逐步規範化。

本質內涵

市場技術和社會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企業如果不能適應或跟上外部環境的變化,就會產生一系列的隱性的(或潛在的)負債。盡管這種負債表面上看還沒有真正發生,也不能用貨幣準確地計量,但它已經潛移默化地潛伏在企業的機體之中,而且還在不斷地變化。

隱性負債是相對於顯性負債而言的,是由於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內部資源管理不善等原因形成的未通過現實的交易事項,在會計账戶中尚未真實記錄的,難以完全用貨幣進行計量的各種潛在的負債。如企業技術落後、人才匱乏、設備陳舊、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等等。

產生原因
基於企業的傳統產生
負債" alt="中國高校也會存在隱性負債" src="http://a0.att.hudong.com/70/87/01300000342361125017875668754_s.jpg">中國高校也會存在隱性負債

這個傳統可以是企業的制度明文規定的,也可能是沒有明文規定,但是一直執行的。例如中國大部分國有企業名義工資低於同行業民營企業或者外資企業,但是國有企業給職工提供住房、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使實際收入差距遠小於名義差距。在企業的職工構成較年輕時,企業的醫療支出不多,經營成果還不錯。但是隨着職工結構老齡化,醫療費用會突然進入高峯期,企業的效益也直线下降。

基於某種先決條件的改變而產生

企業擁有某項資產是有條件的,例如國有企業擁有的土地,可以暫時不繳納土地出讓金。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同樣地塊的土地出讓金價格暴漲。當國有企業進行改制或者改變土地用途時,需要補繳的土地出讓金必須按照新標準繳納,其金額已經接近或者超過了土地上建築物的重估價值。此外,許多國有企業曾經享受了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例如低息貸款稅法規定外的減稅免稅政策,在企業轉制後,地方政府很有可能要求企業償還這些優惠的款項。 

基於法律規定而產生

企業因面臨轉型或者關停並轉而關閉部分工廠時,對部分員工需要支付法律規定的賠償金。中國目前的賠償金是根據工齡計算的,一般是在企業服務一年,賠償一個月的金額。可以預計,隨着中國對勞動者保護的加強,企業爲此而支付的金額會越來越大,可能逐步與國際接軌。以最近美國福特汽車裁員爲例,福特汽車爲每個員工支付了6萬美金,這個標準是按照這些職工需要轉換勞動技能,必須重新接受大學教育4年,每年學費1.5萬美元的。

基於新的政府目標而產生

這種類型的隱性負債包括:政府在勞動者保護、產品質量賠償標準、環境保護方面標準的提高,企業必須爲此改造設備、改進生產工藝而增加的支出。例如,中國政府籤署了一項國際條約,要求減少廢氣的排放,那么設備不達標的企業必須爲設備改造增加支出。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的這些規定不是無規律可循的。因爲中國過去對消費者和勞動者的保護不足,國內標準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通行標準有很大差距。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必須適應越來越高的標準,那些勉強達到中國國內標準的企業必須去適應新的標準,企業將來的資本支出盈利必然受到很大的影響。

法人治理結構制約機制失效

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制約機制失效也是形成企業隱性負債的主要動因之一。企業治理結構就是企業所有權合約的具體運行機制,但在現實運行中卻有不少企業失去了制衡機制。如四川長虹管理層決策失誤和高層管理者的私心作祟等因素導致2004年報虧37億元之多。其決策失誤表現爲:多元化战略失敗、資源管理失誤、營銷機制出錯;其高層管理者私心表現爲:儲備能量,伺機計提,其目的造成企業虧損的假象,以便低價收購,轉移資產

自於衆多企業的競爭,消費消費行爲不斷變化,產品層出不窮,替代品也陸續出現,使企業原有很暢銷的產品轉眼間就變得滯銷了,市場的份額也在一天天減少,盡管企業採取了一系列促銷措施,如廣告、降價等,但銷售額還是逐年下降。企業收入的減少,自然會導致利潤的下降。要增加收入,提高盈利能力,必須在人才、技術、設備、廣告、包裝等方面加大投入,如是企業隱性的、潛在的負債,逐漸變爲現實的支出或顯性的負債

企業人才、技術方面的落後

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就是人才,企業不能適應市場環境變化,關鍵就是缺乏人才,但人才的投資代價卻是很高的,從培養或引進人才費用看,其培訓費、工資獎金住房相關的設備、軟件設施等其費用也是相當驚人的,而如何發揮人才的聰明才智更是需要一系列激勵措施。只有加大人才的投入,充分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於是人才的投入費用也可能形成企業現實的負債

技術與人才是密切相關的,新技術研發依靠人才,其研發費用更是高得驚人,而引進技術,如購入專利技術等,其費用有時比开發技術費用還要多。這樣一來,人才、技術方面的投入更促使企業隱性負債向顯性負債轉化。

設備更新的影響

由於新技術日新月異、生產組織方式的變更、原有的設備其功能、先進程度日益退化,甚至淘汰,特別是計算機集成制造(CIMS)技術的興起,一些發達國家企業生產達到了高度的計算機化和自動化,而中國絕大部分企業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均與世界發達國家有着不小的差距。爲了適應新的技術發展的需要,縮小與發達國家企業差距,亟待購买更先進的設備及其軟件設施與技術,這樣一來必須要投入巨額資金,也自然會形成企業新的現實的負債

其他方面看隱性負債形成

其構成因素主要有企業領導人的觀念陳舊,經營理念不能適 應市場的變化;企業品牌意識不強,沒有形成拳頭產品;盲目擴張,財務運籌失當導致資金鏈條斷裂;缺 乏誠信經營等等,或者由於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造成企業隱性負債的形成。

存在根源

隱性負債主要來自企業政府職能的直接承擔,這樣的隱性負債比較常見,例如國有企業的許多福利,國外企業對職工再就業培訓費用的承擔;隱性負債也有政府運作不規範的結果,政府對部分國有企業用地緩收土地出讓金的政策顯然有失公平,單是企業一旦改制,對土地出讓金的“秋後算账”又給企業造成巨大的負擔。

由於中國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期,政府的目標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轉向“建設和諧社會”,一系列法規的調整將使隱性負債這個問題逐步顯現。可以預計,隨着中國法規的完善和在國際上承擔的義務的增加,未來20年將是中國企業大量隱性負債大量顯性化的時期。

基本危害

隱性負債具備隱蔽性,意外事故往往會讓隱性負債提前爆發。是公司面臨危險境地,嚴重的可能直接導致破產

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目前陷入了破產的傳言中,債券也被穆迪等機構降級。陷入今日的困境,與通用汽車龐大的醫療負擔有很大的關系。追溯到20多年前,當時的CEO 和工會達成協議,工資保持穩定,但是爲職工負擔醫療費用。醫療費用的增長超過了預期,通用汽車難以自拔。

意外事故

意外事故往往會讓隱性負債提前爆發。2005年底,吉林化工的事故發生後,政府的環保意識上升。當廣東省發現北江的水質被污染後,斷然關閉了上市公司中金嶺南在韶關市的工廠,如果不進行改造,這個工廠可能被永久關閉。而今天許多鋼鐵股價格低於淨資產,與投資者對隱性負債的預期關系很大。

忽視隱形負債會讓並購方輸掉整個交易。一個有名的案例就是ABB公司並購美國某石棉生產企業,對消費訴訟準備不足,最後被消費者的索賠搞得焦頭爛額,只好低價賣掉。

區別分析

隱性負債不是表外負債,也不是或有負債。盡管隱性負債與表外負債或有負債一樣,不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示。

表外負債一般是指由於表外融資帶來的債務,是基於一系列契約產生的。主要形式有長期租賃合資經營資產證券化和金融創新企業進行大量的表外融資主要是將債務置於資產負債表外,可以明顯地改善財務報表的質量,增加融資額度或有負債指基於某種特定的法律關系而產生的,當某種法律條件成就時,一方依據對方的請求而應當履行的某種額外責任和義務;但當條件不成就時,該責任或義務不會存在,一般是指由於擔保訴訟失敗而帶來的債務

隱性負債與表外負債或有負債的區別在於
第一,它不是基於明確有形的合同產生的,不可能通過律師盡職調查等手段來獲得必要的信息;
第二,它的金額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法律的改變而變化,而表外負債或有負債有確定的金額或者最大可能的金額
第三,大部分隱性負債最終會會顯性化,而表外負債不會顯性化,或有負債在條件不成就時,就會不存在。

基本評估
養老金缺口" alt="中國高達6萬億元養老金缺口" src="http://a4.att.hudong.com/02/56/01300000108314122768560905040_s.jpg">中國高達6萬億元養老金缺口

隱性負債不是企業財務會計系統刻意隱瞞的結果,因此靠審計,評估等專業程序難以發現。而採用收益現值法,市場價格乘數法等方法得到的企業價值如果低於企業資產評估價值加總,難以得到資產佔有單位特別是國資管理部門的確認。對投資方來說,不評估隱性負債,盲目支付了高溢價,爲以後的整合帶來一定的負擔。因此,評估企業的隱性負債,是資本交易的必要手段。一般來說,大部分隱性負債的顯性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一旦外部環境發生重大的變化,隱形債務會立刻顯性化。如果具備一個規模大、層次多、成熟的資本市場股價會隨時反映隱性負債帶來的影響,股價對淨資產折價就是企業的隱性負債數額。政策層面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投資者對股價的重估。而沒有資本市場的指引,企業的隱性負債需要其它的手段進行評估。

投資者要想準確評估隱性負債企業價值的影響,可以採用以下辦法:
1、假設买入企業後不產生任何協同效應,在清算的假設下對企業進行估值,這樣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資產交易中受到的一系列限制,需要支付的各種費用,就是企業的隱性負債
2、尋找資本市場的類似公司,根據市淨率和市盈率等指標估算企業價值,對行業板塊共同下跌的因素進行評估。
3、對員工的年齡結構和勞動福利安排進行評估,企業員工提供的高福利往往表現爲大量的非經營資產或者高額非經營所必需的費用。基於工資剛性的特點,投資方必需考慮維持同樣支出成本,預提相應的費用。例如每個40歲以上的員工每年醫藥費支出比30歲的員工高出1000元,投資方應該根據職工的年齡結構變化來預提該費用
4、按照最嚴格的標準對公司產品進行評估,匡算環保成本勞動保護成本預測資本支出利息負擔。如果產品對人體有害,提取足夠的賠償基金必不可少;
5、對法律法規的現行規定和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如果企業過去的經營行爲要涉及大量的灰色活動,而政府把反商業賄賂作爲執政目標,投資者必需預提訴訟費用,建立賠償準備金

建議措施

一些企業在面臨外部環境、內部條件挑战的同時,企業領導人站在战略高度運籌帷幄,及時掌握市場需求的動態信息,充分調動企業內部資源,提供市場所需的產品服務;同時,加大企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爲研究开發新技術提供新的動能,爲企業發展準備了後勁動力,也爲企業打造品牌、引領市場潮流、化企業隱性負債爲顯性收益創造了條件。

企業家應站在战略高度,縱覽全局、運籌帷幄

在現代社會中,企業成爲最活躍的市場主體,而領導者的战略思維是至關重要的,他們的行爲取向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着決定性的作用。一個企業市場上的競爭,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企業領導人战略智慧的競爭。每一個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不盡相同,而且在經營實踐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又處於不斷的變化狀態,企業的領導者應分析研究企業經營战略如何能動地適應外部環境,使其战略隨外部環境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變化。

企業經營的實質就是在這種復雜多變的內部條件和形勢下,解決企業外部環境、內部條件和經營目標三者的動態平衡。企業決策者應根據外部環境的形勢和變化,調整企業內部的資源,並通過正確有效的經營战略,使內部環境條件達到協調平衡,從而實現企業目標。因而企業應根據市場的變化調整營銷策略,根據消費者的變化調整產品策略,盡可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滿足消費需求,在人才技術方面應從战略角度去考慮,積極培養和引進人才,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使本企業技術處於市場領先地位,並樹立品牌意識,使企業產品引領市場潮流,從而獲得超額利潤,這樣才能化隱性負債爲顯性收益

及時掌握市場需求競爭,調動企業內部資源

企業外部的市場環境瞬息萬變,風險與機會並存,只有及時搜集、傳遞、加工、處理市場需求、競爭方面的信息才能使企業緊跟市場潮流,踏準市場節拍,才能提高企業競爭力

首先,要及時捕捉市場需求變化的信息,了解分析顧客對本廠產品價格、質量、功能、構造、包裝及售後服務等方面的信息,並及時反饋到企業的信息處理中心;

其次,企業要充分掌握市場技術方面的信息,特別是國內外同行業技術研究進度、科研成果及目前已銷售產品技術含量,本企業產品技術方面與同行業先進技術比較還存在哪些差距,並在技術、人才培養引進方面下工夫;

第三,將企業外部信息與企業內部資源相結合,通過信息傳遞和交流將企業內各部門各環節的各種人思想與行動協調統一起來,在產品技術、工藝流程等方面與先進廠家進行對比,尋找差距,找出解決方法與途徑,始終走在市場的前列。

人才培養、引進與技術創新战略

當今世界,企業經濟效益已由靠簡單的外延式擴大再生產轉向依靠內涵式擴大再生產,即由原先的靠增加生產資料、勞動力等實體性生產要素的數量轉向通過技術創新、改善實體性生產要素的質量,提高產品的品質和性能;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降低其在制造過程中的物耗,提高產品競爭力

建立企業科技信息網絡,加強科技投入、自主創新企業核心技術

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並發展壯大,應對相關科技發展狀況了如指掌,特別是科技前沿動態信息應及時跟蹤。因此,建立企業科技信息網絡,及時了解和掌握相關科技信息,並儲存和積累,爲企業技術研發服務企業核心技術研發,首先要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企業主要領導要重視技術研發工作,在組織領導、人員配備、硬件、軟件等方面都要爲圍繞企業核心技術研發提供保障。只有核心技術始終處於同行業領先地位,企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科研、人才培養、引進與使用

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在於人才,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人才是最關鍵、最根本的因素。實現現代化,必須靠知識靠人才,人才是企業無形資產中最寶貴的資源,是無形資本的攜帶者,企業優勢來源於人才優勢,企業資本的主體來自於它的攜帶者--人才。

而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企業不僅要有財力方面的投入,還要有組織管理方面的系統安排,如對人才的培訓、到知名大學相關專業進修,甚至出國留學等,既要花費一定的代價,還要善於管理

而引進人才雖說比培養人才所花時間短,但短期內投入卻比較多,如工資住房、軟硬件設備的提供等等,其代價相當大。而如何使用人才更是大有學問。如何在人才管理方面引進競爭、約束激勵機制企業領導者所要面對的問題。企業機制總是在不同層面上,不同程度上束縛着人們的創造力。

機制力的設計就是機制創新,好的機制應盡量減少人爲的因素,表現爲一種自動的、良性的、有效的運作方式。對人才的引進與使用也要有一個良好的機制,以便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並使他們的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爲生產力

打造企業品牌,引領市場潮流

產品的科技含量只僅僅構成品牌產品的要素之一,企業產品要成爲品牌需要付出一系列努力。

每個品牌的形成都是經濟和文化相結合的共同體,這種文化底蕴決定了其在客戶中具有獨特親和力和滲透力,是企業競爭的核心部分,品牌效應就在於品牌和消費者之間通過互動可以形成親密、持久、穩定的關系,這只能靠品牌服務的實施,才能使品牌產品的魅力深深根植於消費者心目中,從而使顧客心理產生強烈的歸屬感,產生品牌忠誠,也樹立了企業的良好形象。消費者購买的雖然是商品,但選擇的卻是形象。

名牌作爲聲望、印象、信譽、質量、服務、感覺爲消費者帶來物質利益與心理享受。從而使名牌這個無形資產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能爲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巨額財富,從而化企業隱性負債爲顯性收益

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機制

企業治理結構的主體是多元的,主體的多元性決定權利的分散性。

企業所有權如何在多元主體之間配置以及分散的權利如何協調,這就是企業治理結構所要解決的問題。企業治理結構就是企業所有權合約的具體運行機制。常見的法人治理結構主要有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經理人員共同組成,這些權利機關的協調運作依賴於有效的投票機制、監督機制以及經理激勵機制和僱員的參與機制等等。該機制的設計強調在管理上相互制衡作用,避免公司控制權落入少數擁有較多股份的大股東手裏,規避投資風險,穩健經營,嚴格遵守重大決策應遵循的規則和程序。[1]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