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FiscalPolicy)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

財政政策" alt="財政政策" src="http://a2.att.hudong.com/00/37/01300000205379121816373771367_s.jpg">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
財政支出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總需求,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反之則壓抑總需求,減少國民收入稅收國民收入是一種收縮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稅收,可以抑制總需求從而減少國民收入,反之,則刺激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它由國家制定,代表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並受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相應的經濟關系制約。
財政政策是國家整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同其他經濟政策有着密切的聯系。財政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要有金融政策、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經濟政策的協調配合。
政府支出有兩種形式:其一是政府購买,指的是政府在物品和勞務上的花費——購买坦克、修建道路、支付法官的薪水、等等,其次是政府轉移支付,以提高某些羣體(如老人或失業者)的收入
稅收財政政策的另一種形式,它通過兩種途徑影響整體經濟。首先,稅收影響人們的收入。此外,稅收還能影響物品生產要素,因而也能影響激勵機制行爲方式。
其內容包括:社會總產品國民收入分配政策、預算收支政策、稅收政策、財政投資政策、財政補貼政策、國債政策、預算外資金收支政策等,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形成與發展

財政政策是隨着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而不斷發展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由於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制約,國

財政政策" alt="財政政策" src="http://a1.att.hudong.com/31/41/01300000205379121816412463333_s.jpg">早期資本積累
家不可能大規模組織社會經濟生活。奴隸主和地主階級的財政政策主要爲鞏固其統治地位的政治職能服務。在資本積累階段和資本主義形成時期,統治者一般都推行掠奪性財政政策,以加速資本積累的過程。早期的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實行簡政輕稅、預算平衡的財政政策,以利於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生產社會化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的經濟職能逐漸增強,財政政策不僅爲實現國家政治職能服務,而且成爲政府幹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工具。

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產生,財政政策成爲調節經濟、挽救經濟危機的重要手段:常常在經濟蕭條時期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刺激社會總需求,加快經濟復蘇;在經濟高漲時期,則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以減少社會總需求,延緩經濟危機的來臨。社會主義國家由於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爲主體的經濟制度,國家集中了全體人民的意志,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能自覺地根據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制定財政政策。一方面促進人民民主政權的鞏固,一方面組織和協調社會經濟生活,爲鞏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滿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服務

綜述
一、財政的構成與財政政策工具
國家財政政府收入支出兩個方面構成,其中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購买和轉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則包含稅收公債兩個部分。
政府支出是指整個國家中各級政府支出的總和,由具體的支出項目構成,主要可以分爲政府購买和政府轉移支付兩類。政府購买是指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买,如購买軍需品、機關公用品、政府僱員報酬、公共項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屬於政府購买。政府購买支出是決定國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規模直接關系到社會總需求的增減。購买支出對整個社會總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調節作用。政府轉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會福利保險、貧困救濟和補助等方面的支出轉移支付不能算作國民收入的組成部分,它所做的僅僅是通過政府將收入在不同社會成員之間進行轉移和重新分配
再看政府的收入稅收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國家爲了實現其職能按照法律預先規定的標準,強制的、無償的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與政府購买支出轉移支付一樣,稅收同樣具有乘數效應,即稅收的變動對國民收入的變動具有倍增作用。當政府稅收不足以彌補政府支出時,就會發行公債,使公債成爲政府財政收入的又一組成部分。公債是政府對公衆的債務,或公衆對政府的債務。它不同於稅收,是政府運用信用形式籌集財政資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和地方政府的債務

二、自動穩定與斟酌使用
財政政策" alt="財政政策" src="http://a0.att.hudong.com/35/64/01300000236999121989649311116_s.jpg">經濟增長的同時要防止通貨膨脹

1、自動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幹擾對國民收入衝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需政府採取任何行動。
2、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要審時度勢,主動採取一些財政措施,變動支出水平或稅收以穩定總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價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當認爲總需求非常低,出現經濟衰退時,政府應該通過削減稅收、降低稅率、增加支出或雙管齊下以刺激總需求。反之,當認爲總需求非常高,出現通貨膨脹時,政府應該增加稅收或者削減开支,以抑制總需求。前者成爲擴張型財政政策,後者成爲緊縮性財政政策。

三、功能財政預算盈余
根據權衡性財政政策,政府在財政方面的積極政策主要是爲了實現無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水平。當實現這一目標時,預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這樣的財政爲功能財政預算赤字是政府財政支出大於收入的差額。實行擴張型財政政策,即減稅和擴大政府支出就會造成預算赤字預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過支出余額。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即增稅和減少政府支出,會產生預算盈余。
年度平衡預算,要求每個財政年度的收支平衡。這是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前普遍採取的政策原則。後來這個原則遭到了凱恩斯主義者的攻擊。他們認爲,衰退時,稅收必然會隨收入的減少而減少。如果堅持年度平衡預算的觀點,那么爲了減少赤字,只有減少政府支出或者提高稅率,其結果會加深衰退;當經濟過熱,出現通貨膨脹時,稅收必然會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爲了減少盈余,只有增加政府孩子出或者降低稅率,其結果反而會加劇通貨膨脹。這樣,堅持年度平衡預算只會使經濟波動更加嚴重。

四、充分就業預算盈余與財政政策方向
所謂充分就業預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在充分就業國民收入水平即潛在的國民收入水平上所產生的政府預算盈余。如果這種盈余爲負值,就是充分就業預算赤字。它不同於實際的預算盈余,實際的預算盈余是以實際的國民收入水平來衡量預算狀況的,因此二者的差別就在於充分就業國民收入與實際的國民收入水平的差額。一般來講,當實際國民收入水平高於充分就業國民收入水平時,則充分就業預算盈余小於實際預算盈余;若實際國民收入水平低於充分就業國民收入水平,則充分就業預算盈余大於實際預算盈余。當然,也會出現實際國民收入和潛在的國民收入相等,因而充分就業預算盈余與實際預算盈余相等的情況。

五、赤字公債
財政政策" alt="財政政策" src="http://a1.att.hudong.com/78/67/01300000236999121989675473812_s.jpg">美國歷年財政赤字

按照功能財政的思想,战後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幹預經濟的積極的財政政策。這種政策從理論上說是逆經濟風向行事的“相機抉擇”,但是事實上多數是搞擴張性財政政策,結果是財政赤字的上升和國家債務的積累。財政赤字預算开支超過收入的結果。
彌補赤字的途徑有:借債和出售政府資產。政府借債又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向中央銀行借債,另一類是向國內公衆借債。公債作爲政府取得收入的一種形式可以爲預算赤字融資,使赤字得到彌補。然而,政府發行了公債要還本付息,一年年末清償的債務會逐漸積累成巨大的債務淨存量,這些債務淨存量所要支付的利息又構成政府預算支出中一個十分龐大的支出

六、西方財政的分級管理模式
根據財權和事權相一致的原則,西方國家普遍採取分級管理財政體制。在財政分級管理體制下,稅收被劃分爲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與地方共享稅三種,分別規定爲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來源;支出也同樣被劃分爲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並各自規定了相應的支出範圍。至於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調節,則主要依靠稅收返還制度和中央政府支出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補助形式進行,中央政府財政預算與地方財政預算各自分开,自求平衡。
供給學派財政政策

供給學派財政政策(supply-sideeconomicsfiscalpolicy)主張降低累進所得稅率,改革社會福利制度,實現預算平衡的一種財政政策觀點。同凱恩斯主義財政政策相對立。

降低累進所得稅率的觀點

財政政策" alt="財政政策" src="http://a4.att.hudong.com/31/69/01300000236999121989691261315_s.jpg">現今個人所得稅的徵收方法就是累進稅率

供給學派斷言,在經濟增長的自然動力被窒息的地方用財政支出刺激需求的增長,只能帶來通貨膨脹,而累進的高所得稅率則是窒息經濟增長和抑制生產發展的主要障礙。

供給學派認爲減稅,特別是降低邊際稅率,可以對經濟產生多方面的積極影響,如鼓勵人們加班加點,積極經營,推遲退休,縮短待業期,從而提高收入。這樣人們就可以有更多的錢用於支出,特別是有更多的錢用於儲蓄,而儲蓄收入刺激相結合,又可以鼓勵投資。在這一點上,正好體現出它與凱恩斯學派認爲減稅的作用只在於增加總需求的不同着眼點。供給學派主張,減稅必須按照激勵儲蓄和工作並給投資者以鼓舞的方向去設計,主張實行累進稅公司稅的削減。它與主張對高收入階層增稅而僅僅對低收入階層減稅的自由主義者完全對立。供給學派認爲,當高額累進稅率阻止企業家積累財富時,社會遭受的損失遠較稅收爲多,它喪失的是企業家發展自己事業時所具有的發明革新、敢冒風險創新的精神(見供給學派稅收思想)。

改革福利制度的觀點
供給學派認爲,在財政支出方面對經濟增長起窒息作用的是社會福利开支。他們認爲所得轉移──福利社會保險失業補助等等,對個人進取心的消極影響和高累進所得稅率相同。這是由於救濟金的水平並不比個人從工作中得到的淨所得低多少,在發放救濟、津貼前對申請人作家庭調查以後所公开課徵的實際稅率,使領救濟金變成一些人賺取另一些人個人所得行爲。因此這種制度鼓勵的是那些不想幹活的人,而挫傷的則是積極進取的人。他們認爲,美國現行的福利制度在許多場合使靠福利爲生的人獲得超過許多辛勤工作者淨所得水平的救濟金。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將會導致更高的失業率。工人們知道失業救濟金將幫助自己渡過失業期後情愿找季節性工作,而僱主則愿意在淡季辭退工人,因爲工人可以領到失業補助。供給學派抨擊美國聯邦政府的福利政策是過時的凱恩斯觀點的體現。它只關心維持個人的收入水平,而不管他們是否工作和儲蓄,只要能消費就行。當人們靠領取失

財政政策" alt="財政政策" src="http://a0.att.hudong.com/37/39/01300000205379121816398115555_s.gif">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相互配合
業救濟比靠辛勤工作能生活得一樣好甚至更好時,這種制度就是完全荒謬的。

實現預算平衡觀點
供給學派反對赤字財政政策。他們認爲,預算赤字的增加只能剝奪私營企業所需要的資本,並且造成金融市場的“擠出效應”;或者當政府所發生的虧空是用增加貨幣發行量去彌補時,就會造成通貨膨脹。如果說稅收和政府开支等量增加,那么私營企業的積極性受到挫傷又會使經濟進一步蕭條。他們雖然反對赤字財政,卻不贊成把平衡預算作爲實行減稅的前提條件。他們把主張先有財政盈余再實行減稅的人稱爲“傳統的預算平衡論者”加以抨擊。他們認爲,對付大手大腳花錢的自由主義者的最好辦法,就是把減稅置於優先地位。供給學派還反對赤字財政造成通貨膨脹的見解。他們指出,通貨膨脹基本上是一種貨幣現象。如果美國聯邦儲備系統不適當地增加貨幣供應量,那么不管預算是否平衡也會發生通貨膨脹。如果財政部向公衆出售自己的全部債券以彌補赤字,那只不過是把等量的私人儲蓄吸收過來並且提高利息率。把私人投資者從市場上排擠出去肯定不是一種合適的做法,但它不是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不超額增加貨幣數量,就不會有物價水平的普遍上漲。

財政政策的種類

(1)擴張性財政政策(又稱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的總需求;增加國債支出大於收入,出現財政赤字來實現:

(2)緊縮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減少和抑制總需求

(3)中性財政政策是指財政分配活動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保持中性。

財政政策的手段

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稅收預算國債購买性支出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
財政政策" alt="財政政策" src="http://a2.att.hudong.com/64/37/01300000205379121816379339924_s.jpg">財政政策----加息

國家爲實現財政政策目標所採取的經濟、法律、行政措施的總和。

經濟措施主要指財政槓杆;法律措施是通過立法來規範各種財政分配關系和財政支行爲,對違法活動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運用政府機關的行政權力予以幹預。

財政政策手段的選擇是由財政政策的性質及其目標所決定的。財政政策的階級性質和具體目標不同,所採取的手段也不同。

中國財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有:

①國家預算。主要通過預算收支規模及平衡狀態的確定、收支結構的安排和調整來實現財政政策目標。

稅收。主要通過稅種稅率來確定和保證國家財政收入,調節社會經濟分配關系,以滿足國家履行政治經濟職能財力需要,促進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和社會的公平分配

財政投資。通過國家預算撥款和引導預算外資金的流向、流量,以實現鞏固和壯大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調節產業結構的目的。

財政補貼。它是國家根據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和一定時期的政策需要,通過財政轉移的形式直接或間接地

財政政策" alt="財政政策" src="http://a0.att.hudong.com/50/38/01300000205379121816389945024_s.jpg">中國07年財政政策效果
對農民、企業、職工和城鎮居民實行財政補助,以達到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和社會安定的目的。

財政信用。是國家按照有償原則,籌集和使用財政資金的一種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國內發行公債和專項債券,在國外發行政府債券,向外國政府或國際金融組織借款,以及對預算資金實行周轉有償使用等形式。

財政立法和執法。是國家通過立法形式對財政政策予以法律認定,並對各種違反財政法規的行爲(如違反稅法偷稅抗稅行爲等),訴諸司法機關按照法律條文的規定予以審理和制裁,以保證財政政策目標的實現。

財政監察。是實現財政政策目標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國家通過財政部門對國營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團體及其工作人員執行財政政策和財政紀律的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

財政政策的調節方式

現代國家的財政政策,都是隨着不同時期政治和經濟發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斷調整的。但這種調整在一定時期內又

財政政策" alt="財政政策" src="http://a2.att.hudong.com/77/66/01300000236999121989666605825_s.jpg">財政政策需要微調,不能大動
保持相對穩定性。主要的調節方式有:

①動態調節。即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規定相應的財政政策。

②總體調節。即從全局上組織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經濟與社會事業之間平衡協調發展的財政政策。

③主動調節。即基於對經濟發展狀況的認識而制定的有針對性的政策。調節經濟財政政策,有膨脹性財政政策、縮性財政政策、平衡性財政政策、總量調節政策和結構調節政策等。

參考詞條
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   貨幣供給   財政赤字   政府支出   自助穩定器   預算盈余   市場經濟   宏觀調控  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   轉移支付
參考資料

《西方經濟學》高鴻業
財政理論與財政政策》蘇明
中國人民銀行www.pbc.gov.cn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