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資平臺



地方融資平臺

所謂地方融資平臺,就是指地方政府發起設立,通過劃撥土地、股權、規費、國債資產,迅速包裝出一個資產現金流均可達融資標準的公司,必要時再輔之以財政補貼作爲還款承諾,以實現承接各路資金的目的,進而將資金運用於市政建設、公用事業等肥瘠不一的項目

地方融資平臺的形式: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主要表現形式爲地方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簡稱“城投公司”)。 漫畫圖解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其名稱可以是某城建开發公司、城建資產經營公司等。

地方融資平臺的由來:1994年分稅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客觀上加強了中央政府的財力,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財力,而轉移、支付制度又不完善,這也直接影響了地方政府的財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要承擔大量的公共事務支出

在這種情況下,導致了地方政府負債機制轉換體制改革的相對滯後,再加上地方可用財力不足產生的壓力,使預算法禁止地方財政負債的“明規則”,被事實上的普遍負債這一“潛規則”強制替代,也催生了許多地方領導幹部扭曲的負債觀,即借債不怕還錢、自己借別人還、不還錢還能借到錢的錯誤邏輯,進一步助長了地方政府的盲目舉債,從而在地方上催生了“前人借錢、後人還債”的奇怪現象,對於地方政府官員而言,“誰借的越多,誰在任期內的政績就越大”,這種機制也讓地方政府官員存在強烈的借債動力。

地方融資平臺風險風險的累積:2010年,隨着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數量和融資規模的飛速發展,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負債規模也在急劇膨脹。大規模的投融資也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居高不下的舉債。“地方債”再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有消息稱,地方債務在短短幾個月內,已經從4萬億飆升到7萬億。據有關專家分析,高達7萬億甚至更多的地方債務,可能會拖垮中國經濟剛剛復蘇的腳步。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銀監會召开的2010年第二次經濟金融形勢分析通報會議上介紹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爲7.38萬億元,同比增長70.4%。佔一般貸款余額的20.4%,全年新增貸款3.05萬億元,佔全部新增一般貸款的34.5%。這離世界公認的警戒线60%已經很接近了。可見在2009年,爲應對金融危機衝擊,地方政府圈錢之猛。

來自銀監會統計數據顯示:到2009年5月末,全國各省、區、直轄市合計設立8221家投融資平臺公司,其中縣級平臺高達4907家。而從地方平臺公司貸款債務與地方政府財力對比看,債務率爲97.8%,部分城市平臺公司貸款債務率超過200%。

風險的實質: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地方融資平臺最大的風險,在於把地方政府基礎建設和公共事業產生的債務信貸化。

9115f7789feec9.jpg">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形式與特徵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通常是指地方政府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發起設立授權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或土地开發的市政實體公司。通過搭建融資平臺,地方政府意在解決轄內城市建設、公共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問題,實現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建設職能市場化運作。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主要表現形式爲地方城市建設投資公司(以下簡稱“城投公司”)。近年來,由於禁止地方政府直接從市場借貸,城投公司便成爲地方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的主要融資力量。地方政府通過劃撥土地、股權、規費、國債資產,將一些政府背景的企業進行整合,成立一個資本金和資產等可達到融資標準的城投公司,代表政府進行城市建設相關資金的投融資,建設和管理城建相關項目資產

關於地方政府擁有的各類融資平臺究竟有多少,尚無可靠的統計資料。此類融資平臺大多依托於各級城市。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在全國率先成立城投公司以來,全國幾乎所有的省會城市、部分地級市以及縣級政府陸續成立了名稱各異的投融資平臺,爲本地基建融資。一個城市多的有八家,少的也有一兩家。據《財經》報道,2007年全國有四個直轄市和283個地級市,平均按每個城市兩家推算,即有近600家;在全國2895個區縣中,假設有三分之二的區縣有一個縣級融資平臺,就有近2000家,兩者之和在2600家左右。

近年來,我國地方政府在構建融資平臺方面已有不少探索和各具特色的經驗,重慶、上海等城市都針對當地情況逐漸摸索出適應地方特色的融資平臺建設方式。但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在平臺搭建過程中忽視了諸如對擔保資金運用等方面的制度建設,政府過多介入平臺公司運作,最終導致融資平臺實質上成爲政府規避法律進行融資的載體:表面爲企業直接向銀行借款,實質是政府通過企業間接向銀行借款。“政資不分”是當前政府融資平臺建設和運作中最爲常見的問題,這使得融資平臺不但不能發揮積極作用,還從多方面增大商業銀行授信風險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擴張及成因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911.html">貸款規模快速擴張

以城投公司爲主導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911.html">貸款規模近年來實現了超常規增長,2009年以來更成爲銀行信貸的主要增長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通常基於自身信用或政府承諾進行借貸,籌集資金從事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平臺的負債規模究竟有多大,同樣沒有公允的估計,但從不同側面可窺其一斑。

1999年,全國銀行長期貸款貸款總額的比重不到25%,此後十年迅速攀升,2007年突破50%並維持至今。這與城投公司蓬勃發展的歷程基本吻合。到2009年5月,長期貸款余額已過18萬億元,其中有逾8萬億元流向由政府主導的基建項目

財政部財科所估計,目前各地融資平臺的負債總規模約在3萬億元至8萬億元之間,且呈快速增長態勢。2007年全國地方政府負債余額約爲4.1萬億元,其中地級市與區縣兩級佔61%,約2.4萬億元。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2009年1~5月全國主要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投向基礎設施的人民幣長期貸款近1.3萬億元,約爲同期新增長期貸款的46%,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各級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

2009年以來,隨着國家保增長、擴內需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各地城投公司911.html">貸款規模快速擴張。現以上海和廣東爲例說明如下:上海城投公司在“十一五”期間建設項目投資將達到2000多億元,2009年計劃投入500億元。在各家銀行的支持下,該筆資金已基本到位。預計到2009年底,僅中行對上海城投的整體實質性授信將達到450億元人民幣。而此前,農行已提供約300億元的綜合授信。廣州市城投集團2008年成立運作,2009年與16家金融機構參與的銀團籤訂了總金額高達713億元的貸款合同,其中約433億元用於債務重組;280億元用於中心城區的雨污分流工程、主要幹道的改造工程、城市環境的綜合整治和舊社區的改造工程等。另外,城投集團還獲得了100億元的項目臨時轉貸款。

經濟低迷期間的大舉融資和全力投資,對各級地方政府未來的財政壓力已不容忽視。以陝西省爲例,財政部財科所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07年底,陝西省的債務總額達1272億元,已相當於當地GDP的23.2%。這一研究僅測算了政府債務總額中的顯性債務,並不包括隱性債務。然而,僅此看來,存量債務規模已然超過了全省的財政收入。隨着新一輪投資熱潮的湧動,未來政府的真實融資槓杆率的高企,勢將成爲經濟復蘇和城市繁榮新起點不容忽視的暗疾。

成因分析

2009年末以來,隨着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的實施,各地掀起一輪建設大工程、大項目的新高潮,在私營經濟部門投資需求下降的情況下,信貸集中投向以城投公司爲代表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便成爲商業銀行的一種現實選擇。

新一輪投資熱潮創造了巨大的信貸需求。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計劃投資1.18萬億元,加上地方和社會投資總規模約4萬億元。爲加快重點領域的建設,國家確定的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都在以搶先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姿態,掀起了新一輪投資熱潮。由此而來的固定資產投資貸款流動資金貸款需求迅速增加,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相應出現爆發式增長。積極“爭搶”4萬億投資計劃中率先推出的優質項目,成爲2009年前幾個月信貸激增的主因,而在銀行信貸投向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基建項目成爲了商業銀行貸款投放的主要領域。據《每日經濟新聞》對2009年前兩個月國內14家銀行的公开授信資料進行的統計顯示,前兩個月,國內14家銀行授信額度總規模達到4.52萬億;其中對地方政府授信3.49萬億,對大型投資項目和大型企業授信1.06萬億,對中小企業授信1956億,僅爲總規模的不到1/20。

私營經濟需求的下降進一步加劇了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集中度。2008年底,受金融危機衝擊,國內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在私營經濟部門投資未見回暖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放貸可供選擇的範圍和空間相對有限。新項目大部分集中於壟斷行業政府融資平臺,真正生產經營企業投資需求明顯下降。除了政府類的項目,私營部門的項目貸款要么沒需求,要么就是風險大,銀行不敢涉足。所以大量的資金湧向政府類項目,競爭異常激烈。



國家統計局對全國22個上報工業效益情況的省份統計,絕大部分工業企業利潤呈現下降態勢。數據顯示,2009年1~4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27.9%,降幅比一季度縮小4.3個百分點;其中,盈利企業盈利額下降20.4%,虧損企業虧損額上升18.6%,虧損面達到21.7%。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16個行業利潤增幅比一季度回落或降幅進一步擴大,其中鋼鐵行業利潤同比下降97.5%。分析人士認爲,盡管自2008年底以來政府投資以少有的速度大幅擴張,但目前國內非政府部門的投資反彈依然難見成效,這亦是商業銀行信貸扎堆投向政府項目的根本原因所在。



關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

在“保增長”背景下,各地政府爲刺激經濟增長,紛紛开展大規模基建投資,以城投爲主導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遍地开花,規模由小到大,政府的融資能力加速膨脹,而財政貨幣政策的放松無疑爲商業銀行大規模投入地方基建投資領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商業銀行通過貸款理財產品等多種方式向各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源源不斷地輸入資金,地方政府的槓杆率不斷放大,來自地方市政工程的壞账隱憂也隨之而來。盡管短期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應仍在可控範圍內,不過一旦宏觀經濟及政策發生一些變化,壞账上行風險將加大。

具體而言,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地方政府償債能力下降引發過度授信風險

國家審計署發布的審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3月底,審計抽查的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35個新增投資項目,中央投資資金平均到位率爲94%,但其中有的項目按工程進度,地方配套資金到位僅爲48%。究其原因,就在於地方財力嚴重不足,且短期內難有改觀。

2009年以來,經濟大幅下滑和結構性減稅導致財政收入轉爲負增長,但積極財政政策導致財政支出增速大幅提高,財政緊張格局日益凸顯。2009年前5個月財政支出增速較財政收入增速高出34.5個百分點。2009年1~5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27108.67億元,同比下降6.7%;全國財政支出22496.98億元,同比增長27.8%。2009年前5個月收入支出後的總財政盈余爲4611.7億元,但前5個月中財政支出僅完成預算的29.5%,而財政收入已經完成預算的40.9%。這意味着,隨着預算支出在2009年下半年釋放力度加大,財政壓力將集中體現在2009年下半年

此外,房地產市場蕭條,往日火爆的土地交易日漸冷清,使得地方政府以“土地財政”爲主的預算收入大幅縮水。以北京市爲例,據報道,2008年北京市政府土地拍賣籌資500億元,約佔當年市財政收入的27%(不包括以議價方式出售的土地收入金額)。2009年一季度,开發商地量同比下滑86%,政府土地拍賣收入降至僅爲47億元。2008年以來各地土地出讓數量大幅減少,價格下跌,導致大量以土地爲抵押或以土地出讓收入爲主要還款來源的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貸款的第二還款來源不穩定。加之受經濟下行影響,地方財力下降且支出增加,政府項目信用風險增加。

在2009年第一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會上,銀監會已明確表示,由於政府融資平臺資本金較少,資產負債率普遍高達80%以上,地方政府背景貸款風險上升。監管部門高度關注的具體風險包括: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資產負債比例普遍較高,舉債速度有不斷加快之勢;受房地產市場下滑和經濟收縮的影響,地方政府財稅收入縮減較大,部分不具備自償性的建設項目還款來源難以保證;一些原定以市場化運營方式回收現金流償還貸款的政府投資項目償債能力大打折扣;銀行難以真實、全面地評估地方政府整體債務水平等。

地方政府融資規模非理性擴張,加大了金融體系波動風險

與中央的基建號召和地方的大規模投資相伴而行的,是地方政府負債規模的無約束膨脹,各級地方政府借用各類融資平臺大量舉債,多頭授信使政府融資規模非理性擴張,在催生基礎設施建設泡沫的同時,很可能在未來引發新一輪不良資產的發生。

同時,在“銀政合作”之下,地方政府直接參與低成本資金市場競爭,對民間投資形成擠出效應。在貨幣政策寬松時,地方政府貸款超常增長,擠壓了中小企業融資空間。一旦貨幣政策收緊,中長期基建項目貸款短期內難以壓縮,回收貸款的壓力很可能將集中在貸款期限較短的中小企業客戶,對中小企業將造成更沉重的打擊。

此外,銀行資金集中投向地方融資平臺可能使央行貨幣政策的調整難度增加。當前一些地方政府通過城投、交通等不同融資平臺不斷擴大融資規模,致使未來投資增長過度依賴信貸的持續投入,甚至不少政府直接將新貸款作爲舊貸款的還款來源。如果銀行資產大量積壓在這類項目上,流動性必然減弱,風險也會加大。一旦通脹預期加大,信貸政策被迫緊縮,地方政府貸款將難以滾動,發生流動性危機的概率將大大增加。爲了避免地方政府發生支付危機,貨幣政策調整的時效性堪慮。

貸款主體的制度性缺陷可能引發信貸風險

由於規範地方政府運作的法律框架不允許地方政府從市場借貸,依據《公司法》的規定,城投公司作爲獨立經濟實體,爲地方政府提供了向市場借貸並快速實施基礎設施項目公司化政府機構形式。然而,《公司法》並未明確規定地方政府對城投公司承擔債務責任的限制。爲了保證貸款安全,銀行一般要求政府出具政府補貼還款的承諾函,承諾在政府指定借款人無法償還貸款本息時,由政府實行補貼還款。然而,嚴格從法律意義上分析,地方財政出具的“還款承諾書”並不具備法律效力。

由於地方政府不具備法律許可的貸款資格和擔保資格,這類地方政府控制下的融資平臺公司承擔的基建項目的最終還款,將由地方稅收或土地出讓收益來保證。由於地方政府的負債規模不斷膨脹,嚴重依賴財政補貼融資平臺能否真正做到還本付息,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財政收入的增長和土地價格的上升。鑑於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居高的實際情況,以及未來財政收入的不確定性,有可能使地方政府的財政問題最終轉化爲信貸風險

信息不對稱、缺乏有效評估加大了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資金納入預算管理是地方政府積極設立城投公司的重要激勵因素之一,然而,政府平臺公司融資作爲公共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遊離於必要的公共監督體系之外卻使得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財務信息越來越缺乏透明度,由於獲取地方政府負債規模的渠道有限,信息不對稱使銀行難以真實、全面地評估地方政府整體債務水平。同時,各地財政擔保評估體系落後,法規不健全,監管不到位,中介行爲不規範,也給銀行有效評估和防範信用風險造成較大障礙。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