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概念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The Financial Crisis) ,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背景
  從世界範圍來看,至此金融危機的發生並不是孤立的。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政治格局和經濟發展格局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東亞地區的發展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战。直到金融危機爆發,東亞地區各國對這種變化和挑战還沒有做出積極的回應。(一)世界經濟發展的政治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冷战結束後,國際關系中經濟因素的影響和作用明顯上升。美國出於自身的考慮,昔日的盟友和處於經濟高速增長的東南亞地區都被認爲是自己的挑战。同時,國際市場上的“不公平競爭”

pic-info">東南亞金融危機

和各種貿易壁壘則是對美國的挑战。正是由於這些變化,經濟關系已經成爲國際關系的主導,維護本國經濟利益,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已成爲國際對外關系的核心目標。(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冷战結束後,世界經濟在多極化發展的同時,全球化的進程日趨加快,其主要特徵是:第一,科技進步特別是新信息技術的發展,把世界日益聯接成一個整體,世界變得越來越小。社會信息化,信息網絡化,網絡全球化世界經濟全球化突出地變現出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特徵。第二,自由貿易成爲世界貿易發展的方向,全球性的市場日漸形成。第三,國際產業分工隨着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正從垂直向水平方向發展,在世界範圍內形成生產體系,使生產的全球化聯系越來越緊密,分工越來越細,跨國協作越來越廣泛。第四,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結果和重要變現,國際金融市場也日益全球化,國際間資本流動加快。這次金融危機從表象來看,是手持巨額透支基金的國際投機商炒出來的。因爲在現代开放的市場環境下,這種投機活動無處不在,幾十億,上百億元的交易在電腦鍵盤上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完成。(三)世界金融體系和金融秩序走向多元化目前,多數國家還是將自己的貨幣美元掛鉤。這一方面是傳統,另一方面,美元在各國貨幣中佔優勢地位。在金融危機之前,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實行的都是以某種形式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它可以使本國的貨幣匯率相對穩定,有利於經濟貿易發展。但由於世界經濟多元化發展,美元獨來獨往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區域性的貨幣集團紛紛成立,這表明世界金融秩序和金融體系正在進行着以多極化爲趨向的結構調整。世界金融體系的多極化發展增加了世界金融秩序的不穩定性,因此現在世界各國都相繼採用浮動匯率制,企圖靠市場解決問題。但是在自由化的貨幣市場上,貨幣需求的變化常常被投機商利用。過程
  這場危機首先是從泰銖貶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國被迫宣布泰銖美元脫鉤。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當日泰銖匯率狂跌20%。和泰國具有相同經濟問題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迅速受到泰銖貶值的巨大衝擊。7月11日,菲律賓宣布允許比索在更大範圍內與美元兌換,當日比索貶值11.5%。同一天,馬來西亞則通過提高銀行利率阻止林吉特進一步貶值。印度尼西亞被迫放棄本國貨幣美元比價,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貶值了14%。繼泰國等東盟國家金融風波之後,臺灣的臺幣貶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機第二波,10月17日,臺市貶值0.98元,達到1美元兌換29.5元臺幣,創下近十年來的新低,相應地當天臺灣股市下跌165.55點,10月20日。臺幣貶至30.45元兌1美元。臺灣股市再跌301.67點。臺灣貨幣貶值股市大跌,不僅使東南亞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而且引發了包括美國股市在內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國道·瓊斯指數暴趴554.26點,迫使紐約交易所9年來首次使用暫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股市分別跌4.4%、7.6%、6.6%、6.7%和6.3%。特別是香港股市受外部衝擊,香港恆生指數10月21 H和27日分別跌765.33點和1200點,10月28日再跌1400點,這三大香港股市累計跌幅超過了25%。 11月下旬,韓國匯市、股市輪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機第三波。11月,韓元匯價持續下挫,其中11月20日开市半小時就狂跌10%,創下了1139韓元兌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韓元兌美元匯價下跌了30%,韓國股市跌幅也超過20%。與此同時,日本金融危機也進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後有數家銀行證券公司破產或倒閉,日元美元也跌破1美元兌換130日元大關,較年初貶值17.03%。從1998年1月开始、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重心又轉到印度尼西亞、形成金融危機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對美元匯價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亞從事巨額投資業務的香港百富勤投資公司宣告清盤。同日,香港恆生指數暴跌773.58點,新加坡、臺灣、日本股中分別跌102.88點、362點和330.66點。直到2月初,東南業金融危機惡化的勢頭才初步被遏制。產生原因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分爲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遊資的衝擊。在全球範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衝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爲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3)爲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 (1)透支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愿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的不夠充足時,爲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账和呆账。(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幹預過度,特別是幹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战略成爲衆多國家的發展战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衝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买初級產品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類型
  金融危機可以分爲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次貸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特徵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貨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着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着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蕩。後果
  (1) 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外匯市場股票市場劇烈動蕩以1998年3月底與1997年7月初的匯率比較。各國股市都縮水三分之一以上。各國貨幣美元匯率跌幅在10%~70%以上,受打擊最大的是泰銖韓圓、印尼盾和新元,分別貶值39%、36%、72%和61%。 (2) 東南亞金融危機導致大批企業金融機構破產和倒閉例如,泰國和印尼分別關閉了56家和17家金融機構,韓國排名居前的20家企業集團中已有4家破產日本則有包括山一證券在內的多家全國性金融機構出現大量虧損和破產倒閉,信用等級普遍下降。泰國發生危機一年後,破產停業公司企業超過萬家,失業人數達270萬,印尼失業人數達2000萬。 (3) 東南亞金融危機導致資本大量外逃據估計,印尼、馬來西亞、韓國、泰國和菲律賓私人資本淨流入由1996年的938億美元轉爲1998年的淨流出246億美元,僅私人資本一項的資金逆轉就超過1000億美元。 (4) 受東南亞危機影響,1998年日元劇烈動蕩6月和8月日元美元兩度跌至146.64日元,爲近年來的最低點,造成西方外匯市場的動蕩。 (5)東南亞金融危機演變成經濟衰退並向世界各地區蔓延在金融危機衝擊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四國經濟增長速度從危機前幾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9%,1998年上述四國和香港、韓國甚至日本經濟都呈負增長。東亞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引發了俄羅斯金融危機並波及其他國家。巴西資金大量外逃,哥倫比亞貨幣大幅貶值,進而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蕩,西歐美國股市大幅波動經濟增長速度放慢。東南亞金融危機前國家共同點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經濟學界對金融危機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這些研究發現爆發金融危機的國家在危機爆發前有一些共同點:事實上的固定匯率制,在金融監管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實行金融自由化和开放資本账戶,大量外國資本通過私人銀行流入國內,銀行債務外幣計值而且多數是短期債務,政府試圖爲銀行債務擔保從而引起了嚴重的“道德風險”。東南亞經濟危機給我們的啓示
  (1)一個國家經濟的开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一個經濟學家,只有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否則,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並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3)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對亞洲各國的影響
  這次金融危機對亞洲各國產生了程度不同的影響,其負面作用是巨大的。馬來西亞處於風暴的中心,馬幣兌美元匯價創新低,股匯兩市在 1997年內的損失約等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5倍。由於貨幣大幅貶值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多種日常消費漲價漲幅在 55C至 30%不等。企業界進入困難時期,建築業和汽車業深受打擊,更多名企業降低生產和裁減員工,或是凍結加薪及至減薪或是關門,隨之失業問題將浮現,這是馬來西亞將面對的更大挑战。經濟學家普遍認爲, 1998年對馬來西亞來說是痛苦的一年。泰國人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感覺自己明顯變窮了:他們的貨幣銖一夜之間失去了1/5的國 際購买力。伴隨拋售泰殊、搶購美元的狂潮,大批工廠开始倒閉,公司紛紛裁員,物價大幅上漲,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印度尼西亞盾與美元匯率在東南亞金融風暴开始時,爲2631:1,如今已跌破10000:1大關跌幅之大在東亞、東南亞受衝擊國家中是最大的。到 1997年底,已關閉 16家私人銀行,人們在等待觀望之時,越來越不相信政府的有關政策措施。國內銀行美元儲戶紛紛擠提現款,外國銀行不承認印尼銀行开具的信用證。在這種情況下,印尼盾就變得異常敏感和脆弱,人們爭相搶購美元拋售印尼盾。新加坡也受到了金融風暴的波及。受印度尼西亞局勢的影響,新加坡元美元匯率 1998年1月8日下跌到了1美元兌1.8050新元的低點,比1997年7月2日的1美元兌1.480 新元下挫了26.18%。在匯市一片恐慌之時,股市跌至九年以來最低點。但由於新加坡外匯儲備充足,經濟基礎健全、穩固,而且經濟較爲國際化出口市場早已延伸至歐美、日本經濟發達國家,因而,盡管危機造成一定的破壞,但並沒有對經濟的整體形成致命的打擊。1997年是韓國人難忘的一年,財力顯赫的大企業一個接一個倒閉,老百姓辛辛苦苦積攢起來的錢兩三個月內貶值近半,驚心動魄的金融危機如同疾風驟雨一般襲來。在巨額短期外債壓力下,政府被迫以沉重的代價接受了國際金融機構的援款,按照政府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籤署的協議,韓國1998年必須實行高強度的緊縮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金融機構和企業進行大幅度的整頓。這意味着大批企業破產失業人口激增,增加稅收,物價上漲,實際收入減少。我國應該如何防範金融危機
  通過分析東南亞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不少啓示,防範金融風險也是今後我國金融業發展的主題。1.防範金融風險的最佳途徑是優化本國的經濟結構,強化本國經濟的基本要素。各種經驗教訓表明,發展中國家只有優化國內經濟結構,才能真正改善長期國際收支的狀況;同時只有加強國內經濟基本要素的建設,並建立起良好和有效的國內金融系統,才能確實保護自身不受國際資本流動無常變化的影響。2.政企必須分離,政府對經濟不可幹預過多。在市場發育不良的情況下,運用政府的力量協調經濟,其有利方面是顯而易見的,然而不利方面也很多。其一,政府以行政手段幹預微觀經濟活動,政企不分或官民一體,導致金元政治、財政勾結和行政和機構的腐敗。其二,政府採用財政超支、銀行超貸、對外過度舉債的方式支持高速增長,將大量資金投入政府要求發展的重點部門,造成結構惡化和投資浪費。其三,一些受到政府特殊照顧的大企業享有過多的優惠政策,因而濫用資金,盲目擴張,畸形發展,造就了一大批聲勢顯赫而效益低下的“泥足巨人”。其四,在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的支撐宏觀經濟當局的縱容下,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投機之風彌漫,氣泡極度膨脹。3.實施大公司大集團战略應量力而行。我國實施抓大放小、創建大集團战略,改革的方向是對的,但韓國的金融危機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钟。我國創建大公司大集團應通過市場競爭和優勝劣汰機制來實現資產重組,只有在市場競爭中的企業兼並才能實現生產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規模效益。如果一個企業內部機制尚未得到調整,而通過政府幹預,僅僅在外部改變和其他企業之間的關系,盲目擴大投資規模是沒有用處的,反而有可能形成貪大求全、盲目擴大投資的惡果。4·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資本項目對外开放要慎之又慎。發展中國家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爲了吸引外資流入,往往在條件不具備或者準備不充分的條件下,貿然實行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殊不知當允許國外資金自由流入本國時,同樣也必須允許自由流出。當國際遊資流入時,如果運用不當將使本國經濟陷入困難,如果一有風吹草動,大量資金外流時本國將面臨對外支付的困難。5.在引進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時,要把握以下政策:第一,運用產業政策,通過產業導向,將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引向出口工業部門,以促進我國出口工業部門的升級換代。第二,規定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最低限度的產品返銷額,以防止跨國公司進入後,把我們原先的出口部門替代爲內銷部門、第三,盡可能採取中外合資的方法來引進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這樣做有利於中國企業通過“幹中學”掌握國外先進的技術企業管理經驗,並且可以不必擔心日後跨國公司撤資所產生的負面影響。”6.國內利率可略高於國際水平,但不宜差距過大。利率是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短期資本的流動對其更爲敏感。一國的利率水平若長期高於國際水平,則勢必給國際遊資提供廠套利的機會,進而引起投機資本大量流入。泰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就與利率政策有關。我國作爲發展中國家,現階段仍需利用外資來發展經濟。盡管高利率有利於吸引外資的流入,但必須注意到利率水平與國際水平的差距,不能高出太多。目前我國利率水平正逐步接於國際利率水平,這樣的利率水平是比較合理的,既有利於外資的流入,又不至於形成大規模的套利資金。7.我國現在需要預防的是韓國式的金融危機,而不是泰國式的金融危機。因爲我國尚未完全开放.有着類似韓國的“內部隱患”。第一,韓國金融危機始於企業倒閉,企業倒閉的原因是負債過重,資不抵債,而企業負債過度的原因是經濟急於求成,政府過度幹預。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高達80% ,這樣高的負債率自然是多種因素形成的,其中有體制因素政策因素等,但不能否認在一定的時期,經濟也出現過熱和政府幹預過度。第二,韓國由於企業經營不善,銀行不良債權沉積,金融機構難以運轉,韓幣貶值,發生危機。我國銀行不良債權嚴重,一些金融機構資不抵債.甚至瀕臨破產,當前雖能運轉,也主要是靠系統內保障央行支撐。第三,韓國金融市場封閉,限制了外資流入,但同時也削弱了內外協同加強金融監管,這種封閉式的金融體制,有利有弊。應當承認目前我國金融體制具有封閉性,內外協同加強金融監管也比較薄弱8.中國的开放必須是在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條件下的开放。國家經濟安全,是在現代社會中,在世界經濟越來越融合的情況下,很多國家必須考慮的問題。國家經濟安全是指大國、小國共同地融在一個大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它們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來越一體化的世界經濟風浪衝擊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這種保衛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國的經濟安全度。經濟安全的保衛需要本國一整套的系統,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進出口資金管理方面使本國的企業。政府和銀行人員的經營能力與發達國家拉平。參與國際市場經營活動的本國投資者與國際投資者要有相當的水平,有同樣的檔次。要確保國家的經濟安全,就要有在管理經營投資各方面和發達國家同等素質的人才、系統、制度。9.开放金融市場要做好準備和試點。中國金融當局和貿易談判代表必須牢記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包括金融服務業在內的新興支柱產業都是離不开保護的幼稚行業。不能因爲經濟有了連續五年的兩位數增長和軟着陸,而認定中國服務業就能和世界市場自由地融合,更不能爲了追求虛名像墨西哥和韓國那樣付出昂貴的學費。對於債券證券短期外資的开放要更爲謹慎。中國也沒有必要做出具體的金融开放時間表的承諾,關於關稅減讓的主動權也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而不能輕易讓步,這樣才能逐步從容主動消化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同時,以國際投資貿易自由化爲核心的對外經濟合作也只能有條件、有步驟地實現.尤其是參加發達國家主導的多邊經濟合作體系時,要堅持亞太經合組織給中國制定的發展中國家的標準,以有利於控制經常性貿易逆差和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最終實現匯率的長期穩定性,爲國民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和人民幣成爲完全自由兌換貨幣提供較爲寬松的金融發展環境.中國如何應對危機,將挑战轉化爲機遇
  第一,財政政策及時掉頭。衆所周知,98年之前宏觀調控基調是“從緊”,不僅財政從緊,貨幣政策也從緊。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政府爲拉動內需,當機立斷改行積極(擴張)財政政策。當年的舉措,是財政發行1000億特別國債,同時借商業銀行1000億貸款,這些錢統統用於基礎設施投資。跟下來四年,財政每年發1000多億國債支持西部开發。 第二,適度放松貨幣政策。爲刺激投資央行雙管齊下,一手下調存款準備金,僅98年一年就下調了5個百分點,從13%降至8%;另一手,降低銀行利率,朱總理任內,利率一連降了九次。不僅如此,爲刺激消費,1999年起央行又推出消費信貸,鼓勵人們購房买車。應該說,這些政策有力地拉動了內需,對遏制經濟衰退功莫大焉! 第三,穩定人民幣匯率。上次亞洲金融危機後,周邊國家貨幣一邊倒,紛紛貶值。而中國政府一諾千金:人民幣貶值。當年朱總理說,人民幣貶值,一是中國要擔負大國責任;二是中國的出口結構不同於周邊國家,出口會受影響,但無大礙;三是可迫使國內企業實行產業調整與升級。現在看,朱總理做得好,完全對。設想一下,要是當時不穩住匯率,讓人民幣貶20%,那么現在就得升50%,大量投機熱錢湧入,局面恐怕更難應付。東南亞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
  隨着全球性的經濟放緩,東南亞各國的通貨膨脹壓力都有所緩解,但是各國股 市的波動使得危機不斷通過股票價格的變化而釋放和蔓延,這種波動反過來又影響 到該國的投資消費需求。爲了穩 定本國貨幣股市,東南亞各國相應得採取了各 種政府救助和幹預措施。 面對愈演愈的全球金融危機,馬來西亞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穩定經濟的措施。在股票市場方面,馬來西亞決定將2003年設立的護盤基金總額由100億林吉特,增加到150億林吉特,以穩定動蕩的股票市 場。在財政政策方面,馬來西亞財政部決定向國內經濟注入70億林吉特(約19.8億美元)進行汽油補貼,以增強私營部門的信心並保持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由於泰國國內金融系統中的流動資金充足,泰國央行並未追隨全球減息行動, 決定繼續維持3.75%的低利率不變。但是爲了提振市場信心,刺激經濟增長,穩定 金融市場,泰國政府也採取了一系列 有針對性的金融穩定措施。其一,爲了防止儲 戶將存款撤出泰國,泰國財政部宣布對銀行存款的無限擔保日期從2009年8月延長 至2011年8月。其二,泰國政府呼籲亞洲國家拿出一成外匯儲備聯合救市 ,以減輕 可能出現的經濟衰退程度。東南亞經濟危機重復出現的原因
  經過有關國家的經濟調整和改革,東南亞和韓國金融危機前段時間有所緩解,給人以強弩之末的感覺。然而,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這場金融危機最近出現了較大反復,東南亞各國和韓國金融市場再度動蕩,股市與匯市普遍下跌。在被認爲走出危機陰影最快的泰國,危機的反復程度也最大。近日,泰國股市連續暴跌,8日股指曾一度跌至311.70點,創11年來最低紀錄。泰銖美元匯率在38至39銖兌換美元之間穩定了數月後,最近再次下滑,目前已跌至43.80銖兌換美元。此間輿論認爲,金融危機的第二輪衝擊波已經到來。經濟界人士指出,金融危機出現反復的主要原因是國際大環境特別是日元的影響。最近幾個月,日本失業率連創新高,通貨緊縮現象开始浮現,日元美元匯率一路走低,同時股價不斷下跌。日本六大經濟研究機構預測,1998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率僅爲百分之零點二三,大大低於政府預測的百分之一點九。長期以來,日本一直是東南亞最大的投資國,造成東南亞國家經濟日本的過分依賴,因此日本經濟的持續惡化自然導致東南亞國家經濟雪上加霜。另外,由於東南亞國家的貨幣一直受日元牽制,所以日本金融市場一旦“咳嗽感冒”,這些國家的股市匯市難免也要“頭痛發燒”。其次是俄羅斯金融動蕩的影響。最近俄羅斯金融市場飄搖不定,國際上對俄羅斯能否扭轉這一不利局面持懷疑態度。由於國際上擔心俄羅斯金融危機將對全球造成影響,紐約匯市一度出現搶購美元風潮。俄羅斯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因素,並給日元德國馬克等主要貨幣造成了壓力,對美元的升值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東南亞和韓國金融危機出現反復也是“信心危機”所致。東南亞各國和韓國經濟今年普遍不景氣。今年韓國的經濟增長率預計爲負百分之二點二;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經濟增長速度也有所放慢;一直被普遍看好的新加坡最近也將今年的經濟增長率由原來的百分之七點八下調至百分之二點五。此外,東南亞各國和韓國今年初的出口沒有象預料中那樣出現增長,反而普遍下降,加劇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困難。在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本地區的投資者或轉移資金,或採取觀望態度。同時,由於信心缺乏,國際金融市場稍有風吹草動,便在東南亞和韓國引起連鎖反應。東南亞和韓國金融市場再度動蕩還暴露了這些國家自身的弱點,主要表現爲一些國家政治上仍存在不穩定因素,經濟金融體系還比較脆弱。這些國家在解決持續增長的外債銀行呆账、增長緩慢的外匯儲備等問題上還顯得力不從心。這些問題不解決,這些國家就難以抵擋金融風浪的再次衝擊。東南亞和韓國金融危機的最新發展表明,這些國家要想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新金融危機與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差異
  這種金融危機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可能形式不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主要形式是國際收支的危機,那時亞洲出現了大量到期的外債需要償還,同時國際金融炒家紛紛擠兌,造成了這些國家外匯儲備不足,以至於不得不讓本幣大幅度貶值。新一輪金融危機的形式不見得以國際收支的短缺爲標志,因爲今天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量是比較高的,同時由於吸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這些國家並沒有大規模舉債,只是通過證券市場吸引了大量外資,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新興市場國家不面臨着金融危機,這種金融危機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資金倒流從而導致本國證券市場價格大幅度縮水、本幣貶值,從而導致本地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甚至於衰退爲表象的,這和幾年前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高漲、資產價格泡沫化恰好形成了一個逆反的鏡面圖像。這一新型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很可能是波羅的海,從波羅的海三國可能傳導至東歐各國,再傳到南亞包括印度,之後再進一步傳到其他一些新興市場國家。 資金流動不能盲目放开,財政政策須保留一定的靈活性。一旦這樣的金融危機發生,中國經濟面臨着怎么樣的挑战呢?可能的情況是,一部分外資的表現也會如在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那樣紛紛出逃,對於中國的國際收支會產生一定的衝擊,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的通貨緊縮的壓力,但對於目前高速運轉(事實上是過快運轉)的中國經濟並不是壞事。而且,這一資金倒流的情況也會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不容否認,這種資金倒流會對國內的投資規模產生一定的衝擊,會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另外,由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下滑,也會間接通過對中國產品需求的下降,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這些都是這一新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 我們必須看到,這一新興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中國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機”。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很多新興市場資產價格將大幅度縮水,這將是中國資金出國投向這些國家的絕好時機,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最好時機。爲此,中國經濟界需要做好資金上和項目研究方面的準備。從宏觀層面上講,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考慮到這一輪新型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在資金流動問題上必須穩扎穩打,不能盲目放开,要考慮到大量資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帶來的壓力。當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經濟增長率必然會出現下滑,我們的財政政策必須保留一定的靈活度,在繼續實行當前穩健財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須做好項目上和資金上的準備,一旦新一輪金融危機在周邊國家發生,中國就可以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資金保障社會效益投資項目。 總之,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風險已經來臨,全速前進的中國巨輪必須考慮到金融風暴可能帶來的衝擊,把握機遇,化解風險,我們的經濟發展航程將會前途光明。世界金融危機的發展態勢
  目前,美國次貸危機還沒有結束(次貸合同一般在30年),正處在發酵期。從2004年到2007年的四年時間裏,美國銀行大約發放了1500萬個不良抵押房貸,這些不良貸款中大約有2/3可能出現違約。金融行業的未償還債務從2002年的10萬億美元增加到16萬億美元。1980-2008年,全球金融資產上升到140萬億美元,增長了1166%;金融資產佔全球GDP的比重從1980年的100%上升到2008年的325%。 次貸危機使全球虛擬資本大大超過實體資本。全球金融衍生產品總值從2002年的100萬億美元猛增到2007年年末的516萬億美元,爲全球GDP總額50多萬億美元的10多倍。其中,一半以上(近300萬億美元)在美國美國政府對付金融危機的措施無非是以下五種方式:①減息;②減稅;③增加支出;④發行債券;⑤印刷鈔票。在前四種措施無效的情況下,美聯儲終於开動印刷機,出動1.2萬億美元資金購买財政部的國債,爲此,美聯儲資產負債達到3萬億美元。开動印刷機將導致美元貶值和全球通貨膨脹,以美元爲核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和 國際貿易 體系的信譽和秩序受到空前的傷害和挑战。 危機使美聯儲的功能發生變化:從降低資金成本轉化爲信貸提供者。美聯儲取代私募市場購买大量債券、商業票據、資助私人借貸者。2008年年底,商業銀行超額儲備金超過7000億美元銀行對放貸沒有信心,而對“去槓杆化操作”感興趣。花旗銀行資產負債2萬億美元,政府僅注資250億美元,實在是難解其燃眉之急。美國住房抵押貸款都是“無追索權”的貸款,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僅房產抵押按揭就超過3萬億美元,其中,1萬億美元被蒸發掉了。 美國政府救市的重點是挽救銀行系統。美國政府持有大量“無追索權”的貸款會對投資者產生吸引力,投資者可以以80%的價格購买這些資產,所承擔的風險只有20%。美聯儲使用TALF(定期資產支持證券貸款工具),爲私人投資者提供股本支持,如,投資50億美元可以購得價值上千億美元資產。當然,這些不良資產價格要通過公开市場競拍的方式來確定。私人投資者可以用2000億美元銀行購买4萬億美元的不良資產,或者6000億美元的美聯儲資產和3.2萬億美元財政資產美國政府救市政策能否成功,還有待於觀察。 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經濟危機不同,在亞洲金融危機和墨西哥金融危機中,美國債權人,而在本次危機中,美國債務人;80年代以來的經濟危機發生在國際經濟的邊緣地帶,而本次危機發生在全球金融中心和經濟的中心;在80年代以來的濟危機中,國際金融的重大問題都是在國際金融組織的框架下解決,而這次危機中,國際金融組織工作癱瘓,金融危機的重大問題放在主要國家的首腦層面討論。主要靠主要國家的行政當局和貨幣當局聯手救市。 單靠美國自己,擺脫危機的成本太大,因此,美國希望拉G7國家參與救市,希望拉G20國家參與救市。美國是危機的肇事者,G7其他6國、G20國家以及全球170多個國家是受害者。肇事者和受害者在救市中的權利和作用是不一樣的,由此必然引起國際金融體系(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的改革。歷代金融危機
  ★1637年鬱金香狂熱 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鬱金香還在地裏生長時,價格就已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鬱金香可能是20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這被稱爲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 ★1720年南海泡沫 17世紀,英國經濟興盛,使得私人資本集聚,社會儲蓄膨脹,投資機會卻相應不足。當時,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1720年,南海公司接受投資分期付款購买新股,股票供不應求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後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通過,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1837年經濟大恐慌 1837年,美國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1907年銀行危機 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托投資公司作爲抵押投在股市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 ★1929年股市大崩潰 1922年—1929年,美國空前的繁榮和巨額報酬讓不少美國人卷入到華爾街狂熱的投機活動中,股票市場急劇升溫,最終導致股災,引發全球經濟蕭條。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造就了華爾街的大崩潰。標準普爾指數下跌了20%,這是華爾街有史以來形勢最爲嚴峻的時刻。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至1995年,墨西哥發生了一場比索匯率狂跌、股票價格暴瀉的金融危機。受其影響,不僅拉美股市暴跌,也讓歐洲股市指數、遠東指數及世界股市指數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兌換美元匯率下降了17%,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這使得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次貸危機”源起美國“零首付”的买房政策,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國歐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美國次貸風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過一波,美國金融體系搖搖欲墜,世界經濟面臨巨大壓力,至今仍是國際關注熱點。金融危機爲什么會有那么大的影響
  當今世界金融危機巨大的危害性來源於一個原因:全球經濟一體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越演越烈的今天,各個國家與地區之間的真可謂是千絲萬縷,面對危機,誰也不能夠獨善其身,正如古人說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個人應對策略
  1、 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心急,要心平氣和地對待每一件事,對自己的本職工作一定要做好,這是你的飯碗,要保住。 2、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鍛煉,盡量不要使自己生病、受傷,並且還要注意不要在外面亂喫東西,以免使自己受到傷害,目前醫院的收費都高得嚇人,連一個感冒發燒這樣隨便的一個小病動不動就要花上千元左右。 3、盡量不要進行風險性高的投資。如股票、或者是和別人合夥做生意等等,如果這些是可以控制的,那么可以去操作,如果不懂,最好不要涉及。 4、在不影響自己工作的情況下,如果有時間,可以選擇一個兼職項目,這個項目要是合法的,而且還要有可持續性,並且沒有多大的投入,對自己本人是一個比較好的補充產生原因
  外因---國際投機金融大鱷索羅斯的投機行爲分析
  1997年3月3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索羅斯及其手下認爲,這是對泰國金融體系可能出現的更深層次問題的暗示,便先發制人,下令拋售泰國銀行財務公司股票,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證券公司大量提款。此時,以索羅斯爲首的手待大量東南亞貨幣的西方衝擊基金聯合一致大舉拋售泰銖,在衆多西方“好漢”的圍攻之下,泰銖一時難以抵擋,不斷下滑,5月份最低躍至1 美元兌26.70銖。泰國中央銀行傾全國之力,於5月中下旬开始了針對索羅斯的一場反圍剿行動,意在打跨索羅斯的意志,使其知難而退,不再率衆對泰銖羣起發難。
  泰國中央銀行第一步便與新加坡組成聯軍,動用約120億美元的巨資吸納泰銖;第二步效法馬哈蒂爾在1994年的战略战術,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拆借泰銖給索羅斯大軍;第三步則大幅調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來的10釐左右,升至1000至1500釐。三管齊下,新銳武器,反擊有力,致使泰抹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
  由於銀根驟然抽緊,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羅斯大軍措手不及,損失了3億美元,挨了當頭一棒。
  然而,索羅斯畢竟還是索羅斯。憑其直覺,索羅斯認爲泰國中央銀行所能使出的全盤招術也就莫過於此了,泰國人在使出渾身解數之後,並沒有使自己陷入絕境,所遭受的損失相對而言也只是比較輕微的。從某種角度上看,索羅斯自認爲,他已經贏定了。對於東南亞諸國而言,最初的勝利只不過是大難臨頭前的回光返照而已,根本傷不了他的元氣,也挽救不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命運。
  索羅斯爲了這次機會,已經臥薪嘗膽達數年之久,此次他是有備而來,志在必得。先頭部隊的一次挫折並不會令其善罷甘休,索羅斯還要三战東南亞。
  1997年6月,索羅斯再度出兵,他號令三軍,重振旗鼓,下令套頭基金組織开始出售美國國債以籌集資金,擴大索羅斯大軍的規模,並於下旬再度向泰銖發起了猛烈進攻。剎那間,東南亞金融市場上狼煙再起,硝煙彌漫,對抗雙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泰國上下一片混亂,战局錯蹤復雜,各大交易所簡直就像开了鍋似的熱湯,人們發瘋似地奔跑着,呼嚎着。
  只有區區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泰國中央銀行歷經短暫的战鬥,便宣告“彈盡糧絕”,面對鋪天蓋地面來的索羅斯大軍,他們要想泰銖保持固定匯率已經力不從心。泰國人只得拿出最後一招,來個挖肉補瘡,實行浮動匯率。不料,這早在索羅斯的預料當中,他爲此還專門進行了各種準備。各種反措施紛紛得以執行,泰銖的命運便被索羅斯定在了恥辱的十字架上了。泰銖繼續下滑,7月24日,泰銖美元降至32.5:1,再創歷史最低點,其被索羅斯所宰殺之狀,實在令世人慘不忍睹,泰國人更是心驚肉跳,捶胸頓足,責問蒼天。
  索羅斯採用的是立體投機的策略,並不是單一的只是外匯的操作。 所謂立體投機,就是利用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金融工具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的金融投機
  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爲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規模運用“槓杆”不斷擠壓泰國金融市場,觸發泰國金融危機,在隨後東南亞金融危機演變過程中,這些基金大規模運用“槓杆”,加重了危機的程度。他們怎么做的呢?正如索羅斯本人所描述的“我們用自己的錢买股票,付5%的現金,另外95%的資金用借的;如果用債券抵押,可以借更多錢,我們用一千美元,至少可以买進價值五萬美元長期債券……”。(索羅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它們以自有資本抵押,從銀行借款購买證券,再以證券抵押繼續借款,迅速擴大了債務比率,不僅如此,它們還將借款廣泛投機於具有“高槓杆”特點的各種衍生工具,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槓杆比率。據《經濟學家》的報道,量子基金確實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买入看跌期權,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銖,賣出泰銖期貨和遠期,因料定交易對手要拋出泰銖現貨爲衍生合同保值,輕而易舉地借他人之手制造泰銖貶值壓力。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香港的做法,更是立體投機的經典例子。
  一般情況下,由於金融市場之間存在無套利均衡關系,隨着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場的誕生和發展,外匯即期市場遠期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衍生市場之間環環相扣,節節鎖定,牽一發而動全身。典型例子如1997年10月份以及隨後幾次國際投機家衝擊香港金融市場時,國際投機家先在貨幣市場上大量拆借港幣拋售港幣,迫使港府急劇拉高貨幣市場同業拆息;貨幣市場同業拆息急劇上升引起股票市場下跌;同時引起衍生市場上恆生股票指數期貨大幅下跌;恆指期貨大幅下跌又加速了股票市場的下跌;股票下跌又使外國投資者對香港經濟港幣信心銳減,紛紛拋出港股換回美元,使港幣面臨新一輪貶值壓力……。各個市場連鎖反應,最終全面擴大了投機家的勝利果實。
  料定對香港外匯市場發動攻擊將引起連鎖反應,國際投機家在各個市場上立體布局,一方面在各個市場加大賭注,爲投機推波助瀾;另一方面,一旦投機成功即可全面豐收,爲承受的投機風險匹配高收益。索羅斯對此做了生動描述:“如果你把一般的投資組合像名稱所顯示的一樣,看成是扁平或二度空間的東西,最容易了解這一點。但我們的投資組合更像建築物,用我們的股本做爲基礎,建立一個三度空間的結構,有結構,有融資,由基本持股的質押價值支撐。……我們愿意根據三個主軸把資本投資下去:有股票頭寸利率頭寸外匯頭寸。……不同的部位互相強化,創造出這個由風險和獲利機會組成的立體結構。通常兩天——一個上漲日和一個下跌日——就足以高速使我們的基金膨脹。”(索羅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國際投機家進攻香港金融市場時充分運用了這種“立體投機”策略:首先在貨幣市場上,拆借大量港幣;在股票市場上,借入成分股;在股票期指市場累計期指空頭;然後在外匯市場上利用即期交易拋空港幣,同時賣出港幣遠期合約;迫使港府提高利率捍衛聯系匯率;在股票市場上,將借入成分股拋出,打壓期指……。綜合看來,基於金融市場之間的密切聯系,“立體布局”使投機家的風險暴露相互加強的同時更令槓杆投機威力和收益大增。
  港幣實行聯系匯率制,聯系匯率制有自動調節機制,不易攻破。但港幣利率容易急升,利率急升將影響股市大幅下跌,這樣的話,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後再大量向銀行借貸港幣,使港幣利率急升,促使恆生指數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國家一樣獲得投機暴利。自1997年10月以來,國際炒家4次在香港股、匯、期三市上下手,前三次均獲暴利。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國際炒家再次通過對衝基金,接連不斷地狙擊港幣,以推高拆息和利率。很明顯,他們對港幣進行的只是表面的進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標,聲東擊西是索羅斯投機活動的一貫手段,並多次成功。
  炒家們在證券市場上大手筆沽空股票期指,大幅打壓恆生指數期指指數,使恆生指數從1萬點大幅度跌至8000點,並直指6000點。在山雨欲來的時候,證券市場利空消息滿天飛,炒家們趁機大肆造謠,揚言“人民幣頂不住了,馬上就要貶值,且要貶10%以上”。“港幣即將與美元脫鉤,貶值40%”,“恆指將跌至4000點”雲雲。其目的無非是擾亂人心,制造“羊羣心態”,然後趁機渾水摸魚。8月13日,恆生指數一度下跌300點,跌穿6600點關口,收市跌幅收窄,但仍跌去199點,報收6660點。其勢與滬深股市2001年下半年的情況非常相似,天天響地雷,周周都下跌,“推倒”趨勢震撼人心。
  在壓低恆生指數的同時,國際炒家在恆指期貨市場積累大量淡倉。恆生指數每跌1點,每張淡倉合約即可賺50港幣,而在8月14日的前19個交易日,恆生指數就急跌2000多點,每張合約可賺10多萬港幣,可見收益之高!
  第一回合 8月13日恆指被打壓到了6660底點後,港府調動港資、華資及英資入市,與對手展开針對8月股指期貨合約的爭奪战。投機資本是空軍要打壓指數,港府是紅軍則要守住指數,迫使投機家事先高位沽空的合約無法於8月底之前在低位套現。港府入市後大量买入投機資本拋空的8月股指期貨合約,將價格由入市前的6610點推高到24日的7820點,漲幅超過8%,高於投資資本7500點的平均建倉價位,取得初步勝利,收市後,港府宣布,已動用外匯基金幹預股市與期市。但金融狙擊手們仍不甘心,按原計劃,於8月16日迫使俄羅斯宣布放棄保衛盧布的行動,造成8月17日美歐股市全面大跌。然而,使他們大失所望的是,8月18日恆生指數有驚無險,在收市時只微跌13點。
  第二回合 雙方在8月25日至28日展开轉倉战,迫使投機資本付出高額代價。27日和28日,投機資本股票現貨市場傾巢出動,企圖將指數打下去。港府在股市死守的同時,經過8天驚心動魄的大战,在期貨市場上將8月合約價格推高到7990點,結算價爲7851點,比入市前高1200點。8月27日、28日,港府將所有賣單照單全收,結果27日交易金額達200億港幣,28日交易金額達790億港幣,創下香港最高交易記錄。
  27日,8月份期貨結算前夕,特區政府擺出決战姿態。雖然當天全球金融消息極壞,美國道瓊斯股指下挫217點,歐洲、拉美股市下跌3%-8%,香港股市面臨嚴峻考驗。據市場人士說,港府一天注入約200億港元,將恆生指數穩托上升88點。爲最後決战打下基礎。
  同日,國際炒家量子基金宣稱:港府必敗。投機香港市場的國際大炒家索羅斯量子基金首席投資策略師德魯肯米勒在接受CNBC電視臺的訪談中,他首先承認量子基金一直在沽空港元和恆生期指。並說,由於香港經濟衰退,所以港府在匯市與股市對國際投資人發起的“战爭”中,將以失敗告終。索羅斯雖然每次的動作都是大手筆,但從來不公开承認自己在攻擊某個貨幣,這種以某個公司或部分人的名義公开與一個政府下战書,揚言要擊敗某個政府的事件聞所未聞、史無前例。
  28日是期貨結算期限,炒家們手裏有大批期貨單子到期必須出手。若當天股市、匯市能穩定在高位或繼續突破,炒家們將損失數億甚至十多億美元的老本,反之港府前些日子投入的數百億港元就扔進大海。當天雙方交战場面之激烈遠比前一天驚心動魄。全天成交額達到創歷史紀錄的790億元港幣。港府全力頂住了國際投機者空前的拋售壓力,最後閉市時恆生指數爲7829點,比金管局入市前的8月13日上揚了1169點,增幅達17.55%。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立即宣布:在打擊國際炒家、保衛香港股市和貨幣的战鬥中,香港政府已經獲勝。香港市場人士估計,港府在這兩星期托市行動中,投入資金超過1000億港元,集中收購了香港幾大藍籌公司股票,預計港府目前持有相當於香港股市2100億美元市值的4%股票,成爲多家香港藍籌公司的大股東
  香港期貨交易所於29日推出三項新措施。即是:由8月31日开市起,對於持有一萬張以上恆指期貨合約客戶徵收150%的特別按金,即每張恆指期貨合約按金由8萬港元調整爲12萬港元;將大量持倉呈報要求由500張合約降至250張合約必須呈報;呈報時亦須向期交所呈報大量倉位持有人的身份。
  31日,在政府終止扶盤行動後股市猛跌7.1%,但其跌幅市場人士預期的少。恆生指數下滑554.70點,閉市報7257.04點,全場成交總值僅66億港元,不到上星期五的歷史新高記錄790億港元的十分之一。而有些投資者原本預測指數可能大瀉15%。
  但投機資本並不甘休,他們認爲港府投入了約1000億港幣,不可能長期支撐下去,因而決定將賣空股指期貨合約由8月轉倉至9月,與港府打持久战。從8月25日开始,投機資本在8月合約平倉的同時,大量賣空9月合約。與此同時,港府在8月合約平倉獲利的基礎上趁勝追擊,使9月合約價格比8月合約結算價高出650點。這樣,投機資本轉倉一張合約要付出3萬多港幣的代價。投資資本在8月合約的爭奪中完全失敗。
  第三回合 港府在9月份繼續推高股指期貨價格,迫使投機資本虧損離場。9月7日,港府金融管理部門頒布了外匯證券交易和結算的新規定,使炒家的投機受限制,當日恆升指數飆升588點,以8076點報收。同時,日元升值、東南亞金融市場的穩定,使投機資本資金和換匯成本上升,投機資本不得不敗退離場。9月8日,9月合約價格升到8220點,8月底轉倉投機資本平倉退場,每張合約又要虧損4萬港幣。9月1日,在對8月28日股票現貨市場成交結果進行交割時,港府發現由於結算制度的漏洞,有146億港元成交股票未能交割,炒家得以逃脫。
  在此次連續10個交易日的幹預行動中,港府在股市、期市、匯市同時介入,力圖構成一個立體的防衛網絡,令國際炒家無法施展其擅長的“聲東擊西”或“敲山震虎”的手段。具體而言,港府方面針對大部分炒家持有8000點以下期指沽盤的現狀,冀望把恆生股指推高至接近8000點的水平,同時做高8月期指結算價,而放9月期指回落,拉开兩者之間空檔。即便一些炒家想把倉單從8月轉至9月,也要爲此付出幾百點的入場費,使成本大幅增高。在具體操作上,香港政府與國際炒家將主要战場放在大藍籌股上,主要包括匯豐、香港電訊、長實等股票。這些股票股本大、市值高,對恆生指數漲落舉足輕重。以匯豐爲例,該股佔恆生股指的權重達到30%,故成爲多空必爭之股。至1999年8月底,當時購入的股票經計算。帳面盈利約717億港元,增幅60.8%,恆生指數又回升至13500點。國際炒家損失慘重,港府入市大獲成功。據稱,僅索羅斯就賠了8億美元。據說中國政府在背後利用手上的外匯儲備大力支持港府。不過政府自己开的市場,自己也進去玩,有點自娛自樂的味道(被格林斯潘痛批)。
  97東南亞金融危機索羅斯獲利20億美元(外界揣測)。
  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持續時間之長,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廣,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料。然而,危機的發生絕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結果。從外部原因看,是國際投資的巨大衝擊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資撤離。據統計,危機期間,撤離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高達400億美元。但是,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這些國家和地區內部經濟的矛盾性。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是近2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這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暴露出日益嚴重的問題:①以出口爲導向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發展的優勢,隨着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正在下降。上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未作適時有效的調整,致使競爭力下降,對外出口增長緩慢、造成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泰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爲230億美元,韓國則高達237億美元。②銀行貸款過分寬松,房地產投資偏大,商品空置率上升、銀行呆账、壞账等不良資產日益膨脹。泰國金融機構出現嚴重的現金周轉問題,韓國數家大型企業資不抵債宣告破產日本幾家金融機構倒閉,印度尼西亞更是信用危機加劇。以上這些經濟因素從各個方面影響了匯市和股市,③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外資,大量引進外資並導致外債加重。泰國外債1992年爲200億美元,1997年貨幣貶值前已達860億美元,韓國外債更是超過1500億美元。④匯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對國際主要貨幣有較大升值的情況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率未作調整,從而出現高估的現象,加劇了產品價格上漲和出口銳減。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貨幣貶值勢在必行。而貨幣貶值又導致了償還外債的能力進一步下降,通貨膨脹壓力加劇,從而促使股市下跌。⑤在开放條件和應變能力尚不充分的情況下,過早地开放金融市場,加入國際金融一體化,當國際遊資乘機興風作浪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處於被動地位。

熱門資訊更多